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介绍了鄂杂棉17号的品种特性以及需肥特点,提出了鄂杂棉17号在长江流域棉区栽培不同生育期的需肥规律和施肥技术要点,在生产中应用,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麦和棉花都是需肥量大、生长期长的作物,因此,棉麦两熟栽培存在争光、争肥、争季节的矛盾。特别是在多年棉麦复种连作的地区,土壤肥力显著下降,麦棉产量不稳、不高。为此,我们从一九七八年冬开始进行了棉麦两熟两肥栽培制度的研究工作。经过四年定位试验和全县多点示范,证明这一耕作栽培制度有明显的养地和棉麦两熟增产的效果。(一)试验、示范情况与结果为了克服麦、棉、肥三者互相影响,我们从改革麦棉种植方式入手,注意合理配置棉麦行距,将棉花播种宽行放到3.2—3.4尺,窄行4—6寸,这样不仅有利于麦、棉、肥的套种与生长,更便于畜力灭麦荐和两季绿肥翻沤。县体做法是,包沟3.6—4尺宽的  相似文献   

3.
鉴于棉花喷药次数较多,追施氮肥不当,引起棉花徒长或早衰的现状,从1984~1987年进行了棉花尿素农药混合喷施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1、肥药叶面混喷对棉株生长的影响。肥药混喷的棉株日增长量与根部追施的相近。但不同肥液浓度在棉株不同生育阶段表  相似文献   

4.
不同复混肥和常规肥对泗棉3号的增产效应①曹光第洪军孟浙江慈溪市棉科所315300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品种的复混肥及常规肥用量对泗棉3号的增产潜力和经济效益,从中筛选出最佳的复混肥、最适的常规肥用量,为泗棉3号种植提供合理的施肥依据。1试验概况试验于19...  相似文献   

5.
高品质棉杂交种超高产吸肥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以来,江苏省在国内率先启动了对纤维长度在31~32mm,比强度在35cN·tex-1以上,麦克隆值在4.1~4.5的棉花新品种开发,并将这一类棉花称为高品质棉。高品质棉品种的选育是通过陆地棉与海岛棉杂交选育而成,其栽培特性、吸肥规律、纤维品质和产量的形成等生物学特性与常规陆地棉品种相比有明显的变化,按照常规的栽培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如栽培不当,会出现异常生长,严重影响棉株生长发育,造成产量下降。为此本文对主要高品质棉杂交种吸肥特点进行了研究,探索其超高产吸肥规律,为生产上合理施肥提供指导。1材料和方法试验于200…  相似文献   

6.
黄庆 《江西棉花》2003,25(2):31-31
根据棉花生长发育规律和需肥特点及多年生产经验 ,要夺取棉花高产 ,在追肥上应掌握苗肥早 ,蕾肥稳 ,花铃肥猛 ,根外追施保桃肥的原则。1 早施苗肥棉花苗期应看苗追肥 ,以速效氮素化肥为主。对长势差的弱苗 ,追施尿素 4 5~ 6 0kg/hm2 或碳铵 12 0~15 0kg/hm2 ,兑稀粪水 1 5~ 2吨提苗 ,一般追施深度保持在 10厘米左右 ,并注意早施 ,对长势好的棉苗应少施。2 稳施蕾肥蕾期主要是控制速效氮肥的施用 ,若氮肥多了 ,就会引起棉苗徒长 ,造成花蕾大量脱落。蕾肥要避免肥多、水多、棉株长势旺三者碰在一起。施肥时间要灵活掌握 ,总的原则是蕾期…  相似文献   

7.
移栽地膜棉生态生物学效应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栽地膜棉的增产机理是“增温、增光、保肥、调墒”,重点是利用好增温、增光的有利条件,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其生长发育特点是“生育早、发棵快、果节多、有效开花结铃期长、容易早衰”,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移栽地膜棉可增产1~2成,是继80年代直播改移栽以来的又一次重大的栽培技术改革,显示了大幅度增产的潜力。本文总结了移栽地膜棉的生态生物学效应及相应的栽培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8.
随着植棉技术的进步,棉花施肥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由五十年代以农家有机肥为主到六十年代的重施氮化肥,发展到现在苗轻、蕾控、重施花铃肥,NPK 三要素配比施用,棉花产量也在不断提高。当前棉花施肥配比中一般是苗期多用NP 肥,蕾期以后配合钾肥施用,苗期施钾极少。我们根据棉农历史上用草木灰拌种习惯,在当地农民试用钾化肥拌种的启示下,于1984—1985年进行了氯化钾拌棉种对棉苗素质影响的试验,取得了壮苗、抗病、早发的显著效果。1985  相似文献   

9.
棉麦两热棉区,发展两熟两肥制,是解决棉田肥料不足,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是耕作制度上的一场革命。 (一) 我县位于鄂东地区,是一个集中产棉县,全县30万亩棉田,全部棉麦两熟,且丘陵岗地多于平原,土质瘠薄,沙土、粘土较  相似文献   

