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验证乌梅酸枣仁提取物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以鸡传染性法氏囊LX毒株感染未接种法氏囊疫苗的雏鸡,建立动物模型;以自拟乌梅酸枣仁提取物分高、中、低3个剂量组口服,以黄芪多糖为对照,评价其预防和治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疗效。结果表明:①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后,预防试验中测试药物中剂量组、黄芪多糖组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81.85%和48.24%;成活率分别为87.5%和100%。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测试药物中剂量组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黄芪多糖组(P<0.05),两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中剂量组、黄芪多糖组的法氏囊指数分别为0.187和0.123,脾脏指数分别为0.361和0.286。中剂量组的免疫器官指数均明显高于黄芪多糖组,差异显著(P<0.05)。②治疗试验中,测试药物中剂量组、黄芪多糖组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29.55%和46.1%,成活率分别为100%和80%。中剂量组、黄 芪多糖组的法氏囊指数分别为0.22和0.25,脾脏指数分别为0.34和0.36。经过统计学分析,上述两试验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知,乌梅酸枣仁提取物以200 mg/kg体重口服,连续5 d能有效提高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的成活率,且预防和治疗保护率均超过80%;测试药物通过提高鸡法氏囊、脾脏指数而发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抵抗病毒侵害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模型,本试验旨在验证绵马贯众可溶性粉对IBDV的治疗效果。试验将95只21日龄的SPF鸡随机分为7组,包括绵马贯众可溶性粉高(198 mg/kg)、中(99 mg/kg)、低剂量组(50 mg/kg)及朝鲜绵马贯众组(99 mg/kg)、黄芪多糖组(99 mg/kg)、感染对照组(染毒不给药)和健康对照组。以IBDV LX毒株经鼻腔感染36 h后,连续口服以上药物5 d,评价其增重率、治愈率、成活率和免疫器官指数。结果显示:①人工感染IBDV后,绵马贯众可溶性粉中、低剂量组相对增重率均极显著高于朝鲜绵马贯众组(P<0.01),绵马贯众可溶性粉低剂量组显著高于绵马贯众可溶性粉中剂量组和黄芪多糖组(P<0.05),且绵马贯众可溶性粉中剂量组与黄芪多糖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②绵马贯众可溶性粉高、中、低3个剂量组成活率分别为80%、80%和73.3%,均显著高于朝鲜绵马贯众组(66.7%)、黄芪多糖组(53.3%)和感染对照组(60.0%)(P<0.05);其相对应的治愈率也均显著高于朝鲜绵马贯众组和黄芪多糖组(P<0.05)。③在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方面,绵马贯众可溶性粉中、低剂量组与朝鲜绵马贯众组、黄芪多糖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P<0.05);法氏囊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显示绵马贯众可溶性粉以50 mg/kg连续口服5 d,通过提高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而发挥免疫增强功效,有效治疗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且成活率和治愈率均高于黄芪多糖。  相似文献   

3.
4.
5.
应用组织病理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不同毒株人工感染后不同感染时间鸡的法氏囊、肾脏、脾脏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首先被破坏,滤泡之间水肿,整个淋巴滤泡前B淋巴细胞崩解、坏死,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72小时后,几乎见不到前B淋巴细胞。168小时法氏囊萎缩,上皮增生。脾脏和肾脏仅出现轻微变化。超微结构变化特征是淋巴样组织坏死,法氏囊组织中的前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内有大量约60nm的病毒颗粒,呈结晶状排列,有的细胞中可见到多个病毒结晶体。  相似文献   

6.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按照中医学理论,采集当地野生中草药,研制成一种中草药制剂,临床试验证明此中草药制剂对传染性禽法氏囊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免疫实验研究也证明,此配方能促进小白鼠脾淋巴细胞玖瑰结形成,由此验证了本制剂的抗菌和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以突然发病、病程短、发病率高、法氏囊受损和鸡体免疫机能受抑制为特征。1临床症状病鸡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不食,羽毛松乱,无光泽,怕冷扎堆儿,伴有颤抖;腹泻,排出白色粘稠或水样稀便,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2剖检变化头部、下额部的皮下组织水肿,似胶冻样,并有黄色液体浸润,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胸部肌肉和腿部肌肉呈条纹状出血或斑点状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心包炎,心包膜增厚,心包液增多,心冠脂肪有点状出血;肠粘膜充血、水肿…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主要危害雏鸡的传染病。IBD无特效疗法,以防为主。1疫苗接种1.1免疫疫苗的确定目前IBD免疫疫苗有两种,一种是活疫苗,一种是灭活疫苗。1.1.1活疫苗:我国1985年由李汉秋等研制出的IBD-BJ836冻干活苗是国产...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雏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自1962年报道以来,世界上主要养禽国家和地区均有流行,给养禽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目前,IBD防控的主要方法是采用疫苗接种,使易感雏鸡获得主动或被动免疫保护,因此疫苗的质量对临床上IBD的防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各国均有较好的商品化疫苗,但随着IBDV毒株的不断变异,商品化疫苗的抗原性与流行毒株不能完全匹配,临床上免疫失败时有发生,因此迫切需要研发与临床流行毒株相匹配的新型疫苗用于IBD的防控。对近期IBD的基因缺失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以及活载体疫苗等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此为IBD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组A片段c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鸡胚成纤维细胞繁殖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天水毒株。用提纯的病毒颗粒提取基因组RNA。根据已报道的英国52/70株的序列设计引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cDNA扩增,获得1558bp和1590bp两个部分重叠的片段。结果表明,所克隆片段为3099的IBDV大开放读框。经与已报道的多个毒株相应序列比较后发现,核苷酸同源性介于97.4%-99.8%之间,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介于98.1%-99.5%。  相似文献   

