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谈南疆地区水土资源的保持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资源的保持和利用是国民经济稳定和增长的一个重大问题。南疆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现象较为严重。概述了水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通过春小麦田间试验,设置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立茬和残茬压倒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以传统耕作为对照,分析了河西绿洲灌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田间输沙量、风蚀深度、风蚀物粒径组成、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0~30 cm高度输沙量能敏感地反映不同耕作措施之间输沙量的差异。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立茬和残茬压倒处理0~30 cm高度输沙量分别减少17.4%~46.7%、21.7%~45.2%、24.7%~48.2%和10.7%~42.4%。风蚀深度传统耕作为1.22~1.44 mm,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均为0 mm。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风蚀物粒径组成无显著变化,但<0.063 mm细粒占比有减小趋势。立茬处理20 cm高度风速显著降低24.1%~39.5%,其他保护性耕作措施风速降低不显著。综上所述,河西绿洲灌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土壤风蚀,立茬处理是相对较优的保护性耕作措施,适宜该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新疆农业综合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改变绿洲中的水,土,气,热条件组合对绿洲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农业绿洲生态与环境总体趋势变好,局部问题突出,是当前新疆农业绿洲生态与环境的基本现状,农业综合开发对生态环境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在正确评估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为新疆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民勤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评估保护性耕作在该区防治农田土壤风蚀的作用,为揭示相关机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为例,通过野外风洞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分析保护性耕作对风速廓线、风沙流结构(输沙量)、风蚀量的影响。[结果]保护性耕作近地表风速降低,大风时近地表风速随高度增加仍均匀增大,与传统耕作迅速增大不同,从而阻止风沙流结构出现"象鼻效应",输沙量在0—20 cm减小最为明显,土壤风蚀量减小。随试验风速的增大,保护性耕作土壤风蚀减小的程度越大。[结论]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能有效防止土壤风蚀,其中,立茬地表风速降低最多,输沙量、风蚀量较小,实施简便,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开垦年限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开垦年限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利用主成分得分的方法评价了开垦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垦有利于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POC/MOC值,开垦初期(0~3a)增加迅速,9a后缓慢下降并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2)不同开垦年限土壤含水量、pH、电导率和全盐含量均显著高于未开垦土壤(p0.05),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在开垦初期(0~3a)急剧增加,在开垦6a前后达到最大值,此后的几年缓慢下降并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土壤pH和全盐含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开垦9a以后缓慢增加。(3)开垦9a以上土壤养分和有效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未开垦土壤(p0.05),并且基本呈一致的变化趋势,即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趋于平稳或者降低趋势。(4)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开垦条件下土壤养分与有效养分均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5)土壤质量的各项指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基本确定新疆绿洲农田开垦9a后土壤质量开始退化。综合上述结果可知:短期的开垦(开垦0~9a)则有利于提高新疆绿洲农田土壤肥力及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而长期的开垦(开垦年限13a)则造成土壤板结和盐渍化,降低了土壤养分及有效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6.
以地处西南岩溶山区腹地石漠化和贫困落后互为因果的贵州省毕节地区为典型,通过对生态环境、人口负荷、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生态产业、城市化水平等特征,以及石漠化防治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实践进行分析,认为要实现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石漠化防治必须与经济达到协调可持续发展。用工业化的理念、城市化的策略、产业化的手段,从绿色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生态经济产业开发、城市化建设、和谐工程建设等方面,探索建立技术、文化、智力和资源相结合,具有后工业社会特征,绿色产业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的新型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水文学的新疆绿洲生态用水若干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疆是中国西部干旱区的典型地区,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用水的理论与方法亟需解决。以新疆为代表的干旱区生态用水具有一系列规律与特征。生态用水的水质与水量具有较大的变幅范围,用水的方式比较灵活,水分的供给状况影响生物的生产力。生态用水受制于GSPAC中水分循环与转化的效率,并与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地形特点、水资源利用水平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生态用水量的估算有许多参数与模型需要率定;干旱区生态用水观念的确立,对于完善生态水文学的学科体系,指导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生态实践,促进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5年5月8日,山西省水土保持委员会以晋水保委[2005]l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生态自然修复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意见》。2005年5月16日,山西省水利厅以晋水保[2005]188号文件下发了《山西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这两个文件,内容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对当前及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现予刊发,供各地遵照执行或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陕北榆林生态修复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上榆林属农牧交错区,森林覆盖率高,唐宋以后因滥垦滥伐,水土流失严重。实施生态修复受自然条件差、地块散碎、缺乏利益驱动、投资不足和种粮传统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但也有土地资源丰富、国家政策支持、农业生产力发展等有利的条件。强化政府监管、突出经济效益、注重示范引导、发展高效农业是生态修复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春小麦田间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分析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立茬和残茬压倒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田间输沙量、土壤团聚体、<0.01 mm物理性黏粒、<0.01 mm分散性黏粒和分散系数随年限增加的变化,研究民勤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输沙量显著减少;>1 mm团聚体作为不可风蚀颗粒的数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保护性耕作大团聚体(>0.25 mm)含量有增大趋势、微团聚体(0.25~0.05 mm)含量有减少趋势;保护性耕作实施2年后,<0.05 mm土粒含量占比除立茬处理减少不显著外,其他保护性耕作处理均显著减少;试验第3年,传统耕作处理<0.01mm物理性黏粒含量较保护性耕作处理有减少趋势;免耕不覆盖、立茬和残茬压倒处理<0.01 mm分散性黏粒含量随年限的增加显著下降,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变化不显著;免耕不覆盖和残茬压倒处理土壤分散系数随年限的增加显著下降,免耕秸秆覆盖和立茬处理下降不显著;保护性耕作实施的第3年,各保护性耕作处理分散系数出现减小的趋势。