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建筑工地常见的杂填土为原土,加入水泥形成水泥加固土,利用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及改装后的高速搅拌机进行室内试验。试验过程中控制水灰比不变,研究不同水泥掺量和不同龄期等条件下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试验得出各条件下水泥土试块抗压强度值,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可以预测水泥土强度的函数表达式。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水泥土的抗压强度逐渐增大;当掺量为25%时,水泥土的强度增长幅度最大;水泥土的抗压强度的变化与龄期增长的关系密切,呈现三次函数变化,当龄期为60d时,水泥土强度高于龄期为90d的强度。该研究成果可为以杂填土为土质的地基基础或基坑支护设计等基础工程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固化风沙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用固化剂稳定风沙土做底基层试验研究中,从提高无侧限抗压强度方面对固化风沙土强度进行试验研究。击实试验结果表明:掺8%固化剂风沙土最大干密度要比纯风沙土最大干密度增大很多而最优含水率略有下降。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风沙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随固化剂掺量增加强度提高不显著,那么在固化风沙土中掺入20%-50%砂砾后,固化风沙土和砂砾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提高很显著。在固化剂掺量小于8%、砂砾掺量50%的固化混合料试验中,砂砾和风沙土混合料强度随固化剂掺量的增加成线性增加。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调整砂砾和固化剂二者掺量关系,固化砂砾和风沙土混合材料既能满足高等级公路底基层、基层强度要求又能达到降低成本、改善材料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细集料含量对二灰碎石无侧限强度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工程实际常用的二灰和集料比例为20:80的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混合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在不同石灰剂量时,细集料含量对无侧限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2.36mm以下细集料含量在10%左右时,二灰碎石无侧限强度取得最大值,即二灰材料替代细集料可以得到理想强度的二灰混合料,并可有效提高其抗水侵蚀能力。  相似文献   

4.
邢杰  张艳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627-10629,10631
[目的]针对我国北方砂壤土水分利用效率低的特点,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砂壤土表层添加不同黏粒量对砂壤土湿润锋进程、累计入渗量、土壤剖面含水率的影响,分析了土壤中黏粒添加量对砂壤土水分运动影响和机制,旨在为砂壤土工程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设置常规对照(CK)以及2%、5%、10%和20%4个掺黏量,定水头条件下研究不同掺黏量对砂壤土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结果]砂壤土表层掺黏后,显著减小了湿润锋进程.随着土壤表层掺黏量的增加,湿润锋下移速率、入渗速率逐渐减慢,累计入渗量减少.湿润锋、累计入渗量与时间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结论]在入渗过程中,土壤表层掺黏能显著增加土壤对外界水分的蓄积量,提高土壤的储水量.  相似文献   

5.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崩岗洪积扇土壤施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岗产生的大量沙石使洪积扇位置土壤受到不良影响,土壤肥力下降。为了比较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肥力的改良效果,采用室外采样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选择安溪县龙门镇崩岗洪积扇5种施肥方式下的土样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颗粒组成、p H、CEC、有机质以及氮磷钾含量),利用这些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同时结合系统聚类方法对不同施肥方式进行肥力评价。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中不同施肥方式下的土壤肥力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施厩肥、施沼液肥+绿肥、施沼液肥、施化肥、对照。崩岗洪积扇通过长期的施肥,土壤肥力水平均得到了提高,其中以施厩肥和施沼液肥+绿肥的改良效果最好。同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对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土壤肥力最高的施肥方式是施厩肥和施沼液肥+绿肥;其次是施化肥和施沼液肥;最差的是对照区土壤,2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华南花岗岩风化壳裂隙发育对崩岗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崩岗侵蚀与风化壳裂隙发育的关系,通过野外调查风化壳剖面特征、风化壳裂隙走向和数量与崩岗口方向之间的关系,并对采集的土样进行基本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丰富的土壤裂隙形成与该区主要分布的花岗岩红壤风化壳关系密切;崩岗与裂隙息息相关,裂隙是边坡崩塌和直接产生重力侵蚀的重要因子,崩岗发育完全受裂隙控制。可见华南花岗岩风化壳裂隙是崩岗侵蚀所特有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崩岗是南方红壤丘陵区严重的土壤侵蚀地貌,崩岗侵蚀会对洪积扇农田质量造成严重危害,但目前有关文献报道较少。崩岗侵蚀产生的大量洪积物冲入农田后,会破坏水利设施、沙化土壤、恶化农田生态环境。本文从土壤质量、作物产量、环境影响3个方面阐述崩岗侵蚀对洪积扇农田的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工程措施为截流拦沙,林草措施为构建生物保护屏障,农业措施包括改良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搭配使用上述措施可以改善洪积扇农田,减少崩岗侵蚀危害,提高土地生产力。