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通报》2015,(6):1321-1327
满足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矛盾、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保定市土地利用结构数据(2002~2009年)为基础,引入反映生态指标生态绿当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评价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效益,并且借助TOPSIS模型对历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生态合理度评价。在此基础上以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并重为目标,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获得保定市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调整内部用地结构,注重生态用地保护,生态效益和生态合理度得到提升,进而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研究结果为保定市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探讨干旱半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区划,有利于发挥绿洲区域土地资源优势,促进绿洲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新疆伊犁州直为例,利用伊犁州直2002-2009年土地变更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借助GIS软件定性分析,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绿洲土地利用分区.在坚持行政区完整性、生态环境保护等原则的基础上,最终将伊犁州直县市划分为河谷城镇工业经济发展区、特昭盆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区、巩喀流域综合经济发展区和奎屯市工业经济发展区4个土地利用区,并分别指出区域土地利用导向.该方法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对伊犁州直土地利用进行了合理分区,研究结果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宁夏同心县生态环境及农业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发展现状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的,遵循因地因时制宜的土地利用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和灌溉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宁夏中部生态脆弱区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开封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苏朝阳  苗长虹 《水土保持研究》2008,15(5):116-119,124
选取开封市1990-2010年四期土地利用的动态数据,采用Costanza、谢高地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公式和系数,对开封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51.714 86亿元减至50.294 62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均变化率为0.137%,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生态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年均减少7.101 2万元。表明该市土地利用规划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导致了土地生态效益的降低。因此,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从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榆神府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驱动因素,也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对3期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基础上,结合地形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合理度、土地利用程度对榆神府矿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合理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6年榆神府矿区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加快,土地利用程度明显减弱,且减少最快的为耕地,增加最快的为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总体上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较低,属低度合理,与1990—2000年相比,2000—200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降低了2.85%,其中耕地和林地变化的合理性明显降低,而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变化的合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工矿用地变化不大。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土地利用发生了由发展期到衰退期的转变。在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实施上,既要控制退耕的合理规模,更要加大对林草植被的保护力度以及采取措施使退耕的坡耕地及时恢复林草植被。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指数,以陕西省101个县区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建立了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陕西省各县区的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核算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地利用潜力,为全面分析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提供了较好的视角同时,陕西省各县市土地利用的地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度明显高于二者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协调度榆林、延安市及周边县市的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较高,总体协调发展度呈北高,南低,关中塌陷的状态。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增强土地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可以科学指导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广东省为例,分析了1996—2008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结构变化、程度变化,并在统计软件SPSS的支持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寻找影响13a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大,土地利用程度加深;(2)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净减少,园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净增加;(3)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因素和农业发展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农业发展因素也不可忽略。针对研究结果,"挖存量变增量、垦后备扩资源"将是解决广东省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齐头并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的生态位及调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根据生态位态势理论,对土地利用生态位的理论与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探讨.土地利用的生态位表征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占用新生境的能力,土地利用变化由土地利用的综合生态位驱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实际上是由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决定的.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必须对土地利用的综合生态位进行调控,其调控的难点是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量化.土地利用生态位的调控就是通过经济手段,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调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达到土地利用的整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地关系状态演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1992年、1996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详查及其更新数据与相应年份的社会经济数据,以土地利用为切入点,在深入研究了1992~2000年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状态、结构特点,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与速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增长与经济活动的数量耦合关系,进一步探讨了1992~2000年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人地关系状态及其演变趋势,为了解延安市环境变化和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地利用视角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其质量好坏, 不仅关系着土地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利用, 还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土地利用视角出发, 建立了土地利用与规划效果之间的经验联系, 提出由土地利用形态、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行为、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功能和土地利用布局6方面内容所组成的分析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规划质量, 并以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为例, 对其新近编制完成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质量进行了评判。