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苎麻属11个野生种资源进行了10h、13h、16h光照处理,在不同光长条件下,表现出短光照生育期缩短、长光照生育期延长;短光照生育期延长、长光照生育期缩短;长、短光照生育期都延长;长、短光照生育期都缩短四个类型,并且不同光照时间对不同的生殖生长期有不同的影响,生长发育的积温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不同熟期类型黄麻品种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生育期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麻是短日性作物,对光照反应敏感,将南方较低纬度地区生产的种子引向北方较高纬度地区种植,随着自然日照的延长而生育期推迟;反之,则生育期提早。但不同熟期类型的黄麻品种因其生育特性的不同而对光照反应有很大差异。观察各类熟期品种在不同光照下生育期的变化,研究其对光照反应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3.
大豆"短青春期"品种的光(温)反应研究Ⅲ.对长日照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短青春期”品种对播季和短日照反应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品种出苗至开花天数与开花成熟天数对长日处理的反应,以进一步明确夏大豆型“短青春期”品种的光(温)敏感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播条件下,开花前16小时长光照使“短青春期”品种中豆24种丰的出苗至开花天数分别延长19天和30天,是供试品种类型中对长日照最敏感的类型;开花前长日照处理,开花至成熟天数两个“短青春期”品种间表现差异较大,中豆24有所延长,而巨丰则有所缩短,开花前短日 开花后长日处理,中豆24和巨丰的开花至成熟天数均较春大豆明显延长,但小于秋大豆,通过30天和60天的长日照处理可以发现,长日处理结束后,中豆24和巨丰植株需分别接受7-9天和15-18天的短光照,才能开花和进入结实期,中豆24出苗至开花天数在长日下的温度敏感度高于春大豆品种,而巨丰出苗至开花天数的温度敏感度极小。  相似文献   

4.
不同熟期品种2年8~16h不同光照时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早熟品种现蕾临界光长在16h左右。中熟品种在14h以上,晚熟品种则在13.5h左右;早、中、晚熟品种均感光性较强。其中以晚熟品种的感光性最强;自选材料QQ1对光相对钝感;晚熟品种短光照处理40天以上新现的蕾才脱落少;晚熟品种至多10天短日处理便可诱导花芽分化并现蕾;红麻在自然条件下感应短日的器官为第1至第10片展开叶,并且在此范围内感应具有累积效应;短日处理10片叶的植株由于大部分叶片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和结实良好,且处理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黄麻是短日性作物,对光照反应敏感,将南方较低纬度地区生产的种子引向北方较高纬度地区种植,随着自然日照的延长而生育期推迟;反之,则生育期提早。但不同熟期类型的黄麻品种因其生育特性的不同而对光照反应有很大差异。观察各类熟期品种在不同光照下生育期的变化,研究其对光照反应的敏感程度,不仅有助于选育种工作,而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受控生态生保系统(CELSS)中利用光周期调控提高植物能量利用效率的可能性,以红蓝LED(90%红+10%蓝)为光源,在开花前及开花后各设置12、16、20和24h四个光周期水平,形成16个处理,研究光周期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前光周期延长使小麦开花时间显著提前,特别是导致出苗到拔节和拔节到抽穗的天数显著减少。开花后光周期延长会缩短开花到成熟的时间,且开花前和开花后光周期对小麦生育期长度的影响相互独立。在开花前,短光周期有利于小麦营养器官的构建,增加株高、分蘖数、叶片数和营养器官干重,进而提高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能效比。在开花后,长光周期提高了灌浆期叶片光合速率,促进籽粒中干物质积累,提高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能效比。开花前短光周期的增产作用主要是因穗数和穗粒数增加,而开花后长光周期的增产作用主要是因粒重增加。在开花前后,延长光周期均导致籽粒淀粉含量增加和蛋白质含量减少。在开花前12h光照、开花后24h光照的处理下小麦产量和能量利用效率均最高,说明开花前短光周期结合开花后长光周期最有利于小麦高产和能量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光照时间和温度对农垦58S及以此为基因源转育的其他粳型光敏不育系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粳型光敏不育系的育性受光照时间和温度的双重影响, 在15.0 h光长与29.6℃平均温度(最高与最低温度分别为33.0℃与28.0℃)的长光照高温条件下,自交结实率为0或接近于0;在12.0 h光长与23.6℃平均温度(27.0/22.0℃)的短光照低温条件下, 自交结实率较高;在长光低温(15.0 h/23.6℃)和短光高温(12.0 h/29.6℃)下,育性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不同材料的育性对光温反应存在着差异,提示遗传背景对育性表达可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自然条件下光敏不育系夏季制种纯度不高而秋季繁种产量又较低的现象在理论上给予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应用隶属函数法鉴定水稻的抗旱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隶属函数法对25个水稻材料进行了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干旱处理的情况下,短生育期材料生育期缩短,长生育期材料则延长;有效穗、千粒重、株高、每穗实粒数及单株粒重则普遍下降,但抗旱性强的材料降幅较小.依据隶属函数值,筛选出了8份强抗旱材料,可作为水稻抗旱育种的抗旱资源.  相似文献   

