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培育基础地力 土壤障碍因素,是由不同的地形、成土母质、地面坡度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以及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所引起的,有的障碍因素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是不能改变或难以改变的,有的障碍因素通过采取工程、生物和农艺等综合配套措施改良是可以消除的.  相似文献   

2.
<正> 一、绪言土壤是自然界的客观实体,也是人们劳动的产物。它是在历史自然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综合影响下发生与发展的。因此,承认土壤和成土因素相统一是研究土壤的基本观点。在重视成土因素及其作用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土壤的具体属性,只有以成土条件为前提,以成土过程特别是土壤属性为依据,才能使土壤分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才能使土壤分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3.
农业土壤虽然在成土因素、成土过程、肥力性状及生产性能上,都有其特殊性,但具有与一般土壤相同的内部矛盾,即土壤固有物质属性的矛盾和土壤肥力因素的矛盾。农业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这二类矛盾对立斗争的统一。栽培作物决定着土壤形成的方向,人为因素在土壤定向培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培育基础地力土壤障碍因素,是由不同的地形、成土母质、地面坡度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以及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所引起的,有的障碍因素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是不能改变或难以改变的,有的障碍因素通过采取工程、生物和农艺等综合配套措施改良是可以消除的。湖南省土壤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类型:1.渍涝潜育型表现为地下水位高,通气透水性差,还原性有毒物质多,土壤水、肥、气、热、生不协调。必须通过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解决土壤通气状况,消除有毒物质。  相似文献   

5.
我国土壤退化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退化(Soil degradation)是指在各种自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退化过程,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土壤质量(Soil quality)则是指土壤的生产力状态或健康(Health)状况,特别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持续土地利用及环境管理、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土壤质量的核心是土壤生产力,其基础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维持植物生长的自然能力,它一方面是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即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带有明显的响应主导成土因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一、土地污染的成因、形式和我国现状1、土壤污染的成因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自净作用的速度,打破了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动态平衡,使污染的积累过程占据优势,导致土壤环境正常功能的失调和土壤质量的下降;或者土壤生态发生明显变异,导致土壤微生物区系(种类、数量和活性)的变化,导致土壤酶活性的减少;同时,由于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从而引起大气、水体和生物的污染,并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可以看出:土壤的污染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形成,一个是人为因素,发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不当使用农药等、以及其他人类活动中如工业污水流经的土地引起的土壤污染等;另一个就是自然因素所造成的污染,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壤污染其因果关系和机理较为复杂,就我国农业用地的污染主要来自不当的农业种植方式如滥用农药、化肥等和工业污染所带来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超过国家和世界标准许可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土肥 《农家致富》2007,(15):32-32
土壤中的养分是哪来的? 答:土壤是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形成的,这些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质颗粒,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中含有原来岩石成分里的一些营养元素,如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成土母质在重力、水、风等搬运下,  相似文献   

8.
新构造运动重组了山西地貌的新格局,地貌的改变引起了气候、植被、地形、母质、成土年令等成土因素的相应变化,从而对山西不同区域内土壤的形成分布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建宇 《吉林农业》2011,(4):138+149-138,149
土壤是在一定地形上的母质通过气候、生物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影响,经历长时间的作用而形成的。本文以成土母质为基础将湖南土壤划分为8种类型,然后分析了每种类型土壤的特性并总结出了适宜生长的优势作物,对湖南省土壤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移动、流失的过程加剧,即发生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1.
冻融交替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条件是自然因素影响地域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因素,冻融循环现象是我国高海拔地区及中、高纬度区域关键的气候驱动因子,冻融循环作用对土壤物理结构、化学环境、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活动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冻融交替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结构、有机质、氮素的影响研究进展,国内外关于冻融作用对土壤结构和养分的影响研究目前相对比较成熟,但尚无普适性的结论,主要是因成土母质、研究区域和分析模式等因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关中地区塿土诊断层的形成过程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关中地区塿土剖面的多角度剖析,试图阐明此类土壤诊断层的形成过程及意义。【方法】根据野外考察和室内试验资料,对土壤剖面从诊断层划分、微形态特征、剖面构造空间变异、成土年龄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对比。【结果】Bt层形成于8 500~3 100 aB.P.,BC层在3 100~2 000 aB.P.,Ap层在2 000~0 aB.P.;BC层在理化性质、结构构造、微形态等方面与马兰黄土十分相似,而与Ap层和Bt层有显著的差异,Ap层与马兰黄土的相似性系数R1在0.8105~0.8951,Bt层的R1为0.6718,而BC层的R1在0.9051~0.9352。【结论】塿土具有Ap1-Ap2-Bc-Bt-Bk-C剖面构造,复合剖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环境变化引起成土强度发生变化的结果;Ap层是2 000 a以来人类施加土粪、农业耕作和粉尘堆积同时作用的综合产物,其特征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强度和方式的控制,Bc层是3 100~2 000 aB.P.期间风尘自然堆积的产物,成土强度较弱;Bt是全新世大暖期的自然产物。  相似文献   

