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广州城市森林林分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市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在天然次生林、改造人工林和未改造人工林设置大样地进行调查,比较分析3种森林类型的林分结构特征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乔木层主要树种为华润楠、罗浮柿、木荷、红花荷、马尾松、鼠刺等,改造人工林主要有马尾松、杉木等造林树种与其他引进树种,未改造人工林主要有湿地松;天然次生林大径木和特大径木株数比例较高,改造人工林中小径木较多,未改造人工林径阶-株数曲线表现为双峰状正态分布;天然次生林树高分布在10~14 m的植株较多,改造人工林树高近似于正态分布,未改造人工林树高结构呈现为接近该林分平均高的植株数最多的非对称性山状曲线;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最高,改造人工林次之,未改造人工林最小。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林分上下层间结构与树木多样性的关系,以阿什河流域天然次生杂木林为对象,构建了立地条件-林分上层结构-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立地条件(ξ1)对林分上层结构(ξ2)具有直接正影响,影响系数为0.59;对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ξ3)具有正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75,直接影响系数为0.43;对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ξ4)具有负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58,直接影响系数为-0.12。林分上层结构(ξ2)对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ξ3)具有直接正影响,影响系数为0.55;对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ξ4)具有负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55,直接影响系数为-0.38。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ξ3)对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ξ4)具有直接负影响,影响系数为-0.31。对林分下层密度(x11)影响最大的林分上层观测变量为林分上层树冠面积(x7),总影响系数为-0.19,直接影响系数为-0.12。对林分下层平均树高(x12)影响最大的林分上层观测变量为林分上层平均树高(x6),总影响系数为-0.28,直接影响系数为-0.13。林分上层树冠面积(x7)和树高多样性(x10)对林分下层树种多样性(x14)影响较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38和-0.36。树冠面积(x7)的影响全为直接影响;树高多样性(x10)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林分上层结构(ξ2)与树木多样性(ξ3)中的观测变量对林分下层树冠面积(x13)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广西林区6种林分类型的林地木霉菌多样性进行调查,采用形态学方法进行分类鉴定,共分离鉴定出木霉菌11种。研究表明,混交林中木霉菌的分离率最高,松树林木霉菌分离率最低;海拔高度对木霉菌的丰富度影响不大。在所分离的木霉菌中,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出现频率高,是广西林区木霉菌资源的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5.
生物多样性评判林分抗虫性研究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相关模型,实现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评判林分抗虫性的目的,研究了林内昆虫的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等与林分害虫危害程度、林分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评判林分抗虫性的常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ch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Alatalo指数)及其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论述了利用生物多样性评判林分抗虫性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讨论了林分抗虫性的多样性阈值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林分物种多样性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全面评价林分物种多样性状况,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按指标性质分为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和濒危植物综合指数.多样性综合指数中用修正后的Mo指数作物种丰富度指标,用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乔木蓄积、直径分布、灌草盖度和高度等作多样性指标,同时考虑了更新幼苗和枯木等多样性因子.在濒危植物综合指数中,引入了稀见种的概念,以增强对多样性的预测.在多样性指标体系的应用上,采取两个综合指数同时控制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林分结构与森林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为合理改善林分结构,优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林分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地区温带森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机械布点的方式在东北地区7座温带森林分布的主要山脉上设置了327个调查取样点,调查面积共计32.7 hm2。研究以26 348株活立木的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基于大尺度条件下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对森林生产力的作用路径和大小,分析了温度、降水和林分优势高与森林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结果在结构方程模型中:(1)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都呈显著正相关,且二者间有很强的相关性;(2)温度和降水对生产力没有直接影响,而是分别通过影响结构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作用于生产力;(3)林分优势高对生产力也无直接影响,通过影响林分结构作用于森林生产力,且影响比温度和降水更大。