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毯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毯植被恢复技术指用马利瓦特(Maliwatt)缝编工艺,将可降解的植物纤维为原料编制成卷,同时将一定配比的植物种子和基质混合后植入成卷材料而成的快速植被恢复技术。本文比较分析了国内外生态垫、生态植被垫等技术的应用范围、技术优势等;分析了在地震滑坡、沙化治理、矿山废弃地和公路边坡治理的植被恢复效果,进而提出生态毯植被恢复技术的未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生态毯覆盖对土壤湿度和养分的影响,首次将生态毯应用于地震滑坡区砾石泥沙堆积区和泥沙堆积区。结果表明:铺设生态毯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裸地的;各层的土壤水分含量随干旱日数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生态毯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稳;保水效果为椰纤维生态毯秸秆+椰纤维生态毯秸秆生态毯裸地。覆盖生态毯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 H值;土壤速效N、P、K和全N、全P、全K的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铺设生态毯能有效固定地震滑坡区的砾石泥沙,改善土壤的水热条件,进而增加根系、微生物的活动和植被有机体的积累,促进枯落物的分解,逐步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3.
映秀镇视野区地震灾后生态植被恢复技术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汶川大地震使处于震中的映秀镇城镇视野区1681.7hm^2林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造成511.3hm^2林地毁损,542.7hm^2林地受到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森林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降低,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影响。本文针对映秀镇视野区生态植被毁损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植被恢复原则和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崩塌(滑坡)体绿化等生态植被恢复重建措施,以期加快映秀镇生态植被恢复重建,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4.
山体滑坡区的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资兴市于2006年7月15日受热带风暴的影响,普降暴雨,造成大范围的塌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对此进行了灾害形成机理分析,提出了工程治理技术,自然恢复和生态恢复植被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1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概况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指的是长江三峡水库土地淹没线(坝前正常蓄水位175m接5年一遇洪水和11月5年一遇来水回水水面线)至第一道山脊线范围内的区域,按生态功能的要求,屏障区分为2个部分,一是生态保护带,指沿库周土地征用线以上水平投影100m宽的区域,二是生态利用区,指生态保护带和城集镇以外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为遏制若尔盖草原沙化进一步蔓延,急需开展草地沙化治理模式研究.试验选取若尔盖草原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毯覆盖对两种沙地类型土壤环境、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毯覆盖1 a后,有效提高了沙地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流动沙地中生态毯覆盖的群落盖度和生物量较对照处理的增量高于半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生态毯覆盖的群落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是对照处理的1.20倍和1.19倍,而流动沙地则分别为对照的4.74倍和2.83倍;生态毯覆盖均降低了两种类型沙地的土壤温度,增加了土壤水分,提高了土壤最大持水量;生态毯覆盖对两种类型沙地土壤电导率的改善效果一致,均比对照高0.01 ms·cm-1;半固定沙地中生态毯覆盖和对照处理的土壤容重相同,流动沙地中生态毯覆盖的土壤容重较对照处理低0.02 g·cm-3;生态毯覆盖初期对流动沙地的恢复效果优于半固定沙地.生态毯覆盖对土壤环境指标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能是由于试验年限较短所致.  相似文献   

7.
