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谈安溪的茶文化旅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南眉 《中国茶叶》2001,23(2):34-35
2000年12月17~19日,福建安溪茶都举办了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安溪铁观音乌龙茶节(简称两节)."两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有: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落成剪彩仪式、大型民俗表演、茶王邀请赛、茶道表演、茶叶经贸订货会、经贸投资和旅游项目洽谈、茶叶和茶乡旅游产品展销、茶文化研讨会、铁观音杯"中华茶韵"摄影展、茶文化书画展、大型文艺踩街、万人烛光品茗会、茶乡观光旅游等,内容丰富多彩.茶乡观光旅游包括休闲度假游、古迹旅游、茶都观光、茶园生态游等.向国内外来宾展示了富有茶区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不仅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茶叶旅游资源,而且设计新颖别致,使人耳目一新.下面就安溪的特色茶文化旅游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中英茶文化的差异以及茶文化对旅游英语教学的意义进行了简要的阐释,并就当前高校旅游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接着对茶文化在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对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有所启示。高校旅游英语教学的问题主要在于三点:课程设置上忽视文化内容的导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理念落后:课堂评价模式不健全。针对这些问题,在将茶文化导入旅游英语教学中时,教师可以尝试优化课程设置,导入茶文化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增加课外活动:改变评价模式,重视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2012年7月中旬,我有幸参加戎氏永德茶文化体验馆开馆仪式。从保山机场下机后,义坐了近3小时汽车,来到了“戎氏茶堡”中的“戎氏茶文化体验馆”。该馆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的永德县边,距县城4公里。这里是茶树的发源地,饮茶的起源地,古茶文化的发祥地,为戎氏茶文化体验馆充分展现了“原生态茶文化”,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琳洁 《茶叶》2007,33(3):183-186
本文以我国近年来的茶文化旅游现象为研究对象,试图将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做出阐述,并结合当前茶文化发展现状,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划分为自然景观型、茶乡特色型、农业生态型和人文考古型四种模式。对这四种模式的茶文化旅游描述其发展背景、发展成因以及现实例证。对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所存在的缺陷做出分析并预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车燕 《福建茶叶》2016,(3):169-170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相对悠久的历史,加之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所以近些年来,茶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都在不断发展,同时形成了茶的独特文化体系。目前,我国对于茶文化的研究,涉及的理论内容较少,大多数研究也只是表明茶文化对旅游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以茶文化的基本形态为出发点,简单分析城乡茶文化的特点与差别,并且针对不同的出发点探讨对茶文化旅游的影响,从而推动我国茶文化旅游的迅速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胡世伟 《福建茶叶》2016,(5):162-163
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对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且有效保护并传承民间茶艺茶俗。本文分析了茶文化旅游产品概况,组合性开发的优势,探讨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性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发展杭州茶文化旅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浪平 《中国茶叶》2005,27(4):19-21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而杭州作为龙井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兼古今,集中外,底蕴深厚,别具特色,有"中国茶文化之都"的美誉.将杭州茶文化作为继西湖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旅游资源,极具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8.
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是针对我国旅游事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对口专业,融入中国茶文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升途径。笔者认为,可以在开设旅游专业的高职院校专门增设有关中国茶文化的公共选修课程、重新建设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和深入优化高职教学的环境,以此保障专业人才培育更为深入化和全面化。融入中国茶文化的高职旅游英语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学者自我交流与表达的需求,有机统一专业理论学习与交际实践,为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做好铺垫工作。  相似文献   

9.
金疆 《福建茶叶》2016,(10):119-12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方式也越来越多。近年来,以茶为载体、以茶业资源为依托、以观赏茶园、品茗、体会茶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的茶文化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本文在介绍茶文化旅游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以促使我国茶文化旅游再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融合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灵 《福建茶叶》2021,(4):58-59
我国的茶文化特色旅游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绿色、文明的农业生态旅游方式.在我国全域旅游及农业生态旅游大环境背景下,同传统的茶文化相结合,推动茶文化与地区旅游经济相融合,想要从根本上分析和探索促进茶文化旅游活动的进步对茶文化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影响.要明确,传统的茶文化对我国的旅游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将茶文化同生态旅游业...  相似文献   

11.
茶马古道--中国茶文化旅游的黄金走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马古道——我国历史上从茶产地到主要消费区域,连接滇、川、藏的茶叶运输、茶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大通道,也是古代自给自足封建经济长河中商品经济的先驱之路。自从1990年,云南大学中文系的木霁弘等学者,沿着滇藏、川藏公路徒步探险,实地考察100多天后,在《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将这条连接滇、藏、川,从前马帮踏出的穿梭于横断山  相似文献   

12.
周贵平 《福建茶叶》2016,(5):135-136
深度旅游是当前的旅游新方式,本文通过对深度旅游理念的分析,探讨了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并提出不同的开发模式,希望对我国的茶文化旅游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以丰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深受当代大众的喜爱,使其与旅游、饮食等多种文化融合丰富了当代茶文化的表现形式,茶文化旅游就是当前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本文从分析城乡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避免茶文化旅游开发忽略城市与乡村的地域、文化等差异,一味地跟风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对我国茶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旅游活动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近年来,茶文化旅游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科学制定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借助SWOT分析方法,分析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外部机会与挑战,研究提出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应依托资源,网络创新;传承文化,打好名片;培养人才,持续发展的三大策略。  相似文献   

15.
唐烨 《福建茶叶》2016,(6):155-156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深度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模式也进入人们的视野。从目前国际旅游发展趋势来看,深度旅游已经被运用到各地的旅游行业当中,成为最具有特性的新兴旅游模式。本文首先通过对深度旅游的概念阐述,让更多的人知道深度旅游的形式,分析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优劣势,进而分析了基于深度旅游理念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6.
冯卫英 《茶叶》2014,40(4):232-235
江苏是我国茶叶生产与消费的重要地区,也是我国的旅游大省,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本文主要从实际出发对江苏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并结合江苏茶文化旅游资源特点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欧丹 《福建茶叶》2016,(3):145-146
和传统旅游项目相比,茶文化旅游是观光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结合体,更能够满足当下人们的新型消费要求。本文首先就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和国内茶文化资源特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意义和开发举措。  相似文献   

18.
祁亚楠 《福建茶叶》2016,(7):123-124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更是悠久灿烂,中国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有民歌、音乐也有舞蹈,这些特色的民族文化为钢琴家的创作提供了多样丰富的题材,著名的钢琴曲《采茶扑蝶》便是根据民间舞蹈《采茶灯》的曲调改编而来。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进一步改编,使整个作品的民族风格更加浓厚,采茶贯穿于整个作品中,因此,茶是整个作品的核心,茶文化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与茶文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怎样融合呢?本文对此做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旅游便是茶文化与时代结合的产物。但是由于兴起的时间较短,在网络宣传上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网络营销有着互动性强、不受时空所限、效果明显和成本较低的优势,因此可以实现运用和推广。在茶旅游网站建设上,实现精准定位、细化服务类型、便捷网上操作以及重视网络推广,便可实现茶文化旅游的营销转型。这不但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现实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对当下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茶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繁荣,茶文化旅游也逐渐兴起,茶文化与旅游事业的整合,丰富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形式,也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思想内涵,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为人们提供身体和心灵栖息的场所,因此近些年,茶文化旅游非常受欢迎,本文以茶文化旅游为视角,对茶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