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良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4,(1):185-186,265
利用TRMM卫星的星载仪器的长期观测,通过1998~2005年3~8月的雷达最大回波高度资料的研究,对比其闪电和亮温资料,对东亚的深对流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深对流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东和华南地区,这2个地区3—8月深对流云的发展呈愈强的趋势,其影响的范围也愈大,盛夏深对流云的发展最为旺盛,6月以后副热带高压对东亚对流云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强烈的下沉气流抑制着对流的发展,进而导致在6月份以后的深对流云发展不算旺盛,7月以后副热带高压继续西伸,中心向内陆发展,东亚高空转为西北风,不时有冷平流,地面温度较高,层结不稳定程度加大,导致对流发生的强度增加;入夏以后深对流云的发展变得活跃可能是由于切变线伴随弱冷空气将自西北向东南横扫华东地区,造成深对流云的发展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等资料,从环流背景、形成机理和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8日~9日山东区域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短波槽缓慢东移,副热带高压和地面气旋稳定维持,超低空气流发展强盛,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在中尺度回波团或回波带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下产生暴雨;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成熟时期,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云团西部、西南部,南部;超低空东南气流由于水汽输送路径短,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十分有利;中尺度对流系统表现在整个对流层为上升运动。低层θse锋区不断增强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3.
胡姗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51-4653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格点资料,包括OLR资料、500hPa位势高度场等资料,借助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研究了夏季热带对流的强弱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强度变化以及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夏季从菲律宾周围经南海到中印半岛上空的对流活动增强或减弱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或偏南,且向北进时,在6月末和7月初存在明显或不明显突跳,从而影响东亚季风雨带在长江、淮河流域的停滞时间,造成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降水偏少或偏多。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等资料,从环流背景、形成机理和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8日~9日山东区域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短波槽缓慢东移,副热带高压和地面气旋稳定维持,超低空气流发展强盛,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在中尺度回波团或回波带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下产生暴雨;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成熟时期,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云团西部、西南部,南部;超低空东南气流由于水汽输送路径短,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十分有利;中尺度对流系统表现在整个对流层为上升运动.低层θse锋区不断增强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7年8月19—20日发生在陕西省商南县青山镇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路冷空气和副高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西南涡东北侧切变后西北干冷气流和山东半岛低涡后东路回流湿冷气流这3股气流在商洛上空的交汇,为此次大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暴雨区上空垂直运动发展旺盛且深厚,为大暴雨提供了抬升条件;高空急流右侧的强辐散为大暴雨上升运动和深对流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双重辐合-辐散产生的强烈上升运动,抽吸作用明显,为深对流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促进了大暴雨区附近小尺度系统的产生和维持。喇叭口地形触发了γ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发展,3个γ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造成2次强降水叠加形成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6.
康桂红  杨夯  杨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46-19448,19484
针对由切变线云系发展合并形成的对流复合体进行分析,探讨卫星资料在强对流性天气诊断分析中的应用,揭示切变线影响下的强对流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性天气过程是高空西北气流控制下低层切变线影响造成的;上冷下暖的层结导致对流旺盛,致使雷电产生,低空急流发展加强,保证了山东水汽供应,导致暴雨产生。低层深厚的南方暖湿气流向北推进,其北部边缘为湿舌和高能舌区,大气层结不稳定;动力场上,山东北部为暖切变线,风向辐合和风速辐合,造成强烈的垂直运动。此次切变线暴雨受2个对流云团影响,一个是8日01:00低空急流生成的对流云团,04:00移至鲁中南部发展成对流辐合体MCC;第2个是在鲁西北低层暖切变线对应的对流云团,与鲁中南部的MCC合并成一个强大MCC影响整个山东;这次强对流性天气主要是由第2个切变线对流云团生成合并,延长并加强了第1个MCC持续的生命史,致使强对流性天气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黄天福  刘鹏  唐燕  付显容 《农技服务》2012,29(4):482-48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等资料,对2010年8月15~16日贵州强降水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前24 h是由于位于盆地东北部低槽向南摆动诱发的对流云团、回波向南移动,形成贵州西北部区域对流性暴雨,具有突发性;后24 h是贵州典型的低槽、切变型暴雨,但588高压(312高压)体内低槽、切变完整南压影响贵州大部比较少见。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红外云图资料,对2013年7月14—16日呼伦贝尔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的环流形势为典型的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相互作用的暴雨天气形势.系统垂直发展旺盛且坡度陡直,使得中低层影响系统始终处于上升运动区:地面气旋的辐合作用和辐合线的抬升作用是这次暴雨产生的触发机制;中低空急流的耦合配置为对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低空急流为这次暴雨天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南北长达数千公里带状云系上的对流云团强盛发展与暴雨落区时应很好、  相似文献   

9.
