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羊肠毒血症又称"软肾病"或"类快疫",是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在肠道中大量繁殖所引起。主要发生于绵羊,以发病急、病程短、肾软化为特征。(一)流行病学D型产气荚膜梭菌为土壤常在菌,也存在于水中,羊采食被病原菌芽孢污染的饲料与饮水,芽孢随之进入羊的消化道。当饲料突然改变,特别是从吃干草改吃大量谷类或青嫩多汁饲料  相似文献   

2.
兔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所引起的以急性下痢为特征的家兔消化道疾病。又称兔魏氏梭菌性肠炎或兔肠毒血症。 魏氏梭菌也叫产气荚膜梭菌,为两端稍钝圆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有6个菌型。家兔魏氏梭菌病是由A型和E型及其所产生的外毒素所引起的。该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动物的肠道、粪便及土壤中,在正常情况下,增殖缓慢,产毒量少。当气候和饲料突变,动物胃肠道环境改变,消化机能紊乱时,该病菌便迅速繁殖,并且产生大量高度致死性的外毒素和气体,  相似文献   

3.
肠毒血症,又称软肾病是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引起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以发病急、病程短、肾软化为特征。1发病原因1.1羊只采食被病菌芽孢污染的饲料与饮水,芽孢进入肠道并繁殖进而产生大量毒素,高浓度的毒素改变了肠道通透性,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症并损害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发生休克而死。1.2过食,舍饲或放牧时间过长,牧草幼嫩  相似文献   

4.
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及其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气荚膜梭菌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可导致山羊、绵羊等动物的肠毒血症或坏死性肠炎,并且可引起动物脑、心、肺和肾组织的水肿.B型和D 型产气荚膜梭菌所产生的ε毒素是引起动物上述病理变化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甲醛灭活的毒素疫苗能对动物产生保护性抗体,但是,灭活苗潜在的安全性原因使其在应用上受到限制.因此,基于ε毒素基因的重组疫苗和弱毒疫苗就成为人们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产气荚膜梭菌又称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其致病性主要由它所产生的外毒素引起[1]。在健康的猪肠道内都会有产气荚膜梭菌及其芽孢存在,这些梭菌及其芽孢可随粪便排泄到体外并在猪舍内蓄积。当蓄积到一定程度时,猪在采食时会摄入较多的梭菌。这些梭菌会在肠道内快速繁殖,并造成局部的营养不足,从而使梭菌形成芽孢,在形成芽孢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外毒素,最终导致发病[2]。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产气荚膜梭菌对中国养牛业的危害巨大,其流行型别和致病特点较以往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主要对牛产气荚膜梭菌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防制措施方面进行了综述。产气荚膜梭菌原称魏氏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也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在菌之一,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对人和动物致病,是引起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人类食物中毒和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产气荚膜梭菌病主  相似文献   

7.
<正>在肉鸡饲养过程中,在23日龄左右易出现肠炎、水泻、拉饲料样稀便、生长缓慢等现象,这是由于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小肠黏膜损伤而导致养分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下降引起。特别是夏季,这类疾病的发病率更多一些,必须引起重视。一病原产气荚膜梭菌是革兰氏阳性厌氧菌,能够产生芽孢,可分泌各种毒素及酶。A型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α毒素,C型产生的β毒素,毒素引起肠道上皮细胞膜水解,肠道黏膜严重坏死和脱落,导致一系列的肠道问题:肠炎、腹泻、饲料消化不良、拉红色带黏液的稀便等。  相似文献   

8.
正1病原导致绵羊肠毒血症的病原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又称D型魏氏梭菌或绵羊中毒杆菌,一般的消毒药可杀死本菌繁殖体,但芽孢抵抗力较强,需95℃2.5 h方可杀死。2流行特点2.1多发于绵羊发病羊多数为膘情中上的绵羊,两岁以内的幼龄羊发病较为多见。D型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有很强抵抗力的芽孢。芽孢随饲料和饮水进入健康羊体内,当遇阴雨连绵、气温多变的季节,羊采食多汁嫩草或  相似文献   

9.
鸡坏死性肠炎又称鸡梭菌性肠炎、肠毒血症(肠毒综合征)和内脏腐烂病,是由A型或C型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及其产生的毒素严重侵害家禽的一种疾病。魏氏梭菌常寄居健康鸡群肠道内,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粪便、土壤、污染的饲料和垫料或肠内容物中均可分离到该菌,传播途径以消化道为主。通常情况下,魏氏梭菌与家禽机体共生并不致病,但如果突然更换饲料,有严重应激,恶劣气候刺激,肠黏膜因细菌、球虫、蠕虫等侵害,或长时间、超剂量使用抗生素等引起损伤,均能诱发本病。  相似文献   

10.
于2017~2022年间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共采集487份未免疫产气荚膜梭菌病疫苗的牛血清样品,采用小鼠毒素血清中和效价法,进行牛产气荚膜梭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6年间A型产气荚膜梭菌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均在60.00%~93.57%之间;在内蒙古中部和西部地区牛A型产气荚膜梭菌病的血清阳性率均不低于76.02%,说明两地区均有该病流行;犊牛、育成牛及孕牛A型产气荚膜梭菌阳性血清占比分别为67.38%、88.62%、87.81%,表明各年龄段牛均易感。2021~2022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牛产气荚膜梭菌A型阳性血清占比75.27%,B型占比1.08%,C型占比3.23%,D型占比4.30%,表明近年引起牛产气荚膜梭菌病猝死症的主要病原是A型产气荚膜梭菌,B型、C型、D型是非主要血清型。  相似文献   

