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庐山西海历史状况,水体保护措施及成效,为类似大水面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产》2009,(3):68-69
最近,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共同完成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项目被评为2008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6月下旬,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作为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的技术支撑单位,例行开展西江夏季综合考察,考察研究内容包括水环境、鱼类等水生生物、长江江豚、环境DNA、环境微生物等。在为期一周的考察过程中,考察团队在管护基地至大坝上口水域多次发现新生幼豚,这是继2018年保护基地首添"新丁"后,连续第二年发现新生幼豚。自2016年11月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正式建立以来,已连续两年发现有幼豚出生,表明前期分批引入的长江江豚迁地群体能够适应西江的水域生态环境条件,能够正常栖息和繁衍;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保护区的管护成效。  相似文献   

4.
铜陵江段是长江下游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aeorientalis)种群数量最集中、密度最大的江段之一。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的资源保护也凸现出诸多问题。综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和最新的调研结果,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植被人为演替、肆意采挖江砂、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江湖通道阻隔等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部门协同管理、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恢复江湖连通等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江豚迁地保护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aeorientalis)现存种群数量已经不足1400头,处于十分濒危的状况。由于长江生态环境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好转的迹象,因此,迁地保护被认为是最有希望避免其灭绝的保护策略。2001年,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半自然夹江水域成功构建了迁地保护江豚繁殖种群,并且2003年以来共有6头小江豚出生,目前其个体数量为11头。为加强对该迁地保护种群的有效管理,采取了夹江环境整治、鱼种结构调整和豚类疾病防治等措施,同时还开展了半自然夹江水域的江豚行为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目前建群者为11个个体,均来自安徽铜陵江段及其繁殖的后代,缺乏与其他江段的江豚进行个体交流,现有迁地保护群体的代表性不够;(2)在夹江中出生的部分个体即将参与繁殖,存在近交衰退的风险;(3)夹江中迁地保护群体非常脆弱,在2008年初的极端冰冻雨雪灾害条件下,1头即将分娩的母豚死亡;(4)由于受夹江整体环境的限制,迁地保护种群数量的扩大将会面临极大的挑战。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以下的保护和管理对策:(1)建议从长江其他江段补充个体到夹江中,或者和其他豚类保护单位进行江豚个体交流,以完善迁地保护群体的代表性;(2)加强对该群体的繁殖管理,防止近交衰退的发生;(3)选择通江河段,建立新的迁地保护基地,以防止极端气候条件的再次发生而导致迁地保护行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庐山西海生态系统结构,维护水库生态系统平衡,于2012年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在庐山西海均匀设置18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计8门、86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共43种,占总种类的59.43%;其次是硅藻门和蓝藻门,为17种和14种,分别占19.54%和16.09%。优势种共4门、14种,主要有莱哈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i)、黏四集藻(Palmellaceae mucosa)、类颤藻鱼腥藻(Anabaena oscillarioides)、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e)和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浮游植物密度为4.28×105~5.17×106个/L,平均为2.20×106个/L;生物量为1.24~7.01 mg/L,平均为2.90 mg/L;其中,夏季平均密度为3.15×106个/L,生物量平均为3.90 mg/L;而秋季平均密度为1.25×106个/L,生物量平均为1.89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84~4.45,Pielous均匀度指数为0.63~0.89,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1.46~3.69。庐山西海浮游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明显,藻类种数、数量和生物量均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生物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秋季大于夏季;空间分布上,夏、秋季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的种类丰富程度、群体结构稳定程度及水质清洁程度总体较好,其中夏季过渡区较好,而秋季湖泊区较好。  相似文献   

7.
8.
长江江豚的饲养和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对饲养下的长江江豚的行为、食物数量的观察和疾病治疗实验结果。在饲养状态下,江豚除正常的游泳姿势外,也表现侧游、跳跃、直立、滚游和滑行等姿态。呼吸间隔大多在10~20秒之间,最短为3秒,最长为43秒。每日3~8时的呼吸间隔均值略大于其它时间。一般游泳速度为1.3米/秒。日投喂量可达其体重的10%左右。对鱼类没有选择性。对疾病治疗可参考家畜的用药种类和剂量。  相似文献   

