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黑龙江垦区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对垦区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首先,根据垦区的实际情况,确定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然后,对2009年耕地集约利用进行定量测算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黑龙江垦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表现为建三江管理局、红兴隆管理局等东部4局耕地集约利用程度高,哈尔滨管理局次之,北安管理局、九三管理局等西部4局最低;从各管理局的耕地投入强度指数来看,最高的是建三江管理局,最低的是北安管理局;耕作状态最高的是建三江管理局,最低的是哈尔滨管理局;耕地利用效率指数最高的是哈尔滨管理局,最低的是九三管理局。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平原地区耕作单元地块的几何特征及其对机械耕作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曲周县为样地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耕作单元地块的平均面积、平均长度、平均宽度分别为0.16hm2、102.2m、17.1m,且其面积、长度、宽度的数值均分布离散。耕作单元地块的长度与面积呈显著(P0.01)正相关,函数关系呈幂函数特征。耕作单元地块长度与宽度呈显著(P0.01)负相关。每公顷耕地因耕作单元地块田埂边界的存在会产生非有效耕地0.03hm2。耕作单元地块的边界密度、平均宽度之间呈显著(P0.01)负相关,函数关系呈幂函数特征。耕作单元地块的形状呈狭长形,其长边方向不一致,且交通不便。单个农户耕作单元地块的位置分布离散。因耕作单元地块的面积较小、长度较短,其平均机耕效率、平均机耕工作行程率均较低。在黄淮海平原农用地整治中,应切实进行耕作单元地块归并及耕地规模化流转,以增加耕作单元地块的面积、长度,改善耕作单元地块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3.
九三垦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北纬48度以北的高寒地区,现有耕地300万亩。地势为丘陵漫岗,本区土壤多为黑土,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因而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是确保农作物稳产高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证和提高土壤肥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水土流失的危害性据九三垦区1977年土壤普查统计,重度水蚀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1%;中度水蚀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3.2%;轻度水蚀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6%,而大多数地号风蚀、水蚀兼有。据调查,1960年4月6日,八级大风吹毁荣军农场一队小麦4500亩,受灾地块平均吹走表土3—4厘米。 1965年春,尖山农场在刚播完种时,连刮了三天大风,受灾面积2.1万亩,其中补种和毁种1万亩,粮豆亩产比1964年减产27%。 1977年5月15—16日,山河农场刮了两天七、八级大风,全场小麦受灾面积达10万亩。  相似文献   

4.
[目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自然条件造成的耕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为了解决耕地细碎化,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农村田块分类互换方法,本研究以山西省太谷县温庄村为例,选取地块面积、地块坡度、地块形状指数、地块连片性、地块规整度、耕作通达度、耕作距离及地块产量等8个影响耕地优劣的因子,并利用农村土地确权数据库数据,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8项因子数据进行分析,将地块分为5类。[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同类地块以居民区为中心近似于环状的形式分布于居民区周围;在村集体耕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同类地块之间可以根据农户意愿进行互换,不同类地块可根据地块产量调整地块承包经营权,使承包经营权相同的地块在空间上尽量集中在一起,提高耕地的耕作效率。[结论]该方法适用于村集体内部耕地互换,为农村耕地经营权的调整,解决耕地细碎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500、1000、1500 m三种不同尺度下的耕作距离出发,运用Spss和Arcgis等工具对吉县车城乡的耕地覆盖度、村落形态、地块类别等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耕作距离下的耕地坡度、地块类别、覆盖度等重要因素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耕作距离和坡度、地块类别存在一定相关性,耕作距离越小,坡度较小的耕地、承包地的聚集度就越高.耕地覆盖度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状态,随着耕作距离的增加,平均覆盖度由0.318上升到0.812,提升程度由西南逐渐向东北扩散,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特点.村落面积较小,形态较规则的"中心型"村落的耕作半径比较小.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属于综合性技术生产体系。黑龙江地区在农作物种植中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耕地实施保水保土保护措施,保证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保护性耕作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垦区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耕作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改变了顺坡起垄、盲目开发的旧式耕作方式,建立起适应干旱气候类型的、稳定的、立足于抗旱减灾的耕作技术,充分发挥了垦区资源优势,提高了粮食产量。根据垦区坡耕地的特点和水土流失成因,结合对原有和现有土壤耕作方式的调查,阐述垦区坡耕地耕作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现在耕地的数量越来越少,为了提高耕地的亩产量,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进行保护性耕作,为了保证保护性耕作的实施取得成效就必须解决好环境的制约,降低环境因素干扰。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有助于解决目前在耕作现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有效提高耕地产量,引导保护性耕作走上良好的发展轨迹。为了有效的解决耕地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进推广保护性耕地这一新技术,文章就霍城县保护性耕作现状及其发展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旋耕整地中存在的问题 1.土壤耕层浅.在操作中只图速度快、省油,耕作深度达不到标准.据在河南永城市调查:大多数旋耕地耕深不足20厘米.35%的地块耕深只有15厘米.近15%的地块因多年连续旋耕已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致使耕层越来越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由于山地地貌区的耕地分布破碎度大,仅应用中分辨率遥感影像难以获得高精度的山地耕地分布信息,如何提高应用中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山地耕地信息的精度是亟需研究的问题。【方法】本文在分析区域主要作物及其生育期随季节变化的基础上,根据耕地与其他地物在植被覆盖时间序列变化上的区别,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提出了一种将作物生长和耕作节律与多时相遥感结合的耕地信息遥感提取方法。