13.
用同胚培养的鸡新城疫Lasota株和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或H52)株以及用鸡胚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传染性法氏囊弱毒株以适当比例混合为抗原,用蔗糖脱脂乳作保护剂,经真空冷冻干燥制成三联弱毒疫苗。通过三批疫苗室内外各项指标的测试,表明该三联疫苗安全性能可靠,免疫效果确实,使用方法简便。在实验室进行的物理性状检验、无茵检验、支原体检验、剩余水分检验、真空度检查均符合国家标准;用10倍大剂量接种15日龄雏鸡无不良反应;以常规量颈部皮下接种免疫后,7d产生免疫力,免疫后14d抗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三株强毒攻击的保护率均为,100%。对15日龄雏鸡首免,其免疫期至少为30d,在-25℃保存期为1年。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病原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抗原变异和超强毒株在免疫鸡群的出现,使IBD的防控面临新的困难.文章简要概述近几年来,IBD在病原及分子生物学特性、抗原性、致病性、毒力与抗原的变异、疾病诊断和防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野毒株的血清亚型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7个浙江地区的IBDV野毒株、1个四川地区的IBDV野毒株和2个疫苗毒株经病毒血清交叉中和试验获得了抗原性不同的五个亚型毒株或变异株。根据交叉中和试验所得的R值,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各亚型毒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显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变异存在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商品蛋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免疫程序,对MB株活疫苗、G606株活疫苗和B38株活疫苗3株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进行了疫苗毒力、免疫效果及对新城疫疫苗免疫影响的观察。结果表明,MB株活疫苗毒力最强,G606株活疫苗次之,B38株活疫苗毒力最弱;突破母源抗体能力强弱依次为MB株活疫苗、G606株活疫苗、B38株活疫苗,其中B38株活疫苗产生的抗体滴度最高,MB株活疫苗次之,G606株活疫苗最低;MB株活疫苗可降低新城疫疫苗产生的血凝抑制抗体滴度,G606株活疫苗和B38株活疫苗对此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弱毒的免疫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JD1、JD2、NB变异株和HZ1、SC经典株弱毒分别以300TDID50、5000TCID50、1000TCID50、5000TCID50剂量免疫SPF鸡后的攻毒试验结果表明:IBDV-NB、JD1、HZ1弱毒株可诱导SPF鸡产生很高的血清和抗体,具有优良的免疫原性,弹毒攻击保护率达100%。IBDV-NB毒株的最佳免疫剂量为3000TCID50、IBDV-JD1和HZ1毒析的最佳免疫剂量为5000TCID50。抗体消长规律表明NB毒株-次免疫的有效保护期可达274天,JD1和HZ毒株为214天。  相似文献   

18.
从内蒙古地区分离到3株IBDV(分别命名为J、W、H株)并对其进行细胞培养特性、理化特性、形态特性、动物回归试验和血清学鉴定,研究结果表明:适应鸡胚的J、W、H株可迅速适应CEF,继而适应于Vero和RK_(-13)细胞,在RK_(-13)细胞上的感染滴度最高;3个毒株能抵抗氯仿、耐热(60℃1小时)、耐酸(pH2)、对碱(pH12)敏感;负染样品在电镜下看到正六边形,直径约55~65nm,有实心和空心的病毒颗粒;回归鸡后表现典型的临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发病率为80~100%,病死率为26.6~46.6%;法氏囊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到法氏囊淋巴细胞浆内呈晶格状排列或包涵体形式存在的病毒颗粒。微量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J、W、H株为血清Ⅰ型IBDV的3个不同亚型毒株。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 fectious bursa l d isease,IBD)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传染病,该病感染后不但造成重大的损失,还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给禽群免疫带来更大的困扰。作者对发生在河南某地区的IBD免疫失败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鸡群免疫使用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炎中等毒力苗每瓶标识含量均为500羽份,发生严重免疫失败的A疫苗抽检的6瓶测得的0.1 m l疫苗稀释液的TC ID50分别是1-0 2.2、1-0 2.7、100、10-2.9、1-0 1.9、100,即每瓶实际分别含有3.17、10.04、0、15.9、1.3和0羽份。而当地市场使用效果较好的B疫苗和C疫苗每瓶疫苗分别平均含有485和453羽份。疫苗有效含量不足是该地区IBD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致病的分子基础作了综述。IBD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及抗原表位的变异位于结构蛋白VP2上。病毒多肽成熟需经二次切割,NCR可影响病毒的转录和/或翻译,VP1-VP3复合体的形成是IBDV装配的重要环节。不同毒力型的IBDV的出现除与基因突变、重组、重排有关,还可能与VP5有关,也证实了NCR与血清型的致病性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