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原菌群体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章琦 Leach  JE 《作物学报》1997,23(2):150-158
用Rep-PCR和RFLP两种方法分析了143个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菌系。这些菌系采集于长江流域,华南,华北和东北的20个省市的96个点。Rap-PCR是利用一些基于细菌的短的重复单位引物(ERIC,BOX和REP)及来自稻白叶枯病原菌的可动重复单位(IS1112和IS1113)引物的DNA扩增特性。在RFLP分析中,以无毒基因家族中的一个成员avrXa10为探针。Rep-PCR分析呈显较高的单元型多样性(H=0.75)。在4个水稻生长地区中,Rep-PCR分析的结果是:华南稻区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0.96),随后为长江流域(H=0.93),东北(H=0.77),华北(H=0.69)。根据3个分簇生物统计的共有指纹型,143个菌系被构成3簇。在各簇中都有来自不同水稻产区的菌系,表明菌系的分簇不受地理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水稻品种 IR28对我国白叶枯病菌系抗病基因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功新  张端品 《作物学报》1990,16(2):139-152
本文研究了水稻品种 IR28对我国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菌系江陵691和 OS-75的抗性基因与23个标记性状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大多数标记性状由隐性或显性单基因支配,如 v-1,g,gh-1,la,tri,bc-1,Bh,fgl,pgl,Pa,cl 和 Bf。而白条斑叶、叶绿素缺少叶和下垂叶是由双隐性累加基因控制的,支配紫果皮、红果皮和紫  相似文献   

3.
植物提取物及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带药平板涂布法测定了2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3种植物化合物、1种植物精油和13种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植物提取物中,广西地不容块根、黔桂千金藤块根、石菖蒲根茎和木防己块根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有抑菌活性,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2g/L、6g/L、2g/L和6g/L;3种植物化合物中,罗默碱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有很好的抑制活性,最低抑制浓度为0.025g/L,千金藤碱和克斑宁在浓度为2g/L时无抑菌活性;石菖蒲精油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1g/L。在13种杀菌剂中,75%百菌清WP、80%代森锰锌WP、60%甲硫.异菌脲WP、53.8%可杀得WG、20%叶枯唑WP、58%甲霜.锰锌WP、64%杀毒矾WP和3%中生菌素WP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7.5g/L、1.067g/L、0.75g/L、0.269g/L、0.2g/L、0.048g/L、0.032g/L和0.03g/L;72%农用链霉素SP、50%敌克松WP、15%三唑酮WP、20%噻唑锌SC和2%加收米SL5种药剂在稀释100倍时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无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
几个水稻不育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测定了8对不育系(A)和保持系(B)以及一些杂交稻组合对6个小种的40株白叶枯病菌的抗性,比较了不同类型不育系对6个小种群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冈型、印尼水田谷型和大多数野败型不育系的抗性很差,BT型的抗性较高。菌株Ah28对冈46A和野败珍汕97A的致病力强。比较了6个恢复系(C)和8个杂交组合对不同小种的抗性程度。结果显示,杂交稻的抗病性主要受父本(恢复系)核基因的控制,但同时又受不育胞质的影  相似文献   

5.
1992年和1993年用14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鉴定并分析了53个品种的抗性,其中41个材料具有广谱抗性。分析了21个抗病品种的抗性类型,有9个品种为全生育期抗性,12个品种表现成株期抗性,其中有些品种与菌系存在着明显的交叉互作反应。本研究根据品种对国际鉴别菌系的系列反应型,初步尝试推测了17个品种具有Xa-4基因,10个品种具有Xa-3基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稻悬浮细胞系检测白叶枯菌致病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稻与白叶枯菌互作是研究植物-病原细菌互作的模式系统之一.为了在实验室从白叶枯菌P6突变体库中检测出能够克服Xa23基因抗性的致病菌株,本试验建立了携带Xa23基因水稻品种中野1号的悬浮细胞系,系统研究了悬浮细胞系与白叶枯菌P16及其突变体致病菌株的互作,结果发现中野1号悬浮细胞系与致病菌株互作中存在强烈的过敏性反应(HR),互作细胞系经溴酚蓝染色后,其抽提液的颜色和OD595值可以作为鉴别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的指标,从而成功建立了利用水稻悬浮细胞系检测P6致病突变体的实验系统.  相似文献   

