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氮、碳离子注入甜菊种子研究其电导率、pH值及发芽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被处理种子的电导卓,随着浸种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以注入能量75keV与剂量1014最为敏感,氮离子比碳离子对电导率的影响作用更大;离子注入甜菊种子后,pH值均在4.5~5.0之间,碳离子稍高于氮离子,能量与剂量的变化反应不敏感;离子注入后甜菊种子的发芽势与发芽率有相同趋势,小剂量、低能量促进种子发芽,碳离子比氦离子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蛹虫草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以83.3、166.7、333.3 mg/kg·BW剂量的蛹虫草给予小鼠灌胃30 d。[结果]灌胃30 d后同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对小鼠体重、脾/体重、胸腺/体重比值无影响(P>0.05),中、高剂量组能显著升高小鼠血清半数溶血值(P<0.05),中、高剂量组能显著增强抗体生成细胞能力(P<0.05),各剂量组均能增强小鼠NK细胞活性(P<0.05)。[结论]蛹虫草具有增强体液免疫功能和NK细胞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γ-氨基丁酸(GABA)对小麦灌浆期旗叶同化物生产与转运以及产量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在小麦花后叶面喷施GABA,测定小麦灌浆期旗叶中内源激素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以及茎秆中蔗糖和游离氨基酸(AA)含量,并分析这些指标变化对成熟期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喷施清水)相比,小麦旗叶中脱落酸(ABA)含量于喷施GABA后7 d、赤霉素(GA3)和细胞分裂素(CTK)含量于喷施后21 d、T-AOC于喷施后14和21 d均显著提高,MDA含量于喷施后14和21 d显著降低,α-淀粉酶活性、酸性蛋白酶(ACP)活性于喷施后7 d、β-淀粉酶活性于喷施后7和21 d、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于喷施后7和14 d、碱性蛋白酶(AKP)活性于喷施后14 d均显著增强,而中性蛋白酶(NP)活性于喷施后21 d显著降低;茎秆中蔗糖含量于喷施后7和14 d显著增加,天冬氨酸(Asp)含量于喷施后7、14和21 d、游离氨基酸(AA)含量于喷施后21 d均显著降低,谷氨酸(Glu)含量在喷施后各时间点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叶面喷施GABA的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6.23%和9.09%。这说明GABA可能通过调节叶片内源激素含量以及增强总抗氧化能力,减少小麦叶片氧化损伤,提高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促进光合同化物装载以及向籽粒转运,最终提高小麦千粒重和产量。  相似文献   