9.
对水稻新品种“满仓515”进行分期播种和短日照处理,结果是短日照处理下,穗前生育期为98天,自然光照下为101天,相差3天;高温短日照处理下,穗前生育期为93天,自然光照下为99天,相差6天。“满仓515”高温短日照促进率为7.9%,高温促进率为5.37%,短日促进率分别为3.66%和6.1%。因此认为该品种对光照和温度都不太敏感。宜早晚兼用,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对目前生产应用的20个三系亲本新、陈种子生育期等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晚季种植新种子比陈种子生育期延长,叶片数增加;早季种植除个别亲本外,新、陈种子生育期基本相同;不同亲本间新、陈种子生育期变化差异甚大。  相似文献   

11.
玉米和狗尾草光周期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周期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玉米和狗尾草都是短日照禾本科植物,且都具有光周期敏感性。对玉米和狗尾草的光周期敏感性比较研究,探索易于研究的狗尾草光周期敏感性机理,借以解析玉米光周期敏感性反应的机理。以玉米自交系CML288、黄早四和狗尾草自交系A10为材料,研究在长日照、短日照和在不同生育时期长短日照相互挪移处理下的光周期反应。结果表明,玉米和狗尾草在长日照条件下都表现出营养生长旺盛和生育期延迟,二者在长日照条件下的光周期敏感阶段都比短日照条件下的光周期敏感阶段长;玉米在进入光周期敏感期之前有一段时间的光周期钝感期,而狗尾草从发芽出苗就直接进入光周期敏感期。两个光周期敏感程度不同的玉米自交系比较,光周期敏感自交系CML288比光周期相对不敏感自交系黄早四的光周期敏感阶段长。  相似文献   

12.
 设置人工长短日照、高低温环境对太湖流域20份晚粳水稻品种的光、温敏感性及基本营养生长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20份晚粳品种都表现出强感光性,而且多数品种基本营养生长期较短,具有较强的感温性,抽穗期长短与品种的感光性呈显著正相关。利用一套抽穗期主基因近等基因系分析这些晚粳品种的抽穗期基因型,结果表明, 太湖流域晚粳品种几乎都同时携带主效显性感光等位基因E1和显性早熟等位基因Ef 1,在E2位点主要为非感光等位基因e2,在E3位点,部分品种携带感光等位基因E3或E3t;在Se 1位点,携带的主要是非感光等位基因Se 1e,还有部分品种为主效显性感光等位基因Se 1n;另外,大部分品种还携带可以部分抑制Se 1、E1表达的隐性感光抑制因子hd2。  相似文献   

13.
 设置长日高温、长日低温、短日高温和短日低温4组环境,对我国西南地区26份主栽粳稻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及基本营养生长性进行了分析。西南地区各粳稻品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感光性和感温性,基本营养生长性整体表现适中,品种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回归分析发现,抽穗期长短与品种的感光性呈显著相关,感光性是影响西南地区粳稻品种抽穗期长短的主要因素。以一套抽穗期主基因近等基因系以及2个QTL近等基因系为测验品种分析26份粳稻品种的抽穗期基因型。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粳稻品种携带有显性早熟等位基因Ef 1或Ef 1t,多数品种在E1位点都携带主效显性感光等位基因E1或感光性比E1稍差的E1t;在Se 1位点,大部分品种携带非感光等位基因Se 1e; 另外,有22个品种还携带可部分抑制Se 1、E1表达的隐性感光抑制因子hd2。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西南地区粳稻品种的抽穗期基因型,揭示了该地区粳稻品种具有不同程度感光性、感温性和适中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基础,为该地区粳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OsENO2-2OsENO2通过可变剪切产生的短转录本,其cDNA序列从粳稻中花11中分离获得。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初步分析OsENO2-2在水稻抽穗期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了OsENO2-2的超量表达载体,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对表型的观察和统计,分析目的基因在过量表达条件下的功能,并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验证该基因的功能。【结果】 OsENO2-2过量表达导致水稻在长日照条件下的抽穗期推迟,而短日照条件下抽穗期无明显变化。通过qRT-PCR方法对水稻开花关键基因的检测发现,在长日照条件下,RFT1的表达量在超表达材料中显著下调,其他开花重要基因表达量在野生型和超表达材料中没有显著变化;而在短日照条件下,所有检测基因的表达量在野生型和超表达材料中均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在长日照条件下,OsENO2-2主要通过调控RFT1基因的表达来调控水稻抽穗期。  相似文献   