10.
优质棉的栽培特性、吸肥规律、纤维品质和产量的形成与常规棉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如果按照常规棉的栽培方式,会造成纤维品质的下降,甚至产量的降低。近年来,江苏省张家港市在推广高品质棉的同时,进行了栽培技术的更新,提高了高品质棉的产量,保证了纤维的优质。1选用适宜的高品质  相似文献   

11.
麦后移栽棉是我国棉区广大贫下中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它可争取时间和空间,减少套种棉花争地争光争肥的矛盾,从而达到提早播种,延长有效结铃期,提高单产,达到早熟高产优质的目的。早在五十年代,华东农科所等有关单位,就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五十年代以来,国内育种工作者把引进的美棉进行驯化提高,仅以岱字、斯字系统为基础就选出了150多个品种,到1958年基本取代了中棉。五十年代初期引入岱字15和岱字14,在黄河流域增产15~20%,可是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引入岱福棉仅增产2.2%,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引入的光叶岱字棉其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地膜棉基肥足、蕾期控氮增磷钾、花铃期分次重施氮素的施肥模式,根据地膜棉的生育进程和吸肥特点,进行了地膜棉增施基肥试验,以求明确地膜棉早发、稳长、不早衰的最佳基肥用量,为地膜棉的配套技术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4.
沿江棉区移栽地膜棉密肥研究初报刘水东何林池徐纪嘉严春阳郝德荣(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南通226541)为了探索沿江棉区移栽地膜棉,在1500kg·hm-2左右生产水平下的适宜移栽密度和施氮量,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依据。1997年进行了密肥两因素试验,现将...  相似文献   

15.
何复兴 《作物研究》1992,6(3):48-49
棉花蕾期深中耕的主要作用: 1 保温防旱 棉花蕾期深中耕以后,使松土层加厚,以接纳较多的水分,来满足棉株中后期的需要。 2 增强保肥吸肥能力 土壤疏松,水分适中,能增强保肥能力;通气良好,地温增加,有利微生物及蚯蚓等小动物活动,加快有机物分解以利吸收;深中耕结合培土,可防止棉株倒伏。  相似文献   

16.
大家知道,棉花生长的好坏取决于及时的供给肥料,当缺肥时,棉株矮小,叶子变黄,结铃减少。尤其是氮素化肥对棉株生长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目前总的情况是底肥不足,化肥太少,棉苗已进入需肥较多的现蕾时期,因此如何满足棉株生长所需的养分,对争取多结桃具有重要作用。如何解决呢?除广泛开展积肥多方寻找门路外,采用来源广、数量大、肥效高的人粪尿给棉苗追肥,则是解决化不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棉花专用包膜肥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专用包膜肥应用试验全云飞,龚佩珍,缪美林,全斌(浙江平湖市农林局棉花站314200)棉花专用包膜肥(以下简称“棉包肥”)是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研制开发的一种国内最新复混专用肥料,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其N、P2O5、K2O含量≥25%,并含有棉...  相似文献   

18.
棉花双秆栽培优质高效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淮地区实施夏收油菜或大麦后移栽双秆棉栽培方式 ,实现伏桃和早秋桃皮棉 1 5 0 0 kg· hm-2的优质高效栽培目标。双秆棉开花结铃期 40天左右 ,大田生长期 1 40天左右 ,分别较麦套移栽棉缩短 30~ 40天。在 5 .2 5万株·hm-2适宜密度下选用抗虫杂交棉、加大前期施氮比重 ,即安家肥与花铃肥比例 2∶ 2或 3∶ 1、两步化调等关键技术 ,为大幅度提高植棉经济收益、优质高效和生态环境改善、向机械化植棉过渡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江西棉花》2006,28(4):39-39
一般情况下,棉株进入花铃期后,由于根系吸收能力转弱,不能供应较多的肥水,逐步限制了棉株地上部分的营养生长。但是当棉株进入盛花期,生长中心转向生殖器官时,如果肥水不足,棉株营养不良,蕾铃又同营养器官争夺叶片制造的有机养料,就更加抑制了营养生长。这种棉株在中下部结住若干个棉铃后,棉株上部就出现顶心冒尖、发硬、红茎到顶,叶薄而黄等营养生长衰退现象,这就是棉株早衰。早衰的棉株一般出现在土质僵硬、肥力较差、根系发育不良、根群较小的棉田;或花铃期施肥量不足,施肥后遇伏旱而没有以水促肥,根系不能正常生长的棉田;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有碍根系生长的棉田;早发的棉花,如田间管理措施跟不上,也容易发生早衰。此外,土壤缺钾的棉田棉株也会早衰。  相似文献   

20.
地膜棉根系发育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地膜棉的增产效应,主要是地膜覆盖后,协调了土壤的水、气、肥、热条件,改善了棉花的生态环境,加快了棉花的生育进程,进而提高了产量。为探索土壤环境条件综合效应对棉花根系的影响,我们于1984年观察研究了地膜棉与露地棉的根系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