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垄嵌和沟嵌基质栽培以及覆膜方式对日光温室番茄根区温度和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梯形土垄栽培处理(SR),下底宽40 cm、高10 cm;起垄内嵌式基质栽培处理(SSC),下底宽40 cm、高10 cm,内嵌槽深20 cm(嵌入水平地面以下10 cm);内嵌槽全嵌入(20 cm)水平地面的土壤沟嵌栽培处理(S...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起垄内嵌基质栽培(soil-ridge substrate-embedded cultivation,SSC)对夏季蔬菜栽培根区温度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土壤栽培垄+银色反光地膜为对照(SR处理),分别设置SSC(垄高15 cm,宽度20 cm)+银色反光地膜(SSC处理),SSC(垄高10 cm、宽度20 cm)...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新型栽培方式是否能够提高水肥利用效率、降低根区氮磷残留污染,本试验在河北饶阳县日光温室中,以土壤栽培为对照,研究垄嵌和沟嵌栽培模式对番茄产量和收获时根区土壤容重及0~3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的番茄产量无显著差异,以垄嵌式基质栽培最高;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土壤栽培相比,垄嵌式基质栽培和沟嵌式基质栽培的硝态氮累积残留分别降低24.82%和24.44%,有效磷累积残留分别降低46.34%和43.97%。综上,与传统土壤栽培相比,嵌膜式基质栽培是一种低环境代价的生产模式,尤以垄嵌式基质栽培更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起垄覆膜方式对旱作马铃薯栽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以平畦不覆膜为对照,研究了平畦覆膜、全膜双垄垄播、全膜双垄沟播、半膜沟垄垄播、半膜沟垄沟播等5种起垄覆膜方式对旱作马铃薯栽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马铃薯的生长先降低后升高,而脲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不同覆膜栽培方式下,半膜沟垄沟播和半膜沟垄垄播土壤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活性均高于对照平畦不覆膜和其他处理,而全膜双垄沟播方式下土壤脲活性在播种期显著高于对照平畦不覆膜和其他处理,但随着马铃薯的生长,半膜沟垄沟播和半膜沟垄垄播的土壤脲酶活性高于对照平畦不覆膜和其他处理。表明不同沟垄覆膜栽培模式下,半膜沟垄沟播和半膜沟垄垄播栽培的土壤酶活性优于其他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5.
以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为材料,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柑橘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覆膜、起垄+覆膜处理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常规栽培方式),并且起垄+覆膜处理的可滴定酸含量高于覆膜和起垄单一处理;起垄、覆膜、起垄+覆膜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起垄、起垄+覆膜处理的果实维生素C含量高于对照;起垄、覆膜、起垄+覆膜处理的果实果形指数优于对照;起垄、起垄+覆膜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覆膜处理和对照。综合来看,起垄+覆膜处理使起垄、覆膜两种栽培方式互相补充,对柑橘果实品质和产量的促进作用增强,降低了不利影响,因此建议生产上起垄、覆膜两种方式结合应用,以提升柑橘品质、提高柑橘产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信息》2003,(10):33-33
1. 栽培方式。(1)沟培。为最简单的一种无土栽培方式。在畦面按需要挖土沟,宽1.3~1.5m,高0.2~0.5m,其上铺一层塑料膜,填充基质后即可。(2)垄培。比较简单实用,适用于规模生产。方法为:在地面平放宽约35cm的水泥板或筑成高3~5cm的土埂,上铺90~120cm宽的黑色薄膜,然后放上基质,成为宽30cm、高12cm的基质垄。靠瓜苗根部铺放塑料滴管带来施营养液,然后把垄两边薄膜包起,用大头针别牢,即成垄培床。(3)槽培。成本较高,但适用于工厂化生产。由栽培床床架、栽培槽和定植板构成。床架由扁铁、钢管和镀锌铁皮等焊接和连接而成,床底和床壁垫聚苯板,…  相似文献   

7.
