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将C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59-2、C59-37和C59-383种菌株分别制备成灭活疫苗,分别免疫小白鼠和家兔,2周后分别用不同菌株的致死性毒素进行攻击。结果表明,C型产气荚膜梭菌不同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小白鼠和家兔后,可使小白鼠和家兔能抵抗其他菌株致死性毒素的攻击,小白鼠保护数在7/8以上,家兔保护数也均在3/4以上。说明C型产气荚膜梭菌不同菌株之间具有较好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核苷酸序列的遗传变异特点。[方法]设计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定核苷酸序列并与NCBI登录的参考序列通过DNAStar软件进行同源比对。[结果]序列分析表明,所测菌株α毒素基因核苷酸组成中腺苷酸含量较高,胞苷酸含量较低。所测菌株与13、C57-1、CER 89L43、S01、S08、T01以及T16菌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7%、98.7%、98.6%、98.8%、98.7%、97.0%、98.6%,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6%、98.6%、98.9%、98.9%、98.9%、98.6%、98.6%。[结论]所测C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参考序列同源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西省太原市、阳泉市、昔阳县、绛县、太谷、榆次等地的鹿场发生鹿出血性肠炎的病死鹿体内分离到21株产气荚膜梭菌,鉴定均为A型。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为厌氧肉肝胃酶消化汤,最佳产毒条件为35℃7h。 相似文献
5.
对已构建的含β2毒素基因重组质粒p ETXB2进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并用SDS-PAGE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β2毒素基因的表达情况。经酶切鉴定证实,p ETXB2重组质粒含有β2毒素基因而且阅读框架和基因序列正确。同时采用IPTG诱导剂在改变培养基的p H、培养温度、诱导剂的加入量及诱导时间4个方面对β2毒素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其最佳的表达条件是37℃,p H 7.0的培养基中,用终浓度为0.8 mmol/L IPTG诱导4 h,β2毒素蛋白的表达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仔猪大肠埃希氏菌、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灭活及脱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仔猪大肠埃希氏菌病、C型产气荚膜梭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的质量及产品的安全性。[方法]对大肠埃希氏菌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浓缩菌液,用不同浓度甲醛溶液经不同灭活时间、灭活温度进行了灭活和脱毒试验。[结果]大肠埃希氏菌培养物在37~38℃条件下用0.4%的甲醛溶液灭活48h,可以使细菌全部灭活;C型产气荚膜梭菌培养物在37~38℃,采用0.5%~0.8%的甲醛溶液进行灭活和脱毒7~14d,或者采用2次灭活和脱毒方法,7d可以达到完全灭活和脱毒。[结论]在37~38℃条件下,用0.4%的甲醛溶液对大肠埃希氏菌培养物灭活和采用0.5%~0.8%的甲醛溶液对C型产气荚膜梭菌进行灭活和脱毒,可以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DNASTAR、I-Tasser软件对C型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的蛋白结构、抗原表位进行预测与分析.综合β毒素蛋白亲水性、表面可能性、抗原指数、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B细胞抗原表位可能位于肽链2~4、7~16、23~26、36~40、55~58、72~75、172~179、190~193、196~203、211~214、246~249位氨基酸区域;结合三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190~193、211~214成为表位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从陕北某绵羊养殖场猝死绵羊的肝脏和脾脏中分离得到1株细菌,通过细菌培养特性、菌体形态、菌落特征、染色特性、生化试验、外毒素测定、毒素类型的PCR检测和药敏试验等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生长特性和生化试验结果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的所有特点;该菌可产生致小白鼠死亡的外毒素,PCR检测结果证实外毒素为α毒素和β毒素;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不敏感。表明该菌为引起绵羊猝狙的C型产气荚膜梭菌,用羊梭菌疫苗紧急免疫羊群并配合应用抗生素治疗能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C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生产用菌种种子批,以C型产气荚膜梭菌C59-2株第2代基础种子作为原始种子,对原始种子通过接种改良厌气肉肝汤和肉肝胃酶消化汤连续传代至第13代,分别对基础种子1代(F1)、第5代(F5)、第10代(F10)和第13代(F13)基础种子进行纯粹检验、培养特性鉴定、生化特性鉴定、产毒素能力的测定、血清型鉴定、免疫原性鉴定。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合格,可作为仔猪大肠杆菌病、C型产气荚膜梭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的生产用菌种用于疫苗的生产,基础种子批定为F1~F10代。 相似文献
10.
11.
