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1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外小麦交链孢叶结构枯病的分布、为害、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品种抗病机制和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黄淮流域,交链孢叶枯病对小麦生产构成潜在威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有关小麦(Triticum aestvum Linn.em-end.Thell.)抗链孢霉叶枯病[Alternariatriticina(Prasada等)遗传的文献很少(Narula等,1971;Sokhi等,1973;Kulshreshta等,1976)。本试验开始研究亲本“E5477”和“Gabo”所携带的抗叶枯病基因的数目及其特性。  相似文献   

3.
灰飞虱是禾谷类作物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的主要传毒介体,本地大面积种植的大、小麦是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场所,春季繁殖一代后,转移到玉米、水稻上传播病毒病。近年来,泰兴市麦田灰飞虱发生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已成为大、小麦上的主要害虫,导致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玉米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小麦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亦呈逐年加重趋势。为了明确麦田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及其影响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探讨其综合控制技术,有效控制禾谷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危害。近几年来,我们对麦田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江苏省中部地区小麦赤霉病病菌的种群组成,于2017年在江苏省镇江市、扬州市和南京市采集小麦赤霉病样本151份,采用可特异性识别亚细亚镰孢、禾谷镰孢、黄色镰孢、藤仓镰孢、燕麦镰孢、木贼镰孢和拟轮枝镰孢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技术检测了样本中该7种镰孢菌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从151份样本中共检测出7种镰孢菌中的6种。其中,亚细亚镰孢为优势种,检出率达100%;藤仓镰孢和禾谷镰孢为次优势种,检出率分别为10%和6%;黄色镰孢、燕麦镰孢和拟轮枝镰孢检出率依次为2.6%、2.0%和0.6%。小麦赤霉病存在复合侵染现象,从单份发病样本中最多检测到3种致病菌。LAMP法可用于小麦赤霉病病菌与种群组成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砂仁叶枯病病原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西双版纳景洪地区阳春砂仁叶枯病病原菌分离鉴定,病原为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pssi sp.,国内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茎基腐病和赤霉病在中国黄淮麦区发生严重,对小麦产量及品质造成较大影响。各地报道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有所差异。为明确当前中国小麦主产区河南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变化情况,本研究对2022年采自河南省安阳、漯河、周口、南阳等8个不同生态区的小麦茎基腐病病株和赤霉病病穗进行了分离纯化,分别得到257和88株分离物。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小麦茎基腐病样品分离物中,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231株,占比89.88%;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23株,占比8.95%。赤霉病样品的分离物中,禾谷镰孢菌76株,占比86.36%;假禾谷镰孢菌10株,占比11.36%。2022年河南省所有采样地区的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均为假禾谷镰孢菌,赤霉病的优势病原菌仍为禾谷镰孢菌,但赤霉病样品分离物中假禾谷镰孢菌的占比有所增长,特别是在安阳、平顶山和漯河市的赤霉病样品中假禾谷镰孢菌的分离频率达到了10%以上。  相似文献   

7.
淮安市楚州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与京杭大运河交界处。农作物以稻麦连作为主,一年两熟制,是江苏省主要粮食产区。近几年来由于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淮地区暴发流行,灰飞虱越冬残留量大、带毒率高,水稻条纹叶枯病与小麦条纹叶枯病为同一病毒所致。两种病害产生相互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轮作模式对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结构和毒素化学型影响,于2019-2020两个小麦生长季,从湖北襄阳、枣阳长期稻-麦轮作和长期玉-麦轮作田分别采集小麦赤霉病穗,采用组织病理学分离镰孢菌单孢堆菌株,并对其采用特异性引物进行致病种和毒素化学型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从采集样品中共分离获得191个镰孢菌单抱堆菌株;亚洲镰抱菌...  相似文献   