结果表明, 该规划的质量等级为优, 符合土地利用目标要求, 能够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研究旨在利用此种方法, 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方法支撑, 切实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农牧交错区的荒漠化防治与土地持续利用途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农牧交错区是荒漠化潜在发生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了荒漠化,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则使土地利用走向可持续。以处于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讨论了该区荒漠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论证了如何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改善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促使荒漠化逆转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的生态位及调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生态位态势理论,对土地利用生态位的理论与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探讨。土地利用的生态位表征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占用新生境的能力,土地利用变化由土地利用的综合生态位驱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实际上是由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决定的。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必须对土地利用的综合生态位进行调控,其调控的难点是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量化。土地利用生态位的调控就是通过经济手段,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调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达到土地利用的整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开封市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  翟文侠  宋成舜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2):103-107,113
基于开封市城区1988年和2002年土地详查与变更调查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通过引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转移矩阵与信息熵等理论与方法,结合开封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总结理论和对开封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开封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土地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土地利用协调性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对指导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明了土地利用协调性概念,从土地与经济系统、土地与环境系统和土地与丰七会系统3个方面建立土地利用协调性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立各指标权重,构建系统协调度、系统发展度和系统综合协调度模型,对江苏省69个评价单元的土地利用协调性及其省域空间差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总体土地利用协调性属于中度协调,但各区域间空间差异显著,呈南北向南递减的分异特征及规律;土地利用协调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表现出郊区高于市区的分异特征及规律;"四沿"产业带地区土地利用协调性空间差异明显.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部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地利用的3种方式入手,探讨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认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为反馈的,一方面土地不合理利用可能会产生一些环境问题。但另一方面,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也在为了自身的需要而努力改善环境。只要在进行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时,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就能够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智能体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是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手段,然而现有模型在解决土地利用优化配置问题时存在一定缺陷。该文将多智能体系统的建模框架与遗传算法的计算框架有机结合,设计了土地利用规划多智能体决策框架,将多智能体在空间决策行为与遗传进化算子相结合,构建基于多智能体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促进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空间布局向可持续方向发展。该文选取武汉市蔡甸区开展了实例应用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合理地对区域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空间布局进行配置,协调不同土地利用决策主体的需求,明显提高了区域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促进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谢贤健 《土壤》2016,48(1):201-208
土地利用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在土地利用上的具体表现,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及功能。以GIS技术为平台,采用信息熵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选取重庆市38个县区为研究对象,从有序性和效率两个方面分析评价了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结构状况。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县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有序度高低与区域内用地密切相关;土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化,20个县区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为1或接近于1,表明重庆市各县区土地利用结构相对合理,各项土地利用效率较好,土地开发利用比较有序。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水土流失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整理的根本任务是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但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若管理不善,也可能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土地平整工程可能存在只要不超过规定的临界坡度,争取最大出地率的做法;农田水利工程若一味强调工程措施,没有与生物措施结合,其作用时间短,易坍塌、损坏。道路建设势必形成大面积裸露边坡,从而引起局部水土流失……建议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对策,合理取、填土并做好防护措施,坡改梯及梯田方案择优,选择合理的耕作方式,修建坡面蓄排工程及生态型护坡,才能遏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使土地整理工作造福于民。  相似文献   

19.
分水后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黑河分水为背景,分析了分水后中游地区水资源所面临的紧缺形势和土地利用结构对其影响。由于在干旱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土地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使水资源的利用更为有效。有鉴于此,文章认为要缓解水资源的约束,黑河中游地区必须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之路,并提出了今后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退耕还林”政策驱动下的农户土地转用决策机理的基础上,以江西丰城市的农户调查资料建立了“退耕还林”政策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计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1)退耕收益补偿对比值对土地利用变化有显著的影响;(2)“退耕还林”政策中对土地产权的安排对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影响不大;(3)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的影响因素不同,土地资源丰度、农户择业行为对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影响较大。并进一步就推进生态友好的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引导土地利用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