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文化在我国远源流长,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丰富的茶文化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运用法律手段传承保护茶文化,维护茶文化体系的系统性,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本文在分析茶文化法律保护范围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对茶文化遗产保护策略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郭晓红 《福建茶叶》2016,(4):281-282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文化遗产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茶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由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口头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因此无法被强制保护。为了有效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相关法律进行分析论证,以选择更加合理的方式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但是,在我国现在的法律规定中,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来对这些遗产进行保护。本文以江苏茶文化景观为例,探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以及分析茶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进而探讨出适合保护茶文化的遗产景观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4.
周崴 《福建茶叶》2016,(12):5-6
茶文化非物质遗产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文明的结晶,其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对社会价值以及审美观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就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而言,对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力度还不够,特别是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法律保护更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价值以及保护的迫切性,并以法律的角度总结归纳出了现阶段茶文化非物质遗产法律保护的困境和相应对策,旨在完善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5.
周丽 《福建茶叶》2022,(3):201-203
茶文化作为我国历史传承问题,历经朝代更迭,也可看成是历史信息的记录载体,时刻凸显出我国民族的精神思想,对此,应加强对茶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社会发展及进步中起到协同管控的效果.文本以公用管理为背景,探讨我国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指出目前茶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对具体保护及管理措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茶文化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作为饮食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一直以来我国对茶文化的研究都比较重视。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以茶诗、茶词和茶画为标志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瑰宝,还必须要加强对优质名茶的地理标志和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加对影响茶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行为进行严重惩处,加大对我国茶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7.
茶文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发展,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下,茶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被提上日程。本文主要基于法律视角,探讨如何利用法律保护茶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我国丰富的茶文化遗产景观,分析了茶文化遗产景观法律保护的紧迫性与特殊性,提出茶文化遗产景观法律保护举措。  相似文献   

9.
茶文化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属性,导致其并不能直接为人们带来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并没有重视对其保护,从而造成众多茶文化资源的流失,这也影响了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乃至发展。我国当前法律制度已经难以适应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了,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这项宝贵的遗产,则需要对各项法律制度加以研究、论证,找出当前法律保护存在的不足,针对问题加以改善,从而更好的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文化已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茶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瑰宝,是我国的优秀文化结晶,更是世界人文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以茶诗、茶画、茶艺为主要内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必须受到全世界各方面的重视。茶叶产地保密和商业机密保密工作必须做好,建设好的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加强法律监管力度,为中国优秀茶文化遗产营造有利的发展氛围。  相似文献   

11.
刘志慧 《福建茶叶》2023,(10):177-179
茶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在当今环境下,我们一要健全法律体系,有效保护茶文化及其产业;二要细化法律条文,有效保护茶文化遗产;三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四要明确茶文化开发权责,保护茶文化品牌与内涵,以期通过法律这一强有力的手段促进茶文化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作为餐饮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茶文化已被大量的研究。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诗中,茶词和茶画作为茶文化的象征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宝藏,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茶有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存在,它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文化价值。因此本文将主要开展对传统茶文化遗产保护及法律规则完善的研究,以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保护有关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作为我国珍贵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及经济等价值,保护与发展茶文化是非常必要而紧迫的。茶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强有力保障是法律,但是我国法律立法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现在的法律制度及体系不能够适应茶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本文重点研究分析茶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法律问题,从立法形式、立法原则及保护发展主体的法律权利、义务等展开分析,为我国茶文化保护与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想要做好茶文化遗产景观的维护以及法律保护工作时,不仅需要认知该活动的开展价值,同时更要从包容的心态和视角来对其形成精准认知。本文拟从中国茶文化遗产景观的具体表现状况认知入手,结合中国茶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必要性认知,通过分析中国茶文化遗产景观保护体系的构成要素,结合法律保护在中国茶文化遗产景观中的实施价值,从而尝试性提出中国茶文化遗产景观保活动中,应用好法律举措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5.
袁泉  桑静银 《福建茶叶》2016,(1):252-253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中,茶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相应的法律手段对其进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保证我国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联合国一直在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茶文化恰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必须要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则,让传统茶文化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6.
文化遗产是前人们将自己的智慧与心血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传承的结果,它是我们人类思想精神的集中体现。茶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小支,同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然而,在科学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茶文化遗产破坏之状却令人心痛。可依照公共管理理论,茶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公众、企业社会都应当参与到茶文化遗产的共同保护之中。本文简要阐述了公共管理与我国茶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之后,又分析了我国茶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最后依据公共管理这一理论提出了茶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于烜懿 《福建茶叶》2024,(2):166-168
茶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茶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两种,如茶具、茶叶等可以看到、触摸到的为茶文化内容的物质形态,而茶艺、茶叶制法等不能直接触摸到的即为茶文化内容非物质形态。茶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文化产物,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为保证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的可持续性,需要以法律手段对其进行保护。文章从茶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出发,首先阐述了当前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然后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出几点相关建议,最后是对中国茶文化传承起到促进作用两种法律途径的陈述。  相似文献   

18.
周婷婷 《福建茶叶》2016,(3):342-343
自人类诞生以来,食物便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基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在饮食文化中,茶文化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具有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对茶文化的研究也一直不曾懈怠,一般我们都是将汉族茶文化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但是中国有许许多多的茶文化是贯穿在少数民族内部的,对少数民族茶文化研究更能够深刻的表现出茶文化的内涵,这不仅丰富了中国茶文化历史,也可作为中国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以贵州省为例,从法律的角度入手,深度分析了其茶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资源,茶文化资源和河南濒危剧种就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文化传承基于传统文化理念的一种要素,目前,我国在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上做了很多尝试,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由此,本文从茶文化角度入手,解读河南濒危剧种繁荣保护与传承,从而丰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茶文化不仅凸显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也融合了儒家思想、道教及佛教方面的内容,故茶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思想。因此,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明确茶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设立科学的协调、控制、管理思路,使个人能够意识到保护茶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于此,文章就公共管理视域下我国茶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