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决牦牛主产区牛副伤寒和牛缺硒病,研制出了含硒型牛副伤寒活疫苗。经试验表明,该苗以1个免疫剂量免疫6月龄以下牦犊牛,第7 d可产生免疫应答,第15 d经颈静脉用S8002强毒株的2个MLD攻毒,可产生5/5保护,而对照组2/2死亡;免疫后6、13个月强毒攻击均产生100%的保护;同试验动物豚鼠取得的试验结果一致。以3倍免疫剂量肌肉注射牦犊牛,安全性良好。含硒型牛副伤寒活疫苗与牛副伤寒活疫苗在预防牛副伤寒病的性能上一致。该疫苗对2~6月龄牦犊牛免疫,24 h血硒浓度明显上升,且免疫后3个月血硒浓度维持在0.05 μg/ml以上。含硒型牛副伤寒活疫苗在-20℃可保存2年、4~8℃可保存1年、室温下可保存2个月。免疫牦犊牛后,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提高牦牛红细胞C3bR花环率。   相似文献   

2.
含硒型牛副伤寒活疫苗免疫持续期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批含硒型牛副伤寒活疫苗(200101,200201)分别免疫牦牛,在免疫后第7、30、60和90d采血,进行了血硒含量及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这2批疫苗免疫牦牛后,血硒浓度在0.05μg/mL以上可维持90d,第7d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应答。在免疫后6个月和13个月攻毒,均产生100%的保护。试验表明,含硒型牛副伤寒活疫苗对牦牛的免疫保护持续期至少为12个月。  相似文献   

3.
依据都柏林沙门氏菌弱毒株对硒制剂的耐受性、亚硒酸钡对牦牛的安全剂量试验结果,以牛副伤寒活疫苗,含硒型牛副伤寒活疫苗给6月龄左右牦犊牛经颈部或臀部肌肉注射,于注射后24 h、30 d、60 d、180 d分别在试验牦牛的颈静脉采血,进行血硒含量及血清中的抗体检测;并于免疫后6、13个月攻毒。结果表明,Se 6 mg 15亿活菌的含硒型牛副伤寒活疫苗免疫牦牛后,牦牛精神状况、被毛光泽和营养状况有所改善,血硒浓度在0.05 μg/ml以上,可维持90 d,第7 d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应答,免疫后6、13个月攻毒,均产生100%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牦牛副伤寒弱毒冻干苗交互免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用牦牛副伤寒9001、9003、9004三批弱毒冻干苗,各5亿活菌免疫豚鼠.免疫15天后,分别用牛病沙门氏菌(C79-88)、肠炎沙门氏菌都柏林变种(C79-86)和都柏林沙门氏菌(S8002)强毒菌2个致死量(MLD)攻毒.结果各批苗均可对3/4以上豚鼠产生坚强保护,达到效力检验标准.试验表明,牦牛副伤寒弱毒苗不仅对甘肃省以都柏林沙门氏菌为主的牛副伤寒有较好的免疫预防效果,而且对青海、四川、西藏等省(区)以牛病沙门氏菌为主的牛副伤寒也将起到积极地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监测牛病毒性/黏膜病灭活疫苗、牛副伤寒灭活疫苗及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对牦牛的免疫效果,本试验选取健康牦牛40头,以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每头4 mL的剂量、牛病毒性/黏膜病灭活疫苗及牛副伤寒灭活疫苗每头2 mL的剂量进行接种,并于免疫后30、60、90、120、150和180 d后采集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对牦牛血清抗体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病毒性/黏膜病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效果较好,免疫6个月后能维持较高的血清抗体效价;牛副伤寒灭活疫苗及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疫苗免疫抗体效价较低。本试验对免疫后抗体的监测评估为今后牦牛三种疫病的疫苗免疫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用3批牛副伤寒含硒活菌苗进行了田间试验和区域性试验,以了解该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选用了缺硒病和牛副伤寒病常发地区的牦牛进行田间试验和区域试验研究。经调查,证实该菌苗安全性能良好,能有效地预防牛副伤寒病和牛缺硒病。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我省牧区流行着一种牛副伤寒,大小牛均易发病、死亡。主要病原为病牛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发病率一般在10~43%之间,死亡率占发病牛的14~50%左右,给养牛业造成很大损失。黄南和果洛从一九七三年开始做了大量试验工作。前后试制过50多万毫升氢氧化铝菌苗,注射牦牛21万多头(次),群众反映效果良好。 1979年在省兽医生药厂试制氢氧化铝菌苗11批,共80多万毫升,对6万多头牛作了区域试验,证明基本安全有效。用本动物进行效力检验,免疫牛19/21保护,对照牛14/14死亡,达到了设计目的。经农业部兽医药品监察所1980年10月10日审查批准“试制试用”。  相似文献   