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沟垄沟播(T5)6种栽培模式连作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处理T2、T3、T4和T5显著提高连作马铃薯根区地温;在连作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电导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H呈上升趋势;与CK相比,沟垄覆膜处理土壤电导率提高,pH降低,但差异不显著;除T5外,其他沟垄覆膜处理均能提高连作马铃薯出苗率,T4最高且与CK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沟垄覆膜处理明显提高连作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1.5%~29.8%,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且与CK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田土壤速效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田土壤养分及产量影响的差异,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沟垄沟播(T5)6种栽培模式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田土壤速效养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土壤铵态氮、速效钾含量下降,而速效磷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沟垄和覆膜处理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高于CK,而速效钾含量在前期与后期低于CK;沟垄覆膜种植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1.5%~29.8%,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且与CK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另外,与CK相比,沟垄和覆膜处理马铃薯单株结薯数提高了70.8%~87.5%,且以T2和T5处理最高;而单株薯质量提高了37.1%~68.6%,且T3处理与CK间差异显著.沟垄和覆膜处理通过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而提高了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旱地土壤水热效应及西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西瓜是黄土高原旱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该区域降水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西瓜生产中常遭受前期干旱和后期涝害而导致减产。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区水资源缺乏的现状,采用垄沟种植,改变栽培方式和覆膜方式,探索适宜西瓜生长的集雨高产栽培模式,实现有效汇集天然降水,以改善土壤水热效应,提高西瓜产量。【方法】2011-2013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太昌乡开展试验,研究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西瓜产量的影响。试验设全覆膜垄上播种(RM)、全覆膜垄上沟播(GM)、全覆膜沟播(TG)、半覆膜垄上沟播(GH)和半覆膜垄上播种(RH)5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以RH为对照,3次重复。起垄后垄宽100 cm,沟宽30 cm。垄上沟播处理中,集水沟宽20 cm,深10 cm。采用Stow Away Tidbit Temp Logger测定5、10和15 cm土层土壤温度,烘干法测定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种植密度为7 692株/hm2。【结果】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受集雨作用和西瓜生长影响。在幼苗期,TG、GM和GH处理0-1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41.41%、37.82和32.69%。伸蔓期TG、RM和GH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13.91%、10.61%和6.75%,结果期GM和GH处理0-4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8.50%和5.49%。成熟期GM、GH、TG和RM处理0-4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10.51%、10.33%、4.98%和3.66%,土壤储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GH>GM>TG>RM>RH。不同处理的温度日变化呈“S”型负正弦曲线,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曲线的振幅减小,相位后移,周期增长。日均温度从大到小依次为RM>RH>GM>TG>GH。土层每加深5 cm,各处理温度日变化曲线相位依次推移1 h。垄上温度均高于垄沟,垄上土壤温度以处理RM最高。不同栽培方式的保温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GM>TG>GH>RH>RM。GM处理连续两年产量最高,平均较RH提高10.34%,GH处理3年平均产量较RH提高7.66%,增产幅度依次为GM>GH>RM>TG。GM和GH能够有效富集降雨,增产作用显著。【结论】3年的试验验证了不同覆膜栽培的集雨效果、土壤增温效果和西瓜增产效果,全膜和半膜覆盖垄上沟播模式能够起到集雨增温保墒的作用,可提高西瓜产量。其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该区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西瓜稳产高产,可作为黄土高原旱地西瓜生产的高效栽培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对比不同类型起垄内嵌式基质栽培垄的温热性能,设置处理1为梯形土垄(T1),底宽40cm,高15cm;处理2为栽培槽(基质)宽度减小一半SSC垄(T2),底宽为35cm;处理3为槽体全嵌入(15cm)地平表面的SSC垄(T3),高度为0cm;处理4为半嵌入(5cm)地平表面的SSC垄(T4),高度为10cm;处理5为外侧无土包被的单一裸槽垄(T5),宽度为10cm;处理6为标准SSC垄(T6),规格与土垄一致。分别探究了宽度差异(T1、T2、T5和T6)和嵌入深度差异(T3、T4、T5和T6)栽培垄的根区温热变化特征及其甜椒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宽度差异的栽培垄中,T6根区抵御环境低温的能力最强,最低温度分别比T1、T2和T5高0.55、1.27和1.33℃。T6的侧面和垂直方向上的热量传递较为缓慢和持久,能够蓄积更多的热量。嵌入深度和土壤包被差异的栽培垄中,T5抗低温能力最弱,T6抗低温能力最强,最低温度分别比T3、T4和T5高0.44、0.84和1.55℃。T3根区温度的稳定性较强。相对的,T3侧面和垂直方向上的根区热量传递缓慢,T5热量传导最为剧烈,T6在2个方向上的吸热时间较长。此外,宽度差异栽培垄中,T2、T5和T6甜椒幼苗生长优于T1,且T6最优;嵌入深度和土壤包被差异栽培垄中,T5甜椒幼苗的生长比其他处理差,T3和T6甜椒的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但T6更有优势。总之,T6抗低温的能力比其他处理强,能够有效蓄积热量并且减缓热量散失,为冬季日光温室甜椒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根区温度条件,促进甜椒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半湿润区旱作起垄覆膜沟播小麦的水分及生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关中平原西部杨凌550~600 mm降雨量气候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冬小麦田间水分动态变化及叶绿素、丙二醛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冬小麦越冬初期、拔节期0~50 cm土壤贮水量起垄覆膜沟播处理比传统平作处理分别高6.1 mm、5.2 mm,比起垄沟播处理分别高2.3 mm、2.9 mm;小麦收获后0~2 m土壤贮水量起垄覆膜沟播处理比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处理分别高27.9 mm和12.2 mm.小麦开花后,起垄覆膜沟播处理旗叶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处理且降解缓慢,丙二醛含量则较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处理低,增加也比较缓慢.最终产量测定,起垄覆膜沟播冬小麦极显著的高于传统平作,比传统平作栽培高1 472.10 kg/hm2, 增产幅度19.3%;比起垄沟播冬小麦最终产量高1 844.79 kg/hm2,增产25.4%,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相比,起垄覆膜沟播具有较好的聚水保墒效果,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小麦的衰老进程,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而且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传统平作小麦和起垄沟播.  相似文献   

12.