低丘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与经济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丽水、兰溪、永康营造了果园、经济林、菇木林和用材表防护林,对5年生试验材进行了生长调查、产量统计、经济效益分析、水土流失观测及土壤微生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山丘陵生态脆弱区营造和恢复人工植被,能改善已破坏的生态环境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灾区森林植被恢复问题及其生态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境内发生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我国大陆历史上发生的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灾害干扰事件。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使区域生态功能衰退显著。本文在分析地震对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基础上,总结了震后3年来在森林植被恢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灾后森林植被恢复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林草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和有效途径,需要建立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区独特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针对小区域尺度或不同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研究了其植物群落配置、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技术,以及需要针对不同等级石漠化造林的参考技术。在极度耐旱抗凝冻植物选育,增汇、生物能源适生植物选育与种植,以及初步恢复生态系统维护技术等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把产业链与生态链进行有机整合,建立可持续的地方生态产业,是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国务院批复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为基础,探讨了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技术问题,为三峡库区植被恢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石灰岩山地封禁区植被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封山育林能使生态环境得以自然恢复,投资少见效快,在林业建设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根据样线技术以及样方外业调查的结果,分析了晋东南石灰岩山地封禁区植被及生物量的自然恢复情况,以重要值的大小来衡量分析出各个坡向植物群落中起主要作用的树种,探索石灰岩山地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结果表明:经过10a的封禁,区域植被总的覆被率达0.75,生物量达4084.71~10767.76kg/hm ̄2,使封禁区由一个简单生态系统恢复成为一个较为复杂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南方岩溶区植被自然演替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5.93%,其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方地区。植被的自然演替是岩溶地区生态重建的主要方式。土壤是岩溶地区不易再生的最稀缺资源。文章分析了自然演替过程中的环境特征、养分特征、土壤种子库等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岩溶地区植被的顶极群落以及群落演替方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植被破坏严重。土壤种子库作为一种高效的植被自然恢复的途径,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概述了土壤种子库的分类、大小、结构等特征,以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这内、外两个因素对其的影响。针对当前利用土壤种子库恢复重建区域植被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海 《热带林业》2009,37(4):23-25
从树种选择、造林方法和海防混交林营造技术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昌江县沿海防护林植被生态恢复技术研究成果与进展,并提出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贡嘎山地区折多山的4个海拔(3 300m、3 450m、3 600m和3 750m)公路路域,开展3种乔木树种、7种灌木树种和4种草本植物的野外栽植试验,以筛选适宜该区域路域的植被景观生态恢复物种,并开展其恢复初期苗木养护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海拔是影响乔木和灌木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的主要因素,各苗木的保存率和成活率均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升高。乔木树种中云杉在4个海拔处的适应性最强,其成活率和保存率最高;随着海拔的降低,光核桃的适应性明显增强,在海拔较低处,乔木层中可以考虑加入光核桃。灌木树种中紫叶小檗和铺地柏在各海拔处均能很好地适应;随海拔降低,变叶海棠、山杏和金露梅的适应性明显提高。燕麦、小花碱茅、老芒麦和披碱草4种草本植物在各海拔的适应性均较高,草本层恢复可以考虑这4个物种。植被恢复初期,乔木和灌木树种采用"保水剂+客土栽植+插枝庇荫+地膜覆盖"养护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苗木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惠农矿区的生态恢复为研究对象,调查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理论及现实原因,通过对矿区绿化工程的研究分析与评价,提出行之有效的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数千年来,人类由于对矿藏资源的开发,破坏了大量的土地,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日益成为各国倍加关注的热点.然而,矿业废弃地的自然恢复过程相当缓慢,其时间甚至要以百年计.因此,人工植被恢复或重建则成为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最佳策略.现选择广东韶关冶炼厂铅锌冶炼废气污染导致的光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样地,采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比较其生长状况、保水、保土、改良土壤结构和养分等生态系统恢复的效果及相关变化,期望能为同类退化生态系统土地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近年来,矿山植被恢复中植物种类选择与应用成为研究热点。以极具代表性的云南省尖山磷矿植被恢复区为调研对象,运用典型调查法调查了研究区植物种类构成与应用现状,分析了各园林、园艺类植物在矿山植被恢复区中的生长势及应用价值,总结了目前该矿山在植被恢复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园林、园艺结合农牧业,充分利用矿山废弃地资源创建兼具经济、生态、社会、企业效益的生态植被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是1986年8月28日受15号台风袭击形成的,风灾区总面积9924hm^2。受灾区域从海拔1050m到1700m。跨跃阔叶红松林和针叶混交林带。经过十几年的自然演替,现在的风灾区在天然更新、植被变化方面出现了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地调查对九寨沟地震灾区植物进行分析研究,结合选择的8种乔木和8种灌木实生苗原位盆栽试验,通过对实生苗存活率、高度、土壤含水率、冠幅(乔木)、盖度(灌木)、郁闭度(乔木)、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细菌多样性等指标进行统计,采用层次分析法从中优选出具有明显优势的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黄果冷杉(Abies ernestii)、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疏花槭(Acer laxiflorum)等5种乔木和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高山柳(Salix cupularis)及红花蔷薇(Rosa moyesii)等4种灌木,作为植被修复推广的树种。本研究为推进九寨沟灾后人工植被恢复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