8.
为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抗体在免疫牛体内的产生及其消长规律,评价IBRV LNM株致弱疫苗的保护效力,并确定免疫持续期,本实验对免疫试验组牛每头颈部肌肉接种制备的IBRV LNM株致弱疫苗104.5 TCID50/mL,监测血清抗体效价,进行免疫期的确定。在疫苗免疫后的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分别抽取3头免疫组和两头对照组牛采用IBRV-LN01/08强毒株进行攻毒试验,每头牛的攻毒剂量为107.0 TCID50/mL。结果显示疫苗免疫后12个月时,中和抗体效价仍维持在1∶11以上。攻毒结果显示3个时间点强毒攻击后,疫苗对免疫牛均具有良好的保护力。研究表明IBRV弱毒疫苗可有效地保护免疫牛抵抗IBRV强毒株的攻毒,其免疫持续期最少为12个月。  相似文献   

9.
以布氏杆菌M_5-90菌苗250亿、400亿剂量免疫山西土种黄牛后三年,经眼结膜攻击布氏杆菌牛种387强毒11亿活菌/头,攻击后一个月剖检,分离布氏杆菌。5/6对照牛全身感染;250亿和400亿免疫组分别保护4/5和5/5,纯保护率分别为75.9%和100%。证明M_5-90菌苗对黄牛免疫三年,仍具有良好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正>1副伤寒灭活菌苗该菌苗系用免疫原性良好的肠炎沙门氏菌都柏林变种和牛沙门氏菌2~3个菌株,接种于适宜培养基培养,培养物经甲醛溶液灭活脱毒后,加氢氧化铝胶制成。该苗静置时上部为灰褐色澄明液体,下部为灰白色沉淀物,振摇后成均匀混悬液。自加入甲醛灭菌时算起,于2~8℃冷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1年。用来预防牛副伤寒及牛沙门氏菌病。注射后14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约6个月。采用肌内注射,1岁以  相似文献   

11.
鉴于MB32号弱毒菌株毒力相当低,而且稳定性良好,对于豚鼠有较好的免疫力,为了明确其对牦牛的免疫性能,进行了对一岁牦牛和成年牛的免疫效力和免疫期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述于后。一、MB32号菌苗对一岁牦牛的免疫效力试验  相似文献   

12.
牛病毒性腹泻弱毒活疫苗免疫持续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弱毒活疫苗在免疫牛体内抗体产生及其消长规律,评价弱毒疫苗的保护效力,并确定免疫持续期,本试验对免疫试验牛每头颈部肌肉接种BVDV SM株弱毒疫苗104.5TCID50/头,监测血清抗体效价,进行免疫持续期的确定。在疫苗免疫后的6、9和12个月分别抽取5头免疫组和5头对照组牛采用BVDV-JL强毒株进行攻毒试验,每头牛攻毒剂量为6×107.0 TCID50/mL。结果显示疫苗免疫后12个月时血清中和抗体效价仍维持在1∶1048以上,攻毒结果显示3个时间点强毒攻击后,免疫组所有动物白细胞数量都没有下降也没有分离到病毒,而对照组动物白细胞数下降均超过30%,6和9个月动物均分离到病毒,而12个月对照组动物由于年龄大,没有分离到病毒,因此暂定此疫苗的免疫持续期为9个月。  相似文献   

13.
用STM8002-550弱毒菌株,经通气增菌培养,连续离心沉淀、冷冻真空干燥等工艺生产牛副伤寒活疫苗7批,除1批苗经检验有杂菌污染外,其余6批苗通过安全、效力等项检验,均达到《牛副伤寒活疫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规定的标准。1992~1994年在甘肃、青海、四川疫区共免疫牦牛80.5万头,与未免疫牛群相比,副伤寒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85.27%和90.01%,有效地控制了牛副伤寒病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4.
副伤寒弱毒苗免疫注射时引起动物的过敏反应普遍存在。我们研制的牦牛副伤寒弱毒苗亦不例外。1987年5—6月用此冻干苗在河曲马场免疫注射牦牛448头,有59头发生过敏反应,反应率13.2%。在肃南县皇城区,免疫注  相似文献   

