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1诊断1.1症状。患病轻微的猪很难看出临床症状,严重时,小猪发育停滞,出现前宽后窄体形。成年病猪,检查舌下或眼结膜可看到囊虫斑点,如有囊包,手感滑动明显;因寄生部位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囊虫寄生在脑部时,出现癫痫、痉挛;寄生在咽喉肌肉时,叫声嘶哑,呼吸加快,并常有短声咳嗽;寄生在四肢肌肉时,出现跛行;寄生在舌肌或咬肌时,常引起舌麻痹,咀嚼困难;寄生在心肌时,可导致心肌增厚或心包炎。  相似文献   

2.
应用两种重组抗原分别制成免疫刺激复合体疫苗进行猪囊虫病免疫预防实验。实验猪接种二次,间隔14d,第二次接种后7d 用有钩绦虫卵感染,2万个·头~(-1)。感染后116d 屠宰剖检。对照组9头猪共发现1067个囊虫,平均118.6个·头~(-1);免疫 A 组8头实验猪共发现510个囊虫,平均63.75个·头~(-1),减虫率为46.2%;免疫 B 组9头实验猪共发现83个囊虫,平均9.2个·头~(-1),减虫率为92.2%.在免疫 B 组实验猪体内发现的囊虫发育不全,眼观虫体小,囊液少,囊膜较厚,不透明,呈乳白色;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囊虫组  相似文献   

3.
复方吡喹酮注射液按80mg·kg~(-1)一次剂量肌内注射治疗猪囊虫病就具有特效.本药在治疗后4~24h,对猪囊虫的囊壁、头颈节以及其各种细胞器均发生明显破坏作用,使囊虫迅速失去活力而死亡;24h 后囊液大部分被吸收;虫体经80~120d 后可完全被吸收.5年来共治疗2068头囊虫病猪,鲜销率达98.60%,钙化率为1.39%.对比试验治疗人工感染猪囊虫病表明,在治疗后77d 与100d 剖杀时,复方吡喹酮注射液组全部杀死成熟型与幼稚型猪囊虫,并完全吸收恢复为好肉,肉质良好,鲜销率为100%;吡喹酮注  相似文献   

4.
猪囊尾蚴病又称猪囊虫病,是由于猪囊尾蚴寄生于猪体内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降低其抗病力。囊虫寄生于患猪的肺和喉头时,会引起猪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若寄生在脑中,则出现癫病和急性脑炎症状,甚至会死亡。人体若感染囊尾蚴病时会出现肌肉酸痛、疲乏无力、痉挛等症状,如果虫体寄生于脑部、眼内、声带等处,常引起神经症状、失明和变哑等。猪囊虫病对养猪业和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国家将此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所以搞好猪囊虫病检疫十分重要,应从以下几点抓起:  相似文献   

5.
猪囊虫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由寄生于猪或野猪及也可寄生于人的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引起的。该病不仅给养猪农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威胁。本文主要通过对该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阐述,提出合理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措施,给该病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治愈后囊虫病猪胴体各项理化指标分析、治疗药物残留量测试及囊尾蚴囊液理化性质、毒性分析,全面评价了治愈囊虫病猪胴体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治愈囊虫病猪胴体在各项营养学指标上与健康猪无明显变化,亦无治疗药物的残留及囊尾蚴囊液毒性蓄积。为治愈囊虫病猪胴体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猪囊虫病是由猪囊尾蚴(猪囊虫)寄生于猪的肌肉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患囊虫病的猪屠宰后,在患猪的肌肉如咬肌、舌肌、膈肌、肋间肌、心肌以及颈、肩、腹部等处的肌肉中,外观可见白色半透明,如蚕豆大小囊泡状的猪肉囊尾蚴,囊泡内有一小米粒大小的白点,人们俗称患囊虫病猪的肉为“米猪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脑囊虫患者抗囊治疗前后神经精神症状的变化.方法133例经头颅CT或MRI及囊虫免疫试验确诊为脑囊虫病患者,分别接受3~4个疗程的吡喹酮抗囊治疗,每疗程的吡喹酮总量为120~180 mg/kg,分3~7d,每日3次口服.每疗程间隔1个月.收集每例患者抗囊治疗前及抗囊3~4个疗程后的神经精神症状作对照分析.结果治疗前神经精神症状以头痛、头晕和癫痫发作最为常见(分别占82.7%、45.1% 和63.9%);抗囊治疗后,头痛、头晕、癫痫发作、恶心呕吐、神经衰弱症候群、视乳头水肿、抑郁症状、肌体运动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均较抗囊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0.01);有3例治疗后出现痴呆,另1例治疗前已有痴呆的患者经抗囊治疗后痴呆表现加重.结论吡喹酮抗囊治疗对脑囊虫病患者的大多数神经精神症状有效,但可能有诱发或加重痴呆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猪囊虫病是人、猪互相传染的一种寄生虫病,人患叫“有钩绦虫病”,猪患叫“囊虫病”。猪囊虫病的幼虫阶段寄生于猪的肌肉中,叫猪肉囊虫或猪囊虫,俗称“米糁猪”。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中,称有钩绦虫(也叫猪肉绦虫)。是人和猪共患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同时也给养猪业造成巨  相似文献   

10.
<正> 猪囊尾蚴 Cysticerus cellulosae(简称猪囊虫)的活力试验,是检验高温、冷冻、盐醃等法处理囊虫肉后是否有效的常用方法。目前均认为供检之囊虫,必须小心取出和剥掉外围结缔织膜,强调保持囊泡的完  相似文献   

