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树芽叶茸毛的研究——Ⅲ.茸毛性状的遗传与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茸毛性状差异明显的品种福鼎大白茶、浙农109、祁门长叶、浙农12、浙农21、紫芽种以及由其组成的五个杂交组合(福鼎×浙农109、福鼎×浙农12、福鼎×祁门长叶、紫芽种×浙农21、浙农21×紫芽种)的后代共62个样本为研究材料,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地研究了芽叶茸毛的分布、密度、长度和粗度。用数量遗传学中的方差分析、亲子相关回归和加性—显性基因效应模型理论分析估算了茸毛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B)、遗传变异系数(GCV)、狭义遗传力(h~2N)和相对显性势([h]/[d])。结果发现:(1)茸毛诸性状的 h~2B%均较高,依次为:密度(95.18%)>分布(88.77%)>粗度(85.28%)>长度(81.35%),说明这些性状主要受基因型控制。(2)茸毛诸性状的 GCV 值依次为:密度(52.31%)>长度(16.06%)>分布(12.50%)>粗度(6.05%)。说明选多毫良种从密度着手效果最佳,而以粗度作选择指标则作用不大。(3)茸毛诸性状的狭义遗传力(h~2N)和基因型效应分析表明,茸毛性状在F_1代中的表现大多偏向母本,特别是密度性状,母本显性效应占91.7%。这说明,亲子代间茸毛密度的相似程度较高,在以多毫品种为目标的育种工作中,亲本的选配应选茸毛密度大的品种做母本。  相似文献   

2.
不同品种“桐城小花”茶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比较了舒茶早、群体种、凫早二号和龙井长叶4个茶树品种制成的“桐城小花”茶样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和儿茶素总量,以及EGCG和C在不同品种所制“桐城小花”茶样中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 0.05);而游离氨基酸总量和EGC、EC、ECG含量在不同品种茶样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茶氨酸、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在不同品种茶样中的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通过层序聚类分析了这些差异成分在不同品种茶样中的分布规律。其中EGC、EC和ECG等儿茶素类化合物在舒茶早茶样中的含量普遍高于它在其他3个茶样中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茶氨酸和精氨酸等氨基酸类化合物在凫早二号、群体种和龙井长叶茶样中的含量普遍高于它们在舒茶早茶样中的含量;天冬氨酸在群体种、龙井长叶茶样中的含量明显高于舒茶早、凫早二号茶样。  相似文献   

3.
嫁接茶树氨基酸含量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吴姗  骆耀平 《茶叶》2000,26(2):75-77
对4种不同嫁接组合茶树(乌牛早/鸠坑,龙井43/鸠坑,浙农113/鸠坑,福建水仙/鸠坑)及相应的嫁穗,砧木品种新梢一芽二叶的氨基酸作了HPLC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茶样都检出17种游离氨基酸,其中嫁接茶树中茶氨酸含量都较对应接品种有增高,这是导致氨基酸总量较对应接、砧木品种高一个主要原因,但乌牛早/鸠坑的氨基酸总量较乌牛早品种低,其中ARG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他3个嫁接组合ARG含量也较各自接品种降  相似文献   

4.