在会宁县进行了旱地鲜食籽瓜7种起垄覆膜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籽瓜折合产量以全膜垄上微沟栽培模式最高,为52 933.3 kg/hm~2,较半膜平铺(CK)增产26.03%。采用全膜垄上微沟栽培鲜食籽瓜,不但可缩短其生育期,及早上市,而且该栽培方式的集雨保墒效果最好。因此综合考虑认为全膜垄上微沟栽培方式是会宁县旱地鲜食籽瓜最佳的优化覆膜方式,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冀西北高原土壤主要为栗钙土,研究垄、沟覆膜和积聚熟土措施对稀植经济作物小南瓜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旨在为栗钙土农田高效生产和农民增收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沟覆膜方式能更好地聚集降水和保蓄土壤水分,收获后1 m土体贮水量比播前盈余30.07 mm,比垄膜处理少耗水87.53 mm,水分利用效率(WUE)比垄膜处理高10.20 kg/(mm.hm2)。垄覆膜条件下,聚土使小南瓜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沟膜条件下,40 cm与60 cm厚度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比20 cm处理分别增产23.01%和25.49%。因此,沟膜+聚40 cm厚度熟土处理,可作为该区旱作高效种植模式,能获得8 277.8 kg/hm2的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耕作方式对马铃薯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半干旱区研究了传统耕作(T)和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摆种(PDSS)、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浅播(PDSSH)、垄上覆草摆种(RSS)、平作覆草摆种(FSS)、垄上不覆膜沟内覆草摆种(DSS)和草膜双覆盖摆种(DFSS)6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马铃薯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0~80 cm土壤的贮水量,尤其是0~30 cm土壤的贮水量,提高幅度均在10%以上;DFSS处理可以显著地提高马铃薯大薯率,较传统耕作提高32%;FSS处理的综合效果均优于其他处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马铃薯保护性耕作采用平作覆草摆种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开展大垄无微沟覆膜种植等5个种植模式和无垄平作种植(CK)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采用大垄无微沟覆膜栽培增产率为67.1%;采用大垄微沟覆膜栽培增产率为28.5%,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大薯率相对较高。双垄沟覆膜、垄上短秸秆覆盖和大垄微沟露地栽培均减产,主要原因是单株结薯粒数、单株薯块重、大薯率等参数都比较低,影响了产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全膜马铃薯大垄微沟穴播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土壤处理、配方施肥、起垄覆膜、选用良种、适期播种、田间管理和适期收获等内容,以期为全膜马铃薯大垄微沟穴播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常规种植(不覆膜)作为2个处理,研究地膜覆盖与露地秸秆还田在不同处理间对马铃薯物候期、经济性状、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马铃薯物候期影响不明显;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比秸秆还田常规种植在株高、株粒数、大薯率分别高出3~5 cm、1个和4%~12%;在不同试验点,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比秸秆还田常规种植增产2 109.0、3 117.0、3 148.5 kg/hm2;不同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明确了起垄规格,即垄台宽90cm、垄沟上宽50cm、下宽35cm、沟深30cm,秋季起垄优于春季;起垄覆膜栽培河套蜜瓜,可提高早春地温和适时浇水以及排涝的作用,保证河套蜜瓜苗全、苗壮、提早出苗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同时,由于起垄后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效果,降低了白粉病的发病率.提高了河套蜜瓜产量和商品率。  相似文献   

19.
不同沟垄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究晋中半干旱地区不同沟垄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垄上覆膜为前提,设置以下种植模式:垄植等沟垄A、沟植等沟垄B、垄植大垄小沟C、沟植小垄大沟D,平地不覆膜种植CK为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1)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效果不同,与CK相比,C处理土壤平均含水量增加1.39%,土壤孔隙度增加4%,蓄水保墒效果最好且有机质增幅最大,对土壤理化性状改善效果最为明显。(2)通过分析春玉米的耗水量和产量,得出不同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的排序为CABDCK,C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比CK提高了48.05%,且产量最高,比CK增产47.79%,得出春玉米最优的沟垄模式为垄植大垄小沟C。[结论]从春玉米产量、土壤理化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考虑,建议在晋中地区广泛采用垄植大垄小沟模式种植,沟宽50cm,垄宽70cm,行间距60cm,株间距30cm。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玉米农田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增产效应,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对比分析了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S+M)、秸秆还田(S)、全覆膜垄膜沟播(M)、秸秆不还田不覆膜(CK)4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酶活性变化规律及玉米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各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最为显著,且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两者耦合后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最大;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且随玉米生育期推移,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大喇叭口期达到峰值;同时,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干物质量和产量,由高到低次序为S+M>M>S>CK,与CK相比,S、M、S+M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1.84%、37.83%、45.13%,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节水增效增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