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1997年,在安徽省霍山县原种场进行茶稻间作技术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新辟茶园5年内实行茶稻间作,由于采用施肥及地膜覆盖等措施,比单作茶园土壤肥力有所增加,夏季地面温度下降,茶园内相对湿度增加,有益于系统对光、热、水、气资源的充分利用,平均每公顷每年可产稻谷3300kg,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对解决贫困缺粮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方丘陵山区茶稻间作复合系统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皖南丘陵山区茶稻问作复合系统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稻间作复合系统叶面积指数高于单作茶园,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等资源。盛夏季节水稻拔节后高度高于茶树,其遮荫作用使间作茶园荼蓬面温度比单作茶园降低2.1~2.3C(晴天)和0.3~0.4C(多云),光照强度降低40%以上,相对湿度增加6%~ll%(晴天)和3%(多云),问作茶园每公顷土壤流失量较单作茶园减少159.5%,害虫天敌的数量增加,主要害虫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到防治标准以下,不需要施用农药。  相似文献   

3.
不同间作模式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天敌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香樟-茶、野花椒-茶、沉香-茶3种间作模式下茶树主要病虫害及天敌在春茶、秋茶2个生育期的发生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茶园中间作香樟、野花椒、沉香对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天敌的影响不一致。香樟间作茶园茶轮斑病和茶赤星病的发病率较对照茶园低,但有增加茶小绿叶蝉的趋势;野花椒间作茶园茶饼病的发病率、茶小绿叶蝉虫害均较对照茶园低;沉香间作茶园茶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茶蚜的数量较对照茶园减少,茶轮斑病和茶煤病发病率也较对照茶园降低。  相似文献   

4.
茶稻间作系统水稻旱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安徽山区茶园的气候和生态特点 ,提出了茶园间作水稻进行旱育稀植的一整套技术方法和操作措施 ,为茶园旱作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58-60
概述了茶园间作的原理,着重分析茶园间作对于茶园小气候、生物群落以及茶叶品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并简单介绍了茶园间作的类型(茶—粮、茶—林木、茶—绿肥农作物以及茶—林—绿肥复合型间作),总结了间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为合理的茶园间作生态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茶园中合理地间作其他作物,有利于扶植天敌或抑制害虫。为评价松阳茶区几种常规间作对天敌和害虫个体数的影响效应,遂选乌牛早品种分别与吊瓜、杨梅和柑桔的间作茶园、安吉白茶品种与吊瓜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于2007年9月上旬-2008年12月下旬,每旬1次调查茶丛上、中、下层各类天敌和害虫的个体数。结果表明:(1)茶园天敌总个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杨梅和柑橘间作茶园,天敌个数最少的是乌牛早纯茶园,5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2)害虫总个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乌牛早与杨梅、柑橘间作茶园,5者之间差异也达显著水平;(3)茶丛上层总个体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杨梅和柑橘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差异达显著水平;(4)茶园总个体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杨梅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乌牛早与柑橘间作茶园,差异显著;(5)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益害比值最大,乌牛早纯茶园、乌牛早与柑橘间作茶园益害比值最小。分析认为:(1)间作拓展了空间,分散了昆虫和蜘蛛对于茶树的注意力,可以增加害虫或天敌的个数;(2)间作作物气味可调节昆虫行为,吊瓜与茶树间作吸引最多的害虫或天敌,柑橘与茶树间作致茶园中总个体数显著减少;(3)间作调节茶园益、害个体数量之比,合理间作可以作为一种调控害虫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夷陵区茶-林、茶-果不同间作方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和鲜茶叶品质的影响,为夷陵区茶园科学间作提供参考。【方法】以纯茶园为对照(CK),选取夷陵区茶-山胡椒、茶-柚子、茶-板栗、茶-杉树4种间作处理,分析不同间作处理茶树发芽密度、生态环境、土壤养分和鲜叶品质的差异。【结果】与纯茶园(CK)相比,4种间作方式对茶树芽密度均无显著影响;茶-山胡椒、茶-板栗间作对茶园温湿度影响不显著;茶-柚子、茶-杉树间作对湿度影响不显著,而对温度影响显著(P<0.05);茶-山胡椒间作对茶园光照强度影响不显著,茶-柚子、茶-板栗、茶-杉树间作对光照强度影响显著(P<0.05);茶-杉树间作对茶园土壤水分影响显著(P<0.05),茶-山胡椒、茶-柚子、茶-板栗间作对茶园土壤水分影响不显著。从调节茶园土壤看,土壤pH、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茶-山胡椒、茶-板栗间作高于纯茶园,茶-柚子、茶-杉树间作低于纯茶园;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表现为茶-杉树间作低于纯茶园,茶-山胡椒、茶-柚子、茶-板栗高于纯茶园;速效钾含量表现为茶-柚子、茶-板栗间作高于纯茶园,茶-山胡椒、茶-杉树间作低于纯茶园。从茶树鲜叶品...  相似文献   