茶氨酸合成酶基因的SNP挖掘和遗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氨酸合成酶(Theanine synthetase,TS)基因是茶树茶氨酸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本研究以氨基酸含量差异明显的亲本及其杂交所得F_1子代为研究材料,克隆TS基因的c DNA序列,挖掘其SNPs位点,并成功将杂合SNP位点定位在遗传连锁群上。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序列比对在亲本间检测到3个SNPs,验证得到1个杂合的位点SNP735。将此位点成功转化为dCAPS标记,该标记在子代中的基因型分离比为1∶1,利用该群体已构建的茶树遗传图谱进行遗传定位,将dCAPS标记定位在连锁群LG03上,相邻标记为TM299和TM517。联合此标记及其相邻标记与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和茶氨酸含量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萎凋是影响白茶、红茶和乌龙茶风味品质的重要工序.本文选用10份茶树品种春茶新梢的一芽二、三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供试材料,在控温控湿(20~22℃、RH 35%~45%)条件下,探讨了不同萎凋程度茶鲜叶的游离氨基酸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供试茶样可按嫩度划分为两个类群,且在萎凋过程中均有按鲜叶减重率(0%、15%、30%、45%、60%)区分倾向,而使之区分的游离氨基酸特征组分主要有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苏氨酸和丝氨酸.随着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的加重,尤其是在减重率30%以后,一芽二、三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茶样在二维空间的分布渐趋离散,即不同品种茶样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模式愈加多样.茶鲜叶各游离氨基酸在萎凋过程中的组分变化差异明显,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等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而茶氨酸含量逐渐减少.该研究结果可为基于萎凋工艺的茶叶品质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氨基酸是茶叶中重要化学成分,对茶叶品质有重要的影响.本试验采用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白茶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白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占茶叶干重的1.37%,在样品中共检测出14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茶氨酸的含量最高,占氨基酸总量的66.96%,其次是精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结果表明,用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快速、简便检测白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叶面喷施氨基酸对茶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氨基酸喷施茶树,采摘鲜叶并进行真空厌氧处理。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对茶叶中γ-氨基丁酸(GABA)生物合成量、厌氧处理对茶样中各氨基酸含量以及施肥时间对GABA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喷施氨基酸后,经真空厌氧处理茶鲜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明显上升,6种氨基酸对GABA合成的影响作用由高到低为谷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苯丙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茶鲜叶中氨基酸含量尤其是谷氨酸、天冬氨酸及茶氨酸含量高低可以作为评价GABA合成作用的指标;叶面喷施谷氨酸5d时,茶鲜叶中氨基酸总量以及谷氨酸、天冬氨酸和茶氨酸增加总量最高。综合分析确定施0.5%谷氨酸叶面肥5d后,采摘一芽二、三叶鲜叶,常温下厌氧处理8h,是生产γ-氨基丁酸茶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游离氨基酸是茶叶重要的呈味物质.为了探索提高茶叶氨基酸含量的生产技术,采用在不同空气湿度(40%、50%、70%、90%)下,建立人工气候室室内栽培茶树,测定茶鲜叶中不同风味特征的游离氨基酸组分,进行PC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占氨基酸总量主要成分的氨基酸组分为茶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脯氨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茶...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紫色深浅不一的5个特定紫芽品种茶树春梢芽叶中的花青素、茶多酚、黄酮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总量等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芽品种茶树芽叶深浅与花青素含量关系密切,与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  相似文献   

10.
茶树杂交新品种"浙农176"选育报告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梁月荣  赵东  陆建良  刘祖生 《茶叶》2004,30(1):27-29
以"福鼎大白茶×浙农12"人工杂交后代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优质、高产茶树新品种--"浙农176".品比试验表明,浙农176为早芽型品种,其春季萌发期与福鼎大白茶(对照)接近;适制绿茶,产量和品质均超过对照."浙农176"茶多酚总量和氨基酸含量高,分别超过对照4.1%和8.7%."浙农176"抗旱性、抗寒性较强,超过对照;抗病虫力与对照相当.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6个高氨基酸茶树品种(系)白叶1号、中黄1号、黄金茶1号、苏茶早、E1和20-2-1的主要生化成分,以湖北茶区主栽品种鄂茶1号为对照,分析了6个品种(系)春季新梢(一芽二叶)中主要生化成分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高氨基酸茶树品种(系)中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茶氨酸及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水浸出物、茶多酚、酚氨比、EGCG、GCG及儿茶素总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其它组分变化规律不明显.基于主要生化成分含量聚类分析显示,白叶l号、苏茶早、黄金茶1号、中黄1号、E1等5个品种(系)聚为一类,该类具有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低的特性;此外,高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的品系20-2-1则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2.
