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1世纪中国沙化问题的思考与防沙治沙技术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逐渐沙化是我国特别是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沙尘暴与沙化土地的扩张更使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根据中国沙化现状及世界防沙治沙经验展开思考,提出中国政府防沙治沙的总体方针和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2.
土地沙化是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沙尘暴与沙化土地的扩张更使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文章根据中国沙化现状及世界防沙治沙经验展开思考,提出中国政府防沙治沙的总体方针和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3.
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是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县域生态环境,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综述了木垒县气候特征、土地结构和沙化土地构成、利用现状,探讨了防沙治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沙治沙的发展思路,以期为木垒县今后的防沙治沙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闫德仁 《防护林科技》2023,(1):75-77+83
采用数量化方法评价防沙治沙成效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参考生态环境指数(EI)方法,紧密结合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指标,构建了防沙治沙生态环境指数(EIC)评价的指数体系。结果表明,选择沙化土地面积逆转指数、林草资源面积指数、林草固沙植被盖度指数和生物丰富度指数,能够客观评价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建设后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发现沙化土地面积逆转和林草资源面积增加对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状况具有关键性作用。利用EIC方法评价防沙治沙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第一条为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土地沙化的预防、沙化土地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活动的,均适用本办法。本省沙化土地和土地沙化的范围,包括防沙治沙规划中确定的沙化土地,以及监测发现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政府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并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陈巴尔虎旗沙化土地现状分析,提出陈巴尔虎旗沙化土地防治对策,为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我国的这一基础十分薄弱。特别是我国土地沙化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头号问题。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撰文分析了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形势,并提出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等地分布着大面积的沙化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形势严重,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很大危害。本文以全国沙化土地普查结果为依据,对沙化土地现状及其形成原因作了分析,探讨了我国当前防沙治沙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推进全国防沙治沙工作,本文对中国各省区沙化土地现状及其动态变化、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所面临的机遇与形势进行分析,总结全国防沙治沙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并根据目前防沙治沙形势,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国防沙治沙工作的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10.
根据辽宁省沙化土地现状,在总结防沙治沙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沙化土地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防沙治沙技术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2年 1 0月 ,世界银行执行委员会通过了新的林业政策与战略 ,旨在保护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的同时 ,改善以林为生的 5亿极端贫困的居民的生活。委员会强调实现环境保护和努力帮助穷人经营资源二者平衡的重要性。新的林业政策和战略覆盖了所有的森林类型 ,立足于以下 3个同等重要而又相互依赖的方面 :1保护森林提供当地和全球的环境服务和价值 ;2发挥森林的潜力 ,减少贫困 ;3将森林纳入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中。新政策将努力在发展中国家增加 8%的保护区面积 ,并在这些林区执行严格的采伐禁令。另外 ,通过安排保护区外林区居民的再就业 ,努力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世界林业教育,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林业教育历史较为悠久,积累了丰富经验,研究其改革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我国林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文中分析了世界林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提出了对我国林业教育改革的启示与建议。研究发现,世界林业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6大趋势:林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加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小班课程及实践教学课程比重上升、在线教育迅速发展、校企合作日益常态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发展。我国应借鉴国外林业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加强新林科建设,完善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加快新林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林业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深化林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3.
广州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阐述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的位置、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巨大威胁、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分析了广州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并就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和如何在城市绿地系统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生物质能源概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物质能源是倍受世界各国重视的可再生能源。文中介绍了生物质能源的优越性、多种转化技术体系、类别及性能。还着重介绍了木本植物营养体中的组成成分,指出集约经营短轮伐期乔灌木能源林是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基础。同时针对世界生物质能源树木遗传改良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物质能源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板栗加工现状及剩余物利用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板栗是我国传统的农副产品,我国板栗年总产量达46.98万t,占世界板栗总产量的60%,板栗产量增加,板栗制品日益丰富,笔者从板栗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板栗制品加工的现状、加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板栗剩余物加工利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对板栗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及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China is one of the larg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planted forests area. Planted fores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od source, timber supply and energy security,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waiting for immediate resolu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planted forest in China, the paper made a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or the positive impact and existing problems with regard to planted forests, and then came up with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  相似文献   

17.
人工经营竹林生态效益发挥与维护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竹子作为重要的森林资源,在我国各主要竹产区发挥着巨大的经济功能,已形成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竹产业体系。然而,现行的竹林经营技术皆是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忽视了竹子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论文在总结我国人工经营竹林生态效应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表明竹子在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应以经济、生态效益并重为竹林经营的指导方针,实施分类经营、定向培育.重视竹子生态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小桐子大规模开发中的生态保护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概述了小桐子在全球和国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小桐子在我国干热河谷地区大规模种植中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包括土地类型转化、生态系统中各种营养物质循环,以及污染、水土流失等,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促进小桐子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简要回顾了我国木工机械发展历史,介绍了我国木工机械、人造板生产设备的总体发展水平,指出了我国木工机械、人造板生产设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所在,提出了我国木工机械及人造板生产设备"十二五"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实施我国国家竹材储备战略计划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实施国家储备材和储备林制度是保障我国木材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竹林资源丰富,竹子种类与竹林面积均居世界首位,竹材长期以来对维持木材供给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竹林作为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被纳入国家储备材或国家储备林计划进行管理。文中在分析我国木材安全现状与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实施国家竹材储备战略计划的重要意义与保障措施,提出建设竹材储备国家体系,制定长期国家规划,对每年成熟的竹材当年采伐、合理利用、及时储备,对于充分发挥竹资源潜力、促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