开展崩岗洪积扇土壤退化成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可为崩岗洪积扇区农田质量恢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崩岗是华南花岗岩红壤区特殊的水土流失形式,而广东省的崩岗侵蚀隐患最为突出。选择广东省崩岗侵蚀典型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直接剪切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崩岗侵蚀区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烘20 min、烘10 min、自然含水量、浸30 s和水分饱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土体强度影响显著,当土壤含水率在15%时,对应的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指标均出现峰值;黏聚力c指标变化幅度较大,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内摩擦角φ一直处于衰减状态;抗剪强度指标随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呈非线性衰减,因此在评价崩岗稳定程度时,可依据土壤水分含量和抗剪强度指标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9.
以赣县崩岗削坡开梯治理区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年份种植柑橘的土样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该地区崩岗不同年份开发治理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及土壤养分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土壤中的粉粒、粘粒含量都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土壤质地由沙质向壤质方向发展。同时土壤中各养分含量也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砾石和砂粒含量与土壤养分呈显著负相关,而粉粒和粘粒含量与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采用削坡开梯开发种植模式对减少崩岗区土壤沙化的效果明显,且种植年限越长土壤熟化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10.
巨菌草种植对崩岗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通过比较巨菌草种植对崩岗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种植菌草治理崩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试验采集巨菌草种植不同区域土样,即根面土、根区土、非根际土及对照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巨菌草种植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且不同采集区域存在差异,巨菌草有较明显的根际效应,具体为,土壤微生物数量:根面土根区土非根际土对照土,根面区域的巨菌草根圈比为:细菌53. 89放线菌52. 96真菌14. 14,根区的巨菌草根圈比为:放线菌2. 96细菌2. 17真菌1. 70;土壤酶活性:根区土非根际土对照土。  相似文献   

11.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is a specific form of soil erosion types in the hilly granitic reg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and can result in extremely rapid water and soil loss. Knowledge of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farmland influenced by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is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qualit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at the Wuli Watershed of the Tongcheng County, south of Hubei Province, China. The aim is to investigat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ree soil layers(0–20, 20–40 and 40–60 cm) for two farmland types(paddy field and upland field) in three regions influenced by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The three regions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strongly influenced region(SIR), weakly influenced region(WIR) and non-influenced region(NIR).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il gravel and sand content in paddy and upland fields, especially the surface soil in the SIR and WIR. In the 0–20 cm layer of the paddy field, the highest gravel content(250.94 g kg~(–1)) was in the SIR and the lowest(78.67 g kg~(–1)) was in the NIR, but in the upland filed, the surface soil(0–20 cm) of the SIR and the 40–60 cm soil layer for the NIR had the highest(177.13 g kg~(–1)) and the lowest(59.96 g kg~(–1)) values of gravel content, respectively. The distribution of gravel and sand decreased with depth in the three influenced regions, but silt and clay showed the inverse change. In the paddy field, the average of sand content decreased from 58.6(in the SIR) to 49.0%(in the NIR), but the silt content was in a reverse order, increasing from 27.9 to 36.9%, and the average of the clay content of three regions