输沙量与>1 mm团聚体...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一些生态补偿标准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迫切需要重新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能源开发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相协调。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行政监督部门的实际工作,简要叙述了水土保持补偿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比较了生态服务价值各种评估方法,并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功能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得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功能生态服务价值为1 231亿元/a,也可据此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水土流失补偿费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我国最大及地理位置重要的西北边陲省份,随着人口的增长区域开发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课题。分析了新疆水土流失的现状、特点和成因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新疆水土保持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疆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作为我国最大及地理位置重要的西北边陲省份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区域开发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 ,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课题。分析了新疆水土流失的现状、特点和成因以及存在的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新疆水土保持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水土保持设施损毁、功能丧失或降低的必须给予补偿,水土保持设施的功能是持续有效发挥的,在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收费标准上应该考虑时间因素,加以区别对待。收费方法和标准制定是水土保持补偿收费政策的核心部分,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该政策具体实施的可行性。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方法和标准的初步探讨,提出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对象、收费方式和补偿标准,为我国水土保持补偿分类试点及逐步推广、尽快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疆策勒县新开垦农田地表蚀积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插钎法结合气象数据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策勒县开垦年限分别为2和1a农田地表进行风蚀风积观测,结果表明,沿主风向,防护林带前后0—3H(树高)内表现为风积,林前风积量明显大于林后风积量,防护林带之间中部主要以风蚀为主。红枣幼苗旁种植的冬小麦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抵御红枣根部风蚀。未开垦的植被盖度3个不同的下垫面内,植被盖度和高度越大,其阻沙积沙能力越强。由于新开垦未种植裸荒地地表疏松无植被覆盖,表现出同阶段内最大的地表风蚀量。新开垦农田地表蚀积变化不仅与植被覆盖度、防护林结构、风速大小与风向紧密相关外,还与地表的微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16.
新疆天池自然保护区草地坡地土壤侵蚀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天山天池自然保护区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试验,采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天山天池自然保护区草地坡地土壤侵蚀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径流深随降雨量、降雨强度、坡度的增加而增大,而侵蚀量与降雨强度的关系比较明显;(2)植被显著地影响着坡地产沙量;(3)坡面径流深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坡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多元线性回归函数很好地描述;(4)侵蚀量与土壤容重、径流深、降雨量、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多元线性回归函数很好地描述.  相似文献   

17.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7个典型干旱土和盐成土的代表性单个土体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基于剖面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的分析,确定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中的归属.研究过程中发现CST对于干旱表层的判定条件与盐积正常干旱土的定义有矛盾之处,致使分类时将一些含有盐积层的土壤划归到干旱土中,从而使干旱土扩大,盐成土减少,不利于盐成土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算,毕节地区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后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2702km~2,年均减少泥沙流失1591.28万 t,年减少洪涝损失粮食1727t,坡改梯年增产粮食12125t,经济林果业也逐渐成为毕节地区的重要经济来源,生态环境逐渐转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太湖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客观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文综合比较了太湖地区主要森林类型中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涵养水源功能特征。结果表明:太湖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林下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平均值为4.68~14.4 t/hm2,持水量为11.6~29.99 t/hm2,持水率为187.24%~246.22%;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层的毛管孔隙度变动于39.01%~44.21%,非毛管孔隙度为10.21%~16.53%;而土壤层的初渗率变动于11.94~19.06 mm/min,稳渗率为3.77~6.74 mm/min。总体来看,太湖地区森林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指标多低于亚热带平均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态退化与恢复对土壤保持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决策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土地覆被状况等来表征三江源区宏观生态系统变化,定量分析生态系统变化对土壤保持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主要机制。[结果]三江源地区从2000—2010年的生态系统经历了显著的退化和恢复过程。不同覆被类型下土壤保持能力依次为:林地耕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湿地未利用地。在研究区生态退化及恢复的过程中,2000—2010年的单位面积潜在流失量从1.25×10~4 t/hm~2增加到1.50×10~4 t/hm~2,单位面积实际流失量从2000年的3 200t/hm~2增加到2005年的3 500t/hm~2,至2010年持续增加到3 800t/hm~2。在生态恢复过程中,三江源区高覆盖度草地及湿地面积增加,从一定程度上减轻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三江源区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从2000年的9 300t/hm~2,增加到2005年的1.03×10~4 t/hm~2,直至2010年三江源区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1.11×10~4 t/hm~2。[结论]土地覆被类型及植被覆盖程度对土壤保持功能有重要影响,三江源的生态退化与恢复过程与源区土壤保持功能变化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