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总量增长平稳,口粮消费稳中有减,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增长;对稻谷和小麦的需求稳中略降,对玉米、大豆和杂粮的需求呈现规模和比重双增的态势。未来城乡居民人均口粮需求不断减少,饲料粮将会继续成为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主体,工业用粮的需求仍将迅速扩张。预测表明,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53092万t和56500万t。  相似文献   

2.
李圣军 《农业展望》2014,(10):62-66
结合"三个1亿人"问题,城镇化对农产品消费的影响主要有4个渠道,分别为农民工"市民化"、市民"再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和农民消费"城镇化"。综合4个影响渠道,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的推进将减少粮食口粮消费579.29万t,分别增加猪肉、牛肉、羊肉、蔬菜和瓜果消费148.8万t、28.3万t、6.9万t、595.4万t和446.47万t。但与2013年相比,因城镇化推进而增加的各种农产品消费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不大,不会对粮食安全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根据西北地区人口增长趋势,结合我国人均年消费农产品需求的基本标准,以2001年农产品生产量为基准,同时考虑退耕还林还草的影响因素,分析了西北地区2006年农产品需求状况。结果表明,口粮缺口21.4万t,饲料粮食缺口427.4万t,油菜籽缺口194.9万t,甜菜缺口358.3万t,水产品152.6万t几乎是全部短缺;水果、蔬菜和棉花分别剩余558.5,503.3和117.8万t。  相似文献   

4.
玉米消费主要用于玉米口粮、饲料、工业消费、种业和出口等几个方面,其中仅饲料用量就占到玉米消费总量的70%左右。因此,养殖业的恢复与否决定着玉米饲料用量的多少,因为生产畜禽饲料消耗的原料主要为玉米。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去年我国玉米的产量为14800万吨,比上年14548万吨增加252万吨,增幅为1.73%,预计2008年玉米饲料消费量将为9550万吨,比去年增加300万吨,增幅为3.2%。  相似文献   

5.
流向统计法分析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高标准农田需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为预测2020—2030年高标准农田需求量,本研究基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等相关数据,利用流向统计法从粮食、谷物和口粮自给率3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并建立了预测模型,对2020、2025和2030年中国粮食、谷物和口粮的需求量进行预测;基于各省级行政区可建高标准农田面积、农业用水量、单位面积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提高量和复种指数,预测了2020、2025和2030年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建高标准农田面积。结果表明:1)近年来中国粮食、谷物和口粮产量呈增长趋势;1997—2018年粮食、谷物和口粮的自给率分别在86.24%~118.15%、88.67%~121.67%、84.25%~123.98%,2006年以来中国守住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但距《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粮食自给率95%以上的要求仍存在差距,需进一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增建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2)根据建立的模型预测2020、2025和2030年粮食需求量分别为72 318、72 673和72 724万t,谷物需求量分别为67 898、68 251和68 301万t,口粮需求量分别为32 811、33 863和34 914万t;统计检验及验证表明预测结果可信;3)2018年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已能满足我国90%的粮食自给率需求;95%自给率粮食安全条件下2020、2025和2030年分别需求6 844、7 125和7 165万hm2(10.27、10.69和10.75亿亩)的高标准农田。预测值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到2022年建成10亿亩(6 667万hm2)高标准农田的指标接近,该研究结果支撑了规划指标的科学性,亦可为未来10年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及进度控制提供参考,研究为宏观预测粮食及耕地需求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空间格局,挖掘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为广西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草谷比法分析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空间格局。【结果】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逐年增加,其中水稻、马铃薯和玉米秸秆是主要来源。2016年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2306.86万t,可收集资源量为1868.32万t,可能源化利用量为1588.07万t,可转化能源量可折算为733.16万t标准煤。水稻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地区;玉米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地区;薯类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地区。【结论】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秸秆资源总量逐年平稳增加,水稻、薯类和玉米秸秆是主要来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白丽月 《农学学报》2016,6(11):85-89
为了实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提供福建省粮食安全新的数据支持,分析了2003—2012 年福建省粮食消费的特点,预测未来年份的粮食需求量。结果表明:第一,福建省粮食消费总量呈现递增的趋势,粮食消费结构也有较大幅度调整;第二,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了44 kg,人均口粮消费量减少了12 kg,人均饲料粮消费量增加了55 kg,饲料用粮大幅增加,是导致福建省人均粮食消费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第三,比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和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粮食需求量,发现差异明显,实际人均消费量远高于合理人均需求量,不合理的食物消费结构造成了不合理的粮食浪费现象;第四,按照高、中、低3种不同的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预测全省的粮食需求量,基于平衡膳食模式的粮食需求量能较真实地反映福建省的实际需求量,即2020、2025年全省粮食需求量分别为1222万t、1243万t。  相似文献   

8.