为研究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对该病的防治提供基础依据,利用 D 型产气荚膜梭菌贵州分离株(CP02株),根据 GenBank 中登记的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 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定核苷酸序列并与 NCBI 登录的参考毒株进行相似性比较。结果表明:D 型产气荚膜梭菌 CP02株基因片段大小为456 bp,与 CWD_CN_409、NCTC_8533、NCTN_6121、ETX21512、KurCpD1、CtrCpD2、IVRI_Vac1和 IVRI_49菌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在98.5%~100%,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98.4%~100%。碱基突变以 A-G、C-T 间的转换为主,也发生低频率的 A-C、G-T 间颠换,但突变均为点突变。 相似文献
12.
将由DNA-Star软件分析得到的具有1型菌毛抗原差异性的鸡大肠杆菌M10(O11)、GX7(O78)及YR10(O18)株,分别经营养肉汤37℃、48 h大容量培养后,提取O18菌毛制成单价1型菌毛油乳剂亚单位疫苗,制备O18全菌灭活疫苗及O11、O78、O18多价灭活疫苗。将4周龄SPF鸡分别免疫接种O18菌毛油乳剂疫苗(每雏菌毛免疫量200μg)和O18菌毛菌体灭活疫苗,均隔离饲养至7周龄,进行后胸气囊攻毒。结果表明,未免疫鸡的死亡率为66.67%~88.88%;免疫鸡用同源菌株攻毒死亡率为0;用异源菌株YR17(O2)攻击后死亡率为6.25%~41.17%。另有SPF鸡免疫O11-O78-O18多价菌毛菌体灭活油乳剂疫苗,隔离饲养至7周龄同法攻击,结果显示,免疫鸡用同源混合菌株攻击的死亡率为13.33%,未免疫攻击的死亡率为70.00%;免疫鸡用异源菌株O2攻击的死亡率为3.33%,未免疫鸡为61.53%。表明多价菌毛1型灭活疫苗不仅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而且具有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选择21日龄体况良好的三元杂交(杜洛克×长白×大约)断奶仔猪36头,按窝别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分别饲喂A(不添加二甲酸钾)、B(添加0.7%二甲酸钾)、C(添加1.1%二甲酸钾)和D(添加1.5%二甲酸钾)4种日粮,探讨二甲酸钾对断奶仔猪肠道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影响.试验期为25 d.在第13、25天收集仔猪早晨的粪便测定其肠道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含量.结果显示,与日粮中没有添加二甲酸钾相比,(1)日粮中二甲酸钾添加量为0.7%、1.1%和1.5%时,断奶仔猪肠道乳酸杆菌分别提高了32% (P< 0.05)、24%和21%;(2)日粮中二甲酸钾添加量为1.5%时,断奶仔猪肠道中大肠杆菌数降低了34%(P< 0.01),且乳酸杆菌与大肠杆菌数比值明显提高.表明日粮中添加1.5%的二甲酸钾可以优化断奶仔猪肠道中菌群,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减少抗生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BBDL菌种制剂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给初生仔猪每天每头口服63亿个BBDL菌为试验A组,不给口服菌或药物的仔猪为空白对照。给断奶仔猪每天每头口服31.5亿个菌为试验B组,以每天每头口服0.1g痢特灵的断奶仔猪为对照。试验期7d,观察BB-DL菌制剂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效果。结果:初生仔猪服用BBDL菌制剂的仔猪保护率为100%,空白对照发生大肠杆菌病20%(P<0.01)。断奶仔猪的试验组保护率为100%,痢特灵药物对照发病率10%(P<0.01),差异均极显著。从而得出结论:用BBDL菌制剂预防仔猪大肠杆菌病有良好的效果,可替代部分抗生药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用标准魏氏梭菌C型冻干菌株(菌号C59—3)肉肝汤培养物口服接种哺乳仔猪的人工感染试验及尸体剖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其病理变化特点是小肠呈现出血性或出血坏死性肠炎,以空肠段最为明显。并在肠壁浆膜下见到多个小空泡。认为魏氏梭菌C型引起仔猪肠毒血症的病理形态学与猪痢疾及新生仔猪大肠干菌病是有明显区别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肠杆菌流加培养方式,提高转氨酶供体——大肠杆菌XD-12的发酵浓度。[方法]通过研究碳源流加、氮源流加、pH控制流加对发酵的影响,获得了优化的培养条件。[结果]产转氨酶大肠杆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7℃,搅拌转速500 r/m in,通气量1.5 L/m in,培养基初始pH为7.0,控制发酵过程pH为7.5,初始葡萄糖浓度5 g/L,初始氮源为5 g/L蛋白胨+1.5 g/L牛肉膏,从葡萄糖浓度下降为2 g/L开始每隔2 h间歇流加120 g/L的糖,从8 h起每隔2 h间歇流加15 g/L蛋白胨+4.5 g/L牛肉膏。在此条件下培养24 h,大肠杆菌的菌体干重浓度达9.66 g/L,较分批培养提高了104.7%。[结论]这对降低酶法制备L-苯丙氨酸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