11.
羊肠毒血症是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于D型产气荚膜梭菌在羊肠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故称肠毒血症;死后肾组织易于软化,又称为软肾病;临床症状与羊快疫相似,又称类快疫。本病可侵害各种年龄的绵羊,但主要危害羔羊。以突然发病、急性死亡和后肾脏软化为主要特征。1病原魏氏梭菌病又称为产气荚膜梭菌,分类上属于梭菌属。本菌为厌氧性粗大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在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芽胞位于菌体中央。一般消毒药均易杀死本菌繁殖体,但芽胞抵抗力较强,95℃需2.5h方可杀死。本菌可产生、、等多种外…  相似文献   

12.
<正>羊肠毒血症又叫软肾病、过食病、类快疫,俗称血肠子病,是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病原与传染羊肠毒血症的病原体是产气荚膜梭菌(又称魏氏梭菌)中的D型,是粗大的厌气性大杆菌,革兰染色阳性,无鞭毛,不能运动。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中常存在于土壤、污水、饲料及病羊消化道和粪便中。羊采食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各种年龄的羊均可发生,但发病较多为两岁以下的幼龄羊,  相似文献   

13.
<正>1病原鸡坏死性肠炎是由产气荚膜梭菌(A型或C型)引起的一种急性非接触性传染病。产气荚膜梭菌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细菌,在土壤、饲料、粪便及人和动物的肠道中都可以检测到。正常鸡的嗉囊、小肠和盲肠中也存在该菌,但并不会引起发病。当鸡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或因疾病等原因导致免疫力下降时,肠道菌群遭到破坏,肠道中的产气荚膜梭菌可大量繁殖,导致坏死性肠炎发生。  相似文献   

14.
曹强 《兽医导刊》2022,(3):70-71
由梭菌引起的真胃炎和肠炎是在所有家养反刍动物中参见的重要消化系统疾病.这些疾病最常见的病原是A、B、C、D和E毒素型的产气荚膜梭菌过度生长引起的,病伴随着细菌外毒素的释放导致皱胃和肠道黏膜坏死.此外,艰难梭菌也可能与犊牛的肠炎有关,但比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临床病例相比数量较少.本文就反刍动物胃肠道梭菌病的病因、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正>1病原导致山羊羔羊痢疾的病原是B型产气荚膜梭菌,其呈革兰氏阳性,厌氧,无鞭毛,不运动,可形成荚膜。B型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常见于土壤、污水、饲料、粪便及人畜肠道中。在外界不良因素的作用下羔羊抵抗力下降,此时细菌在其小肠(特别是回肠)里大量繁殖,产  相似文献   

16.
奶犊牛梭菌性肠炎又叫产气荚膜梭菌,是由魏氏梭菌感染引起。该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土壤、河水、饲料、粪便及人、畜肠道等中,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动物发病。现将1个病例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奶牛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是由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在肠道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奶牛的毒血症,多见于犊牛,成年奶牛发生此病少见。2006年黑龙江省农垦857农场发生成年奶牛产气荚膜梭菌(D型)肠毒血症,东北农业大学专家专门为  相似文献   

18.
兔魏氏梭菌病(又称兔魏氏梭菌性肠炎或兔肠毒血症)。是由魏氏梭菌所引起的以急性下痢为特征的家兔消化道疾病。 魏氏梭菌有6个菌型,可分泌12种毒素。家兔魏氏梭菌病是由A型(我国1979年才发现)或E型及其所产生的外毒毒所引起的。该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动物的肠道、粪便及土壤中,在正常情况下,增殖缓慢,产毒量少。当气候和饲料突变,动物胃肠道环  相似文献   

19.
魏氏梭菌病,又称兔产气荚膜梭菌(A型)病,是兔的一种急性致死性腹泻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均高,对养兔业的危害极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 病原:魏氏梭菌即产气荚膜梭菌,一般可分为A、B、C、D、E、F六型。兔的魏氏梭菌病主要由A型引起,少数为E型。A型魏氏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两端稍钝圆,无鞭  相似文献   

20.
羊肠毒血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多见于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叫"软肾病"、"过食病"、"类快疫"。D型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菌,革兰氏阳性、厌氧、能形成荚膜和芽胞的大杆菌,存于土壤、草料和污水中。山羊采食被芽胞污染的饲草与饮水,芽胞随之进入消化道,在正常情况下不发病,但当饲料突然改变,特别是从吃干草改为吃大量谷类或青嫩多汁和富含蛋白质的草料之后,瘤胃内正常分解纤维素的菌群一时不能适应,并且由于饲料发酵产酸,使瘤胃pH下降至4,适宜有益菌生存的内环境被破坏,使得大量有助于消化的有益菌数量剧减,大量未消化的淀粉颗粒经真胃进人小肠,同时致病菌大量繁殖,也导致魏氏梭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毒血症,使病山羊发生休克而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