2003年8月15~16日,赤峰杂粮经济论坛暨经贸洽淡会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粮食厂商150余人出席会议,签订了价值3.4亿元的杂粮购买合同和协议。杂粮是小品种谷物、豆类和薯类的总称。中国是杂粮生产和出口大国,拥有杂粮品种资源数百个,像荞麦、燕麦、大麦、绿豆、芸豆、赤豆、白薯等都是极有价值的杂粮作物。中国谷子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黍稷、荞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第二位;绿豆、红小豆总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杂粮出口创汇迅增,2000—2002年,中国杂粮出口量由54.29万t增长到86.53万t,出口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发展农民玉米专业生产组织促进玉米产业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我国常年玉米播种面积为2 400万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2%;总产量在12 000万t左右,占粮食总产量的近3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玉米由过去的口粮消费转变为畜禽饲料、加工原料、餐桌副食、能源作物四位一体的多样化格局,特别是近年来再生能源(汽油醇)与精深加工(化工醇)领域赋予了玉米新的内涵,多元需求使玉米成了21世纪举足轻重的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10.
薯类加工与营养专题导读:中国薯类加工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薯类作物营养丰富,富含淀粉、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元素等成分,在改善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薯类加工业的发展在促进中国农业的持续增效、农民的持续增收、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中国薯类种植面积约为1 100万hm2,总产量达1.64亿t。目前,中国薯类(甘薯、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其加工比例相对较低,加工产业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马铃薯为例,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工技术比较先进,马铃薯的加工比例高达80%,其相关食品随处可见,主要有马铃薯条、马铃薯泥、脱水马铃薯片(泥、条)、马铃薯全粉等,各种马铃薯食品的生产工艺及配套设备也十分成熟。中国马铃薯加工的主要产品有淀粉、变性淀粉、全粉、速冻薯条、各类薯片及粉丝、粉条、粉皮等产品。据统计,2014年,中国马铃薯加工业消耗马铃薯约1 000万t(约占马铃薯总产量的10%),其中马铃薯淀粉43.4万t、冷冻薯条28.3万t、薯片45万t、全粉25万t、变性淀粉25万t、粉丝粉条等28万t,以及马铃薯方便菜肴食品、马铃薯泥等方便食品10万t,说明中国马铃薯产品已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加工比例整体仍偏低。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薯类淀粉行业普遍存在能耗高、淀粉提取率低、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低、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以甘薯淀粉加工能耗为例,中国甘薯淀粉加工设备大多是在仿造国外马铃薯淀粉加工设备基础上制造的,平均淀粉提取率低于85%。中国每年因生产马铃薯和甘薯淀粉而排放的废液约1 650万t,薯渣约550万t,薯皮约110万t,肆意丢弃后造成环境污染;而薯浆中的蛋白、多酚和β-淀粉酶等成分及薯渣中的膳食纤维和果胶等有益副产物未得到有效利用。在薯类全粉加工、生物乙醇发酵以及薯类功效成分等研究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目前加工和销售的薯类产品主要以淀粉和薯条等休闲食品为主,并未将薯类中丰富的营养成分充分利用,对薯类中的功效成分缺乏深入挖掘,缺少适合中国大众普遍消费的馒头、面条等传统主食类的加工产品。因此,在设备的研发和改进上,需重视和借鉴发达国家薯类淀粉及薯类全粉等产品的研发经验,对现有技术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中国甘薯淀粉及薯类全粉加工技术和装备的水平。重点针对薯类加工废弃物(薯浆、薯渣、薯皮)以及薯类茎叶的资源化利用展开研究,开拓其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应用途径,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强化薯类功效成分及新型薯类加工制品的研发。