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3.
4.
桑黄化型萎缩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桑树病害,病树枝短叶小,侧枝丛生成簇状,叶黄早落,病叶无饲料价值.黟县1992年发现少数桑黄化型萎缩病病树,1997年后病情日趋严重,1999年病区近4hm2桑园暴发成灾,部分地块病株率超过30%.2000年起加强防治,不仅有效控制疫病蔓延,且坚持全面、及时挖除病树,夏伐后及时、统一治虫,压条补缺,加上年年增施有机肥,以及采养结合等有力措施的配合,2003年全园区平均667m2产茧量恢复到126kg. 相似文献
5.
桑黄化型萎缩病是危害桑树的严重病害之一,对蚕桑生产威胁极大。该病发病初期,枝条顶端桑叶变小,叶脉变细,稍向背面卷曲,叶黄化,随着病势加重,腋芽萌发,生长一些细小侧枝,侧枝节间特短,老叶黄化脱落成帚状;发病往往先由一根枝条蔓延到一根支干,乃至全株发病,病株一经夏伐,往往直接长出猫耳状的小叶,细枝丛 相似文献
6.
<正> 将1988年7月中旬进行病芽套接、当年发病率为100%的黄克桑,从11月起每隔30天将休眠条分期扦插于装有湿润(石至)石的玻璃烧杯内,置20℃培养室内培养,结果11月、12月、1月、2月、3月剪条扦插后萌发的桑芽发病率分别为:83.3%、66.6%、58.3%、58.3%、75%,结果表明,桑黄化型萎缩病休眠枝条内病原没有消失,枝条仍 相似文献
7.
就桑品种对黄化型萎缩病抗病性鉴定技术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 7种鉴定技术的操作方法 ,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8.
桑黄化型萎缩病属桑树全株性病害,是桑树主要病害之一,又称萎缩病、癃桑、猫耳朵、塔桑等.分布在全国各植桑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少地区暴发成灾,严重威胁蚕桑生产.近几年来,随着蚕桑业的复苏,东阳市的山区种桑面积逐渐扩大,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不断提高,为确保东阳市的蚕桑生产安全,提高蚕农经济效益,做好桑黄化型萎缩病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试验结果表明,夏秋桑黄化型萎缩病株的大批出现期为7—9月份,其病株发生越早,发病程度越重。由于剪病条紧紧把握住病原菌在树体内的转移规律,而使病株内的病原菌数量显著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因而,对病株的康复效果明显,第二年累计康复效果高达95.5%。同时,由于减少了新生病株数量和病害传播机会,而对发病桑园防效明显,第二年累计校正防效达91.6%.并且剪病条方法简单,针对性强,成本低,效益高(亩增收节支67.77元),蚕农乐意采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综合防治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12.
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及其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史、症状及发生规律,提出了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四个方面的桑黄化型萎缩病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3.
14.
桑黄化型萎缩病是危害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70年代末80年代初,该病在我市逐步扩散,特别是湖州郊区、长兴县的太湖沿岸部分地区危害成灾。安吉县苕溪两岸也有严重发生。郊区漾西乡由沿湖各村呈带状向南推进,太湖乡则以谢溇为中心呈放射型向东、西端和南端迅速扩散,严重影响了我重点蚕区的蚕茧生产。为此,于1987年冬开始组织协作组对本病开展了调查和试验研究,实行大面积防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桑黄化型萎缩病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面广、危害严重,湖州市70年代初开始到80年代初暴发成灾,据1983年冬季调查,全市有20余个乡镇发生桑黄化型萎缩病危害,病区范围达5.78万亩,特别是太湖沿岸发病严重,漾西乡1983年冬季调查该乡3714亩专业桑地中有2733亩发生不同程度的桑黄化型萎缩病,发病桑地面积占桑地总面积的73.58%,其中太湖沿岸的胡溇、宋溇、乔溇、汤溇、新浦五个村1136.1亩专业桑地,平均株发病率高达49.2%.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正>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类菌原体(MLo),在桑树生长季节中,病原主要分布在病枝条皮部、叶柄、叶脉、叶肉组织中。但以桑树枝条新梢幼嫩组织中病原菌含量较多。以往实验证实,桑树在生长季节中,病枝条上的各芽都带有病原,套接健康桑苗都能发病。但对越冬病桑枝条是否带毒未开展系统性研究,以往曾提出越冬病枝条经冬季低温可以失 相似文献
20.
用组织培养法保存、增殖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岛桑(MorusacidosaGriff)苗茎尖进行组培脱毒,昆虫介体接种病原,继代培养,获得无休眠期的标准桑黄化型萎缩病株和病原类菌原体驯化株。通过对MS培养基成分的调节,可以批量繁殖病株和类菌原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