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干密度和含水率对伊犁黄土湿陷性的影响,为类似黄土区填土工程设计提供试验数据。【方法】以伊犁黄土为研究对象,利用YS-I高压固结仪对5种含水率(6.6%,12.5%,14.1%,18.2%,21.0%)和5种干密度(1.24,1.31,1.39,1.47,1.55g/cm~3)的黄土试样进行完全正交湿陷试验,选用双线法测定不同含水率和干密度下黄土的湿陷系数,研究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占总变形的比例以及湿陷系数的变化,并与西安、兰州地区黄土的湿陷性进行比较。【结果】在干密度相同的条件下,伊犁黄土压缩变形占总变形的比例随着压力增大表现出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在高压力(400kPa以上)时逐渐增大,是变形的主导因素;在低含水率(6.6%)和低压力(200kPa以下)条件下,湿陷系数随着干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高含水率和高压力条件下,湿陷系数随着干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湿陷变形占总变形的比例逐渐降低,湿陷系数的敏感性降低;当干密度大于1.47g/cm~3且上覆压力小于100kPa时,可认为该黄土几乎不发生湿陷。与西安、兰州地区黄土相比,伊犁地区黄土的湿陷性更强。【结论】含水率和干密度对伊犁黄土的湿陷系数具有大的影响,在填筑时尽量提高其压实度,以减弱黄土的湿陷性。  相似文献   

2.
湿陷是黄土地区建筑物发生破坏的重要原因,伊犁黄土厚度大、湿陷性强烈,且天然密度小、含水率低极适合湿陷变形研究。通过单线法试验研究伊犁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随含水率、干密度、深度及压力变化关系,通过双线法湿陷试验研究不同初始含水率对伊犁黄土湿陷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伊犁黄土湿陷强烈,浅层处湿陷性较严重,湿陷系数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一定深度下,伊犁黄土的湿陷系数随压力的增加呈增大的变化趋势,初始含水率小于8.6%时,湿陷系数与压力的关系近似呈S型曲线关系,初始含水率大于9.4%时,湿陷系数与压力的关系曲线出现峰值。伊犁黄土具有强烈的湿陷性,在不同深度、压力和初始含水率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研究伊犁黄土湿陷变形特性,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黄土研究和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湿陷是黄土地区建筑物发生破坏的重要原因,伊犁黄土厚度大、湿陷性强烈,且天然密度小、含水率低极适合湿陷变形研究。通过单线法试验研究伊犁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随含水率、干密度、深度及压力变化关系,通过双线法湿陷试验研究不同初始含水率对伊犁黄土湿陷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伊犁黄土湿陷强烈,浅层处湿陷性较严重,湿陷系数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一定深度下,伊犁黄土的湿陷系数随压力的增加呈增大的变化趋势,初始含水率小于8.6%时,湿陷系数与压力的关系近似呈S型曲线关系,初始含水率大于9.4%时,湿陷系数与压力的关系曲线出现峰值。伊犁黄土具有强烈的湿陷性,在不同深度、压力和初始含水率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研究伊犁黄土湿陷变形特性,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黄土研究和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三门峡市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勘测试验,建立了三门峡市区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系数与几个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之间的回归关系,并做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天然含水量,干容重和压缩模量与湿陷性系数有显的负相关性。天然含水量对湿陷系数的总影响最大,干容重次之。  相似文献   

5.
通过地质勘测试验,建立了三门峡市区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系数与几个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之间的回归关系,并做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天然含水量,干容重和压缩模量与湿陷性系数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天然含水量对湿陷系数的总影响最大,干容重次之。  相似文献   