【结果】应用该方法准确的提取了典型山地区四川省会理县的耕地分布信息。【结论】这种方法提取速度快,结果具有一定的实时性和较高的准确性,可以满足耕地利用及管理中对耕地信息适时获取的要求,也可以应用于对历史耕地矢量数据中地块错分进行修正、更新漏分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介绍广东省粤东垦区天然橡胶种植现状,分析目前粤东地区天然橡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品种配置、劳动力规划、人才培养、割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促进粤东地区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垦区所有制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垦区经济发展的制约,指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垦区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提出垦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垦区小型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二是把垦区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三是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对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形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下,耕地保护面临着复杂的新形势。中国耕地保护存在着城市版图扩大和耕地数量减少之间的矛盾、用耕地空间在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之间的矛盾、耕地生产利用效率和耕作技术选择的矛盾。本文针对我国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解决我国现今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根据自然和耕作条件及生产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针对本地区雨养耕地采取调整作物布局和品种配置、蓄水保墒、科学播种、以肥调水等抗旱蓄水保水保苗耕作栽培措施,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李成生 《农业考古》2016,(1):111-114
晚清时期,广西农村东西部在人口、耕地与租佃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部地区人口众多,外来移民占很大比例,土地肥沃,耕地占广西70%以上,但同时,这一地区土地兼并严重、租佃率较高,尤其是桂东南一带更甚。桂西地区土地贫瘠,人口中原住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耕作技术不发达,甚至存在游耕,这里土地占有形式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耕地转入的区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重庆典型区县为例,利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法(PRA)先后获取606份山区农户和604份平坝地区农户调查问卷,基于地块尺度深入分析耕地转入特征,并利用Logistics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农户转入耕地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平坝地区耕地转入以水田为主,山区则以旱地为主,转入地块质量均以一、二等地为主,转入地块面积以S≤0.13hm~2为主,且多为无偿转入;(2)不同地区农户转入耕地决策的共同影响因素是农业收入和经营耕地面积.不同的是,地块离家平均距离和离集镇距离显著负向影响平坝地区农户转入耕地,省工农具投入和牲畜数量显著正向影响平坝地区农户转入耕地;而地块平均等级显著负向影响山区农户转入耕地,经营耕地地块数量和水田比重显著正向影响山区农户转入耕地.  相似文献   

17.
耕地撂荒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利用景观格局研究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选取和顺县义兴镇西北方向四个村为研究区,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数据成果,利用ArcGIS10.1及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斑块特征及空间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撂荒耕地面积占景观总面积比重大、撂荒情况严重、斑块破碎,但形状简单规则且聚集度高,易于开发再利用;与耕作景观相比,撂荒景观破碎、形状复杂、分布离散,但有个别村例外;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存在差异,与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对撂荒耕地景观有很大影响。运用承包地确权数据进行撂荒地块的景观格局分析,可以精确掌握撂荒地块特征,提高耕地利用率,支持农地流转和整理工作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土地利用系数的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利用系数的形成角度出发,在把耕作条件认为是引起同种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系数变化的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土地利用系数的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的方法,即运用比较法思想,在县域范围内选择若干与补充耕地土壤类型相同的参照地块,将两者的耕作条件逐项对比并量化,以此对参照地块的土地利用系数进行修正,修正值作为测算补充耕地土地利用系数的依据,进而评定补充耕地质量等别,并以河南省濮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濮阳县同一种土壤类型的农用地利用等别及土地利用系数存在差异;采用比较法测算补充耕地土地利用系数,同一种土壤类型修正后的土地利用系数趋于一致,测算出的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较常见方法高出约1.2个等。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原农用地分等成果具有可比性,同时也体现了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耕地质量的提升作用,可以为耕地质量管理实践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常伟  徐新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960-16962
耕地流转对于我国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资源更有效率的配置以及提高农民的福利都有着积极意义,基于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规范与鼓励耕地流转,以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但在耕地的流转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在此主要探讨流转期间的耕地保护问题。如果不加规制,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承包农户将会选择不适当的耕作方式,这对我国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十分不利的。以动态规划模型为工具,探讨了承包农户耕作方式选择的决策机理,进而提出相关建议,以约束其在承包期间的行为,达到耕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有限耕地的产出效益,复种耕作模式是不错的选择。该文从茬口安排、栽培技术两方面具体介绍了玉米套种穿心莲复播马铃薯的高效栽培技术。在同一地块里,玉米、穿心莲、马铃薯3种不同生物学特性的作物在不同季节里先后进行播种,最大限度地发挥耕地的耕作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