7.
《作物育种信息》2005,(8):11-11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黄单孢杆菌Xarahomonas oryzoe pv.oryzae(简称Xoo)引起的,它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生产上还没有有效防治该病的措施,因而,培育抗病品种已成为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目前国内外对白叶枯病抗性机制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为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寻找病原菌的致病基因和无毒基因;其次为寄主植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是对抗病基因进行定位、分离与克隆;再者为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研究植物防卫反应的信号传导途径。迄今,  相似文献   

8.
9.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RFLP标记定位及其STS标记的转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近等基因系CBB23与其感病轮回亲本金刚30(JG30)杂交,构建了包含2562个单株的F2作图群体。用水稻白叶枯病广致病菌系P6进行抗性鉴定表明,F2植株抗感分离比严格符合3:1。根据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RGP水稻高密度图谱上的RFLP探针对F2群体中的145个感病单株进行RFLP检测和连锁分析,获得了6个与Xa23紧密连锁的RFLP分子标记。其中RFLP标记C1003A靠着丝粒一侧,与Xa23的遗传图距为0.4cM,为Xa23的图位克隆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将标记C1003A成功地转化为STS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S)提供了方便有效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0.
11.
杂交稻抗白叶枯病的遗传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8种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9个恢复系按P×Q交配设计分别配制不育系杂种和保持系杂种, 接种白叶枯病(Xoo)“强”致病力菌系ZHE-173和“弱”致病力菌系KS-6-6, 研究杂交稻抗白叶枯病的遗传机制。 结果表明: (1) 不育系或保持系、 恢复系以及不育系或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互作对不育系杂种或保持系杂种抗性的影响均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8个籼稻抗病品种川植4号、川植5号、三黄占2号、二九丰、扬稻1号、75—34、83007、NT02和1个粳稻抗病品种湘虎25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系P1、HB84-17或T_1的抗性遗传.这些抗病品种分别与感病品种沈农1033或金刚30杂交,所得的F_1、F_2和B_1F_1群体的抗性反应,表明8个籼稻品种对P_1和HB84-l7的全生育期抗性均由一对不完全显性的基因控制,该抗性基因与Xa-4是等位的;粳稻品种湘虎25的成株抗性则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与Xa-3相等位.  相似文献   

13.
经抗谱评价、 抗性类型比较、 遣传分析鉴定出一个来自普通野生稻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t)(暂名)。 结果表明它是迄今已知基因中抗谱最广, 抗性导入效应很强的一个完全显性的全生育期抗性基因。 用携有新基因Xa-23(t)的一对近等基因系(JG306//Xa-23(t))构建F2群体中选出160个单株用SSR(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定位  相似文献   

