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研究烯效唑对鲜食甘薯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心香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4个不同浓度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喷施烯效唑所有处理的地上部与地下部鲜重比均低于对照,鲜薯产量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高于对照。说明喷施烯效唑能相对地延缓地上部生长,降低地上部能耗,提高光合效率,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本试验中,以喷施75 mg·L-1烯效唑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其667 m2鲜薯产量为2 528.46 kg,比对照增产13.35%,建议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腐植酸尿素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尿素为对照,研究了基于新型环保型脲酶抑制剂煤炭腐植酸为原料,采用不同加工方法制成的4种长效腐植酸尿素Ⅰ、Ⅱ、Ⅲ、Ⅳ(UHAⅠ、UHAⅡ、UHAⅢ、UHAⅣ)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UHAⅠ、UHAⅡ、UHAⅢ、UHAⅣ均可以抑制土壤脲酶活性,提高玉米的产量,改善玉米的品质。其中,UHAⅢ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最佳,能够使玉米增产35 3%。  相似文献   

3.
腐植酸对食用型甘薯块根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池栽方式,以北京553为试材,研究了腐植酸对甘薯块根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腐植酸降低了甘薯块根中硝酸盐含量,提高了前、中期功能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块根中全氮含量,降低了收获期块根全氮含量,提高了块根和叶片中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山东农业科学》2019,(5):113-116
以鲜食型甘薯品种郑薯20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活性腐植酸复合肥料在甘薯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施用等价值氮磷钾复合肥料相比,活性腐植酸复合肥料能促进甘薯生长发育,增加单株薯重,显著降低收获期甘薯T/R值,显著提高块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而且鲜薯增产显著,并提高了甘薯商品薯率和氮、磷、钾肥的农学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甘薯不同氮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667m2施N12kg能较好的协调甘薯藤蔓与块根的生长,块根产量高,为甘薯高产栽培的适宜施N量。  相似文献   

6.
甘薯产量形成动态及蛋白质的分配与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甘薯产量性状形成动态,将全生长过程分为3个时期:前期为植后60d内,中期为60~90d,后期为90~150d。干、鲜蔓重,中期达最大值,以后下降;干、鲜薯重,前期增长慢,中、后期增长快;生物总产量,受薯重影响大,后期增长较快;薯块烘干率、淀粉率,均以中期增长快,并现峰值;薯块可溶性糖的含量和产量,主要在后期递增。 全生长期内,甘薯各器官蛋白质含量的高低顺序:叶片>吸收根>叶柄>地上茎>块根。各器官蛋白质含量,均以植后30d起呈递减。蛋白质分配主流,随生长期进展,从地上部逐渐转向地下部(块根)。蛋白质积累产量,前期直线上升,中期相对稳定,后期缓升,块根蛋白质积累产量与块根干物率和干、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插方法对甘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植物生长一般都有极性,只能进行正向生长,但有的植物的极性生长能暂时被打破,并能重新调整其生长方式,甘薯就属于这类植物。对玉溪本地板栗甘薯品种进行水平压藤法、斜插法和倒斜插法3种不同移栽方法对甘薯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平压藤法能增加甘薯的产量,倒斜插法能增加甘薯的有效分枝。  相似文献   

8.
9.
尿素硝铵溶液(UAN)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尿素硝铵溶液在无棣县典型区域大田作物(小麦—玉米轮作)种植区的应用效果,文章通过尿素硝铵溶液(UAN)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测定了施用尿素硝铵溶液对土壤养分、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效益以及氮肥利用率等指标的影响,旨在为其在大田粮食作物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不同含水量对甘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高强度利用导致草甸黑土肥力下降、质量不断退化.为探讨减氮配施腐植酸对土壤持水性能、保肥能力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设置草甸黑土田间试验,包括6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处理(N100H0),减施氮肥20%+5 t·hm-2腐植酸(N80H5),减施氮肥20%+10 t·hm-2腐植酸(N80H10),减施氮肥30%+...  相似文献   