9.
引言叶枯病(Septoria tritici Rob. & Desm)是突尼斯北部地区小麦主要病害之一.那里的年降雨量500-700毫米,冬季温和到寒冷.在巴杰(Beja)一、二、三、四月份的平均温度分别为9.3℃,10.1℃,12.5℃和16.5℃,而在比塞大(Bizerte),则分别为11.3℃,11.6℃,13.3℃和15.4℃.这种天气有利于叶枯病流行,造成小麦减产.然而在某些年份,气象因素也是不利于叶枯病蔓延的.近20年来,该病害的发生比较频繁,但产量损失通常不大.1973年,由美国农业部和突尼斯有关研究机构(INAT,INRAT和Office des Céréales)协作研究叶枯病的流行状况和评价育种材料的抗病性.他们发现了大量的硬粒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系具有抗性,并已将其用于国家谷物育种计划中.  相似文献   

10.
芝麻种子带菌检测及药剂消毒处理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吸水纸检测法对我国6个芝麻主产区的13个广泛栽培的芝麻品种进行了带菌检测,并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芝麻种子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芝麻种子外部携带真菌的主要类群包括镰孢属(Fusarium spp.)、棒孢属(Corynespora spp.)、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 spp.)、壳球孢属(Macrophomina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和青霉属(Penicillium spp.),其中引起芝麻茎点枯病的壳球孢属分离频率和带菌率最高。种子内部携带的真菌类群主要包括镰孢属、棒孢属、壳球孢属和曲霉属等,引起芝麻叶枯病的棒孢属真菌分离频率和带菌率最高。供试的5种杀菌剂对芝麻种子均有一定的消毒效果,其中50 %扑海因和80%多菌灵处理对芝麻种子消毒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热带牧草病害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在海南调查了10种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共鉴定出了12种真菌性病害,其中国内新记录寄主病害9种,海南省新记录寄主病害3种。为害较重的有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ke.)Sacc.]引起的双花草梨孢灰斑病、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n]引起的雀稗或鼠尾粟弯孢菌叶斑病、球黑孢霉[Nigrospora zimmerman(Sacc.)Mason]引起的热研11号黑籽雀稗叶枯病以及蝴蝶豆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entrosematicola)引起的蝴蝶豆褐斑病。  相似文献   

12.
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是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为比较假禾谷镰孢菌对小麦茎基部和穗部的致病力,选取实验室前期分离并保存的272个假禾谷镰孢菌菌株,通过室内小麦苗期茎基部接种法和田间扬花期穗部单花滴注接种法对其进行致病力检测。室内苗期茎基部接种结果显示,强、中等和弱致病力的菌株分别有109、137和26个。选择在小麦苗期茎基部表现为强、中等和弱致病力的菌株各17个,通过田间穗部单花滴注接种法检测其对小麦穗部的致病力,结果表明,51个菌株在小麦穗部均可致病,并引起不同程度的枯白穗症状,其中强、中等和弱致病力菌株分别有18、21和12个。进一步对小麦茎基部和穗部的致病力进行比较,发现同一菌株对小麦茎基部和穗部的致病力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引起贵州省白术叶枯病的病原菌及该菌的生物学特性,从白术感病叶片组织上分离、纯化病原菌,经致病性测定后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白术叶枯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Speg.)Satista & Peres.],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pH值5~6;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佳碳源为蔗糖,肌醇不适于该菌生长;最佳氮源是牛肉浸膏;全光照有利于该菌生长.  相似文献   