14.
水稻蔗糖非酵解型蛋白激酶Sn RK2,又称胁迫相关蛋白激酶(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genes in rice,Os SAPKs),在调控水稻非生物胁迫信号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Os SAPK2的结构及其在水稻抗白叶枯病反应中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Os SAPK2被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内,与Os SAPK1、Os SAPK3同属于Kulik’s II组。Os SAPK2-RNAi转基因水稻中Os SAPK2下调表达,人工接种水稻白叶枯病菌后,转基因水稻比受体对照的病斑长度显著增长,抗病相关基因Os LRR1、Os HIR1表达水平下降,感病相关基因Os MAPK5表达水平升高。此外,Os SAPK2具有自激活活性,可能与Os MAPK5等胁迫相关蛋白互作。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Os SAPK2调控水稻抗白叶枯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5.
由白叶枯病菌引起的白叶枯病是一种世界范围的严重水稻病害。水稻抗病主效基因Xa3/Xa26是一个对白叶枯病具有剂量效应的抗性基因,即它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随着该基因的表达量的升高而增强。我们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利用玉米泛素基因的启动子(PUbi)在水稻中组成型表达Xa3/Xa26基因。用于遗传转化的构件除了携带Xa3/Xa26基因外,还携带抗除草剂的草丁膦乙酰转移酶基因Bar作为遗传转化的筛选标记。我们获得的携带单拷贝PUbi:Xa3/Xa26的两个转基因家系无论在成株期还是在苗期对白叶枯病都具有高水平的广谱抗性,且转基因家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别。因为转基因家系中Xa3/Xa26基因与Bar基因紧密连锁,这两个家系可以作为育种的种质资源用于培育既抗白叶枯病又抗除草剂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6.
Bacterial blight (BB) caused by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of rice. Ten races of the bacterium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Philippines. Each race has specific virulence to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resistance genes, showing a gene-for-gene relationship in the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 (Lee et al., 2003). So far, twenty-nine major genes have been identified (Lee et al., 1999). Due to emergence of the new races and genetic vulnerability of resistant varieties, the spreading of bacterial blight disease occurrence is increasing now in all areas of Korea.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find the gene identification and reaction of rice varieties to Korean and Philippine races of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两个品种早生爱国3号和辛尼斯对菲律宾水稻白叶枯病菌4个生理小种、日本小种1和我国菌株的成株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的等位关系。这两个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沈农1033杂交所得的 F_1、F_2和 B_1F_1群体的成株抗性反应,表明它们均携有一对显性基因。将早生爱国3号同辛尼斯杂交进行直接等位性测定,并将邳早15和蚌珠芒分别与辛  相似文献   

18.
毛蚶、魁蚶和泥蚶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的RFLP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毛蚶、魁蚶和泥蚶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区)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发现,6种限制性内切酶(HaeⅢ,HhaⅠ,HpaⅡ,RsaⅠ,Sse9Ⅰ和TaqⅠ)均能将泥蚶与毛蚶及魁蚶区别开来,但未发现毛蚶和魁蚶间特异性的RFLP标记.对酶切图谱进行的数理分析结果显示,毛蚶与魁蚶之间的净遗传距离Pnet值为0,而泥蚶与毛蚶、泥蚶与魁蚶之间的Pnet值均为0.079 7;泥蚶群体内检测到5种酶切复合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值为0.000 8外,而毛蚶和魁蚶群体内为相同的1种复合单倍型,π值均为0.  相似文献   

19.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four Philippine races of bacterial Might caused by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zae was investigated in four cultivars of rice, Oryza sativa L. Resistance to three races in ‘Benamuri’ and ‘Aus 192’ is governed by xa-5. In ‘Tepal Boro’ and ‘Bazail 975′, resistance to races 1, 2. and 3 is conferred by xa-5, but another recessive gene confers resistance to race 4. This recessive gene is closely linked to xa-5 and may be allelic to xa-13. Rice cultivars with xa-13 are resistant to prevalent races of bacteria] blight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nd should thus prove useful as donors for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in rice breeding programs.  相似文献   

20.
白叶枯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细菌性病害。Xa21是第一个克隆的抗白叶枯病基因,具有广谱抗性,在水稻抗病育种中被广泛应用。转录因子的鉴定对解析Xa21介导的水稻抗白叶枯病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了Xa21背景下的WRKY68-RNAi转基因水稻。与受体材料4021相比,转基因水稻中WRKY68蛋白质丰度下调,接种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后抗病性下降,证明WRKY68基因在Xa21介导的抗白叶枯病反应中发挥正调控作用。此外,转基因受体材料4021和感病对照TP309接种后不同时期和部位叶片中WRKY68的蛋白质丰度没有显著差异,表明WRKY68蛋白质的表达不受抗病基因Xa21和病原物Xoo诱导,推测其功能主要是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WRKY68-RNAi转基因水稻接种后, PR1A、PR5、PR10A、PR-pha和PAL1等病程相关蛋白质表达丰度发生变化,表明相关基因可能在WRKY68基因的调控下参与下游抗病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