大豆高蛋白育种双列杂交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5个亲本配制的10个双列杂交组合的F_2、F_3代的蛋白质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亲本蛋白含量高,一般配合力往往有较高的趋势。亲本、F_2、F_3代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亲本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和0.667。高蛋白亲本Sioux的G、C、A最高,它和较高蛋白质含量亲本杂交的组合S、C、A也高。F_2、F_3代蛋白质含量分离的上限、下限及均值受双亲均值的影响大于受某一亲本的影响,F_2代受亲本的影响大于F_3代受到的影响。F_2和F_3代株系间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大于单株蛋白质含量的世代间相关系数。分离上限、下限、均值的F_2—F_3代的单株或株系间的相关系数相近,表明针对分离群体的高蛋白方向的样本的选择,其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茶氨酸是茶叶氨基酸的重要组成成分,它被誉为茶树的特征性物质,这是因为1950年日本酒户弥二郎首次从绿茶中分离得到以来,迄今除了在蕈(Xeeocomus badius)和山茶花(Camellia Sasanqua)中发现有少量茶氨酸外,其它植物中均尚未发现;又因为茶氨酸在茶叶化学成份中的含量占于物率总量的1—2%,特别在茶叶氨基酸组成中一般占50%以上,高的可达70%以上;同时,茶氨酸又是重要的茶叶品质影响成份,其与茶叶品质的相关系数为0.989。因此,茶氨酸就引起了茶叶科学工作者极大的注意和产生浓厚的兴趣。近  相似文献   

14.
对‘中白1号’白化茶品种和‘茂绿’、‘中茶108’、‘春雨1号’、‘杭茶21’、‘鸠坑早’新品种(品系)等10个品种(品系)制得千岛银珍茶的感官品质、理化成分和杯泡观赏性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白1号’、‘茂绿’和‘浙农117’品种制得的茶样感官品质明显好于对照‘鸠坑群体种’,特别是‘中白1号’白化茶品种,其高氨基酸低茶多酚的理化基础能明显改善芽茶滋味浓涩的品质缺陷。‘春雨1号’等芽头肥壮、厚实、圆直的品种茶样的杯泡观赏性较好,而芽头宽扁、松空的品种茶样杯泡观赏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85.不同采摘时间、遮光处理和叶位的茶树新芽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 在茶叶不同采摘时间和其品质成分的关系上,研究表明,头茶的品质成分含量明显高于二、三茶,特别是精氨酸和茶氨酸的含量较高.茶芽中的全氮、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均有随着芽梢成熟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但蔗糖、葡萄糖、果糖等游离糖含量和水溶性盐及可溶性果胶的含量则随着茶梢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维生素C含量则从采摘中期起逐渐增加,然后又减少.茶叶中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则随着茶芽成熟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但(-)-EGC的含量呈增加趋势.无机成分中,磷酸和钾的含量随茶梢成熟度的增加而减少,但钙、锰、铝的含量呈增加趋势.铜和锌的含量随茶树芽叶的成熟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6.