裴春明  孙颖  王冰  邢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771-1774
西藏地区在6~8月对流云系发展最为旺盛,对流天气中,雷暴的发生率最高,多分布在云团的边缘,冰雹大多伴随雷暴一起出现。利用MICAPS提供的2005~2009年卫星云图及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将西藏地区的对流云系按系统性和非系统性2类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云系与雷暴、冰雹等对流天气的生消演变关系,结合天气实况在云系演变中的反映,归纳出了切变线、低涡、槽线和弱气压场4类对流云系的天气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钦  曾波  龙妍妍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400-12404,12408
利用逐小时降水资料、Micaps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探讨了2013年7月7~11日四川盆地西北部出现持续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暴雨主要是受到稳定少动的副热带高压和季风低压等低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影响,由于这2个系统之间形成的气压梯度力使得南风异常强劲,中尺度东南风低空急流携带着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高温高湿气流与盆地西北边缘的地形相正交,地形抬升配合低空暖式切变线,使得盆地内不断有中尺度的对流云团发展、维持和再生,造成了暴雨的不断发生。此外,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集中释放使得暴雨过程中降水集中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及数值预报产品,对河套地区2012年6月25~26日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从大尺度环流特征、中尺度系统和对流性强降水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⑴25~26日对流性降水分布极不均匀,突发性强,有明显的日变化,入夜后对流发展旺盛,而白天较弱或出现间歇。⑵高低空温度差的增大和高能舌的存在为降雨的发生储备了潜在能量,暖湿切变触发了25日和26日夜间的强对流。⑶对流单体在副高西北侧切变中合并发展,中尺度对流云团在阴山山脉南麓喇叭口地形作用下,暖区内中尺度辐合增强、动力抬升条件更加强势,对降水有明显的增幅作用。⑷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产品实时反映了对流云团的"列车效应"和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对强降水量级和强度的判别有明确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鄢志宇  杨桂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36-12338
[目的]分析一次先后受2个天气系统影响的暴雨天气过程。[方法]2010年8月19~22日锦州地区先后受高空槽和蒙古冷锋、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后部切变线影响而产生暴雨天气,为了分析思路清晰,分为前后2个降水阶段,结合降水情况、天气形势、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由前后2个降水阶段,前一阶段降水主要受高空槽和地面蒙古冷锋影响,后一阶段降水主要受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后部切变影响;高空冷空气、低空切变线、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及其相互之间的耦合作用是造成这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和原因。云图分析发现,在水汽通道的对流云带上不断有对流云团发展、减弱、消亡、再生成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列车状运行状态,云图呈现的加强和减弱与实况降水非常吻合。数值预报产品对产生暴雨的高空、地面形势预报较为准确,特别是副高东退南落趋势预报准确;欧洲中心预报场形势与实况吻合较好,T639的形势预报有一定偏差,降水预报指示作用较好。[结论]该研究为以后做好此类天气的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恒理论和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山东省西北部2012年7月30日~8月1日的农业致灾暴雨过程的湿位涡特征及不稳定能量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副高边缘低涡切变类暴雨天气过程,500 hPa副热带高压和地面倒槽的稳定为该次暴雨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湿位涡"正负区叠加"的配置形势有利于低涡暴雨的发展,暴雨区位于850 hPa MPV1和MPV2的正负值过渡的零值区附近;在降水发生之前有较强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存在,降水开始由冷空气入侵所致对流不稳定能量触发,后期由于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而使得大气层结接近对流中性;在降雨区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减弱以后,900 hPa以上有对称不稳定能量增强,倾斜对流得以发展,这是造成暴雨增幅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对台风"达维"影响营口地区造成出现特大暴雨的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8月3~4日营口特大暴雨是受台风"达维"、副热带高压、高空槽3种天气系统共同影响。