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是内陆湿地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广泛的生态效应。2000年以来,鄱阳湖湿地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必要探究由此引发的生态效应。利用2000-2013年共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借助RS和GIS工具研究了鄱阳湖湿地各时期的LUCC及其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通过景观指数计算,分析了总体景观格局和不同景观类型的变化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总体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综合值及其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水体和耕地面积逐年下降,林地、建设用地和沙滩地面积逐年增加,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由2000年的249.08上升到2013年的251.41,土地利用强度持续增加;总体景观格局指数和不同景观类型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景观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和破碎化,连通性降低,稳定性变弱;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与总体景观格局指数相关系数为0.927,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使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趋于负面化。研究结果反映LUCC引发景观的破碎化和不稳定、鄱阳湖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负向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湖口鱼类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4年5月-12月对鄱阳湖湖口县水域鱼类资源进行逐月调查,对该水域鱼类种类组成、渔获物结构、优势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鄱阳湖湖口水域共采集鱼类52种,隶属于7目12科40属;优势种分别为鲤(Cyprinus carpio)、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鲫(Carassius auratus)、鳙(Aristichys nobilis)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占样本个体总数的61.34%;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i)为2.59,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为6.09,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5,Simpson优势度指数(λ)为0.87,相对稀有种数(R)为97.87%;该水域定置网CPUE为1.10~6.21 kg/d,与湖口水位呈显著正相关(P0.05)。鄱阳湖湖口水域渔业捕捞个体以小型鱼类居多,洄游型鱼类的幼鱼补充群体数量极少,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生态系统一起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在维持地球生命和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识别影响其健康的重要因子,可为湿地健康的诊断和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考虑湿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湿地自然环境、整体功能和社会环境3个子系统选取21项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健康度为0.619,处于第Ⅱ等级(健康);3个子系统中,湿地的自然环境和整体功能分别在0.431和0.540的程度上属于较健康状态,湿地的社会环境健康状况最差,在0.452的程度上属于疾病状态;制约因素主要有土壤性状、物种多样性、物质生产功能、环保投资指数、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从评价结果分析来看,湿地自然环境和整体功能受到的影响虽然没有社会环境受到的影响大,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两类指标属于长期指标,在短时间不会产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通长江水道是一些河海洄游性、江湖洄游性鱼类进行长江与鄱阳湖之间洄游的必经水域。近年来,由于围湖造田、过度捕捞、开挖湖沙、拦河筑坝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和渔业功能日渐恶化。为了解鄱阳湖洄游鱼类资源的种群变化,本文对洄游鱼类种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5.
采砂对鄱阳湖鱼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继长江禁止采砂以后,许多商家将目光转向鄱阳湖,使湖区成了长江中下游采砂最严重地区。采砂破坏了湖区的整体环境,同时对湖区的生物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鄱阳湖采砂对鱼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典型湿地植被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湿地,对生态、水位控制、环境控制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伴随着水位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剧烈,鄱阳湖湿地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其景观格局变化对于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为湿地景观规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恢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考虑到鄱阳湖湖相季节性变化巨大以及2003年前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水文情势发生重大变化,选取2003年前后平均水平年对应枯水期和丰水期遥感影像,采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湖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后,鄱阳湖年平均水位由2002年之前的13.42 m(星子站吴淞高程)降至12.35 m,平均水位较前一阶段偏低0.45~2.25 m,枯水现象使得鄱阳湖水域面积明显缩小,湿地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平均水位下降,适合植被生长的洲滩面积大幅增加,丰水期湿生植被面积增加了147.66 km2,枯水期增加了1192.43 km2,变化最大区域位于赣江支口与饶河交汇处的三角洲和赣江南支口的洲滩,消失的水面大多转换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和泥滩等湿地类型。