9.
<正>长江,曾经是全球独特的长期生活着两种淡水豚类——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河流;但随着水域环境质量持续恶化,鱼类资源急剧衰退,人类活动造成的高强度、高频率扰动不断增强,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大幅下降,"长江女神"白鱀豚已经被宣告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这种头部钝圆、性情活泼,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长江江豚(Neophocaena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rtalis)种群的生存动态和管护对策,本研究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10.3.7.0)对长江江豚种群生存力进行了回顾和现状分析.结果发现,以1999年作为回顾分析起点,长江江豚的灭绝概率最可能为0.0754,且不高于0.56...  相似文献   

11.
发展生态渔业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一个目标,既要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又要培育出优质的水产品种。而无论是人工放养或是过度捕捞都会导致的某些鱼类生物量的急剧减少,都会通过食物网营养关系对庐山西海湖泊生态系统产生深刻影响,甚至使其生态功能出现退化。因此,针对庐山西海目前生态体系,建议可以借鉴其他水库的养殖模式,发展既护水又养鱼的"保水渔业",促进环境与渔业双赢。  相似文献   

12.
网围内长江江豚群体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先后三次将捕捉到的长江江豚群体,置于干流江豚经常栖息活动的水域内,对其野生行为习性进行了网围观察,累计观察42天。本文根据观察记录,对江豚的集群、抚幼、捕食、性行为、玩耍、利它、避害、歇息等行为作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本项研究不仅有利于江豚的保护和饲养,亦可为白鱀豚的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3.
<正> 保护和增殖水产资源,建设和改良沿海渔场,走海洋渔业农牧化的道路,是发展海洋渔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振兴海洋渔业,就必须重视水产资源的保护和增殖工作。舟山治海建立资源增殖保护区有很多有利条件:如自然环境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水产资源丰富,鱼类品种多,捕捞作业种类多,增养殖事业迅速发展。为此,建议在舟山群岛附近的部分海域,设立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区。通过投放人工鱼礁、人工放流苗种等方式,逐步建立海洋牧场,以便在增殖和保护水产资源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利用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并保证渔业经营的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4.
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外曾有不少报导证实,一些抗肿瘤药物曾从海洋生物中获得。近年来国内也有人进行了海洋生物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工作据《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报导:江豚油对肉瘤180例抑制率为34.5~45%对肝癌实体型抑制率为37.6%,但未见这方面的专门论述。为了进一步证实江豚油的抗肿瘤作用,进而达到临床效果,我们迸行了利用江豚油治疗小鼠乳腺癌的试验。特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本试验采用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由天津市水产供销公司塘沽分公司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长江江豚两性免疫系统特征及免疫适应性机制,本研究以 3 头雌性和 3 头雄性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血液为实验样本, 经 BGISEQ-500 测序平台进行 mRNA 和 microRNA 测序。结果显示, 从 6 个样本中共获得了 15878 个 unigenes 和 985 个 microRNAs, KEGG 分析发现有 1534 个 unigenes 注释到免疫系统相关类别并显著富集于 20 个常见免疫通路(P<0.05)。将两性血液转录组进行比较, 鉴定了 539 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 160 个差异表达 miRNAs (DEMs), 其中有 299 个是雌偏好表达基因, 240 个是雄偏好表达基因。GO 和 KEGG 富集分析显示, 雌性长江江豚中血液基因与免疫反应和能量代谢功能显著相关, 而雄性长江江豚中血液基因与免疫反应和细胞生长功能显著相关。此外, 通路富集分析还发现 FoxO 和 Hippo 两条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在雌性长江江豚血液中被激活。基于 DEGs 和 DEMs 的联合分析, 预测了 45 对 miRNA-mRNA 负调控关系, 包括 13 个 DEMs 和对应靶向关系的 37 个免疫相关 DEGs。研究表明, microRNAs 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参与长江江豚两性免疫系统, 且成年雌性长江江豚可能具有更强的免疫力及维持机体内稳态的能力。本研究旨在利用 RNA-seq 测序技术从基因表达调控水平解析长江江豚两性免疫适应性机制, 并为阐释雌雄长江江豚对多样生境的适应能力从免疫角度提供新视角, 同时为长江江豚保护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6.