12.
施钾对甘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有效钾用量对甘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设4个有效钾水平(0,150,300,450 kg/hm2),0 kg/hm2为对照,选用4个甘薯品种为试验对象,在其生长期分别对各品种主蔓长、总叶片数等生长动态进行观测,收获后对鲜薯产量及薯块内淀粉、可溶性糖、蛋白质及干物质等主要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钾肥对甘薯的茎叶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钾肥对薯块的增产效应显著,每公顷施300 kg纯钾时产量最高,同时钾肥可以改善甘薯的品质,即钾肥可提高4个品种的4种主要成分,但过高的钾肥用量会降低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进行甘薯不同氮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施N 9 ~12 kg能较好的协调甘薯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甘薯经济性状较优,鲜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探讨化学调控剂在甘薯上的应用效果,以食用甘薯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在不同浓度下,比较了施用多效唑和缩节胺后,甘薯各生育阶段的植株生长和块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和缩节胺可显著增加甘薯分枝数、茎粗、绿叶数、缩短茎长和单株结薯数,提高块根中干物质的分配率,显著提高块根产量.综合甘薯产量指标,在该试验条件下,喷施多效唑150 mg/kg对薯的增产效果最好,是适宜当地推广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新型腐植酸尿素在潮土区冬小麦上的田间应用效果,以‘郑麦7698’为材料,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布置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氮肥(T1)、普通尿素BB肥(T2)、腐植酸尿素Ⅰ型BB肥(T3)和腐殖酸尿素Ⅱ型BB肥(T4)处理,研究施用腐植酸尿素对潮土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和利用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施用2种腐植酸尿素增加冬小麦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籽粒产量较普通尿素处理提高11.08%~11.10%;提高冬小麦各部位的氮、磷、钾质量分数和累积量,籽粒、茎叶和颖壳氮素累积量较普通尿素处理分别提高33.10%~33.17%、41.28%~43.17%和34.43%~36.07%,植株总吸氮量、总吸磷量和总吸钾量则分别提高32.40%~32.77%、31.82%~35.82%和25.89%~27.06%;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效率和表观利用效率,较普通尿素处理分别提高28.68%~28.77%、36.80%~37.27%和42.71%~48.90%,促进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增加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促进土壤养分转化,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质量分数较普通尿素处理分别增加16.54%~18.27%、28.61%~29.05%、7.35%~8.16%和26.99%~29.11%。但是,2种腐植酸尿素的应用效果并无明显差异。因此,在潮土区冬小麦生产中,施用腐植酸尿素可以作为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甘薯最佳施氮量,指导聊城市东昌府区甘薯生产。[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0、75、150 kg/hm23个氮肥水平,分析不同施氮量对甘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最长蔓长施氮处理N2和N3高于未施氮处理;茎叶鲜重和干重在施氮处理N2水平下最高,在N1处理下最低;收获时N2处理块根鲜重和干重均达最大值,N3处理最小。[结论]综合甘薯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施氮量以7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18.
密度和钾肥是甘薯栽培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研究鲜食型甘薯龙紫4号的最佳栽培密度和钾肥施用量。试验设置3种不同密度中施用不同钾肥,测定各处理下龙紫4号地上植株、底下薯块、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和花色苷等指标,分析密度和钾肥对甘薯地上部、地下部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密度D1、D2处理下,钾肥K1~K3浓度下,龙紫4号地上部鲜重和干重随着钾肥的增施而增加,在K4下降;D2K2处理的鲜薯和薯干的产量最高,分别为2447.98、648.83 kg/667 m2;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以D1K3处理的最高,淀粉含量以D1K1处理的最高,花色苷含量以D3K1处理的最高。低密度适量钾肥有利于龙紫4号可溶性糖和蔗糖的积累,低密度低钾肥有利于淀粉的积累,高密度低钾肥有利于花色苷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密度和钾肥对鲜食型甘薯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不同株行距对甘薯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0.8~1.0 m行距和0.15~0.25 m株距条件下,采用9种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在海南省种植短蔓型甘薯品种广薯79,结果表明:加宽行距有利于提高分枝数、单株鲜薯重、干物率、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缩小株距有利于提高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加宽株距有利于提高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重和大中薯比率。在9个处理中,0.8 m×0.15 m株行距配置方式收获最高的鲜薯产量,(0.9~1.0 m)×(0.15~0.20 m)株行距配置方式获得较高的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