4.
花生种子发芽的细胞生理与渗透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研究了花生种子发芽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变化规律,细胞中贮藏大分子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的生化和细胞化学变化,ATPase、Lipase和淀粉酶活性的生理或细胞化学变化,以及与种子萌发生长的形态建成的对应关系,不同活力、饱满度种子和春秋花生种子这些细胞形态和生理特征及其与种子萌发生长的关系。首次采用预播种渗透调节技术处理花生种子,提高了花生种子的活力,并研究其促进种子活力的生理生化机制。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增塑剂与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关系,用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处理小麦种子,研究增塑剂对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指标的影响,并对增塑剂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增塑剂对小麦种子萌发率有显著影响,能够抑制小麦种子萌发.增塑剂处理后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同时实验后期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也有类似的趋势.经DNA ladder实验证明,高浓度增塑剂处理能够引发小麦种子细胞程序性死亡.其原因可能与增塑剂促进gr、dhar以及vpe、metacaspase基因的表达有关,且随着增塑剂浓度的不断增大,各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N+离子注入对同源四倍体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同源四倍体水稻IR36(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剂量的低能(25 keV)N 离子注入对种子萌发的效应,结果表明,低能N 离子注入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影响。在低剂量(2×1016N /cm2)时,N 注入对IR36(4)种子萌发起到刺激作用,种子的存活率、吸水率、幼苗淀粉酶活性相对CK都有所提高;当注入剂量在2×1016~10×1016N /cm2范围内,N 注入对IR36(4)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表现为种子存活率显著降低、淀粉酶活性下降、膜透性增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氧化应激对肾细胞Vero细胞的损伤及EGCG的保护作用。用MTT、吖啶橙染色和DNA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H2O2和Cr6+应激对Vero细胞的损伤,及EGCG对凋亡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H2O2和Cr6+剂量效应地抑制Vero细胞活性,IC50分别为175.6和9.8mgL-1;其中50 mgL-1 H2O2和400 mgL-1/2h Cr6+可诱导Vero细胞凋亡。0~60 mgL-1 EGCG有效抑制H2O2和Cr6+应激引起的细胞活性下降,且40 mgL-1 EGCG显著抑制细胞凋亡。对于Cr6+所诱导的细胞凋亡,EGCG的保护作用与EDTA和Vc的协同作用效果相当,表明清除活性氧和络合金属离子都有助于减轻Cr6+应激损伤。可见,EGCG通过清除活性氧和络合离子有效地保护了肾细胞免受应激损伤,这对易遭受活性氧损伤的肾脏无疑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低温对大豆不同耐冷性中萌发期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郝晶  张立军  谢甫绨 《大豆科学》2007,26(2):171-175
以大豆耐冷品种Kottman和铁丰31号、冷敏感品种沈农8号和东农46号为材料,以20℃为对照研究在10℃和6℃低温下萌发过程中大豆抗氧化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抗冷性不同的大豆品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6℃下,在萌发的中后期,耐冷品种铁丰31号和Kottman的SOD活性仍相对稳定并维持较高活性,POD活性迅速上升,并一直显著高于冷敏感品种.在6℃下,耐冷品种的CAT活性在萌发初期(0~9 d)有大幅下降,然后随着萌发的进程而缓慢上升,而冷敏感品种CAT活性在萌发的(0~9 d)大幅下降,此后小幅下降后又缓慢回升.试验表明,耐冷大豆品种在萌发期间的SOD、POD、CAT活性对低温反应灵敏,低温处理后活性较高或较稳定;耐冷品种和冷敏感品种的CAT活性变化在低温(6℃)下的差异最大,这表明过氧化氢酶在大豆种子萌发过程的活性氧代谢中可能具有较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离子注入甜菜种子生物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表明:N+离子注入甜菜种子后,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的活性与离子注入的剂量有关,低剂量的离子注入有利于酶的活化并产生新的酶带;植株生长量和生长势也有明显提高,尤以注入剂量4×1016和60次脉冲处理为佳。本文还探讨了离子注入在诱变育种中辐照损伤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新疆甜菜根腐病病原种群鉴定赵思峰,等1(3)低能碳离子注入甜菊的细胞学效应……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析罗茂春,等1(9)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品种…………………稳定性分析柏章才,等1(12)不同施钾水平下甜菜对钾吸收与……………分配规律的研究丁伟,等1(17)甘蔗眼斑病与稍腐病的发生及……………………………防治冯奕玺1(20)甜菊早栽及密度……试验简报栾良福,等1(23)采种甜菜喷施“天达-2116”效果初…………………………探傅在秋,等1(26)甜菜基因组DNA三种提取方法的…………………  相似文献   

11.
甜叶菊多倍体离体诱导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甜叶菊茎段为外植体,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在试管苗茎段再生植株过程中进行不同时间处理,探讨适合于甜叶菊离体多倍体诱导的最佳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和浓度,初步建立甜叶菊离体诱导多倍体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对甜叶菊植株形成影响较大,秋水仙素处理的最佳剂量为0.1%处理3 d,再生植株总数高且多倍体比率达42.3%;同时,再生苗生根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多倍体苗叶片厚实、颜色较深、植株矮化,气孔增大,单位面积气孔数较少;多倍体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数加倍。  相似文献   

