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冀张莜14号的选育经过,该品种是从国外引进的42个燕麦品种中,经观察鉴定、品种比较、区域适应性试验、多年多点生产鉴定及大面积示范应用筛选出的早熟、抗旱、耐瘠性较强、适宜免秋耕晚播种植技术的莜麦品种。该品种千粒重24.6 g,生育期82 d,属早熟品种,株高94.5 cm,粗蛋白含量14.5%,粗脂肪含量7.49%,一般旱地种植籽实产量为2 869.6 kg/hm2,比同类主栽品种坝莜一号增产6.46%。  相似文献   

2.
莜麦新品种定莜5号系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以当地大莜麦为母本、和丰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2001-2004年在定西市区试及多点示范中较对照品种定莜1号增产3.40%~19.30%;2003-2004年示范产量较对照品种定莜1号增产12.90%~28.20%.株高67~142 cm,千粒重17.5~22.8 g,生育期96~105 d;籽粒含粗蛋白19.60%、粗脂肪7.32%、赖氨酸0.81%、亚油酸37.37%;抗旱性强,抗坚黑穗病,丰产性好.适宜在定西市干旱半干旱山区及同类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以引进的5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植株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测定了生育期、株高、穗长、小穗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8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适宜在晋北地区种植的燕麦品种.结果表明,5个燕麦品种在晋北地区均能成熟;远杂2号株高最高,达到130.7 cm;远杂2号的穗长最长,为17.9 cm;坝莜13号的小穗数最多,为63.4个,但与其他品种无差异;坝莜13号的单株粒数最多,为171.2个;坝莜13号单株粒质量最大,为3.51 g;远杂2号的千粒质量最高,达25.66 g;坝莜14号3 a平均产量最高,为3383.33 kg/hm2,燕科2号平均产量最低,为2777.78 kg/hm2.各农艺性状的权重依次为生育期>产量>穗长>小穗数>株高>单株粒数>千粒质量>单株粒质量.远杂2号的加权关联度最大,坝莜13号次之,坝莜14号、燕科2号和定莜9号的加权关联度分别位列第3~5位.灰色关联度综合鉴定表明,远杂2号和坝莜13号2个品种在生产性能上表现良好,适宜在晋北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莜麦新品种定莜6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莜麦新品种定莜6号系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以7633-112-1作母本、蒙燕146作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株高66~120 cm,穗长13.0~26.5 cm,千粒重17.6~22.8 g,容重613 g/L,籽粒含粗蛋白20.86%、粗脂肪7.25 %、赖氨酸0.886%、亚油酸43.47%(占不饱和脂肪酸)、灰分2.22%.抗旱性强,丰产性好,品质优,抗坚黑穗病.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2 022.6 kg/hm2,较对照品种定莜1号增产14.1%.适宜在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银燕1号是以美国引进的燕麦新品种STARK为基础材料,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裸燕麦新品种。在2009—2012年多点区域试验中,4 a 24点(次)折合平均产量2 518.5 kg/hm2,较对照品种定莜2号平均增产12.2%;比对照品种会宁莜麦平均增产48.4%。该品种生育期89~112 d,株高85~120 cm,千粒重19.6~21.8 g。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93.5 g/kg、粗脂肪(干基)88.9 g/kg、粗淀粉(干基)622.9 g/kg、β葡聚糖51.4 g/kg。适宜在白银市干旱、半干旱雨养地区及生态相似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6.
莜麦新品种(系)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综合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宜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种植的莜麦优良新品种,2008~2009年选取3个引进莜麦品种(系),以青海省当地品种青莜2号为对照,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青海省互助县进行了莜麦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08-2009两年间,坝莜6号产量均位居第一,分别比对照增产27%、17.2%;晋九的茎杆粗壮、生物产量高,适宜作为粮饲兼用型品种.  相似文献   