14.
段双科 《麦类作物》1997,17(5):12-15
小麦野生亲缘种是重要的抗病虫害基因源。对收集的野生四倍体小麦种提莫菲维麦 小麦瘘蚊、小麦卷叶螨及6种叶病(叶锈、秆锈、条锈、白粉病、褐斑病和壳针孢疱病)反应的评价,所有受测项目中,提麦对壳针孢疱病具有抗性,对褐斑病具有很高的抗病百分率。对4种专性真菌抗性检测,显然叶锈抗性频率同于条锈、秆锈和白粉病的抗性频率。对小麦瘿蚊生物生物型D型和小麦卷叶螨抗性检测的百分率占总测定材料的91%和27%;当用小麦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引起小麦叶枯病的主要病原真菌种类有Bipolaris sorokiniana,Monographella nivalis,Alternaria triticina,Septoria tritici和Stagonospora nodorum等,均能造成冬小麦和春小麦严重减产。本文全面评述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小麦叶枯病的研究状况,重点介绍了病害分布、经济重要性、病原学、病害循环,流行因素,寄主抗病性剂防治等方面的重要进展。并进而讨论了存在问题和改进途径,以利于今后调整研究内容,规范研究方法,开展长远的基础性研究和组织重大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半知菌壳针孢菌引起的黑麦叶枯病,在黑麦上,尤其是在湿度高、降雨量多的地区严重地流行.这种叶枯病在黑麦整个生长期都会侵染其叶片,开始是在叶面上出现小的斑点,而后这些小斑点在整个叶面,特别是沿着叶子的主脉扩展为长形的浅灰色至灰色的病斑.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综合分析和会商,预计2007年小麦条锈病、小麦蚜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玉米螟仍将严重或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稻曲病呈严重流行态势,小麦吸浆虫、水稻条纹叶枯病、粘虫、棉铃虫在部分地区呈加重发生趋势,蝗虫、草地螟仍将中等发生,  相似文献   

18.
鲁西南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山东小麦茎基腐病害主要致病菌组成及其致病力,于2016年在山东省聊城、德州、临沂市共7个地点采集了具有典型茎基腐症状的病株并对其主要致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致病力分析。结果共分离到45株病原真菌,其中有22株为镰孢菌,分别属于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和亚洲镰孢菌(F.asiaticum),以假禾谷镰孢菌(F.pseudograminearum)分离频率最高,占所有镰孢菌株的68.18%;其余菌株属于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对22株镰孢菌进行小麦苗期致病力及重分离率测定发现,假禾谷镰孢菌(F.pseudograminearum)的致病力明显强于禾谷镰孢菌和亚洲镰孢菌,后两者的致病力相差不大;3种病原菌的重分离率均大于40%,病原菌测序鉴定结果与接种病原菌一致。  相似文献   

19.
小麦在许多干旱地区采用休闲的管理方式种植。尽管休闲在提高可用性水分和氮素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在以色列的试验表明,来自休闲季节给小麦生长的水量很少。本文测验了休闲期禾谷类线性孢囊虫侵染土壤对改进小麦水子利用和改善根与植株生长的可能性。在可控环境下盆栽试验表明,禾谷类线性孢囊虫(CCN)对小麦根系生.长具有不同的负效应,根系生长受阻与植株生长缓慢和蒸腾速率下降相联系。在田间,当土壤生物杀虫剂用于防治CCN时,既使连作小麦,其干物质产量也能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生物制剂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控效果,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了6种生物制剂对禾谷镰刀菌、刺腐霉菌和小麦离蠕孢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申嗪霉素、乙蒜素和春雷霉素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其中申嗪霉素的毒力最强,对禾谷镰刀菌、刺腐霉菌和小麦离蠕孢菌的EC50值分别为0.350 2 mg·L-1、0.864 5 mg·L-1和0.134 1 mg·L-1,乙蒜素对刺腐霉菌和小麦离蠕孢菌的EC50值分别为2.957 3 mg·L-1和2.342 7 mg·L-1,春雷霉素对刺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的EC50值分别为0.864 5 mg·L-1和5.090 9 mg·L-1。室内盆栽试验表明,申嗪霉素和乙蒜素对禾谷镰刀菌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春雷霉素,防治效果分别为75.73%和74.68%;乙蒜素对刺腐霉菌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86.28%;申嗪霉素和乙蒜素对离蠕孢菌的防效分别为87.68%和83.25%。综上所述,申嗪霉素和乙蒜素能有效抑制禾谷镰刀菌、刺腐霉菌和小麦离蠕孢菌三种病原菌的生长,对小麦根腐病防治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