12.
不同钾肥处理对甜叶菊生长发育及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不同钾肥处理对甜叶菊生长发育和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钾量的增加,菊株株高、茎粗、出叶速度、叶面积及叶产量均有一定的增加,其中以120kg/hm2施用效果最佳,因此适量的钾肥可促进甜叶菊生长发育和叶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以甜叶菊茎段为外植体,用不同浓度的 NaN3对其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筛选出合适的离体化学诱变体系,并对该体系下的部分再生苗进行RAPD和SRAP检测。结果表明:NaN3处理的半致死剂量为9 mmol/L浸泡4 h,该处理下植株矮化、腋芽数减少;用2种分子技术对该处理下14株再生苗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共28.6%再生苗的DNA序列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这为使用NaN3对甜叶菊进行大规模的离体诱变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甜叶菊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无菌繁殖体系、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选择、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芽分化和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及组培苗的移栽等方面综述了甜叶菊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甜叶菊组织培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改良DNS等方法筛选出的生长快、糖苷含量高的甜叶菊品系109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植体、不同激素种类和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茎尖为外植体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率均最高;其次是带腋芽茎段;再次为叶片。无腋芽茎段和无菌根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不能诱导成芽。茎尖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mg/L;叶片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mg/L+IAA 1.0mg/L;带腋芽茎段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5mg/L。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采用MS+6-BA 0.5mg/L+NAA0.05mg/L;在1/4MS+IBA 0.1mg/L+NAA 0.1mg/L+1g/L活性炭的培养基上诱导生根,生根率可达100%,生根苗移栽后成活率达95%。  相似文献   

16.
采用NaN3对甜叶菊离体培养的茎段进行诱变处理,通过对各处理下的再生苗进行SRAP检测,建立其离体诱变技术体系。结果显示,较低浓度的NaN3(3 mg/L)诱变处理对再生苗伤害较小,随着诱变浓度的增加(3~7 mg/L),茎段死亡率也逐渐增加;SRAP分子检测发现,再生苗的DNA序列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变化,最高多态性比率为54.2%(3 mg/L处理20 d)。结果表明,较合适NaN3离体诱变技术体系为3 mg/L处理20 d。  相似文献   

17.
喷施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于4种不同类型的甜叶菊品系叶表面,考察外源激素处理对其主要农艺性状、糖苷含量及糖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赤霉素处理组同对照组相比,处理后株高、节长显著增长,且节间伸长效果主要集中在茎秆中部,叶长显著变短、叶宽显著变窄,叶长宽比值增大,单株干叶产量下降;赤霉素处理间,表现出一定的浓度效应,即随着赤霉素处理浓度增大,表现出一定的株高增加,叶长、叶宽减小的趋势。(2)就提高植株糖苷含量而言,100 mg/L的GA处理(A1)提高了SR1型甜叶菊的RA苷的含量,100 mg/L和300 mg/L GA提高了SR3品系ST苷含量,300 mg/L GA提高了SR2品系ST苷含量。(3)就糖苷产量而言,由于各处理下其干叶产量均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所有GA处理中,除300mg/L的GA处理显著提高了SR2的ST苷产量外,其余GA处理均不利于甜叶菊RA或ST糖苷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甜叶菊斑枯病感病生理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斑枯病菌发生侵染时,在侵染点周围过氧化物酶活性急剧增强;蛋白质含量持续下降;病斑出现时脯氨酸含量大量积累,其后又有所下降;随病害的加重,丙二醛的含量呈直线上升;叶绿素的含量随病害的加重而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9.
低浓度秋水仙素离体诱导甜叶菊多倍体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甜叶菊茎段为外植体,采用不同低浓度秋水仙素在甜叶菊试管苗茎段再生苗初期进行长时间持续处理,以探讨低浓度秋水仙素诱导甜叶菊多倍体的优势及适合长时间诱导甜叶菊的秋水仙素浓度,简化甜叶菊离体诱导多倍体技术环节。结果表明:0.025%的秋水仙素浓度适合于甜叶菊多倍体离体诱导的持续诱变,直至试管苗再生而无需清洗外植体和更换培养基,简化了诱导技术环节,提高了甜叶菊多倍体离体诱导效率;多倍体植株田间农艺性状表现为叶片大而厚实、开花延迟、花蕾较大等特征。旨在建立低浓度秋水仙素离体诱导甜叶菊多倍体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以MS为基本培养基进行甜叶菊组织培养 ,培养物生长速度快 ,分化频率高 ;以蔗糖作碳源的培养物 ,其愈伤组织诱导率、出芽率均比葡萄糖、麦芽糖作碳源的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