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前言微囊藻(Microcystis)属于浮游植物蓝藻门,俗称湖靛。蓝藻门的藻类多数是青、草、鲢、鳙、鲤等养殖鱼类不易消化的。当气温高(28—32℃)的时候,在含氮量高,有机质多的碱性水域内(pH8.0—9.5)蓝藻类就会大量繁殖,尤其是微囊藻、鱼腥  相似文献   

2.
湖靛的危害及防治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黄福湖靛,又叫臭绿纱。由微囊藻大量繁殖堆积而成的翠绿色的薄膜,其中包括铜绿微囊藻或水花微囊藻等。这种藻类含有蛋白质很多。何志辉认为,蓝藻含蛋白质49.7%,但由于有胶膜包囊,鱼类吃后不宜消化。林婉莲等(1979~...  相似文献   

3.
杨保国 《齐鲁渔业》2004,21(5):47-47
盛夏初秋,池塘的下风水面常漂浮着一层翠绿色的水花,这就是“湖靛”,它是由于蓝藻类大量繁殖而形成的。湖靛在早9点前浮于水面进行光合作用,此时,能占去整个鱼池表面,并有无数气泡溢出水面,放出臭味;9点以后,随着阳光增强,不断下沉到中层,水面上则漂浮着一片黄而微绿色的死亡群体。当水中含氮量高,有机质多,水温为28~30℃,pH值为8~9.5时,蓝藻类就会大量繁殖,造成很大危害:  相似文献   

4.
5.
笔者于1985年,在龙海县步文乡山后村进行了清除湖靛的试验,找到了一种清除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此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生物调控防治池塘蓝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蓝藻对水体的危害 1.蓝藻“水华”中以微囊藻占绝对优势,微囊藻的大量繁殖抑制了其他浮游植物的正常生长,对鱼类有利的浮游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就受到很大的影响。2。池塘中出现蓝藻“水华”时,水体表面形成一层“绿色浮渣”,水体的水质开始恶化,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增加浊度,水面被藻类遮盖,  相似文献   

7.
可鲁克湖的水化学和水生生物及渔业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鲁克湖(简称可湖)。为青海高原中唯一成功地人工放养家鱼的中型湖泊。鲤鲫鱼已能繁殖后代成为捕捞群体,其他家鱼虽生长比当地水库所放养的同种鱼类快,但未构成捕捞群体。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水体的鱼产力,我们于1981年9月对可湖的水化学和水生生物等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并结合以往的有关资料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近两年来,我们开展了提早家鱼繁殖的研究,以期充分利用鱼类生长季节,延长生长期,培育大规格鱼种,提高商品鱼规格,为缩短饲养周期,增加养鱼产量,降低养鱼成本创造条件。1978年提早草鱼繁殖试验于4月27日获得成功,比常规生产提早约半个月。1979年  相似文献   

9.
养鱼网箱上的附着生物妨碍箱内水的交换,影响水的自净作用,促成排泄物和残饵的积累。这些都会破坏箱内氧气状况,阻碍幼鱼的生长。此外,由于附着物增加了网箱的重量,降低了它的浮力,从而使网箱的提起和修理变得很困难。  相似文献   

10.
赛城湖的自然概况。赛城湖是位于九江市西郊的一个大湖,面积为56300亩(16米水位)。由于地形低洼,附近有长河、乌石河、蔡桥河、蚂蚁河等流入。北面有闸口与长江相通,可以蓄水养鱼,是九江市的一个重要商品鱼基地。  相似文献   

11.
论湖鲚种群优势的成因及控制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本文试图阐述太湖和巢湖生态系中湖鲚种群优势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其控制的途经,以供有关人员参考。一、太湖和巢湖环境条件及渔获物组成的变化(一)自然环境条件太湖位于江浙两省交界处,面积320万亩。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面积120万亩。两湖所在地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周多城镇,人烟稠密。沿湖土  相似文献   

12.
13.
将生物转筒应用于流水养鱼系统,可提高鱼产量1~2倍。50立方米鱼池载鱼量一般在3000千克左右,在尼罗罗非鱼鱼种规格为25~50克时,保种量为2000~2500千克。  相似文献   

14.
《淡水渔业》1975,(1):13-16
卵生动物的胚胎有多种脱膜方式。有的是靠胚胎本身的角质物破开卵膜,也有的是靠卵膜内液体压力的增大而破膜,但较为常见的是胚胎以特殊的酶将卵膜溶解.即所谓化学脱膜。鲟、鳇鱼类和某些硬骨鱼类的胚胎脱膜就属于后一种方式。在生产中.我们注意到。如将不同发育期的家鱼受精卵同时放入一个孵化容器内.当发育较早的胚胎进入脱膜期而破膜时.  相似文献   

15.
鳗鱼养殖的水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的水质培养就是培养水中浮游植物,使之维持在一个适当水平,充分发挥其增氧、加速物质循环、遮阳和控制其他生物繁殖的作用。一般认为水色以黄绿、草绿和茶褐色为好,池水肥沃、水色浓绿、水肥绿,鳗鱼摄食旺、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水产业的发展,水产养殖的产量不断提高,但养殖密度的增大导致养殖鱼塘的水质不断变坏,水生生物引起的泛塘事件时有发生,笔者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及总结,现针对几种危害比较大的水生生物中毒现象的原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蓄养有越冬的1令牡蛎的浅盘里,偶然混入一只岩黄道蟹(Cancer irroratus),这在控制牡蛎的生物附着及泥沙淤积方面却意外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几乎完全防止了这些问题的发生;而其它养殖浅盘的贻贝附着问题极为严重,并且淤积了一层厚泥沙。根据这种情况所作的一次核实试验表明:不同规格的大小蟹都是有选择地捕食贻贝。所以,在利用栏围空间养殖软体动物的系统里,以蟹来控制生物附着似乎是很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张厚冰 《科学养鱼》2006,(10):33-33
我站推广由上海水产大学王武教授倡导的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后,养殖户十分重视水草的种植与保护,但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有些塘口没有把握好水草的“度”——水草在中后期疯长(图见彩中插2),其覆盖率达90%以上,其时的水草对养殖生产来说是弊大于利。人工捞除水草是件十分繁重的事,笔者从2004年起采用的生物法控制水草疯长,事半功倍,且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水产自50年代起就开始了从捕捞业向养殖业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水产品产量迅速提高。水产养殖在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传统的池塘养鱼向基地化、工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产自50年代起就开始了从捕捞业向养殖业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水产品产量迅速提高。水产养殖在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传统的池塘养鱼向基地化、工厂化、集约式、多元化及立体化等方式发展,养殖品种也由传统的鲤科鱼类扩大到包括鱼类、甲壳类、贝类、两栖类、爬行类等的近百个品种。由于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近20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