7.
旱地莜麦新品种定莜8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莜麦新品种定莜8号为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以裸燕麦8626-2作母本,皮燕麦新西兰作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在2006—2008年甘肃省联合区域试验中,3 a 15点(次)折合平均产量2 256.00 kg/hm2,较对照品种定莜4号增产23.9%,居6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生育期106~117 d,株高11...  相似文献   

8.
青莜2号莜麦新品种是从加拿大引进的莜麦品种中,通过近7年试种筛选出的适合青海高原高寒干旱气候条件的粮饲、加工、保健兼用莜麦品种.其最大特点是皮白、粒大、口感好、产量高.千粒重可高达27.5g,比其它品种高2~5g,其产量在高水肥条件下4200~4950kg/hm2,旱作条件下产量210~2400kg/hm2.适宜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春播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燕麦新品种航燕1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燕麦新品种航燕1号是以经搭载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产生的诱变材料为基础,用"低代(SP1~3代)混系多向选择与高代(SP4~6代)集团定向选择"相结合的方法经多年选育而成。在2011—2013年的多点区域试验中,航燕1号平均折合产量为2 646.0 kg/hm2,较主对照品种定莜2号增产15.8%,较副对照品种会宁莜麦增产45.6%。生育期97 d,平均株高117.5 cm,千粒重25.0~29.2 g。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97.1 g/kg、粗脂肪(干基)82.6g/kg、粗淀粉(干基)613.7 g/kg、β葡聚糖47.3 g/kg。活秆成熟、粮饲兼用特性突出。适宜在白银市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及同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适宜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种植的莜麦优良新品种,2008~2009年选取3个引进莜麦品种(系),以青海省当地品种青莜2号为对照,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青海省互助县进行了莜麦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08~2009两年间,坝莜6号产量均位居第一,分别比对照增产27%、17.2%;晋九的茎杆粗壮、生物产量高,适宜作为粮饲兼用型品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核不育莜麦ZY基因做为桥梁品种,培育优质高蛋白燕麦新品种,即对莜麦核不育基因在燕麦育种上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 选用本单位1996年发现的莜麦核不育材料ZY基因,采用多亲本复合杂交方法,父本是"四倍体大燕麦与六倍体莜麦品种578 "的后代"S109",经幼胚培养,冬季温室繁殖加代和人工辅助授粉等方法育成燕麦新品种"冀张燕一号".结果 该品种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10%,脂肪含量7.84%,一般旱地种植籽实产量在3 266.06 kg/hm2,最高可达4 206.75 kg/hm2,比对照"马匹牙"、"红旗2号"分别增产18.62%和10.96%;生物产量在两年的区试中均居首位,一般旱地种植8 014.88 kg/hm2,比对照"红旗2号"增产20.29%.且抗旱耐瘠性强,是河北北部张、承两市及华北同类型区旱地条件下种植的优良新品系.结论 "冀张燕1号"燕麦新品种是国内外首次利用核不育莜麦ZY基因育成的燕麦品种,该品种的育成,标志着莜麦显性核不育在燕麦育种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高粱新杂交种峰杂2号是以自育不育系繁8A-2为母本,自育恢复系7658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一代。该杂交种株高200cm,穗长28.4cm,穗粒重108g,千粒重26g,紧穗,生育日数126d,属中熟品种,高抗丝黑穗病,抗旱、耐瘠,中等抗倒伏,适应性广。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466.8kg/hm2,比对照敖杂1号平均增产16.91%。适宜在≥10℃活动积温3100℃以上丘陵山区旱地及水浇地种植。  相似文献   

13.
油用型向日葵杂交种晋葵8号(原名汾葵杂13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F51-01-2A"作母本、"99-261"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3-2004年山西省油葵区域试验中,2 a 2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2 308.50 kg/hm2,比对照品种G101增产5.2%.春播生育期105 d,夏播麦茬复种生育期85~90 d,株高150~170cm,花盘直径20~24 cm,种皮黑色,百粒重5.8 g.籽实含粗脂肪45.51%,纯仁率85.00%.适宜在各地冬小麦区麦茬复种,丘陵山区及胡麻产区春播.水地、旱地、轻盐碱地均能种植.  相似文献   