湿地类型的演变方式为水体和挺水植物演变为裸露泥滩,泥滩演变为湿生植被,湿生植被演变为其它湿地类型。2003年后除水体外湿地景观边界密度和聚集度指数呈现增大趋势,鄱阳湖景观格局整体上趋于复杂。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受到“五河”来水减少、三峡工程蓄水和湿地地貌改变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雷达图的方法来评价鄱阳湖湿地的水质状况,验证其在鄱阳湖湿地水质评价中的可行性。基于鄱阳湖湿地30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选取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叶绿素a(Chl-a)、氨氮(NH~+_4-N)、总磷(TP)、总氮(TN)及重金属铜(Cu)、铅(Pb)为水质评价因子,构建水质雷达图对鄱阳湖湿地进行水质评价,雷达图红色区域的面积大小和形状能直观反映采样点的水质状况及主要的污染因子,并基于雷达图红色区域的面积大小计算雷达图水质指数。结果显示,鄱阳湖湿地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氮、磷营养盐、重金属及Chl-a;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湿地的水质较好,而河口附近湿地的水质最差;雷达图水质指数与内梅罗指数、主成分水质指数的评价结果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其能较客观地反映鄱阳湖湿地的水质状况。与传统方法以单一数值呈现水质评价结果相比,水质雷达图以可视化的方式、多维度地呈现采样点的水质状况,其结果更直观易懂,尤其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水环境污染的认知和关注度,为水质评价及评价结果的展示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东莞生态园湿地水域群落结构特征,探讨2种类型刺网(沉网和浮网)及不同网目网片渔获物组成的差异性,实验利用多网目(1.0、1.25、1.6、2.0、2.5、3.1、3.9、4.8、5.8、7.0、8.6和11.0 cm)单层刺网对该湿地的鱼类进行了调查。研究期间共采集到13种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显示,海南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为优势种,前者密度最高(占84.8%),后者生物量居多(40.2%)。渔获物物种组成沉浮网间差异显著,但单位努力捕捞数量(NPUE)、单位努力捕获重量(BPUE)及物种数与沉浮网间均无显著差异;海南似的NPUE在2种类型刺网间无显著差异,但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NPUE浮网显著低于沉网。12个网目网片的渔获物物种聚成2类,1.0~2.0 cm网目网片渔获物聚为1类,海南似为指示种;2.5~11.0 cm片的聚为另1类,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为指示种。渔获物大小结构聚为2类,1.0~3.9 cm网目网片渔获物聚为1类,4.8~11.0 cm网目网片的聚为另1类。随着网目大小增加,渔获物平均体长线性递增,NPUE呈幂函数式下降。研究表明,为对内陆水域鱼类群落...  相似文献   

9.
生长性状是水产养殖鱼类最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以不同的养殖鱼类为对象,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鱼类生长主要受环境、基因,以及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具体为:(1)环境是生长性状调控的外因,其对生长的影响一般呈现出剂量效应的规律。温度、光照、营养等主要环境因子的过量和不足均可能对鱼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寻求最优条件是制定最佳养殖环境的终极目标,人为调控多种环境因子在现代水产养殖业中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2)基因是生长性状调控的内因,其对生长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因果效应的关系。某些基因的单碱基核苷酸多样性、基因结构变异、染色体倍性变化,以及转基因等都表现出对鱼类生长产生统计显著性的影响。鉴于生长是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寻找主效基因并在选育中加以利用是改良生长性状的重要基础。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生长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以及辅助分子育种方面展现出强大的优势。(3)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来自基因型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具有特异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目前对其量化研究非常有限。但在制定大规模商业育种计划之前,考虑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充分理解环境、基因,以及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对水产养殖鱼类生长的影响能更好地对其生长性状加以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养殖成本和发挥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中上层鱼类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沿岸和近海一些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因捕捞过度而出现衰退的情况下,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11.
12.
