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农田水位调控对稻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蒸渗测坑内进行了水稻各生育阶段的水位调控试验,根据实测资料研究不同水位调控对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田水位调控对表层土影响差异较大,受旱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日最高土温与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淹水处理日平均土温比对照处理稍有提高;各处理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和日平均土温大致沿深度递减,且变化规律受到控水水位和气温的影响;控水后,淹水处理日变幅减小,最高土温出现时刻滞后;受旱处理日变幅升高,最高土温出现时刻提前。  相似文献   

2.
控水条件下桃树地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温度是决定果树生育进程的主导因素.研究一定土壤水势条件下桃树地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在地面以下5、15、30 cm处分别埋设土壤传感器,用以长期监测桃树地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日变化、季节性变化及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当土壤水势维持在-40~-60 kPa这一阈值范围内时,各深度土壤温度变化表现...  相似文献   

3.
根据大棚内冬小麦试验资料,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处理对小麦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处理对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的影响差异较大,低水处理土壤最高气温比高水处理高3.3℃;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温度变化差异较大,初期各处理土壤温度差异最大达3.1℃,11月23日后各处理土壤温度差异为0.2~1℃;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各处理间土壤温度变化幅度逐渐递减,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最大,在6.9~7.2℃之间,25cm处土壤温度日变化最小,1.1~2℃。试验结果将对冬小麦土壤温度的调控及指定适宜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北方高寒区不同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北方寒区典型城市哈尔滨市的大田为研究区域,通过冬季大田试验(试验周期2013-11-01—2014-04-30),设置裸地、5、10和15 cm厚度秸秆覆盖4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3、5、8、10、15、20、40、60、100、140 cm等深度土壤温度以及气温和太阳总辐射,采用统计学理论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于热量具有双向阻碍作用,只是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双向阻碍作用的主导地位在不断调整;某深度下土壤温度变化是秸秆覆盖与土壤导热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裸地温度差异性最大,其次为5 cm秸秆覆盖和15 cm秸秆覆盖,最后为10 cm秸秆覆盖,秸秆覆盖对于土壤温度差异系数的影响并非随着秸秆厚度的增加单调增加。  相似文献   

5.
膜上灌对玉米苗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西内陆灌区膜上灌玉米,进行了不同覆膜宽度条件下苗期不同时刻的各土层土壤温度测定,结果表明:在0~25 cm土层内,1.25 m宽膜膜上灌处理的地温比0.75 m窄膜膜上灌处理要高,但二者的日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以中午14:00时刻土壤温度为峰值的单峰曲线。在5、10、15、20和25 cm深度处的土壤温度,沿1.25 m宽膜0、.75 m窄膜膜上灌处理至常规灌溉处理的顺序依次递减。同时膜上灌处理的各土层之间地温呈现平缓的变化趋势,并且始终保持较高地温,利于苗期玉米根系生长,为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灌水定额下土壤温度的变化,设置了4种不同灌溉制度的灌水处理,监测了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温度的连日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总体上对5~25cm土壤温度影响明显,各个水分处理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增加土壤温度的作用。各土层根据灌水方式的不同,地温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具体表现为对照处理地温最高,低水处理地温最低,高水处理和中水处理居中。低水处理各土层土壤温度平均值的变化最小,各土层土壤温度极值变化较其他水分处理较小,5~25cm各土层土壤温度平均值分别为:22.9、22.3、21.8、21和20.6℃。高水处理和对照处理居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处理土壤温度与气温的密切程度逐渐降低,其中5~15cm各处理土壤温度受气温的影响最大。各个处理显著性差异不大,而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显著性逐渐降低,其中5cm土层土壤温度受气温的影响最密切,15cm以下气温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土壤含水量和土层深度对土壤含水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积雪覆盖下土壤热状况及其对气象因素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季节性冻土区在积雪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及气象因素对土壤热状况的影响,以野外实测试验数据(2013年11月8日—2014年4月28日)为基础,分析裸地、自然降雪、积雪压实和积雪加厚覆盖条件下5、10、20、40、60、100、140 cm深度土壤温度变化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影响土壤热状况的主要气象因素,进而统计土壤温度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积雪的存在阻碍了环境与土壤之间的能量交换,引起土壤温度和土壤冻融过程的差异;随着积雪覆盖深度的增加,土壤的冻融日期会出现延迟现象,土壤温度相对稳定在较高水平,并且地、气之间温差增大;冻融过程中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环境温度,积雪覆盖使得气象因素与土壤温度的关联度减弱。  相似文献   