8.
茶园间作杨梅、柑桔和吊瓜对粉虱种群数空间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间作经济作物对重要茶虫黑刺粉虱种群数量和空间特征的影响、以便选择适宜的间作作物,遂选乌牛早品种的纯茶园、乌牛早分别与柑桔、杨梅和吊瓜间作茶园、以及安吉白茶与吊瓜间作茶园,2007年9月上旬-2008年12月下旬,每旬1次调查茶丛上、中、下层各虫态的粉虱数量,网捕茶梢近空的粉虱成虫。结果表明:(1)5类茶园的粉虱总个体数、以及茶丛上、中和下层粉虱个体数之间的差异均分别达到显著水平,以安吉白茶与吊瓜间作茶园的粉虱总数最多、纯茶园次之、乌牛早-吊瓜间作茶园最少;(2)间作吊瓜的2块茶园茶丛上层的粉虱数量明显减少;(3)以茶园粉虱总个体数、茶丛上、中和下层粉虱个体数为属性、5类茶园为实体的聚类分析表明,纯茶园、乌牛早-杨梅和乌牛早-柑桔间作茶园归为一类,乌牛早-吊瓜、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各为一类。分析认为:不同品种的茶树与间作作物合适的组合可抑制粉虱种群、不合适的组合会增进粉虱种群,间作还可改变粉虱数量的垂直分布。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东西走向的茶行中分别间作玉米、大豆、玉米+大豆以及覆盖遮阴对新建茶园生态环境、茶籽萌发、茶苗生长以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⑴茶行东西走向以间作大豆的效果最好。间作大豆的茶园温度可降低3.1~3.6℃,光照强度降低86.4%~90.4%,日均相对湿度增加10.6%,土壤含水量增加13.0%,日均光合速率为对照的2.7倍,茶苗成活率、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分别增加32.3%、60.5%、33.1%2、18.9%。⑵与覆盖遮阴相比,间作更能提高茶园的空气湿度。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7,(2):12-14
对间作两年食用菌,间作一年食用菌和单作茶园3种大叶茶树栽培模式茶园的茶叶产量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我们就土壤因素对茶叶产量的形成差异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茶菌间作两年处理的茶园产量相对更高,一年茶菌间作茶园次之,单作茶园最少。茶菌间作共生从三个方面改善土壤环境:(1)菌包的间作提高了土壤水分;(2)降低了土壤容重;(3)改变土壤易酸化的特性,提高其pH值。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南北走向的茶行中间作玉米、大豆、玉米+大豆以及遮阴对山东新建茶园生态环境、茶籽萌发、茶苗生长以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⑴在南北走向的茶行中以间作玉米的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间作玉米的茶园空气温度可降低1.7℃,日均光照强度降低47.6%,日均相对湿度增加15.8%,土壤含水量增加27.1%,茶苗的发芽期及全盛期分别提早8 d和11 d,茶苗成活率增加22.4%,株高、茎粗、节间长、叶面积各时期测定均表现最好;⑵与覆盖遮阴相比,间作更能提高茶园的空气湿度,但在南北走向下覆盖遮阴则更能有效降低茶园的光照和温度。  相似文献   

12.
山东新建茶园间作花生与春玉米的效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间作花生、春玉米对新建茶园生态环境、茶籽萌发、茶苗生长以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春玉米的茶园夏季空气温度、茶苗叶面温度、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的降低幅度均显著大于间作花生,茶园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增幅显著高于间作花生,茶苗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有效避免了间作花生和对照出现的“午休”现象,茶苗成活率、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也均显著好于间作花生。表明间作春玉米较适合山东新建茶园。  相似文献   