showed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P0.05). But in the upland filed, the sand, silt and clay fluctuated in the NIR and the WIR. Soils in the paddy and upland field were highly acidic(p H5.2) in the SIR and WIR; moreover lower nutrient contents(soil organic matter(SOM), total N and available N, P, K) existed in the SIR. In the 0–20 cm soil layer of the paddy field, compared with the NIR and the WIR,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caused a very sharp decrease in the SOM and total N of the SIR(5.23 and 0.56 g kg~(–1), respectively). But in the surface soil(0–20 cm) of the upland field, the highest SOM, total N, available N, available P and available K occurred in the NIR, and the lowest ones were in the SIR. Compared with the NIR, the cationexchange capacity(CEC) in the SIR and WIR was found to be relatively low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seriously affect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farmland, lead to coarse particles accumulation in the field and decrease p H and nutrient levels.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苍梧崩岗洪积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探索有利于崩岗洪积扇农田土壤恢复的土地利用方式.[方法]以苍梧县龙圩镇崩岗洪积扇为调查对象,对比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性,并采用修正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洪积扇土壤进行肥力评价.[结果]崩岗洪积扇土壤采用不同土地利用来恢复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相对于撂荒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黏粒含量均有所增加,土壤养分均存在不同程度提高.对其进行肥力评价可知:撂荒地和桉树林肥力属于四等,杉树林肥力为三等,沙糖桔园肥力属于二等,而菜园肥力达到一等.[结论]崩岗洪积扇采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均有利于沙化土壤的恢复,尤其是利用于菜园和沙糖桔园耕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砒砂岩与沙不同混合比例及作物种植季数对复配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促进毛乌素沙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2011年,在陕西省富平县采用二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将砒砂岩与沙按不同体积比(1∶1,1∶2,1∶5)混合后,分别于第1季作物(玉米、大豆、马铃薯)和第2季作物(小麦、马铃薯)收获后,对土壤质地、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机质含量及作物产量进行测定,分析砒砂岩与沙不同混合比例及作物种植季数对测定指标的影响。【结果】1)随拌沙比例和作物种植季数的增加,复配土壤耕层砂粒比例增加粉粒和黏粒比例减少;随作物种植季数的增加,复配土壤耕层质地趋于砂质化,粉粒和黏粒向土壤下层运移;2)砒砂岩与沙1∶1复配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明显高于砒砂岩与沙1∶2和1∶5复配土壤;随着作物种植季数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大趋势,而砒砂岩与沙混合比例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3)砒砂岩与沙混合比例和作物种类对复配土壤作物产量影响明显,总体上表现为1∶2和1∶5复配土壤的作物产量较高。【结论】复配土壤耕层质地随作物种植季数的增加趋于砂质化;砒砂岩与沙1∶1复配土壤具有较高的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质含量,且随作物种植季数的增加而增大;玉米、大豆和冬小麦适宜在砒砂岩与沙1∶2复配土壤上种植,马铃薯适宜在砒砂岩与沙1∶5复配土壤上种植。  相似文献   

14.
以植被重建后的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南缘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上的更新树种林下土壤特性演变特征进行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选用7项评价指标对植被重建后土壤肥力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植被重建后,土壤肥力各指标均有所提高,其中五角枫林地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增幅最大,红刺榆林地碱解氮、全钾增幅最大,彰武松、樟子松林地全磷、有效磷增幅最大;4种植被重建类型对土壤肥力的综合改良效果为五角枫(0.8735)彰武松(0.6494)红刺榆(0.5618)樟子松(0.4814),该评价结果可为当地植被恢复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土残塬沟壑区坡度和坡长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该研究以黄土区坡地的坡长与坡度对于土壤侵蚀的影响为研究内容 ,旨在为因害设防 ,更好的治理水土流失 ,对黄土高原坡地综合治理提出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根据在山西省吉县黄土残塬沟壑区长期定位水土流失观测与调查资料 ,并结合以往关于黄土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坡长和坡度与侵蚀的关系 ,研究表明 :随坡长和坡度的增大 ,径流增大 ,侵蚀量越大 ,侵蚀模数增大 ;年侵蚀模数与坡长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坡长增大 ,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明显增强 ;坡耕地坡长最好小于 15m .  相似文献   

16.