云抗10号大叶种茶晒青芽叶的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云抗10号大叶种茶为研究对象,分别采摘其芽头、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第四叶和茶梗,分析其生化特性。结果表明:芽头的总灰分、可溶性糖、铁、锰和氟元素含量低于叶片中的含量,而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比例)、粗纤维、铜、锌、茶氨酸和咖啡碱的含量高于叶片中的含量,芽头的茶多酚、水浸出物和酯型儿茶素含量低于嫩叶,高于老叶。茶梗的总灰分、水浸出物、茶多酚、铜、氟、咖啡碱、儿茶素总量均低于芽头和叶片,而粗纤维、铁和茶氨酸含量高于芽头和叶片。不同芽叶生化成分变异系数高于15%的有铜、锌、锰、氟、粗纤维、可溶性糖、茶氨酸、咖啡碱、儿茶素及其单体类物质,由此表明不同芽叶的生化成分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武夷水仙是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类.本文概述了武夷水仙茶的品质化学特征,其嫩梢的主要生化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水浸出物42.35%、茶多酚33.42%、氨基酸总量2.76%、儿茶素总量19.50%、茶氨酸15.73 mg·g-1.武夷水仙成品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水浸出物33.6%、氨基酸总量2.9%、儿茶素总量59.24 mg·g-1、生物碱总量34.53 mg·g-1、茶氨酸3954.6 mg·kg-1,挥发成分主要是萜烯类、醛类及醇类,主要成分有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顺-己酸-3-己烯酯、α-法尼烯、β-紫罗兰酮等.随着烘焙温度提高和贮藏年份的递增,武夷水仙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应用HPLC-PDAD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4~5叶初展的福云6号沙培茶籽苗各部位儿茶素类、嘌呤碱、氨基酸(茶氨酸)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儿茶素类、嘌呤碱(咖啡碱、可可碱)主要分布于茶籽苗叶片及嫩茎,子叶下部含量明显降低;EGCG、茶氨酸在茶籽苗嫩叶中含量较高,并随叶片成熟不断减少,但茶氨酸以侧根和主根最为富集,其代谢前体氨基酸(Glu、Ala)在根部亦具较高含量。随着茶籽萌发,茶氨酸在胚根大量合成,初露紫红色嫩茎的茶籽苗根系茶氨酸含量达13.429mg/g鲜重。据此认为培育茶籽及其无性系幼苗,并以幼嫩根系为材料,有望成为茶籽综合利用及天然茶氨酸获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茶氨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茶氨酸(N-乙基-r-L-谷氨酰胺)是1950年日本学者酒户弥二郎首次从绿茶中分离并命名的。到目前为止,除了在蕈-(Xeecomus badins)和茶梅(Camellia sasanqua)中检出外,在其它植物中尚未发现。茶氨酸大量存在于茶树中,占干茶的1%~2%,占氨基酸总量的5%以上。  相似文献   

20.
茶树品质遗传的窥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根据历年育种实践中所观察的资料,并参考国内部分有关文献,对茶树的发酵性、茶多酚类、嫩叶颜色、茅叶茸毛、萌茅期和叶尖等六个品质性状的遗传传递性,进行一些窥测论述,从中揭示六点讯息:一、芽叶发酵性的相对遗传力,视杂交组合不同而异,F_1的表现,多为正向部分显性。二、多酚类含量的相对遗传力,多为正向部分显性,以槠叶齐×英红2号为优。三、嫩叶颜色的遗传,很大程度地倾向于母性。母代为紫或紫红色的,其子代幼苗中,以紫、红色株的比例最大;母代为绿色或黄绿色的,其子代幼苗绿色株的比重大。亲本为黄绿×黄绿的其子_1代黄绿色株的比例大(68.5—100%);凡亲本中有一为紫,且均为中、小叶类型的,则其子_1代绿色植株的比例小。因之,在进行杂交育种时应选用黄绿色的亲本为佳。四、芽叶茸毛的多少,一般品种群体中多趋近于平均值,即使白毛茶著称的品种,其子_1代茸毛平均值并不突出。但其中有少数茸毛特多的植株,确甚罕见。在白毛茶的原产区,茸毛才能得到充分表现。茸毛的杂种优势,似均为负值,其相对遗传力,似亦为负向超显性。五、萌芽期,在 F_1代中,有97%为似亲本类型。从春茶生育期(天)看,其遗传力(h~2)为中生型>早生型>晚生型;从开采期看,早生型种群,其子_1代多为早生型组成,中、晚生型种群,其子_1代多为中、晚生型组成。六、叶尖指数(β)能准确地表示叶尖尖钝的程度。叶尖指数的相对遗传力,一般为负向部分显性。其中有正向超显性和正向部分显性的,值得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