13.
不同间作物对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明林茶间作对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不同间作茶园的土壤为材料,以单作茶园土壤为对照,采用土壤常规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间作沉香的茶园土壤,N、P、K含量略低于单作茶园,但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4.7%;间作野花椒的茶园土壤,N、P、K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2.7%、22.9%、17.4%、7.2%;间作香樟树的茶园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3.8%、8.4%.说明,进行林茶间作对改善茶园土壤性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棉稻豆茶立体间作与棉花油菜连作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四熟立体间作比两熟连作年每公顷增加产值10491.9元,纯收入增加6857.7元。提出棉稻间作共生期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剧毒农药。  相似文献   

15.
梨茶间作茶园生态效应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作茶园和梨-茶间作茶园为研究对象,测定间作梨树对茶园微域气候、茶树生长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并对单作茶园和间作茶园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间作梨树可有效调节茶园光照,夏季正午时分可使茶园光照强度明显降低;也可调节茶园水分和温度,间作茶园夏季日间气温较纯茶园低1.1 ~8.2℃,空气相对湿度较纯茶园高3.0%~7.1%,改善了茶园小气候;间作茶园还可促进茶树生长,使茶树氮代谢加强,提高了茶叶品质;间作茶园还能增加茶园经济效益,使茶农增收25.2%~28.5%.说明间作梨树对茶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茶园生态控草提供理论依据,以茶单作茶园为对照,采用5点取样法研究茶-芋间作茶园夏季杂草的种类/群落结构及其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类茶园中主要杂草有20科37种,其中,茶-芋间作茶园有17科24种,杂草科的数目较对照(16科30种)多,但杂草种类数目较对照少。茶-芋间作同时期杂草田间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较对照显著降低,最高株防效达92%,夏季6-8月平均株防效为73. 6%;茶-芋间作可改变茶园杂草群落结构,显著降低优势杂草的危害程度。单作茶园的优势杂草为尼泊尔蓼、丛枝蓼、薄叶新耳草、野茼蒿和碎米荠,茶-芋间作茶园优势杂草为野茼蒿、薄叶新耳草、蕺菜、宽叶母草和尼泊尔蓼。  相似文献   

17.
茶树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分析幼龄茶树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养分状况、茶叶生长、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方法】采用两个大豆品种和两个茶树品种,分春、夏两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基地酸性土茶园进行田间试验,分别调查了茶、豆间作对土壤pH、氮、磷、钾、钙、镁等养分状况,茶树株高、株宽及百芽重等生长指标以及杂草控制和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结果】幼龄茶园中间种大豆,大豆秸秆回田后能改良土壤养分状况,能显著降低交换性铝含量,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全氮含量;茶、豆间作能有效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增强幼龄茶园的树势、培养树冠,为成龄茶园的丰产打下基础;茶、豆间作还能有效改善茶园小气候、减少虫害和杂草的发生,从而显著地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结论】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进行茶、豆间作,在增收两季大豆的情况下,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微生态环境,提高茶叶产量,是一种生态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8.
实行粮茶间作套种,发展生态立体农业是发展茶叶产业的一项重要措施。从园地选择,园地整理,茶树种植,茶园管理等方面阐述粮茶间作套种茶园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不同间作模式对茶树光合生理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6,(4):470-473
以单作茶园为对照,以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的杉树间作茶园、梨树间作茶园和桂花间作茶园为研究对象,对各茶园土壤养分含量、茶树光合生理指标和茶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了杉树间作茶园的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和梨树间作茶园的全钾含量低于单作茶园外,其余指标均为间作茶园高于单作茶园。梨树间作茶园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较高,都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分别比单作茶园高25%和36%;其他茶园与单作茶园差异不显著。各间作茶园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儿茶素总量均高于单作茶园,而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均低于单作茶园。说明间作能提高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和保持土壤肥力、提高茶树的光合生理指标,从而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20.
桕茶间作立体经营模式的生态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连续3a的定位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桕茶间作茶园内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小气候条件及土壤条件均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林分结构较纯茶园复杂完善,表现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呈垂直上的成层性和水平上的交错和镶嵌性。因此,对环境好源的利用上,间作茶园较纯茶园充分。间作茶园中茶树的净光合速率较纯茶园高,呼吸速率较纯茶园低,茶树的蒸腾强度也较纯茶园低。因此,间作茶园中茶叶产量和品质具备了优于纯茶园的生理学基础。上述结果表明,桕茶间作模式具有较好的生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