良好的水汽条件也是此次台风暴雨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低空急流作为纽带,输送大量水汽,暴雨过程中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分别对应低空急流的左前方,水汽通道的水汽输送由北向南,水汽通量辐合区与暴雨区对应关系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辽宁暴雨的产生提供动力条件;暴雨发生在高能舌的顶部;地面辐合线是对流云团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强降水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NCEP/NCAR逐日及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逐月海温资料ERSST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不同角度探讨分析了2022年6月吉林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结果表明:多种因素异常且共同作用导致了初夏吉林异常降水事件的发生,2022年6月500hPa欧亚范围内大气环流异常发展,乌拉尔山长波槽异常深厚及东亚阻塞高压异常强大,导致西来低槽发展加深和冷空气堆积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西伸脊点异常偏东,强降水天气发生在副高明显西伸北抬的过程中。前期冬季、春季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在东北地区提早建立均与吉林异常降水有关。高、低空急流异常偏强和明显北抬导致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加强,垂直运动增强并向上伸展,有利于6月吉林降水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16.
该文利用浑南区1986—2015年月平均气温资料,用统计、线性倾向等方法分析浑南区气温变化的特征。从东亚冬季风强度、副热带高压指数、ENSO事件、浑南区经济发展和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浑南区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浑南区气温的冷暖期变化趋势与东北地区基本一致;浑南区冬季气温与EAWM强度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均具有负相关性的特点:东亚冬季风偏强、会导致浑南区冬季气温偏低,东亚冬季风偏弱、则浑南区冬季气温会偏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包含脊线、北界、西伸脊点)在时间尺度上有着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相关关系表现为年代际增强: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上升,浑南区的夏季气温也随之升高,反之,则下降;ENSO事件与浑南区年平均气温有明显的相关性;城市化发展和热岛效应对浑南区气温的升幅有直接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察资料、单站资料和风云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6月17—18日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及物理量场、云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红外云图上识别出对流云团的发展对强降雨发生有重要指示意义,强降雨主要发生在对流云团发展最旺盛阶段。中尺度分析可以作为此类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气象常规资料、气象卫星资料对2013年8月16日抚顺地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水汽图和红外云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为弱冷空气与强盛的偏南暖湿气流交绥形成的副高后部暴雨,稳定性降水与对流性降水相互叠加,雨量大、降水时段集中、持续时间长是此次降水的显著特点。2地面辐合线的方向与对流云团的发展方向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落区与对流云团位置基本一致。3对流云团具有明显的长轴,呈椭圆型,水汽带出现于对流云团的后方,在对流云团的后方有新的对流单体形成并发展成云团,形成云团的后向传播,在抚顺地区形成列车效应。4高空较为平直的纬向环流有利于冷空气自西向东推进,形成波动,促进副高边缘对流云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1407号台风"海贝思"于2014年6月14日14:00在南海东北部海面上生成,成为2014年对福建省漳州市造成影响最严重的台风。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以及雷达资料等对"海贝思"影响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变化是影响"海贝思"移动路径的主要原因;中低层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是降水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较强的对流云团和较强的雷达反射率因子是造成强降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李东  许宁  韩蓓蓓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82-17084
利用天气图、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单站气象要素等,对2009年8月18~20日辽宁一次典型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次由高空槽和副高共同影响的一次天气过程,贝加尔湖分裂冷空气与河套冷空气东移成涡,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其边缘暖湿气流切入。低空急流加快了水汽的输送,高空急流出口右侧588线外围出现几个比较旺盛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逐步与西风带系统合并,造成此次强烈的混合性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