8.
玉米膜下滴灌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膜下滴灌试验,动态观测3种不同灌溉定额玉米全生育期的土壤温度变化,研究分析表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阶段,各层土壤温度都随灌溉定额的增大而减小,特别是土壤浅层温度变化急剧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趋于平缓;土壤温度变幅与土层深度成指数关系,且灌溉定额对土壤温度变幅与土层深度之间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蓄水坑灌水土温度变化对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寻蓄水坑灌下土壤水分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构建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的物理模型,分别对恒定水温(15℃)不同土壤温度(15、20和30℃)和恒定土温(30℃)不同灌水温度(15、20和30℃)条件下的土体湿润锋和含水率进行了研究,并对恒定水温(15℃)不同土壤温度(15、20和30℃)条件下土体中水分的再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恒定水温时,在灌溉后的同一时刻,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湿润锋的径向和垂向推进距离的增量分别为18%和4.4%;恒定土温时,在灌溉后的同一时刻,随着灌水温度的升高,湿润锋的径向和垂向推进距离的增量分别为2%和1%,但在同一处理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平均推进速度在降低;在土壤水分的再分布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高值区域在临近水室的中下部位,随着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的高值区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土壤水分再分布的运动规律时,土壤温度的变化对模拟计算的精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差异较大时,该影响更为明显,水土温度相差15℃时,模拟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可达19.87%;文中给出了考虑不同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条件下的水分再分布修正因子,运用该修正模型,可将模拟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减小至4.76%。【结论】蓄水坑灌下土壤水分再分布对土壤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文中修正模型可作为进一步精确模拟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高寒荒漠区饲草混播下灌水对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微喷带灌溉模式下灌水对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燕麦和箭筈豌豆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拔节期+开花期灌水2个处理,采用土壤墒情仪测定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结果表明:①不灌水与灌水处理0~60 cm土壤水分在饲草整个生育期内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化幅度却有所不同,不灌水处理的变化幅度为14.46%;灌水处理变化幅度为10.89%。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小,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受灌水和降雨的影响变化幅度最大达到20.04%。②不灌水与灌水处理0~60 cm土壤温度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波动受气温的影响大于灌水处理,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分别为15.96和14.61℃,说明灌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稳地温。土壤温度日最大值出现的时间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推迟。③灌水与不灌水处理下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温度之间的Person相关系数表明,各土层含水率与土壤温度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626。  相似文献   

11.
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春小麦棵间蒸发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了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条件下春小麦棵间蒸发过程,以土壤热通量为大气因素,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为土壤因素,作物株高为作物因素,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石羊河流域春小麦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措施下影响棵间蒸发的因素。研究认为,土壤是影响春小麦棵间蒸发的主要因素。其中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是影响棵间蒸发的重要因素和限制因素,秸秆覆盖条件下,减小土壤含水率将显著降低春小麦棵间蒸发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保墒措施对枣园土壤温、湿度及枣树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山地枣林土壤温、湿度及枣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保墒措施的土壤水分,随时间变化和剖面分布,相对于对照均有明显提高,其中地下25 cm处铺玉米秸秆+地表铺玉米秸秆和地膜覆盖处理效果最好,但是二者土壤含水量相差0.72%。地膜覆盖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覆盖玉米秸秆对温度的影响则表现出"双重"效应:高温时具有降温效应,低温时具有保温特点。不同的保墒处理对枣树生长有不同影响,但各处理的新梢生长量、干周净增量、百叶鲜物质量、平均单果重比对照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不同灌溉方式对覆膜棉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地下滴灌和膜下滴灌)对覆膜棉田地温的影响,利用曲管水银地温计和插入式地温计观测了新疆高产棉田膜下宽行、膜下窄行、膜边内侧和膜外裸地不同深度(地表下0、5、10、15、20、40、60和80cm)处地温在全生育期内的动态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表层地温的变化滞后于气温的变化,滞后时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西北干旱区滴灌棉田膜间土壤蒸发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间土壤蒸发是覆膜棉田水分消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干旱少雨的新疆石河子利用微型蒸渗仪观测了地下滴灌和膜下滴灌条件下,覆膜棉田膜间土壤水分蒸发,并对膜间不同位置处的土壤蒸发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膜间土壤水分蒸发分别与气温、辐射、饱和水汽差以及相对湿度呈指数相关关系,与参考作物需水量呈线型相关关系,与表层土壤含水率呈指数关系;膜间土壤累积蒸发量在苗期最高、其次是花铃期、吐絮期最小;膜下滴灌条件下膜边土壤的蒸发量高于膜间(两条膜正中间的裸地)蒸发量;地下滴灌条件下,错位种植会导致灌溉水的无效蒸发,不利于灌溉水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以西北旱区河西民勤灌区为研究区,2017年采取田间监测试验与室内机理试验相结合、田间小区控制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食葵进行不同方式覆盖种植,覆盖方式设有3个水平:无覆盖(CK)、秸秆覆盖(S)和碎麦秸垫膜覆盖(SF),灌溉定额采用当地农户普遍采用定额900 m3/hm2,观测分析不同覆盖方式下0 ~ 120...  相似文献   