15.
对光敏感型大豆品种“中豆24”进行长日、短日和自然光3种光周期处理,采用cDNA-AFLP的方法筛选差异片段,并进一步通过RACE技术分离了该基因。该基因全长983 bp,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8个氨基酸,在遗传关系上与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高度同源。通过半定量RT-PCR对该基因在不同光周期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大豆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表达,短日照抑制其表达,而长日照则增强其表达。因此,大豆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可能是作为一种负调控因子参与大豆光周期反应。对大豆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研究能为进一步阐明大豆光周期反应分子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Plants have an ability to flower under optimal seasonal conditions to ensure reproductive success.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are two important season-dependent factors of plant flowering.The floral transition of plants depends on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changes in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Recent advances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on Arabidopsis and rice reveals that the regulation of plant flowering by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are involved in a complicated gene network with different regulatory pathways,and new evidence and understanding were provided in the regulation of rice flowering.Here,we summarize and analyze different flowering regulatory pathways in detail in rice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and our results,including short-day promotion,long-day suppression,long-day induction of flowering,night break,different light-quality and temperature regulation pathways.  相似文献   

17.
光敏核不育水稻(PGMR)营养生长期所遇光温条件,对后期育性转换的条件有一定影响。前期高温或短日条件,有使育性转换下限临界温度增高的作用;前期低温或长日条件,有使育性转换下限临界温度降低的影响。就此,作者讨论了各地所测的下限临界温度的相互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3个对光周期不同敏感型的玉米品种进行光周期试验,研究了光周期对玉米的营养生长及其N、P、K养分吸收及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光周期对敏感型青饲玉米品种华农1号的地上部营养生长、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显著的调控作用,而对相对不敏感型的青饲玉米品种粤农9号的调控作用则不显著。华农1号在长日照条件下根干物重较短日照条件下增幅为390.38 %,光周期相对敏感型品种大暑麦的增幅为119.34 %,粤农9号的增幅为45.47 %;华农1号与粤农9号吸收的N总量分别增加了42.42 %和12.38 %,吸收P总量分别增加了171.76 %和12.23 %,吸收的K总量分别增加了319.27 %和62.42 %。试验结果还表明,随着光照时数的延长,光周期敏感型品种在长日照条件下的N养分利用率提高了,而P、K养分利用率却与光周期敏感特性无显著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em-to-leaf proportions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forage grasses is a question of importance to plant breeder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rowth submodule of OSYAQ, an organ-specific yield and quality model. The model input includes daily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incoming global radiation. The major processes implemented in the growth submodule are photosynthesis, maintenance and growth respiration, recycling of senescent plant material and remobilization of reserves. The model calculates separately yield formation for stem, leaf and ear. Available assimilates are partitioned to the various plant part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relative sink strength.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were based on a 2-year and a 1-year field trial, respectively, carried out under long- and short-day conditions with Lolium multiflorum ssp. gaudini . These tests indicated a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for the long-day growth but showed some deficiencies for regrowth after defolia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extreme water shortag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se results and possible improvements. It concludes that the growth module of OSYAQ provides a suitable tool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varied stem-to-leaf ratios on yield.  相似文献   

20.
玉米光周期反应研究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热带玉米自交系CML288和温带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在9h和15h光周期处理后的反应和热带自交系CML288在不同时期两种日照挪动处理下的光周期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对光周期的敏感程度不同,CML288对光周期的反应非常敏感,黄早四相对不敏感。CML288在9h的短日照条件下7片叶时期是其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在15h的长日照条件下9片叶时期是其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