13.
成都平原农地土壤镉含量特征及来源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土壤采样对成都平原崇州市平原区农地土壤镉含量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镉含量在0.16~0.77mg·kg-1之间,平均为0.33 mg·kg-1,高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10%,样点超标率30.43%。研究区土壤镉总体上处于中等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对人体的致癌风险尚处于可接受的范围。成土母质、土属类型、水系、农地利用方式和主要交通道路对土壤镉含量变异的独立解释能力分别为20.71%、24.70%、25.68%、12.62%和10.58%,即研究区土壤镉受自然地质过程和人为活动因素的综合影响,自然地质过程对土壤镉含量的主控作用总体上大于人为活动因素。水系和交通道路的影响范围分别主要在其4.0 km和1.5km范围内。自然地质过程和人为活动因素对土壤镉含量的主控作用在距离水系4.0 km前后发生改变:距离水系4.0 km范围内,自然地质过程的主控作用明显大于人为活动因素;距离水系4.0 km之外,人为活动因素则是最重要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为深化对成都平原土壤镉污染机制的认识和镉污染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杜娟 《古今农业》2014,(1):56-63
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可以改变土壤的成土过程,形成不同于自然土壤的新的土壤类型。灌淤土及塿土是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人为土。河套地区、河西走廊、新疆等地区广泛存在的灌淤土在汉、唐、明清时期快速淤积发育,这是古代大量屯田水利设施得以保障的结果。关中平原古代深耕细耨、施用土粪、引河灌溉的农业耕作措施是塿土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历史阶段关中平原的积肥、施肥方法主要是"以土和粪",这是导致塿土形成深厚堆垫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铬是污染环境的主要重金属之一,当它进入农业环境后,对作物生长和产品质量的影响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 一、土壤中铬的来源 土壤中的铬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并因成土母质不同,含量差异很大。发育于蛇纹岩的土壤,铬的含量非常高。如波多黎各Mayaguez地区的土壤,铬含量高达33,800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2004,(5):14-15
土壤是指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包括各种农作物和果树)的疏松的陆地表层。土壤又有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之分。凡未经人工开垦的土壤,称为自然土壤,如从未开垦的高山和草原的土壤。自然土壤经过开垦耕种以后,就成为农业土壤。农业土壤特点:一是成土年龄比自然土壤短,二是土体结构上有明显的分层,即所谓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岛西部砖红壤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方法,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重金属元素在淋溶层和淀积层的含量与母质层含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重金属分布在总体上受成土母质层制约。受区内自然条件影响,区内土壤微量元素的垂向迁移能力相对较弱,而人类的工业活动、农业活动也可导致少量As、Cd、Pb等有害外源微量元素进入土壤并趋向于在土壤的浅层富集。  相似文献   

18.
土壤的污染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土壤污染可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使污染物质的积累过程逐渐占据优势,破坏了上壤的自然动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壤自然正常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以致造成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并可通过食物链引起对生物和人类的直接危害,甚至形成对有机生命的超地方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郝春明  何绪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933-15937
采用富集因子法评价了浙江慈溪地区不同成土时间表层土壤元素Hg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该地区成土过程中土壤重金属元素Hg污染程度一直增加,其中:成土前200年元素Hg污染程度缓慢增加,随后急剧上升,近1000年时污染程度最高;表层土壤元素Hg质量是自然积累和人为污染叠加的结果,近1000年表层土壤元素Hg人为污染量最多,约占Hg其总质量的83%。  相似文献   

20.
新的土壤生态学是系统论的土壤学,是在发生学土壤学基础上的新发展。系统论土壤学认为,土壤是一个系统,一般所指的成土因素的很大部分应当纳入系统的组成分。系统论土壤学所指的土壤环境条件是指那些非往返单向交通的因素,主要是人为条件,但人既是环境因素,也是土壤系统的一个组成分。所以新科学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发生学土壤学对土壤自然体和成土因素的看法。系统论土壤学认为,土壤系统并没有物理边界,只有概念上的边界。土壤系统延伸的界面,就是和土体部分(A B层)发生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的那一个空间部分。高等绿色植物才是土壤系统的主要生产者,不能限于藻类。系统论土壤学认为土壤系统在整体水平上的结构是一种层状结构,是系统不同组分间排列的空间几何学构造,是系统中物质和能量转化的途径。能量和物质转化的效率就是系统的功能,它是不能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如土壤的物理化学分析来说明的。所以对土壤肥力的理解不仅是土壤理化生物性质的综合表现,而是环境,植物生长和土壤性质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系统论土壤学认为土壤系统不论在整体和亚系统水平上的结构,本质上都是一种耗散结构,是要求补充能量才能维持结构状态的,所以系统论土壤学主要是研究土壤系统中物质和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规律,对成土因素的研究也从传统的要素分析转变为从整体性立场出发的系统分析。研究立场的转变,最主要的是把土壤看做是一个系统,从而可以把系统论土壤学定义为“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规律和最佳控制途径的科学”。系统论土壤学认为天然土壤系统的稳定性是藉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保持的,但人工土壤系统因反生态过程提高了系统的振荡性,从而形成了它的内在缺陷。因为结构是功能的框架,所以改造不合理的系统结构,是提高土壤系统功能的关键。系统论土壤学主要从信息方面来研究系统的控制,通过建立模型对系统进行反馈调节。作者根据人口压力这个信息,提出了一个C.M.C.体制的模型,并对传统的农业评比政策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