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北林蛙人工养殖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人工养殖东北林蛙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的发展对策。认为人工养殖东北林蛙应该以半人工养殖方式为主。如何解决技术难题是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技术还不成熟,不适宜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2.
林蛙又叫石蛙,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经济动物资源之一。林蛙肉是独具特色的新型肉食品,属美味佳肴。林蛙油是名贵的滋补品和天然保健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是货源稀缺的创手货。国内售价每公斤500~700元,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价700美元左右。被誉为“软黄金”。林蛙卵及皮均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近年来由于各地高价收购林蛙及自然条件的影响。野生林蛙遭到掠套式滥捕资源日渐枯竭。所以,人工养殖林蛙前景广阔、效益显著。现将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名贵动物养殖场蒋张林近几年总结的人工养殖林蛙的技术要求介绍于下:1.养殖…  相似文献   

3.
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就是根据林蛙的生物学特性,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条件,从林蛙抱对产卵、孵化、蝌蚪变态、幼蛙、成蛙的饲养及越冬等完全在人工条件下进行的一种集约化养殖方法。全人工养殖林蛙使林蛙生产走向高密度、集约化、快速化、科学化的道路,提高了林蛙的回收率,稳定了林蛙的收成;扩大了林蛙饲养区域,在庭院、平原地区都可以用全人工方式养殖中国林蛙。  相似文献   

4.
黄金书屋     
《中国林蛙养殖及饲料生产技术》该书由刘梅冰、刘玉文主编,32开,共215页。全书共18部分,系统介绍了中国林蛙养殖的意义、林蛙的种类分布、生物学特征、繁殖、半人工养殖、生态工程、育种及杂种优势的利用、林蛙雌雄诱变、病害防治以及林蛙的粗加工技术等。可供农村林蛙养殖专业户等阅读参考。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相似文献   

5.
<正>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是具有重要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特种经济动物。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东北林蛙的人工养殖,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养殖品种[1]。东北林蛙雄雌交配产卵后进入较短的蛰眠状态,称为生殖休眠[2],生殖休眠是雌、雄东北林蛙普遍存在的现象。人工养殖的东北林蛙生殖休眠死亡率在70%以上[3]。试验研究养殖圈舍和拟自然生境条件对东北林蛙生殖休眠的影响,探索东北林蛙适宜的休眠生境,为  相似文献   

6.
<正>东北林蛙是一种传统的珍稀药用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长白山脉。在东北林蛙的养殖过程中,人们大多采用封山封沟的方式养殖,经常在不同地区互相引种,这可能会使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野生群体不同。关于野生东北林蛙的遗传多样性,已在锦州地区野生东北林蛙群体~([1])、桓仁等4个野生东北林蛙群体~([2])、东北三省10个林蛙群体~([3])中有了一些研究报道;但关于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人工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林蛙是东北地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两栖动物之一,其雌性输卵管的干制品即中药学上的哈士蟆油,无论食用还是药用均具有较高价值.目前在东北地区已经广泛开展了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和半人工养殖.在养殖林蛙时,蝌蚪的饲养管理极为重要,特别是饲料的营养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的经济效益.本试验利用营养结构不同的4组饲料,在中国林蛙蝌蚪期进行喂养,研究其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速度、体长、体重及成活率的影响.   ……  相似文献   

8.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是我国特有珍贵的野生动物。近年来,中国林蛙在我地区养殖面积较大也是养殖效益较好的养殖品种之一。养殖模式主要有全人工养殖(也叫集约化养殖)和半人工养殖(也叫封山或封沟式养殖),但由于每种养殖模式又各有优缺点,广大养殖户及准备从事中国林蛙养殖的养殖户难以选择,为了帮助养殖户选择适于自己的养殖模式,我们于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进行了《中国林蛙全人工与半人工养殖效果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  相似文献   

9.
林蛙养殖场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养殖场的条件 发展林蛙人工养殖,原则上必须在林区,或半农半林区。没有森林的地方原则上是不能养殖林蛙的。但并不是所有山林都适合养殖林蛙,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选择养殖场主要有以下两个条件。 (一)森林 森林条件是养殖林蛙最主要的条件之一。林蛙在一年之中有5  相似文献   

10.
中国林蛙是蛙类中最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主产于长白山脉。雌性蛙的输卵管,市场称为田鸡油、哈士蟆油,是滋补佳品,也是林蛙养殖的主产品。中国林蛙已经在“三北”地区成功地进行了半人工和人工养殖。在林蛙养殖中,自然孵化的蝌蚪,雌性蛙产生率仅占40~50%。目前在1~  相似文献   