结论中国东北温带森林林分生产力的直接驱动因子是结构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气候和林分优势高是通过作用于林分结构间接影响森林生产力。研究结果为东北地区温带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北京十三陵林场侧柏人工林林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十三陵林场侧柏人工林13块样地资料为依据,研究其林分结构的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侧柏林林分平均密度为1535株/hm^2,平均高6.2m.断面积平均胸径为10.9cm,平均断面积为14.69m^2/hm^2,平均蓄积量为56.75m^3 /hm^2。应用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对数正态分布、Gamma分布和Beta分布拟合直径和树高结构,发现正态分布和Weibull分布拟合直径分布和树高分布效果最好,也符合人工林的林分结构规律。侧柏人工林层次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低,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Wei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85、0.58.0.75、0.39,0.78、0.58。在0~30cm阶段,更新幼苗以鹅耳枥、臭椿、槲树和栓皮枥为主;在30~50cm阶段,更新幼苗以槲树为主要更新树种;在50cm以上阶段,更新幼苗以侧柏、黄栌等喜光性树种为主,且每公顷50cm以上株数占总株数的55.5%。同时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经营”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林分密度对柏木人工林群落结构和林下物种多样性及林下物种多样性与林分因子相关性的影响,为云顶山柏木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四川云顶山5种不同林分密度(A ~ E:500、650、800、950、1 100株/hm2)60 年生柏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进行植被调查,综合分析其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sw、Simpson优势度指数H′、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结果(1)研究区内共记录植物170种,隶属于68科136属。不同密度下灌木层或草本层优势种多属阴性、耐阴性或适应性强的植物。(2)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基本在密度B达到最大,除D外均无显著差异(P > 0.05);草本层D、H、H′则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双峰变化,在密度B和D出现峰值,不同密度间各指数差异性显著。林分密度和郁闭度与灌木层D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草本层H 、H′、Jsw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3)密度A群落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均呈波动状不规则分布,其余密度下均呈单峰型分布。密度B群落内中、大乔木个体占比相对较多,不同大小个体数在群落中分布趋于合理,群落稳定性较好。结论650株/hm2为云顶山柏木人工林的相对最适林分密度,利于维持群落结构稳定并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抚育采伐对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本研究以吉林蛟河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抚育采伐对林分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采用了蓄积量和生物量分别作为生产力的指标,通过相关关系分析从3个物种多样性和5个林分结构指标中筛选出与生产力显著相关的变量,进而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采伐对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的影响以及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在蓄积生产力的结构方程模型中,采伐对林分密度和林分结构有负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 0.661、? 0.216;采伐通过林分密度和林分结构间接作用于生产力,通过林分密度间接作用于物种丰富度。林分密度对物种丰富度、林分结构、生产力有正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30、0.599、0.473。林分结构对生产力有正影响,路径系数为0.310。物种丰富度对林分结构有正影响,路径系数为0.414。物种丰富度影响林分结构间接作用于生产力。在生物量生产力的结构方程模型中,除林分结构对生产力无影响外,其他变量间的作用方式和蓄积生产力的模型相同。结论研究认为抚育采伐能直接或间接改变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生产力,而林分结构对生产力的作用比物种多样性大,因此森林经营管理中,在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前提下,应注重对林分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11.
基于GDI~+技术的林分结构可视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林分结构数据,筛选并规范化必要的林分结构因子,对林分内林木将实地坐标转换为屏幕坐标,通过对单株木逐一绘制二维示意图的方式,直观展示林分空间和属性结构。基于GDI+技术,生成空间结构二维示意图反映林分密度、郁闭度、空间分布格局等,生成分布直方图反映林分属性结构分布,实现了湖南攸县黄丰桥林场某林分的结构可视化。结果显示,以可视化手段展示林分结构,比数据表展示更加生动、直观。  相似文献   

12.
针对林分结构数据,筛选并规范化必要的林分结构因子,对林分内林木将实地坐标转换为屏幕坐标,通过对单株木逐一绘制二维示意图的方式,直观展示林分空间和属性结构。基于GDI+技术,生成空间结构二维示意图反映林分密度、郁闭度、空间分布格局等,生成分布直方图反映林分属性结构分布,实现了湖南攸县黄丰桥林场某林分的结构可视化。结果显示,以可视化手段展示林分结构,比数据表展示更加生动、直观。  相似文献   

13.