长江新螺段江豚保护水域水质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护极度濒危的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了解其生活水域长江新螺段白鱀豚自然保护区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水质状况的季节变化与地理变化差异,选用1992-2008年长江新螺段的水质监测数据资料,利用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法分析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水体中溶解氧(DO)、氨氮(NH3-N)、总磷(TP)和总氮(TN)的变化趋势,并于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对该江段18个监测点的水温(T)、溶解氧(DO)、电导率(EC)、p H、总氮(TN)、总磷(TP)、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氨氮(NH3-N)和六价铬[Cr(Ⅵ)]共10种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分析。Kendall检验结果表明,1992-2008年长江新螺段水质状况整体无显著性变化,其季节性变化特征为枯水期水体污染物浓度高于平水期和丰水期。2013-2014年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与2008年前相比,长江新螺段水质状况明显恶化,水体中的TN、TP和Cr(Ⅵ)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其中TP和Cr(Ⅵ)的平均浓度均超过Ⅳ类水质标准,且水质季节性变化特征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层次聚类分析将长江新螺段的18个监测点分为5个地理组,水质指标差异比较结果表明,陆溪河口的水质状况最好;临湘市化工园区排污口的水质状况最差,是长江新螺段的主要污染源;洪湖市生活废水的输入可能是新港码头附近水域中NH3-N浓度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13年9月15日至2014年2月22日,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江豚在皖河口活动作为对照组。2014年3月2、11、17、20日购买2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等冬片鱼种692 kg,在投食状态下观察江豚在皖河口活动作为试验组。每次在白天整点时刻,采用瞬间扫描法记录10 min内江豚的出水次数和出水位置,作为1个样本。皖河汇流区设置304个网格(50 m×50 m),每头江豚出水1次,在相应网格位置以黑点标注。皖河入口端线中点为圆心,以半径500 m半圆面积为有效观察窗,根据江豚平均游动速度(4.3 km/h),窗内群体之间的时间间隔超过7 min,视为2个独立的群体。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江豚在皖河口觅食活动主要在支流区和滞留区,9:00、12:00和14:00出现3个活动高峰期;集群规模在1~8头,平均为3.67头。投放活体幼鱼后,江豚在分离区和急流区平均出水次数增多,而滞留区减少;出水次数骤然升高,以后逐渐降低;集群规模在2~10头,均值为5.80头,可见投放鱼饵后江豚集群规模明显增大(P<0.05)。在皖河18次调查的144个样本中,有效观察时间为1400 min,共记录江豚活动87次,累计记录309头(含重复数),分为156个亚群类型,以夫妻型居多(37.10%),家庭型最少(14.67%)。自然状态下,每天观察到江豚约15头,投放鱼苗时观察到约24头,两者差异不明显(P>0.05),但出水平均次数明显增多(P<0.05)。所以在其经常出没的汇流水域投放鱼苗可以减缓施工对江豚捕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单袁报道)10月24日,第十个国际淡水豚日庆祝活动暨第一届"长江江豚保护日"在江苏扬州马可波罗花世界举行。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管理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丁一致辞。活动指出,我国已建立15个长江江豚保护相关的保护区,覆盖了40%长江江豚分布水域,保护近80%的种群,初步构建了一群避难所;初步建  相似文献   

19.
<正>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是鼠海豚科(Phocaenidae)中唯一的一种小型淡水鲸类动物,也是继白鱀豚功能性灭绝以后长江流域仅剩的一种淡水豚类[1]。江豚位于长江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顶端,因此也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反映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性物种。近年来,由于遭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持续降低,目前其数量已不足千头,种群已处于十分濒危的状态。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长  相似文献   

20.
长江鲥鱼世代分析及资源量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79~1986年的长江鲥鱼种群生态资料,用Pope(1972)的年龄结构股分析模式,对其世代变化、每年各龄鱼的尾数,每年的总资源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鲥鱼的世代组成由1979年的I~V龄变化为1986年的Ⅰ~Ⅲ龄鱼,高龄鱼消失,群体组成趋向小型化、低龄化,(2)长江鲥鱼资源量由1979年的888吨降为1986年的26.8吨,平均每年以11.9%的速度递减;(3)预测1987年长江鲥鱼的资源量为14.0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