11.
中国林蛙是蛙类中最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主产于长白山脉.雌性蛙的输卵管,市场称为田鸡油、哈士蟆油,是滋补佳品,也是林蛙养殖的主产品.中国林蛙已经在"三北"地区成功地进行了半人工和人工养殖.在林蛙养殖中,自然孵化的蝌蚪,雌性蛙产生率仅占40~50%.目前在1~1.5年龄的蛙群中识别性别,还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2.
我搞林蛙的人工养殖是在1999年春季。春节刚过,我们全家商量着一年的农事安排。就在商量的过程中,电视里播放了1个人工养殖林蛙能致富的片子:在高效日光温室里,长着密密的瓜菜茎叶,成群结队的林蛙在茎叶下蹦跳着。片中介绍,这种温室大棚内林蛙的密度达到了每平方米200只左右,效益十分惊人。全家人为之一振,立即决定19994年把养殖林蛙作为重点。随后,我坐上火车来到丹东凤城一带进行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林蛙是集食、药、补于一体的珍贵蛙种 ,因林蛙所独有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 ,加之自然资源的日趋枯竭 ,半人工养殖林蛙回捕率较低 ,圈养林蛙势在必行 ,笔者经过多年研究与探讨 ,总结了圈养林蛙要把握的六个关键技术。1 孵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林蛙南移人工养殖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并研究了中国林蛙从东北迁移到浙江之后 ,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生长变缓、死亡率增高、行为习性改变和幼蛙的发育过程不良等现象。分析了南方环境生态因子变化对林蛙所造成的环境胁迫 ,及由此带来林蛙在冬眠和繁殖上的影响。认为饲料供应、光周期和环境温度是决定林蛙在南方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 ,并从技术上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林蛙是继牛蛙、美蛙之后,又一个人工养殖成功并进入商品化生产的蛙种。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涉足或准备涉足中国林蛙的养殖。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中国林蛙的供种单位或个人,他们除宣传养殖中国林蛙的优越性之外,还大力宣传中国林蛙的适应性强,全国各地都可养殖等。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目的是扩大自己的供种范围,增加供种数量。根据中国林蛙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在全国各地都可养殖”是言过其实。中国林蛙喜欢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温度适中、水资源丰富的环境。而这一环境,以长江流域、尤其是江南一带最为典型。所以,在长江流域、尤其是…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林蛙为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动物,是我国特产的珍贵野生动物,具有较高营养价值~([1])。随着中国林蛙室外封闭式养殖技术的研究深入,大规模林蛙越冬的方式是急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有些地区采取人工窖式越冬的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此种方法没有充分利用窖内空间,对生产者来说,这无疑造成了一定的浪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人工立体式地窖越冬的试验,并在试验中设置了4种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蛙类养殖发展迅速,群众的养殖兴趣浓厚,但对其中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致使部分养殖者蒙受损失。现就本人所知,谈些看法,仅供参考。蛙类种类繁多,林蛙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北部、前苏联的乌苏里江地区及中国的东北三省。北美有美国青蛙,古巴有古巴牛蛙(二者为食用蛙,不能药用,体重可达1~1.5公斤)。林蛙大体分为四种:即日本林蛙、昭觉林蛙、黑龙江林蛙和中国林蛙。目前我国主要发展的人工养殖蛙类有:适宜东北地区的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和石林蛙;适宜南方地区发展的古巴牛蛙、美国青蛙及当地野生的棘胸蛙等,基本形…  相似文献   

18.
林蛙养殖技术李长林我国各地繁育林蛙多采用人工散养的办法,这种方法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管理也较方便.主要养殖技术是:1。场址选择。场址要有山,水,林,两山夹一沟,靠近村庄或养禽场,水充足,无污染。2、修建产卵池,在山沟的中、下部,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江西饲料》2001,(6):39
近年来,苏州大学水产学院、江苏省苏州望湖中国林蛙研究所进行了中国林蛙南移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中国林蛙不仅能在南方正常生长繁殖,而且在南方养殖还具有生长期长、饵料资源丰富等特点。 中国林蛙是我国著名的集药用、食用、保健于一身的珍贵蛙种,与猴头、熊掌、飞龙并称“四大山珍”,被誉为深山老林珍品。中国林蛙的全身均可入药。目前林蛙的南移养殖刚刚兴起,养殖中国林蛙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车铁崔勇华成长勇缪建海 )  相似文献   

20.
东北林蛙因其具有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展了关于东北林蛙养殖和生态学的研究。文章着重介绍温度对东北林蛙生长发育、性别分化的影响和营养因子对东北林蛙变态期的影响,同时就环境因子对东北林蛙不同发育阶段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在东北林蛙养殖中应注意的与环境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