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经济带”模式是哲盟沙区人民长达 40 年治沙经验的结晶。本文重点针对“生物经济带”建设模式的基本原理、营造技术进行了探讨,并初步提出了生物经济带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技术。  相似文献   

2.
“生物经济”带模式是哲盟沙区人民长达40年治沙经验的结晶。本文重点针对“生物经济带”建设模式的基本原理,营造技术进行了探讨,并初步提出了生物经济带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技术。  相似文献   

3.
科尔沁沙地“小生物经济圈”的建立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本地区沙地类型及生态环境特点的实际出发,在全面调查和认真总结近10年来全盟“小生物经济圈”建设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小生物圈”经济效益和建立协调稳定的“生态系统”,并试图建立高效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圈模式,发挥农牧林现代技术措施作为最佳综合效益为主要目标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在科尔沁沙地形成了各种各样高效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都与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不但改善了局部的生态环境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在进行科尔沁沙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已很成熟的技术,不断充实和优化治理综合模式,加大模式推广的力度和范围,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综合治理模式,以适应大范围开展生态恢复工程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通辽市的不同沙地类型几种造林技术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6.
“生物经济圈模式”起源于生产实践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较大发展 ,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并且在科尔沁沙地及其同类型区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潜力。文章着重就生物经济圈建设的效益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为其更好地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效益支撑  相似文献   

7.
<正>翁牛特旗的丘间地是科尔沁沙地中生产力较高的立地类型之一,在流动沙地中镶嵌分布,其面积约占10%~30%,地下水位较高,一般在1~5m,且土壤肥力较好,通过开发建设,能取得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1 试验地区自然概况 试验地区位于科尔沁沙地西部,赤峰市翁牛特旗玉田皋乡(北纬40°45′~43°51′,东经119°38′~119°45′),海拔470mm,年均降水340mm,多集中在6~8月,蒸发量2 300mm,年平均气温6.8℃,≥10℃年积温3 100℃,无霜期140d,地貌以风蚀、风积地貌为主,形成流动和半流动  相似文献   

8.
科尔沁沙地植被建设方向和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科尔沁沙地植被的历史变迁和原生植被类型。提出了本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即根据具体地形地貌、土壤特点和残存植被特征,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目标,选择生态防护和经济价值高的植物种类,组建结构不同、功能各异的人工植被体系,其结构不同于原生植被,但功能优于原生植被,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对本地区植被建设的基本模式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沙地近自然造林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植物生态学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理论和原理,在科尔沁沙地起伏高大的沙丘上,通过研究沙丘不同部位的自然状况和林木成活情况,以沙区植物自然分布生长的规律,顺应自然条件,采用近似自然造林模式,建立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对科尔沁沙地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通辽市多年来在生态建设中总结出来的沙地草田林网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20多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中,通辽市始终坚持“治沙”与“治穷”的建设方针,探索出多种生态建设治理模式,沙地生物经济圈就是其中比较成功的一种模式,走出了一条为致富栽树、靠栽树致富的共赢之路。目前,全市仅发展“水、草、林、机、粮”五配套的生物经济圈就近3万处,有11.3万hm2沙地被改造为“平原”,年增产粮食近5000万kg。在库伦旗、奈曼旗、科左中旗等地,生物经济圈圈圈相连,形成了一条绵延200多km的生物经济带。文章就生物经济圈模式营建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林业科技》1996,(2):13-17,22
主要论述了示范区植被概况、植被区系概况、植被类型。通过调查结果表明,本区共有10种人工及天然植被群落类型。分属于落叶阔叶林、沙地灌丛、草原半灌木群落、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等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论述了科尔沁沙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几种主要开发利用模式,提出了体系建设的持续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刍议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建设最为重要的是"科学"。这种"科学"来自于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不管是研究问题还是实践问题的认真考量,并由此确立的合理区划、科学造林营林、制订和完善保障措施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有度利用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法。  相似文献   

15.
科尔沁沙地的气候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3-451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的70%,植被是典型草原到森林的过度类型,独特的土地类型,对植物生长有强烈的影响,而推广现有成功技术是提高当前生态建设质量的有效措施。现将经过实践,在科尔沁沙地综合治  相似文献   

16.
经过40a的林业建设,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十多年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二期工程已经提前超额完成,总结以往的经验,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沙地地处北纬42°~45°之间,在内蒙古、吉林、辽宁三省区交界处,是我国四大沙地中立地条件最好的,其中通辽市占科尔沁沙地的52.7%。新中国成立前,这里仅分布着零星的天然小叶杨和日本侵略者强迫千万民工,于1940年在通辽一带开始营建"西满防护林",共有1036公顷。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三省区的科研单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小流域生物治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小流域生物治理方针 小流域治理,应因地制宜,以发挥最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重点建设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积极发展以木本粮油林为主的经济林。2 小流域生物治理模式2.1 生态效益型 生态效益型是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一种治理模式。 在坡度36°以上或35°以下但岩石裸露面积在50%以上、土层厚度15cm以下、以及海拔高度800m以上的地带,需要营造水土保持林,防止水土流失及地表风蚀。要适宜密植、小穴状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配置,青石山区适宜树种有刺槐、侧柏、油松、黄栌…  相似文献   

19.
根据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提出了本地区生态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重点内容,并介绍了一些在工程建设中成功的经验和技术。提出了今后本地区生态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从科尔沁沙地自然条件及生态环境现状,探讨建立沙地良性循环,恢复生态平衡应采取的措施及科尔沁沙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