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粒黑粉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稻粒黑粉病在常规稻栽培过程中发生轻微,但在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过程中却严重影响制种的产量及种子的质量,而直接关系到杂交制种和不育系繁殖工作的成败。据笔者1990~1992年的田间调查和试验,在常规条件下没有进行综防的田块发...  相似文献   

2.
随着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黑粉病已成为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介绍了稻粒黑粉病的症状,探究了其发病规律,根据发病原因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水稻杂交育种过程中稻粒黑粉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水稻稻粒黑粉病主要为害水稻不育系,是限制我国南方杂交水稻制繁种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因素。为挖掘抗稻粒黑粉病的水稻不育系品种,提供具有抗稻粒黑粉病育种价值的水稻不育系材料,本研究于2014-2016年,采用田间接种稻粒黑粉病菌的方法,对四川、湖北、福建的78个水稻不育系品种进行了稻粒黑粉病菌抽穗期抗性评价。连续3年接种稻粒黑粉病菌试验表明,共有4个水稻不育系品种对稻粒黑粉病表现中抗及以上抗性,大部分为感病品种,其中4766A接种稻粒黑粉病菌后未发病,对稻粒黑粉病表现稳定高抗,为我国首次报道的高抗稻粒黑粉病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4.
稻粒黑粉病,又叫墨黑粉病,俗称乌米谷、黑谷等,是水稻常见的谷粒病害。病原菌Neovossia horrida(Tak)padw.et A.Kahn 为担子纲、黑粉菌目,齿黑粉属。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的籼型杂交水稻,特别是杂交稻制种田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现综合报道如下。一、发生与危害稻粒黑粉病以往在中稻或晚稻上偶有少数病粒出现,杂交水稻推广种植以来,长江中下游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杂交制种田的不育系(母本)受害更为严重。如江苏省赣榆县1980年2600亩杂交稻制种田母本,平均损失40.0%左右,严重田块达80.0%以上,出  相似文献   

5.
胡淼 《植物保护》1992,18(2):36-37
稻粒黑粉病菌Neovossia horrida(Tak.)在大田生产中除极少数品种外,一般发病轻微。但杂交稻三系制种母本(雄性不育系)和化学杀雄制种母本,一般病粒率20-30%,重者50%左右,甚至80%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1.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传粉过程在水稻开花时颖壳张开前后的瞬间即已完成,花粉在湿润的柱头上经2分钟即可萌发,15-30  相似文献   

6.
稻粒黑粉病是杂交稻制种生产后期的重要病害,不仅造成大幅度减产,还会严重影响种子的质量及其商品品质。泰州市红旗良种场地处江苏里下河圩区,从事杂交稻制种生产已近20a,每年的制种面积800hm2以上,是稻粒黑粉病的重发病区。多年的田间调查资料显示,黑粉病的发病率都在...  相似文献   

7.
稻粒黑粉病是杂交水稻制种穗期的主要真菌性病害,重病田病粒率高达33.5%,严重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色泽、发芽率等种子质量。本文对杂交水稻制种田稻粒黑粉病的发病因素、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中稻粒黑粉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稻粒黑粉病是一种最典型的母本特殊病害,它对大田普通水稻生产极少造成为害,但在杂交水稻制种田中,发病普通而严重,一般损失l0%~20%,高的达50%以上。因此,对稻粒黑粉病的研究与防治成为杂交水稻制种上病虫防治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稻粒黑粉病是影响杂交稻制种田产量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胡淼等(1987)、陈毓苓等(1992)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已有一些报道。  相似文献   