拉萨市茶巴朗湿地的外来鱼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巴朗湿地是拉萨河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湿地之一。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外来鱼类进入湿地,湿地的鱼类群落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于2009年4月和2013年4月对茶巴朗湿地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茶巴朗湿地鱼类群落格局以外来鱼类为主、残存有部分土著鱼类,2013年外来鱼类完全占领了该湿地,土著鱼类基本消失。目前,茶巴朗湿地的鱼类主要为外来种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鲫(Carassius auratu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以及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土著鱼类仅极少量残存的高原鳅(Triplophysa)和裂腹鱼(Schizothorax)类。外来鱼类已在茶巴朗湿地建立了自然种群,这对与湿地相通的拉萨河流域的土著鱼类资源构成了较大威胁。防止茶巴朗东部鱼池养殖鱼类的逃逸、提高藏民对外来鱼类的识别能力及其危害的认知、清除外来鱼类、重新引入土著鱼类等措施对于茶巴朗湿地鱼类及生态系统恢复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艳敏  王银平  胡敏琦  程鑫  黄中家  刘凯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4-029314
为掌握鄱阳湖鱼类群落特征,课题组于202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21年冬季(1月)4个季度,在鄱阳湖10个区域5种生境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同步采集水环境样品。研究共采集鉴定鱼类67种,隶属于8目14科47属,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41种),占比为61.19%。基于不同分组,鱼类生态类型分别以定居性鱼类(67.16%)、杂食性鱼类(44.78%)、中下层鱼类(35.82%)占据优势。该群落以小型鱼类为优势类群,数量占比为68.70%;鱼类优势种共有6种,第一优势种为似鳊。鱼类群落结构在季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季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冬季。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空间上鱼类可划分为2个类群,分别为湖口区类群和草型湖区-湖汊区-湖心区-沿岸带类群。冗余分析(RDA)显示,总磷、叶绿素a和透明度是影响鱼类物种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受到严重干扰(W=-0.091)。本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禁渔效果评估和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18年4月至2021年10月,对汤河国家湿地公园鱼类资源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收集到鱼类23种,隶属于4目7科22属。其中鲤形目16种,占总种数的69.56%,鲈形目4种,鲇形目2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7.39%和8.69%,合鳃目1种,占总种数的4.36%,以鲤科种属最多,14属15种,占比65.22%;鱼类可划分为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晚第三纪早期区系复合体、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和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对鱼类种群特征、影响鱼类资源的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为了更好地保护恢复鱼类资源,应优化增殖种类;规范鱼类引种;打击非法捕鱼;截污,保证下游汤河生态流量;增放人工鱼巢,提高幼鱼种群量;科学动态监测,维护汤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2018年7—8月份,对陕西黑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有鱼类4目7科19种,其中鲤形目CYRINIFORMES为主体,15种,占总种数的78.9%,鱼类种类、数量、个体重量等与过去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保护区鱼类组成相对简单,多样性程度不高,群落结构脆弱,稀有种占保护区物种的26.3%,许多稀有种仅发现1尾,保护区重点保护物种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仅发现2尾。保护区鱼类物种在黑河和渭河交汇区域分布最丰富,海拔梯度400~500m物种分布最多,物种分布基本与保护区所处位置相对应。  相似文献   

16.
保存鱼类精子,在人工繁殖和育种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早在十八世纪就为各国研究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17.
基于eCognition面向对象的最邻近域法,选取最优特征组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5年、2005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和分类提取;参照《湿地公约》及我国湿地分类,依据鄱阳湖实际情况和现有研究资料,同时考虑遥感影像解译过程中的实操性,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类型分为湿地和非湿地两大类,即河流、湖泊、沼泽、库塘、水田和林地、裸地、建设用地、草地共9类。采取动态度、质心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对20年间该地区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研究其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对于湿地分类,eCognition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湿地影像的提取效果良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5-2015年湿地总体面积减少,总体变化率为-25.88%;其中,减少最多的是天然湿地,共减少20.12万hm2;1995-201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湿地景观指数表现为各斑块破碎度增加,景观多样性及均匀性呈倒“V”变化趋势。湿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表明,人口密度、年均温及坡向均对湿地变化的空间分异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人口密度对湿地变化空间分异的解释能力高于年均温和坡向。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相似文献   

18.
对鄱阳湖鱼类捕捞过程中所使用的渔具种类及渔获物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出捕捞规格和渔具渔法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鄱阳湖鱼类生境状况,分析了目前鄱阳湖鱼类生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生境萎缩或消失、生境片段化、部分栖息地环境恶化等。针对生境问题的主要诱因,提出了规范采砂行为、恢复鱼类生境的连通性、恢复湖洲滩地植被、结合流域污染防治改善鱼类栖息地环境等鱼类生境修复措施,并提出加强渔政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促进鱼类生境和鱼类资源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鄱阳湖鱼类生境状况,分析了目前鄱阳湖鱼类生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生境萎缩或消失、生境片段化、部分栖息地环境恶化等。针对生境问题的主要诱因,提出了规范采砂行为、恢复鱼类生境的连通性、恢复湖洲滩地植被、结合流域污染防治改善鱼类栖息地环境等鱼类生境修复措施,并提出加强渔政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促进鱼类生境和鱼类资源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