在野外群落调查及双向指示种分析的基础上,对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川陕鹅耳枥+青冈-水马桑群落及其10个优势种群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胸径≥ 1.0 cm的木本植物共149种8 051株,植株密度为13 418.3株/hm2,分属39科81属,区系成分以热带分布科属占据优势,具有温热带过渡的性质;低林层的物种更加均匀和多样,更新层物种丰富度占整个群落的59.8%;整个群落中,常绿与落叶树种的物种丰富度比为0.44 : 1,多度比为0.39 : 1,在更新层中常绿与落叶树种的物种丰富度比为0.52 : 1,多度比为0.60 : 1;群落的10个优势种群中,仅盐肤木、亮叶桦种群的幼龄个体较少,植株径级呈纺锤型,属衰退型种群,其他种群均为增长型。因此,多数优势种群自然更新良好,小径级个体增长迅速,群落中落叶树种占优势地位,在高林层中优势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林分生长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以阿什河流域天然次生杂木林为例,构建了立地条件-林分结构-树木多样性-林分生长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对三大硬阔(水曲柳、黄波萝和胡桃楸)蓄积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立地条件,总影响系数为0.541,直接路径系数为0.597;其次为林分结构,总影响系数为0.402,直接路径系数为0.451;树木多样性对三大硬阔蓄积量存在负影响,直接路径系数为-0.190,无间接影响。对全林分蓄积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林分结构,总影响系数为0.776,直接路径系数是0.720;其次为立地条件,总影响系数为0.394,直接路径系数为0.153;树木多样性、三大硬阔蓄积量对全林分蓄积量的总影响系数和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111、0.060 和-0.011、0。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对三大硬阔蓄积量有正影响,但其对树木多样性的正影响,可间接负影响到三大硬阔蓄积量。立地条件对全林分生长有正影响,这种影响更多地是通过改善林分结构与树木多样性而间接形成的。林分结构对全林分生长有正影响,树木多样性对三大硬阔蓄积量有负影响,这种负影响对全林分生长的间接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5.
探究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与生长的差异,为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清远市11年生3个不同密度(2 100、3 100、4 100株·hm-2)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每个密度设置6个固定标准样地(20 m×20 m),选取大小比数、角尺度、直径结构、树高结构以及树冠结构5个参数探究林分结构特征,选取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蓄积和林木单株材积等指标探究林分生长特征,通过方差分析探讨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分生长指数受林分密度影响差异显著(P<0.05),4 100株·hm-2杉木人工林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显著低于其他2种密度林分,3 100株·hm-2杉木人工林的蓄积显著高于其他2个密度林分。2)林分直径结构和树高结构在较高的林分密度下,小径级的林木较多,其分布曲线呈现为截尾正态分布。3)3 100株·hm-2的平均冠幅显著大于其他2种林分,4 100株·hm-2的平均树冠表面积以及树冠体积显著小于其他2种林分,3种...  相似文献   

16.
生物多样性与林分抗虫性的评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用林分多样性指标难以对林分抗虫能力作出评价的问题,论述了应用多样性测度阈值和林分虫害强度确定混交林混交率,并根据特定林分的混交率判定其对特定害虫抗性强弱的原理,并阐述了应用多样性阈值评判林分抗虫性的可行性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分直径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西双版纳勐腊县境内典型的季节性雨林和山地雨林两个植被类型进行林分直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热带雨林不划分林层时直径分布为左偏,偏度和峰度值均较大;划分林层后,各层直径分布都遵从三参数的Weibull分布函数,C层同时遵从迈耶负指数分布函数,偏度和峰度系数均与林分直径成反比。  相似文献   

18.
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选取3个区域45块样地,使用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和断面积Gini系数(G) 3个多样性指数分别计算样地总体、样地内思茅松、样地内其他树种的林分胸径多样性,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ukey检验分析区域差异,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林分胸径多样性随气候、地形、土壤、林分4类环境因子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区域(M、P、L)的林分胸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地形、土壤、林分因子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区域间的林分胸径多样性存在差异,区域环境异质性对区域内样地的林分胸径结构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分子标记ISSR方法,从100个随机引物中选取了11个对栌菊木13个自然居群(220个个体)和一个迁地保护居群(17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栌菊木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不低,其濒危状况可能主要是由生态因素引起的,该研究为对栌菊木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数量化指标以定量表达林分树种组成特征,是精准经营管理森林的技术基础。  方法  应用生物多样性理论,根据树种组成的特性和经营管理要求,构建了林分树种组成多样性指数(ISCD)。采用“十分法”,分析了不同树种数下指数的变化规律及基本特性。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浙江省322个针阔混交林样地为应用对象,对ISCD与现有的α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  ISCD涵盖了林分中树种数、树种相对多度和树种蓄积比例等信息,突出体现树种数的同时,充分表达了树种组成的均匀性与混交程度。ISCD可完整、独立和有效地表达树种组成的变化特性。与α多样性指数相比,ISCD提高了对树种数判别的分异性和灵敏性,可严密地评价树种结构的均匀度和混交度,合理有效地反映树种多样性。  结论  与α多样性指数相比,构建数量化指标能更细致、全面、有针对性地定量化表征林分树种组成多样性,解决了低丰富度高均匀度、高丰富度低均匀度等不同林分树种组成类型难于有效区分的难题。图7表7参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