1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法对猪囊尾蚴的全囊虫、囊液、头节的粗提原(CW_1,CF_1,CS_1),超速离心上清抗原(CW_2,CF_2,CS_2),及葡聚糖凝胶柱(Sephadex G—150)层析提纯抗原(CW_3,CF_3,CS_3)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W_1,CF_1和CS_1抗原分别显示12,5和9条氨基酸染色区带;CW_2,CF_2和CS_2抗原分别显示10,3和5条区带;而CW_3和CF_3抗原分别显示2和3条区带。由此可见,提纯后的抗原组分较纯。通过脂蛋白染色预电泳法和阿尔新兰染色法证明,囊液抗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同时含有糖蛋白和脂蛋白成分,而头节抗原则未出现糖蛋白和脂蛋白染色区带。  相似文献   

12.
猪的囊虫病     
猪囊虫病是由猪囊尾蚴穴猪囊虫雪寄生于猪的肌肉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患囊虫病的猪屠宰后,在患猪的肌肉如咬肌、舌肌、膈肌、肋间肌、心肌、以及颈、肩、腹部等处的肌肉中,外观可见白色半透明,如蚕豆大小囊泡状的猪肉囊尾蚴,囊泡内有一小米粒大小的白点,人们俗称患囊虫病猪  相似文献   

13.
<正> 猪囊虫病,又名“豆猪”或“米心猪”。是有钩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猪体内所引起的疾病。有钩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猪肌肉和心脏等处,严重时,脑组织内也可发现,外观是半透明白色小囊胞,胞内有一小白点(囊虫头)。小猪感染,发育停滞,出现前宽后窄体型。有临床现象的猪,由于寄生部位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如寄生在脑部,则出现癫痫痉挛,或因急性脑炎而死;寄生在咽喉肌肉内,则叫声嘶哑,呼吸加快,并有咳嗽;寄生在四肢肌肉,则出现跛行;寄生于舌肌或咬肌,常引起舌麻痹,咀嚼困难;寄生于心肌,导致心脏增厚,或心包炎,可引起贫血、水肿等现象。有钩绦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长达1~7mm,乳白色,头小,如小米粒大,全身由多数节片组成,在虫体后端的节片里含有很多  相似文献   

14.
<正>猪细小病毒病(PPI),也称之为猪繁殖障碍病,由猪细小病毒(PPV)引起。猪细小病毒病主要威胁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该病主要表现为胚胎和胎儿的感染和死亡。尤其是初产母猪很容易出现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但母猪本身没有明显症状。PPI临床症状的发生与生  相似文献   

15.
<正>如何识别非洲猪瘟猪群符合下述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症状标准之一的,判定为临床可疑非洲猪瘟疫情。1.流行病学标准(已经规范免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苗,但猪群发病率病死率仍然较高的;饲喂泔水的猪群出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调入猪群15天内出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2.临床症状(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皮肤发红或发紫的;出现高热或结膜炎症状的;出现腹泻或症状的;出现运动失调症状的)。3.剖检症状(脾脏异常肿大至两倍甚至以上、易碎;脾脏有出血性梗死;下颌淋巴结出血;腹腔淋巴结出血)。  相似文献   

16.
1989年7月鲁山县猪流行一种发病急、传播快、致死率高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此病多以发烧、发喘、跛行或出现神经症状、急性死亡为特征,至1989年12月全县22个乡(镇)累计发病37332头,约占存栏猪的1I%,其中死亡16065头,经流行病学调查,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  相似文献   

17.
我省是猪囊虫病高发地区。许昌、开封、南阳,周口等地区结合驱绦灭囊工作,采用吡喹酮治疗猪囊虫病,使猪囊虫病发病率由5%下降至2%。现将其试验报导如下: 材料与方法试验猪62头,系  相似文献   

18.
猪囊尾蚴病目前仍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本实验探讨猕猴能否寄生猪囊尾蚴及其在猴体内的寄生数量、分布部位及临床表现,为临床诊治囊虫患者提供参考,为人畜囊虫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极宝贵的活体材料。分别给6只雄性猕猴人工定量(镜下计卵)接种猪带绦虫孕卵节片。生前用皮试酶标法检查,死后解剖,统计囊虫在不同解剖部位的寄生数目,并对部分猴用 MRI 对照检查脑部囊虫寄生部位与数目。人工感染猪带绦虫孕节的6只猕猴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存活期有所不同(79~1299d).  相似文献   

19.
猪囊虫病,又名"豆猪"或"米猪".是有钩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猪体内所引起的疾病.有钩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猪肌肉和心脏等处,严重时,脑组织内也可发现,外观是半透明白色小囊胞,胞内有一小白点(囊虫头).小猪感染,发育停滞,出现前宽后窄体型.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动物来源大肠埃希菌iss基因分布及其致病性。分别将分离于发病猪、鸡和犊牛的44株大肠埃希菌计数后腹腔注射小白鼠,观察临床症状,记录发病及死亡情况;采用PCR方法分别扩增不同动物来源的44株大肠埃希菌的iss基因存在情况,同时对部分PCR扩增产物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感染后小白鼠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其中有14株对小白鼠的致病性最强,感染小鼠的死亡率达100%;有25株致病性较弱,死亡率为20%~80%;而另有5株接种感染后小鼠均无死亡;iss基因在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中的PCR扩增总频率为79.5%;在毒力较强大肠埃希菌中的PCR扩增频率为92.8%;在无致病力(或低毒力)大肠埃希菌中的PCR扩增频率为16.7%;部分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与参考序列之间同源性在91.6%~99.0%。iss基因致病性强的菌株扩增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且不同来源菌株iss基因片段变异程度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