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2年至2008年,和林格尔县在全县7个乡镇的广大黄土丘陵和平原沙地推广了樟子松容器育苗、容器苗造林和樟子松大苗造林技术。几年中累计培育樟子松容器苗4000多万株,樟子松人工造林12.85万亩,其中樟子松容器苗造林12万亩,樟子松大苗造林0.85万亩,占到了全县国土总面积的2.5%。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均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2.
针对油茶造林成活率不高的问题,调查了不同油茶苗木类型对造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容器苗的造林成活率及造林后幼林长势明显优于裸根苗,以无纺布轻基质苗最好,造林成活率达90.6%。苗龄对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有较大影响,其中以3年生容器杯大苗的造林成活率最高,造林成活率达98.3%。容器杯实生苗的造林成活率及造林后幼林前期生长要优于容器杯嫁接苗,但花芽出现的时间较容器杯嫁接苗要晚。  相似文献   

3.
湿地松容器苗造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容器苗造林比大田苗造林优越一年四季均可造林,变季节性营林生产为全年性作业生产,造林成活率高,幼林生长快,综合效益好.2000年浙江省淳安县推广容器苗造林569.6 hm2,占全县用材林造林面积70.2%.  相似文献   

4.
结合油茶成活率,对不同苗木类型与整体造林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与裸根苗相比,容器苗的造林成活率较高,造林后幼林长势良好,其中无纺布轻基质苗成活了高达90.6%。容器苗造林成活率与苗龄有着较大的关系,其中3年生容器杯大苗造林成活率最高,达98.3%。与容器杯嫁接苗相比,容器杯实生苗的造林存活率较高,但花芽生长时间较晚。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葫芦岛地区山杏容器苗造林技术进行了系统试验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山杏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分别比裸根苗和直播造林提高14.7和33.4个百分点;山杏容器苗造林可在春、雨、秋三季进行,最佳造林时间分别为4月初6、月末、11月初;宜使用大、中型规格的容器杯培育苗木。  相似文献   

6.
油茶大规格容器苗质量及其造林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适宜的容器规格、育苗基质及造林苗木规格,从而为油茶育苗和造林质量的提高提供技术依据,采用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方法,就不同规格的容器与不同类型的基质对容器苗质量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采用大规格容器苗的造林效果进行了调查与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以大规格容器和轻基质培育的苗木其生长状况与根系质量均良好;运用3年生容器大苗造林的成活率平均为96.32%,其树高1.74 m、地径34.45 mm、冠幅1.07 m^2,当年挂果率达96.67%。研究结果表明:油茶大容器轻基质育苗和造林具有生产可行性,但相关技术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应用容器苗造林可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保证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为有效提高容器苗造林成活率,2002年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在完成年度造林任务的同时,选择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的两块地,进行了常规容器苗及施用绿宝缓释剂容器苗造林对比实验。从2002年春季造林到2005年秋,实验从最初的成活率到3年保存率,一一进行了对比,对容器苗造林的成活率进行了初步探讨。一、气候特点冬季时间比较长,春秋两季短,夏季不太明显。低温寒冷,日温差大,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多风,以西北风为主,易春旱,  相似文献   

8.
辽西石质山地容器苗造林技术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定点测试与大面积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辽西石质山地容器苗造林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的容器苗造林技术;通过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幼林生长及造林成本对比分析,得知容器苗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分别比裸根苗高30.3和24.0个百分点,容器苗的缓苗现象比裸根苗轻,容器苗造林可节省费350.60元/hm2。  相似文献   

9.
以山西常见的造林树种油松、侧柏为主,采用容器苗造林。并在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造林初期幼树的生长和缓苗,容器苗与裸根苗的实际造林成本3个方面进行比较。阐述了容器苗造林的效果,提出了容器苗造林中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严重的春季干旱所造成的新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是长期以来制约林业生产发展的瓶颈。为加速荒山绿化,解决大面积干旱石质荒山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河南省嵩县从1994年开始容器育苗造林。通过12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容器苗造林已成为近年来荒山造林的主要方式之一,年均推广5000万袋,极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显著提升了林业建设工程的科技含量,效果十分显著。以前多采用小容器苗造林,因其带土少、抗逆性差,成活率保存率低,2000年以来多采用大容器苗造林,连年成活率均在90%以上。采用大容器苗造林…  相似文献   