如紫心甘薯和马铃薯中花青素含量较高,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作用,但不同加工处理方式(蒸、煮、烤、炸、微波、超声波等)、环境条件(pH、温度)及提取方法都会影响花青素的提取率、结构组成及功能特性,因此有待在提取技术上加强研发。橙色甘薯中的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可用于生产甘薯面包和馒头作为缺乏VA人群的重要膳食补充。此外,以甘薯、马铃薯为原料直接生产乙醇及其他发酵饮料,也将成为开发新型生物能源及新型薯类加工制品的重要研究方向。      2015年,中国启动“马铃薯主粮化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2016年,中央又将“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列入中央1号文件,为薯类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中国科研人员在薯类品种选育、原料生产、产品加工、营养评价等方面已取得一批科研成果。研发含薯类成分的馒头、面条、米粉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食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消费,可以丰富中国居民的营养膳食,有力促进中国薯类产品的消费,大幅提高薯类主食产品消费的比重,推动马铃薯和甘薯从杂粮副食转变为与三大主粮协调发展的第四大主粮。     本专题将从薯类蛋白提取、薯渣发酵技术、甘薯营养成分鉴定等方面展开评述,旨在为薯类产品加工、新型生物能源开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科技实现饲料粮供需平衡有助于保障我国粮食和营养安全。聚焦粮食种子和饲料粮转化科技,采用误差修正模型测算了我国1981—2016年种子投入产出效率与饲料粮年产量的长期均衡系数及1992—2016年畜禽饲料粮转化效率与畜禽产品年产量的长期均衡系数。结果表明:种子投入产出效率每提高1,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的饲料粮年增产分别为0.91万、127.33万、9.46万、68.51万t,替代2012—2017年进口量平均需要提高447.71、2.74、39.39、108.14;饲料粮转化效率每提高1,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鸡蛋、牛奶年增产分别为748.69万、643.08万、148.30万、437.69万、606.33万、241.89万t,2020年营养纲要目标需要提高的蛋鸡和奶牛饲料粮转化效率分别是1.74和12.13;居民蛋白质、钙、锌、维生素A的摄入量需要分别提高肉牛饲料粮转化效率5.52、奶牛饲料粮转化效率89.40、肉牛饲料粮转化效率3.10、蛋鸡饲料粮转化效率14.80。  相似文献   

12.
基于粮食安全的需求,综合考虑耕地的生产功能、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承载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等,从口粮需求、饲料粮需求、种子用粮需求、工业用粮需求、粮食损耗、出口需求等6项指标预测耕地保有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平顶山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甘肃省黄土高原区所辖36个县域的统计数据,研究了1991-2012年间粮食产量及结构的变化特征,以及单产和种植结构对粮食总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预测分析了2030年区域粮食需求和生产能力,并提出粮食产量提高以满足消费需求的途径。结果显示:1991年来甘肃省黄土高原区粮食总产、单产及播种面积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粮食总产量增加主要来自于单产的提高,单产提高的主要贡献来自于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和玉米、马铃薯播种面积的扩大。预测2030年甘肃省黄土高原区粮食需求达到935.76万t,而生产能力仅为645.48万t,粮食自给率为69.0%。要解决未来区域粮食需求不足的问题,地膜覆盖面积必须要扩大到122万hm2,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79.9%,地膜使用量增加3.1万t,单产年均提高1.76%,才能实现区域粮食自给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刘景章  唐清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753-14756
