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民的土地通过征收变为建设用地,而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不受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通过纳什谈判理论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方法,分析了在征地利益分配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农民的行动选择和动机。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强势地位、农民高昂的维权成本、较低的维权成功率是导致农民在征地利益分配过程中,受益较少的原因。建议采取的解决方式:(1)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增强农民议价能力;(2)提升征地补偿标准,改进补偿方式;(3)完善信访制度,降低农民维权成本;(4)完善相应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治理农业污染,建设美丽乡村。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也是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研究农民的生态行为意义重大。杭州市市周边村庄农民施用有机肥的情况调查表明:农民生态行为受经济利益、生态意识和知识水平、农业技术推广程度和其它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政府应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微观治理机制,提升农民生态意识、强化政府责任、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3.
庞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52-11854
分析了失地农民在政府征地过程中的权益受损状况,论述了政府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政策措施: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执政理念的转变,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尊重其政治权利和人格尊严,全方位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使政府行为与农民利益达到共赢。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基层政府的政策执行,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存在缺乏农民的参与、政策选择性执行、政民冲突等问题,基层政府需要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将其纳入有效的监督评价系统;减少政策选择性执行行为,转变工作态度与方式;拓宽农民利益诉求渠道,加强政民互动和向上反馈等三个方面来提升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从而更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利益问题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利益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并从中国农民利益的现状了出发,分析影响中国农民利益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初期的资金积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发展,以及农业、农民和农村自特点等;提出了保护农民利益的主要措施是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民自身保护能力,提高保护农民利益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农民作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其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直接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往的农业发展模式导致了严重的面源污染,为此,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以推动农民实施亲环境行为,但农民实施亲环境行为的积极性依然较低。Fogg行为模型是基于设计理念而改变人行为的模型,文章在阐述Fogg行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亲环境的Fogg行为模型,并从动机、能力和触发点三个方面分析了农民实施亲环境行为基本要素的现状,探讨了培育农民亲环境行为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关于农业"产业化"概念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当前国内流行的农业“产业化”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即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导致政府行为的扭曲和缺乏国际间的可比较性。进而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具体分析农业商业化的情况,建议不要使用农业“产业化”概念;二是深入理论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农民经济利益方面的研究;三是转变政策重点,改变计划经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农地征收的补偿价格是在补偿标准的基础上,由各利益主体进行博弈而决定的。在原有被征地农民和地方政府之间博弈的基础上,将被征地农民内部进行拆分,研究分析不同群体农民在征地中的差异和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他们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博弈,得出相应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土地集体入市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利益冲突逐渐显现。农民作为城镇化进程中受影响最深的群体,有着强烈的利益表达愿望,他们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各项利益诉求能否得到政府的及时回应对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各地、各级政府都在强化政府回应机制建设,但在运行中仍暴露出农民参与度低、政府回应积极性差、回应未能满足农民需求等问题。政府对农民利益诉求的回应直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因此需要不断增强政府回应能力,不断完善政府回应机制,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群体的利益需求,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健康、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0.
农村利益集团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集团的形成促进改革或阻碍改革,主要依赖于利益集团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是否一致。数量巨大的农村人口却难以形成利益集团,主要是由于历史文化、搭便车行为、政府政策导向。因而广大农民在改革的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均等的分享改革的成果,却是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因而为了维护农民利益,应构建能代表农民利益的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11.
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农民的利益。解决城市化问题首先要解决农民问题,然而,现实确使一些农民不但未能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受益者,反而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利益牺牲者。如何保障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利益是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应积极探索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利益保障对策,切实维护增进农民自身利益,使其享受到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政府强制性的禁牧政策并没有使农民的草场利用行为发生根本改变,放牧行为迁是在进行。为满足自身经济需求。农民宁愿冒险违反政府的政策规定。而诸如草场制度的完善性和社区凝聚力的强度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草场利用行为。生态保护必须以满足农民的基本经济需求为前提。使农民的草场利用行为达到自愿地根本地改变。  相似文献   

13.
从实例列举出发,分析了拆迁过程中农民行为的诱因,并阐述了其理论启发,指出拆迁过程中农民试图通过搭建违章建筑来增加拆迁面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并希望依靠这种方式寻求保护和补偿失去的安全感;农民搭建违章建筑的行为具有经济功能和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4.
张泽怡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3030-13033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导致城市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成为不争的社会事实。国家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但在其制度的顶层设计中并未给予全社会群体以公平的利益分配,城市化发展的结果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换取另一部分人的收益。这一问题在城市外拓进程中政府征地行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政府通过土地管理法获得了农村土地市场的垄断权,而作为农村土地的所有者、承包者——农村集体组织及农民无权决定土地的用途,只能被动接受征地赔偿,享有极小的议价权利和土地增值收益。相比而言,政府以土地为资本和源泉赚取城市发展所需的成本和政绩.成为土地增值分配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该研究旨在分析土地利益博弈的现状和成因,并对目前围绕农村土地征收改革所提出的建议和措施进行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德钦县云岭乡葡萄产业发展具有传统的历史,在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热潮中,云岭乡葡萄产业的发展再次进入社会各界的视野.立足于云岭乡葡萄产业的发展背景,以农民利益诉求“八年葡萄收购价不变”为切入点,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视角,分析了各利益相关群体在葡萄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冲突行为.政府、农户、酒业公司与农民组织是最为重要的利益群体,他们的合作和冲突行为决定着葡萄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通过搭建农户与政府、酒业公司、农民组织等四方利益相关群体协调沟通平台,构建四方利益协调机制,从而实现云岭乡葡萄产业的良性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企业进入农业的经营模式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文章根据搜集的资料数据,回顾了企业进入农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并对其对策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企业进入农业过程存在着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缓慢导致企业用地难;政府的逐利动机导致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损;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民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企业一体化发展挤压农民组织化程度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完善土地集中政策、规范政府行为、建立企业与农户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4年到2006年掀起土地开发的热潮,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收,失地农民成为新的弱势群体,面临着严重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征地过程中农民利益受损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提出要保障失地农民利益,首先要改革征地制度,使征地程序更加合理化,其次要积极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使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同时还要创新征地安置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要消除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制度性排斥,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最后政府要规范土地征收行为,避免乱征地,还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使失地农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相似文献   

18.
土地征用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其中以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博弈最为激烈.基层政府占据制度优势,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驱动下进行征地;农民受资源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征地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从基层政府与农民的行动目标出发,建立动态博弈模型,在博弈论视角下分析了两者在征地中的关系和行为,从土地制度、政府、农民3个角度提出了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业保险中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农业保险的市场化经营和农业保险的特殊性不相适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保险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不前、日益萎缩的局面.运用动态博弈理论对其原因进行探讨,并分析作为"经济人"的农业保险主体农民、政府、保险公司三者的行为选择,得出当前中国农业保险必须采用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方式,政府必须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大力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运用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及制度分析法,针对现阶段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大量闲置撂荒的矛盾现象,探究导致撂荒现象的经济学原因。结果表明:耕地撂荒是个体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现象,是由于农民与地方政府各自不同的目标函数导致行为结果的不同——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因此解决耕地撂荒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兼顾各利益阶层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