11.
侧柏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苗与塑料袋容器苗造林对比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枣庄市山亭区4个试验点的侧柏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苗造林与塑料袋容器苗造林的对比试验表明: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苗的侧柏造林成活率为98.5%,比塑料袋容器苗造林提高55.4%;与塑料袋容器苗的树高、地径、新梢生长量相比较,分别提高47.8%、39.2%和21.4%;从造林成本来说,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苗造林比塑料袋苗低。因此,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苗造林是荒山造林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容器苗造林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常见的造林树种油松、侧柏为主,采用容器苗造林。并在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造林初期幼树的生长和缓苗,容器苗与裸根苗的实际造林成全3个方面进行比较。阐述了容器苗造林的效果,提出了容器苗造林中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泥炭罐容器苗(一)泥炭罐容器苗造林的优点用容器苗特别是泥炭罐容器苗造林一般比裸根苗造林有更多的优点,而对针叶树来说优点更多: ①和所有容器苗一样,泥炭罐容器苗在整个夏季甚至秋季都可以用来造林; ②仅从手工操作的结果看,泥炭罐容器苗造林的效果就远远比裸根苗造林要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红豆树3年生容器大苗和1年生容器小苗,对不同立地条件下造林成活率、树高、胸径生长量等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限容器苗造林对成活率、树高和胸径生长有极显著影响,变幅分别为29.78%、18.62%和43.67%。不同立地条件对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树高和胸径生长影响极显著,变幅分别达到17.59%、68.29%和83.13%。不同年限容器苗和不同立地条件交互作用对造林成活率和胸径生长均有极显著的影响,但在树高生长上无显著性差异。3年生容器大苗加良好的立地条件配置其造林效果优于1年生容器小苗加较差立地条件配置。红豆树造林对苗木和立地条件要求严格,其中立地条件对红豆树造林后的生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选择3年生容器大苗造林比1年生容器小苗造林成本要低,且其树体通直、树型美观、林相整齐,效益优势显著。因此,红豆树造林宜选择3年生以上容器大苗,林地应选择中下坡、土层深1 m以上、土壤肥力条件良好的造林地。  相似文献   

15.
结合当地雨季造林生产,于2007年7月份在淄博市博山区大李村南的荒山上进行了容器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虽然遇到了持续12 d的高温干旱,但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和塑料袋2种容器小苗造林的2个树种成活率均达到了85%以上.与应用裸根大苗相比较,君迁子树种提高了13.6%和12.3%,侧柏树种提高了9.5%和9.7%,容器苗与裸根苗之间的成活率差异显著.生长状况以无纺布小苗最好,塑料袋小苗次之,裸根大苗最差.  相似文献   

16.
对湿地松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及当年抽高均高于裸根苗造林;经成本分析,容器苗造林成本每公顷反而比裸根苗造林低4.50元。因而应大力推广与普及松类容器苗造林。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樟子松容器大苗耐严寒、干旱,抗逆性强,造林成活率高,是内蒙古敖汉旗地区抗旱造林的主要树种。结合目前内蒙古敖汉旗地区樟子松的培育现状,提出了樟子松容器大苗培育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希望能够为蒙古地区以及全国各地樟子松容器大苗培育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辽西干旱地区的樟子松造林质量,开展了樟子松容器大苗荒山造林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樟子松2年生的裸根苗植入容器杯后在苗圃地培育2—3a的容器苗造林,保存率提高30%左右,林相整齐完整,提前进入高生长速生期,从而缩短了育林周期。  相似文献   

19.
刘峰  禹兰景 《防护林科技》2014,(11):104-105
针对石质山地干旱薄土层立地类型的特点,采用4种造林模式(侧柏容器苗造林、油松容器苗造林、山杏容器苗造林、油松+山杏混交容器苗造林),重点推广了轻型基质、空气控根等容器育苗造林新技术以及高标准整地、引水上山、施用保水剂、覆盖等综合配套抗旱造林技术,营造水土保持林73.4 hm^2,造林成活率95%,平均保存率92%,成为三北石质山地抗旱造林的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20.
王启 《安徽林业》2001,(1):17-17
为进一步加速低产、残次林改造,巩固绿化成果,改变以往冬、春造林办法,庐江县开展国外松秋季裸根苗造林、补植试验,以进行大胆尝试.其效果与容器苗造林相近,而又比容器苗造林成本低,操作简单,运输方便,尤其是对山高路远、劳力较少、荒山面积大和补植任务重的地地方,更容易发动群众上山造林、补植,实施效果优于容器苗,确保了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