15.
牦牛副伤寒活疫苗区域免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副伤寒活疫苗区域免疫试验辛宏(执笔)汪海(同仁县畜牧兽医工作站,811300)据资料记载,牦牛副伤寒病在我县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性流行,病原主要为牛病沙门氏菌和圣保罗沙门氏菌,流行季节以5~9月发病率较高,对畜牧业生产发展危害较大。1994年4月,我...  相似文献   

16.
牦牛副伤寒突变型菌株NG/UV—8的培育及免疫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诱变剂亚硝基胍(NG)和紫外线(UV)交替诱变处理法,诱变牛病沙门氏菌S.301株,筛选出一株突变型菌株—NG/UV-8。该菌株减毒情况良好(比母源S.301株毒力降低10~15倍),经培养基传10代、20代,豚鼠传5代后,其毒力、生理生化性质、抗原特性等遗传性状一直保持稳定。用该菌1.15亿,0.58亿个菌免疫小白鼠,能100%的抵抗2个MLD母源S.301株的攻击,用5.76亿个菌免疫豚鼠能75%的保护2个MLD母源S.301株的攻击。该菌株有希望成为预防牦牛副伤寒菌苗的候选菌苗株,有在本动物(牦牛)进一步作免疫保护试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牛常用菌苗及其使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副伤寒灭活菌苗该菌苗系用免疫原性良好的肠炎沙门氏菌都柏林变种和牛沙门氏菌2~3个菌株,接种于适宜培养基培养,培养物经甲醛溶液灭活脱毒后,加氢氧化铝胶制成。该苗静置时上部为灰褐色澄明液体,下部为灰白色沉淀物,振摇后成均匀混悬液。自加入甲醛灭菌时算起,于2~8℃冷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1年。用来预防牛副伤寒及牛沙门氏菌病。注射后14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约6个月。采用肌内注射,1岁以下小牛1~2毫升,1岁以上牛2~5毫升。为增强免疫力,对1岁以上的牛,在第一次注射10天后,可用相同剂量再注射1次。已发生副伤寒的牛群,对2~10日龄的犊牛可肌内注射1~2毫升。对于妊娠牛,应在产前45~60天注射;新生犊牛则应于30~45日龄时再注射1次。用后可于注射局部形成核桃硬结肿胀,但对健康无妨。该菌苗严禁冻结,使用前需充分振摇均匀,病弱牛不宜注射。  相似文献   

18.
在牦牛副伤寒弱毒菌苗的究制中,我们采用醋酸铊肉汤培养传代致弱的方法,选育出1株(STM8002—550)毒力弱而稳定、免疫原性良好的菌种。用此菌株试制的冻干活菌苗,经在山丹军马场、肃南县皇城区和甘南州河曲马场免疫牦牛7945头,与未免疫牛群相比较,副伤寒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下降91.14和92.5%,免疫期达1年以  相似文献   

19.
为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弱毒活疫苗在免疫牛体内抗体产生及其消长规律,评价弱毒疫苗的保护效力,并确定免疫持续期,本试验对免疫试验牛每头颈部肌肉接种BVDV SM株弱毒疫苗104.5TCID50,监测血清抗体效价,进行免疫持续期的确定。在疫苗免疫后的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分别抽取5头免疫组和5头对照组牛,采用BVDV-JL强毒株进行攻毒试验,每头牛攻毒剂量为6×107.0TCID50/mL。结果显示疫苗免疫后12个月时血清中和抗体效价仍维持在1∶1048以上。攻毒结果显示,在3个不同时间点进行强毒攻击后,免疫组所有动物白细胞数量都没有下降也没有分离到病毒,而对照组动物白细胞数下降均超过30%,6个月和9个月时动物血清中均能分离到病毒,而12个月对照组动物由于年龄大,没有分离到病毒,因此暂定此疫苗的免疫持续期为9个月。  相似文献   

20.
为了验证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制的布氏杆菌MB_(32)号弱毒菌苗对牦牛的免疫效果和对怀孕牦牛的安全性,我们对兴海县大河坝乡的近三万头牦牛连续免疫二年,并测定了免疫效果,现将试验结果简结如下。一、试验设计 1.用布氏杆菌MB_(32)号弱毒菌苗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