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的变迁——植物性食物消费逐渐下降与动物性食物消费逐渐增加,引发了畜牧业对饲料粮需求的增加。饲料粮也成为仅次于口粮消费的第二大粮食消费途径,而且未来可能超过口粮成为第一大粮食消费途径。基于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变迁的视角,利用时间趋势外推法预测未来我国居民的人均食物消费量,结合料肉比和粮肉比推算我国饲料粮的未来需求量,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BtZ01对胚后小鼠生长、肠道发育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取妊娠0 d的孕鼠48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饮用灭菌水,试验组分别饮用添加106,108,5×109 cfu·mL-1 浓度BtZ01菌的灭菌水,试验从母鼠妊娠起至胚后小鼠成年,试验期66 d。结果表明:1)饮水中添加BtZ01菌对胚后小鼠体重、体长及料重比没有显著影响(P>0.05)。2)饮水中添加5×109 cfu·mL-1水平的BtZ01菌显著降低了胚后小鼠断奶时空回肠和结直肠的相对重量(P<0.05);饮水中添加106,108 cfu·mL-1水平的BtZ01菌对胚后小鼠断奶与成年时小肠的相对重量和体重校正长度没有影响(P>0.05)。3)饮水中添加108,5×109 cfu·mL-1水平的BtZ01菌显著增加了胚后小鼠成年时的空肠绒毛长度及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值(P<0.05)。4)饮水中添加108,5×109 cfu·mL-1 水平的BtZ01菌极显著降低了胚后小鼠肠道中大肠杆菌数(P<0.01)。由此可见,高浓度的BtZ01菌对胚后小鼠幼年肠道发育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从长期饲养效果来看,饮水中添加BtZ01菌能够促进小肠绒毛的增长,提高消化吸收和抑制有害菌群定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普通玉米与高油玉米杂交产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对5个高油玉米与5个普通玉米自交系进行组配,将获得的45个杂交组合进行鉴定,对自交系的穗粗、穗长、单穗粒重、出籽率、行粒数、穗行数、秃尖、百粒重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高油玉米的一般配合力和普通玉米相比,尤其在单穗粒重和百粒重等产量决定因素方面多表现为负值,明显低于普通玉米;综合看来自交系熊掌和苏80—1一般配合力较高,普通玉米和高油玉米杂交组合熊掌×GY101、熊掌×GY246单穗粒重的总配合力效应居二、三位,是可以加以利用的杂交组合,展示了普通×高油组合形式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魏斌 《农业展望》2014,(1):53-60
分析了过去10年中国玉米、小麦、大米进口及出口状况。在概括全球玉米、小麦、水稻生产情况的基础上.预计未来全球粮食产量、出口量将会继续增加。对全球粮食主要出口国和进口国情况作了介绍,预计未来阿根廷、巴西和乌克兰玉米出口潜力较大;俄罗斯、乌克兰和澳大利亚小麦出口潜力较大;泰国和越南大米出口潜力较大。预计未来中国口粮(大米)增加进口的难度较大,饲用粮食(玉米)增加进口相对容易,未来国际小麦贸易量波动较大,增加进口需要选择合适时机。  相似文献   

18.
预计到本世纪末,由于人口和粮食几乎是同步增长,按人平均占有的饲料粮恐难于有很大提高,今后粮食生产的发展除保证人口增长所需的口粮外,主要是努力增加饲料粮生产。尽快改变粮、饲不分的传统习惯,因地制宜改革种植业结构,发展能蛋比适宜的优质饲料作物生产,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是发展动物性食物生产,改善人民食物构成的关键所在。对陕西来说,汉中水田区在越冬作物中发展饲料大麦;关中平原灌区推行玉米间作大豆;渭北旱原适当发展苜蓿,实行草粮轮作,均是强化农牧结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福建省居民粮食消费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其中包括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粮食直接(口粮)、间接(主要为涉及到粮食的畜禽、水产等农产品——饲料粮)消费情况及预测。从分析的结果看,近年来粮食直接消费量呈明显下降趋势,预测2005—2020年间粮食直接消费量还会进一步减少,其间将共减少44.58%,每年以3.86%的速度递减;近年来间接消费量有明显升高,预测2005—2020年间福建年粮食间接消费量增幅达到149.19%,增加了716.49万t。结合福建省粮食的供给状况,计算2005—2020年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预测值与消费总量(包括直接粮食消费量、间接粮食消费量、种子用粮和工业用粮)之间的差额,结果为:这种差额一直表现为负值,且有明显加大的态势,粮食缺口量绝对值从509.11万t提高到2020年的1143.25万t,每年粮食缺口量的增加幅度达到5.54%。最后,文章提出:作为一个现实和潜在的缺粮大省,福建省有必要做好保证粮食有效供给和提高粮食的产量方面的工作,即要充分挖掘耕地粮食生产潜力、适度增加粮食库存、注重粮食流通体系的提升和保证饲料粮的有效供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