16.
地膜覆盖对土壤棵间蒸发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门旗  李毅  冯广平 《灌溉排水学报》2003,22(2):17-20,25
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 2 0世纪 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其保温、保墒和增产效果明显 ,但不同地膜覆盖率对减少土壤棵间蒸发影响规律 ,目前国内研究不多。通过在室内研究覆膜灌溉土壤蒸发规律 ,研究出不同土壤含水率的水分蒸发和不同覆盖率对土壤蒸发的影响关系 ,并在田间进行验证。为今后定量评价农作物地膜覆盖减少土壤棵间蒸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玉米土壤水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河套灌区普通农用白色地膜造成的玉米早衰现象,试验设置黑色地膜覆盖、白色地膜覆盖和不覆膜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效应及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色地膜在各生育期内0~15 cm土壤温度要显著的低于白色地膜覆盖(P0.05),平均低0.77℃,且在一日内气温最高时段差异更为明显,这也使得玉米免遭高温的危害,有利于其正常生长发育。黑色地膜覆盖条件下0~100cm土壤含水率与白色地膜覆盖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较好的土壤保墒效果,但0~60 cm土壤含水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P0.05或P0.01)。黑色地膜显著提高了玉米百粒重和产量,平均较白色地膜和不覆膜处理高百粒重平均高6.46%、9.86%,产量平均高5.99%和25.60%。黑色地膜覆盖明显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平均较白色地膜和不覆膜处理高4.76%和34.24%。因此,玉米黑色地膜覆盖的农作措施较适宜在灌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地膜覆盖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增温保墒作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冬小麦在不同灌水、不同覆盖处理条件下的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使大田麦土产生明显增温,但在作物生育后期增温效果 不明显;地膜覆盖在越冬期有明显的保墒效果,能加速冬小麦的分薛和生长;反过来,覆盖的作物因反青之后的快速生长而使其在整个生育期并不节水,但却能使水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砂田抑制蒸发功能随覆砂年限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压砂覆盖(砂田)保温及抑制蒸发功能随砂田退化程度的演变规律。【方法】基于多年Landsat卫星数据,使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香山地区砂田地表温度(LST),结合田间地表温度监测,对比砂田与裸地的地表温度变化,分析了砂田抑制土壤蒸发的机理,并探讨了砂田的功效与砂田使用年限的关系。【结果】砂田在LST-NDVI梯形空间中贴近于暖边,其土壤水分比耕地少,接近于干土层。因此,砂田可以隔离辐射与土壤表层,从而减小潜热通量,抑制土壤蒸发。砂田昼夜温差明显比裸地大,且对于西瓜等作物,砂田的有效地表积温也比裸地提高了10%。【结论】砂田退化过程可分为纯砾石阶段、砂土混合阶段和砂土连通阶段,从砂田的保温及抑制蒸发功能来看,砂田的有效使用年限为25~30 a。  相似文献   

20.
为探寻适宜东北辽河平原地区的最佳保护性耕作模式,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探讨不同秸秆残茬覆盖模式对土壤含水率、地温及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含水率、地温及风蚀的影响不同;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土壤的含水率及地表温度较高,且地表粗糙度大、土壤风蚀量小;在所有处理中,留茬全覆盖模式的防治风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