14.
胡麻两系杂交种陇亚杂4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陇亚杂4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采用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技术选育而成的胡麻杂交种。在2013—2014年甘肃省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1 773.0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亚10号(折合产量1 506.75kg/hm2)增产8.99%,居11个参试品种(系)的第4位。陇亚杂4号为油用型品种,株高59.4 cm,单株果数25.5个,果粒数7.5粒,千粒重8.0 g,单株产量0.95 g。生育期106 d。适宜在甘肃兰州、定西、白银、张掖等同类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观察比较了引进的7个莜麦品种田间表现,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均生长整齐,抗逆性强,丰产,其中坝莜6号、坝莜1号、雁红10号生育期适中,株型紧凑,穗大粒多,折合产量分别为3 054.9、2 945.4、2 648.6kg/hm2,分别较当地品种老莜麦增产155.6%、146.4%和121.6%。  相似文献   

16.
定西48号是以自育品系7021为母本、临8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16—2017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2 710.70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14.01%。定西48号生育期101 d,幼苗习性直立,叶色深绿,株高96.2 cm,穗长8 cm,穗长方形,籽粒饱满、红色,硬质,籽粒千粒重49.9 g,容重715.1g/L。粗蛋白(干基)含量147 g/kg,湿面筋309 g/kg,沉降值33.0 mL,赖氨酸4.0 g/kg。适宜在海拔1 700~2 300 m,年降水量350~400 mm的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7.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系统选育而成的莜麦新品种宁莜1号在1994-1997年的区域试验中较当地传统品种增产22.6%~148.1%,该品种含粗蛋白15.88%、粗脂肪5.94%、粗淀粉46.55%,中早熟,生育期96 d。2004-2006年累计推广面积3 500 hm2,增产莜麦155万kg,农民净增收300多万元。适宜在年降水量350~550 mm、海拔1 248~2 825 m的半干旱阴湿区梯田、旱川地、坡地种植。  相似文献   

18.
抗旱丰产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0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陇春40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陇春8139/陇春8号为母本、68-73-20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抗旱、丰产春小麦新品种。2016 — 2017 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2 a 10 点(次)平均折合产量2 625.4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10.39%。2018 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生产试验,5 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2 206.3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23.09%。陇春40号属春性中早熟普通小麦,生育期 100 d,平均株高 87 cm,平均穗粒数24.5 粒,千粒重 43.79 g,容重 780 g/L。穗长方形,红粒角质。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6.4 g/kg、湿面筋352 g/kg,面团吸水率61.3 mL/100 g。抗病性强,抗旱、耐瘠薄,落黄好。适宜在甘肃中部旱地春麦类型区及生态类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旱地冬小麦新品种陇选1号为从外引品系中梁9589变异单株中通过多代系谱法选择技术选育而成.在2012-2014年度甘肃省陇中部片冬小麦旱地组区域试验中,2a平均折合产量4745.85 kg/hm2,比统一对照品种陇中1号平均增产10.9%.半冬性,生育期286 d,株高106 cm,穗长7~8 cm,穗粒数52粒,千粒重43.6 g,容重788 g/蕴.抗寒、抗旱性强,丰产、稳产.籽粒含粗蛋白质116 g/kg(干基)、湿面筋含量239.0 g/kg(14%水分基)、赖氨酸4.35 g/kg(干基),沉降值37 mL(14%水分基).苗期对混合菌表现免疫,成株期对条中32号、条中33号、中4-1、郧22-14及混合菌均表现中抗.适宜在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及生态类似区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20.
在河北省康保县旱地种植模式下,以当地常规种植的芥菜型油菜品种军油1号为对照,种植新引进的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品比试验。调查发现,在新品种中,青杂9号折合产量最高,为295.68kg/亩,较对照品种增产11.15%;青杂15位居第二,折合产量272.35 kg/亩,较对照品种增产2.38%。上述两品种综合性状良好,适宜在康保县乃至冀西北坝上地区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