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研究利木赞杂交草原红牛的肉用性能,选择断奶后小公牛利草F139头、草原红牛79头,在同样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持续育肥至18月龄时屠宰。结果表明,利草F1出栏体重和育肥期日增重极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体躯高度、体斜长、坐骨端宽、胸围、管围、腿围均极显著地大于草原红牛(P〈0.01),整体结构趋向于偏肉体型;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等主要产肉指标极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利草F1肉中的粗脂肪含量较草原红牛有一定的下降,而粗蛋白质的含量有所上升;利草F1的油酸含量比草原红牛下降2.43个百分点;不饱和脂肪酸、与鲜味有关的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利草F1与草原红牛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草原红牛与利木赞杂交后增重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草原红牛育成后,肉用性能亟待提高,因此我们搞了用利木赞杂交的试验。试验从草原红牛与利木赞杂交后的育肥效果观察,可以看出:杂交后利×草F1的增重效果明显优于草原红牛,且适合于草原地区放牧饲养,此杂交组合应当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产肉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随机选择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体重接近、身体健康的7月龄公牛33头,按血缘关系分为三组,草原红牛、含1/2及1/4利木赞血分别为10头、13头和10头。试牛进行为期326 d的育肥试验和屠宰试验,测定分析了体重、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及背最长肌肉样中粗蛋白、粗脂肪、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结果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育肥牛出栏体重、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有显著提高;肉中粗脂肪含量随着外血量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粗蛋白含量变化趋势则相反;肉中脂肪酸和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无明显变化。表明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可以提高草原红牛的产肉性能且对草原红牛肉的风味和营养价值不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木赞牛杂交改良对草原红牛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纯种草原红牛和含1/2利木赞血缘的改良草原红牛各16头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条件下进行10个月的集中舍饲育肥,研究了2组牛生长速度、产肉率及眼肌面积、大理石花纹和嫩度等肉质水平。结果显示, 改良牛的体高、体长、胸围、体质量、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等极显著或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或P<0.05),改良牛的眼肌面积比草原红牛增8.39%,大理石花纹等级和嫩度剪切力值也略大于草原红牛,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利木赞牛对草原红牛的肉用性能改良效果显著,且对草原红牛的肉质没有明显影响,草原红牛保持了其原有肉质好的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5.
丹麦红牛血液导入中国草原红牛产乳产肉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X草(以下简称导血F1)34头和中国草原红牛(以下简称草原红牛)31头初产母牛100d产乳量比较,导血F1平均多产奶292.4kg,提高33.47%(P〈0.01)。导血F1、草原红牛18月龄公牛各12头屠宰试验,净肉产量导血F1公牛比草原红牛公牛平均每头多产净肉14.5kg,提高12.70%(P〈0.01)。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简要介绍改良品种丹麦红牛与秦川牛杂交改良和在省内外推广应用情况。试验结构表明;各地改良效果均甚明显,杂种后代毛色深红,体格增大,生长迅速,适应性及抗病力强;其初生重及各阶段体重、体尺,较本地牛均有很大提高。背腰平背,尻部宽平,股部肌肉及乳房发育较好;产乳、产肉性能均有大幅度提高,役用性能亦未减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明显。黄牛改良已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故深受群众欢迎。文中最后提  相似文献   

7.
草原红牛血液蛋白多态性及与生产性能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草原红牛血液蛋白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关系,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了13头草原红牛和18头利×草杂交牛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和后白蛋白(Pa)3个血液蛋白多态性位点.结果发现Hb、Alb、Pa分别受2个等位基因控制,其中Hb在草原红牛中发现1头牛有4条带的变异;血液蛋白多态性位点与生产性能的方差分析表明,3个蛋白位点对草原红牛及其利木赞改良牛群体的某些性状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选用草原红牛、利木赞牛与草原红牛杂交后代共计40头作为试验牛群体,以内牛线性体型评分方法中的肌肉度评分性状和屠宰肉用性状作为衡量其肉用性能的指标,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8个微卫星位点基因标记与肉用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BM2113等位基因C(142bp)对净肉重和净肉率性状有正面影响;IDVGA46等位基因C(211bp)对内用性能有负面影响;BM1824等位基因A(171bp)时腰厚性状有正效应;TGLA44等位基因E(221bp)对髻甲、腰厚、臀部外形等肌肉度评分性状和体质量、胴体重以及净肉重等屠宰肉用性状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木赞牛与草原红牛杂交后代体尺性状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草原红牛的进一步选育过程中,引进利木赞牛杂交,用SPSS软件对各杂交后代以及草原红牛群体间体尺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1代在体高、十字部高、坐骨端高、体长、坐骨端宽、髋宽和腿围等7个体尺性状上均值极显著或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1或P<0.05);F2代在腿围和髋宽性状上极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1);F3代在髋宽性状上极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1)。因此,采用引入杂交可以提高草原红牛群体肉用性能。  相似文献   