黄土残塬沟壑区坡度和坡长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该研究以黄土区坡地的坡长与坡度对于土壤侵蚀的影响为研究内容,旨在为因害设防,更好的治理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坡地综合治理提出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根据在山西省吉县黄土残塬沟壑区长期定位水土流失观测与调查资料,并结合以往关于黄土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坡长和坡度与侵蚀的关系,研究表明:随坡长和坡度的增大,径流增大,侵蚀量越大,侵蚀模数增大;年侵蚀模数与坡长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坡长增大,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明显增强;坡耕地坡长最好小于15 m.  相似文献   

17.
长汀县崩岗侵蚀区不同治理模式植物多样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福建省长汀县崩岗侵蚀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4种生物治理模式,分别从植物的种类、数量、盖度及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群落调查,同时对乔灌层、草本层植物种类、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不同治理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治理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不同,经济林+封育模式>乔灌草混交模式>灌草模式>灌木模式>对照,其中经济林+封育模式和乔灌草混交模式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高,植被均匀度高,植被恢复效果好,是崩岗侵蚀区较为理想的生物治理模式.芒萁为崩岗侵蚀区先锋植物,在崩岗侵蚀区的植被恢复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莲藕在压缩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不同藕节在不同的加载速率下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采用质构仪对鄂莲3537的不同藕节进行压缩试验,分析在不同的压缩速率下藕节间的压力-位移曲线,并得到对应的屈服极限和破坏极限。压缩试验测定的结果表明:各藕节的屈服极限和破坏极限都随着压缩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压缩速率下,3种藕节屈服极限的大小依次是第3节最大、第2节次之、第1节最小,不同藕节的破坏极限的大小依次是第2节最大、第3节次之、第1节最小。对屈服极限和破坏极限进行可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压缩速率和不同藕节对莲藕表面的屈服极限和破坏极限有显著影响,但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莲藕表面的屈服极限和破坏极限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延安丘陵沟壑区果园土壤储水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园土壤储水量是果园高产的限制因素之一。为了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实现果园高产稳产,从2001~2005年连续4年对延安飞马河流域果园土壤水分进行了监测,采用时间序列小趋势分析法研究了果园土壤储水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果园土壤储水量趋势项在2002~2005年分别为304.9,301.2,346.3和275.7 mm,受降水量影响呈周期性波动变化,具有一定滞后性;土壤储水量变化季节项变化周期为12个月,年变化表现为1~5月呈现持续降低趋势,6~8月受降水量补给的影响呈现一定的波动,9~12月土壤储水量逐渐升高;根据各层土壤储水量的变化幅度,0~40 cm为速变层,40~100 cm为活跃层,100~200 cm为缓变层,200~300 cm为相对稳定层,300cm以下为稳定层。果园土壤储水量实测值与模拟值吻合较好,说明采用时间序列可较好地对土壤储水量进行模拟,在土壤剖面上表现为,连续干旱导致表层土壤储水量降低较大,深层土壤储水量也呈现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质量,寻求最优的施肥模式,本研究基于室内盆栽试验,分析了不施肥、单施有机肥、基于农户习惯有机无机配施和单施化肥四种施肥模式对复配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农户习惯有机无机配施模式下土壤中的总碳和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施肥模式;(2)单施化肥模式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最高,基于农户习惯有机无机配施模式下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最高;(3)基于农户习惯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施肥时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和不施肥三种模式;(4)从环境保护和提高土壤质量的角度应优先选择有机无机配施施肥模式。研究成果以期为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质量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