6.
坝下黄土台地对土坝变形影响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羊毛湾水库蓄水运行过程与土坝变形及裂缝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 ,确认了坝下黄土台地浸水湿陷是导致坝体变形及裂缝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探讨了湿陷性黄土的非饱和湿陷、剩余湿陷和多次湿陷特性 ,及对该土坝现状和未来将造成的影响与应采取的除险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一个描述黄土结构性损耗的参数——结构性损耗度,探讨结构性损耗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结构性损耗度与湿陷系数的关系。【方法】通过分析黄土在荷载和水共同作用下的结构性演化过程,构建结构性损耗度参数,并对甘肃兰州、陕西杨凌两地黄土进行不同含水率条件(5%,12%,18%,26%,33%)下的侧限压缩试验及湿陷性试验,计算结构性损耗度和湿陷度。【结果】土体结构性损耗度大小变化为0~1。结构性损耗度与湿陷系数呈负相关,湿陷度与湿陷系数之间呈正相关。兰州黄土的湿陷度变化为0.003~0.043,杨凌黄土的湿陷度变化为0.001~0.039。【结论】黄土的结构性损耗度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湿陷系数与结构性损耗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湿陷性黄土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自重湿陷,将对沿途管道的安全运行产生一定影响。针对我国典型地区黄土湿陷位移计算方法,建立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基于管土相互作用原理的管道设计应变计算有限元模型,并提出了管道许用应变的确定方法。以新粤浙管道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区埋地管道建设为例对基于应变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管道应变分布与位移之间关系,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的设计与安全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湿陷性是黄土最主要的工程特性,本文通过大量黄土湿陷性试验,阐述了室内单线法测定黄土湿陷性的检测控制要点,从而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度,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湿陷性黄土特性和湿陷机制的分析,给出了湿陷性黄土的判断准则,并针对不同地基类型及水工建筑种类,提出了几种典型的地基处理方法和相应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黄土湿陷性评价,根据实际工程资料建立了黄土物理力学数据库,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数据进行压缩,用压缩后的新变量依据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预测模型,用BP算法进行了模型的校正及预测。工程实例分析表明,预测湿陷系数与试验值所得湿陷系数的湿陷量计算值相比,准确率可达96%以上,说明这种智能化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长输管道黄土地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中游流域黄土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存在陷穴、冲沟与河流侵蚀、滑坡、滑塌及崩塌等诸多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严重影响着长输油气管道的建设与安全运营.在分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木材皱缩现象中的力学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木材皱缩现象一直被认为主要是因为木材中液体毛细张力产生的“负压强”压溃细胞壁造成的,该文对此提出了质疑.作者根据YoungLaplace定律设计了一组毛细负压强直接测量试验,发现凹液面上的毛细张力并不能使液体的压强降低.根据水在玻璃表面形成二维冰新结构这一最新发现,对毛细负压强及产生皱缩的主要动力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设.  相似文献   

14.
厦门海沧隧道在建设过程中曾发生较大规模的坍方.在深入分析坍方原因的基础上,应用Terzaghi公式计算土压力并指导坍方治理,取得了成功,为处理隧道坍方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杨木皱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产于呼市地区的加拿大杨木做试材,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干燥试验,运用皱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树干纵向上、中、下3个部位,从下到上的皱缩深度和体积收缩率及皱缩因子(心材的)逐渐减小;边材、心边交界材及髓心材的皱缩因子中部较大;心材的体积收缩率、心边交界材的皱缩因子和皱缩深度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严重湿陷性场地建设扬水泵站的地基处理,和对换土法在深厚层湿陷性地基中设计、施工、沉降变形观测等的论述,得出水利工程在处理地基不良地质问题中,换土法具有投资少、工期短、效果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治理冻土区埋地油气管道管沟融陷工程病害,通过对管道病害现场调查,结合现场地质勘探、含水量试验测试及管周土体温度监测,分析了融陷病害的发生机理,并结合管沟融陷形成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冻土区埋地油气管道管沟融陷病害的发生与地层土质、土体含冰量、冻土类型、管道热扰动及施工方式等因素有关;冻土区埋地油气管道的敷设应选择合理的施工季节,综合分析冻土环境因素,确定合理的管道埋设深度,设置管道隔热保温措施,加强管道运行状态监测和科学管理,从而保证管道安全运行。研究成果可为冻土区埋地油气管道的设计、施工及安全运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对隧洞施工中遇到的各种坍方及预防措施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文中将隧洞通过的易引起坍方的不同地质情况——如松散的浮土层、断层、溶洞、风化层、严重褶皱等划分为14种类型,分别提出小导坑掘进,小断面开挖,先拱后墙法,紧跟掌子面支撑、护砌、排水、控制爆破、胶结、冻结等制止或减小坍方的有效措施。文中所述的施工方法对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矿山等工程中的隧洞设计及施工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Hydrophobic collapse in multidomain protein fold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performe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f the collapse of a two-domain protein, the BphC enzyme, into a globular structure to examine how water molecules mediate hydrophobic collapse of proteins. In the interdomain region, liquid water persists with a density 10 to 15% lower than in the bulk, even at small domain separations. Water depletion and hydrophobic collapse occur on a nanosecond time scale, which is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slower than that found in the collapse of idealized paraffin-like plates. When the electrostatic protein-water forces are turned off, a dewetting transition occurs in the interdomain region and the collapse speeds up by more than an order of magnitude. When attractive van der Waals forces are turned off as well, the dewetting in the interdomain region is more profound, and the collapse is even faster.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一步研究卷烟热塌陷现象的产生原理,验证卷烟热塌陷现象与抽吸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的抽吸方式对卷烟进行热塌陷试验,分析了抽吸方式对热塌陷的影响,验证了在同等条件下,卷烟的热塌陷值与抽吸容量及抽吸间隔间的关系,同时讨论了能够影响卷烟热塌陷的几种可能性因素.[结果]试验表明,卷烟滤棒及烟支部分的热塌陷值均随着抽吸容量增加而增大;且卷烟的热塌陷值还会随着抽吸间隔的缩短而增大.[结论]研究可为人们正确选择抽吸方式,尽量避免卷烟热塌陷现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