10.
草原红牛是我国培育成功的第一个肉乳兼用型优良品种,采用英国兼用短角牛为父本,以当地蒙古牛为母本经过级进杂交至第2代或第3代,通过选择理想型个体进行横交固定培育而成的.从产肉性能来说,肉质性状作为一种综合性状,和其他性状一样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因而可以通过选种选育的方式提高草原红牛的肉品质.阐述不同基因对草原红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为培育新的草原红牛品种或者品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富平县是全国著名的奶山羊基地县,近年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奶山羊产奶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出现奶山羊大幅度“滑坡”现象,以致鲜奶供不应求,乳品加工厂奶源严重不足。为了解决奶源问题,富平县于1987年开始用丹麦红牛改良秦川牛,二年来共配2367头,产犊670头。丹秦F_1体型外貌与秦川牛相比,背腰宽广,后躯宽平,乳房大,毛色多呈紫红或红色;其初生重平均为29.69kg,比秦川牛提高49.20%,30、90、180、360日龄体重分别提高43.9、30.6、4.5和23.0%;F_1牛耐粗饲,适应性强,能耐寒、耐热,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南德温肉牛对郏县红牛的改良效果,本试验测定了初生、6月龄和1岁南郏F_1公、母牛的体尺、体重,并与相应年龄和性别的郏县红牛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南郏F_1公、母牛各项体尺值(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郏县红牛,表明利用南德温肉牛对郏县红牛进行杂交改良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自1998年以来,先后从许昌,洛阳种公牛站取回夏洛来冻精颗粒,用以改良郏县红牛。结果表明,夏杂F1代个体的体形外貌,体尺,体重及产肉性能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研究郏县红牛的生长性能和肉用性能,系统评价其肉用潜力和优势。[方法] 试验选取4头郏县红牛经持续育肥后屠宰,对其体尺、屠宰性能、胴体指数和产肉性能进行测定。[结果] 经育肥后成年郏县红牛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相较于986年分别增长45.64%、9.12%、20.11%、29.57%、18.33%,相较于2006年分别增长15.43%、0.65%、0.38%、11.84%、5.19%,体重和体尺明显增长。胴体重为322.15 kg、净肉重为288.27 kg、净肉率为53.87%、屠宰率为60.31%、肉骨比为7.20,优质牛肉产率为25.63%,其中胴体重、净肉率和肉骨比相对2007年分别增长10.17%、5.63%和22.03%,值得关注的是高档肉产率已达到15%,经济效益明显。[结论] 经过近30多年由役用向肉用方向的品种改良和选育,郏县红牛已具有了良好的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s of Qin Chuan Cattle improvement crossbreed by Danish Red and its 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 both in and out of Shaanxi.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ment result in each area is quite obvious,and its filial gener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ep red coat color, increased bodysize,rapid growth,and strong abilities of adapt ability and disease resistance;the weightof the newborns,the body weight and body size at different stages increase greatly com-paring with the local cattle;its back and loins are levelstraight with broad rump and well-developed femur muscle and udder;the milk production and meat yield are also raisedby a large margin without any decrease in draft,which brings about evident social,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Yellow cattle improvement has already become the mainpath for many farmers to become rich. At the end of the paper,the exsisted problems inyellow cattle improvement have been raised up for the responsibles to consider.  相似文献   

16.
郏县红牛是我国优良地方品种,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郏县红牛由役用向肉用开发利用,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保护好利用好这些资源,对本品种的提纯复壮,培育新品系是核心。郏县红牛本品种的选育提高的关键措施是制定保种育种的中长期目标、组建核心群、制定育种路线、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外貌鉴定、数据收集等环节,然后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优良的本品后代。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形成保种育种长效机制,经过一定时期的提纯复壮、选育提高,最终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利木赞肉牛改良宝丰郏县红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利木赞牛对郏县红牛的改良效果。本试验测定了初生6月龄和1岁利郏F1公、母牛的体尺、体重、并与相应年龄和性别的郏县红牛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利郏F1公、母牛各项指标或极显著地高于后者,表明利用利木赞肉牛对郏县红牛进行杂交改良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草原红牛微卫星DNA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培育和改良肉用草原红牛,利用草原红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蒙古牛基因组DNA,用8对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置于1.5%琼脂糖电泳进行观察,如有所需的带则转入8%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PAGE)中电泳分离,绘制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微卫星标记方法是一种理想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郏县红牛作为我国优良的地方黄牛品种之一,其肉质细嫩,风味独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繁殖技术在郏县红牛上的成功运用,有效且快速的建立起扩繁体系,使郏县红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本文对已经成功应用于郏县红牛的同期发情、超数排卵、体外受精、胚胎冷冻和体细胞克隆技术五个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未来郏县红牛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