10.
范西玉  许国 《植物保护》1994,20(6):24-25
稻粒黑粉病在杂交稻制种田侵染时期试验范西玉,许国(河南省信阳地区农科所464000)稻粒黑粉病在杂交稻制种田发生最重,病粒率一般达20%~40%,重者50%以上,严重影响制种的产量。本试验采用人工接菌和自然发病的方法,找出准确的侵染时间,为确定防治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水稻稻粒黑粉病在我县杂交制种基地发生严重,对制种产量、种子质量影响较大,已成为制种田的主要病害。为了明确稻粒黑粉病为害的损失,我们在县良种场等地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整理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制种田稻粒黑粉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艾 《湖北植保》2005,(2):16-17
稻粒黑粉病(Tilletia horrida Takahashi)俗名乌谷、黑谷病。属于真菌型病害,是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不育系上。据秭县多年制种实践调查,1989年抽穗期遇长期阴雨连绵,不育系发病率达55%~70%,种子病粒高达15%~25%,当年种子单产每hm^2为3t,每hm^2减产750kg。近年来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病情得到相应控制。2004年抽穗期又遇上了4d的连雨日,通过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田间不育系发病率为20%~30%,种子病粒率为3%~10%,与1989年相比。田间不育系发病率减轻35%~40%。种子病粒率减轻12%~15%。  相似文献   

13.
水稻粒黑粉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稻粒黑粉病的发生日渐普遍,特别是杂交稻三系制种田的不育系受害尤为严重。本病可由种子和土壤传染。经测定,在水稻收获后田间每克表土有冬孢子1666.5—12499.8个,制种田可高达48121.2—109367.3个。菌源可在土壤中积累,致使病害逐年加重。试验表明,病菌可以从花器侵染,因而品种发病差异与品种颖壳开放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开放时间长的品种受病菌侵入的机会多,发病重。防治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10%盐水或泥水选种,防病的效果分别可达93.24%和80.42%;在水稻开花初盛期和盛期喷布多菌灵各1次,可以得到较为明显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杂交水稻制种田母本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室内供试17种药剂对稻粒黑粉病冬孢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双效灵抑制效果较好;井岗霉素、农抗120抑制效果较差;其它药剂介于这二者之间。田间供试6种药剂对杂交稻母本粒黑粉病都有显著防效,且均较石灰处理土壤的防效好。其中速保利、多菌灵防效最好,分别达85.86%和67.52%;双效灵、粉锈宁、甲基托布津次之,分别为53.02%、52.29%、44.79%;多效唑较差,仅为41.44%。  相似文献   

15.
调查分析稻粒黑粉病、穗颈稻瘟等两系杂交稻制种穗期主要病害的发生原因,提出了清除菌源、轮换制种、健身栽培、对口药剂防治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稻粒黑粉病Neovossia(Tilletia) hot-rida[Tak]是一种对内检疫性病害。过去在本地偶有发现,其危害微不足道。自推广杂交稻和杂交稻制种技术以来,此病迅速发展成为杂交稻母本V41A的毁灭性病害。1980年全县2,500亩杂交稻制种母本V41A和100亩保持系平均损失4—5成,严重田块8成以上。收获时孢子散落,有遍地一片黑的景象。  相似文献   

17.
 经田间调查分析,稻粒黑粉病在水稻不育系D汕A和珍汕97A上的病穗率与病粒率之间的关系(简称P-S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描述,分别建立了两个育系上的P-S关系模型。协方差分析表明两回归方程的截距间有显著差异,并建立了两个不育系的P-S关系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18.
 稻粒黑粉病(病原菌Neovossia horrida (TaK.)Padw. et A. Kahn)是杂交稻繁殖制种田不育系上的主要病害,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大。普遍率和严重度的关系(I-S关系)是植病流行学观测技术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匡石滋 《植物保护》1991,17(6):40-41
稻粒黑粉病(Tilletia horrida)是我县杂交稻制种田的主要病害,其为害率是检验发病程度、防治质量及估计损失率的主要依据。在调查时,往往对病穗率较易调查,但损失率主要按每穗不同病粒数进行测定,工作  相似文献   

20.
1987、1988两年作者对我县杂交稻制种田稻粒黑粉病发生及防治作了试验和调查,花期气候对发病至关重要,防治工作花期施药为主,辅之以种子处理和改进栽培措施。1988年县良种场8户连片12.02亩S_6制种组合,防治区比对照亩增收种子27.80—35公斤经济效益显著。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