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我国春玉米主产区主要包括东北冷凉春玉米区、东北半湿润春玉米区、东北半干旱春玉米区和东北温暖湿润春玉米区。各地区用肥需遵守相应施肥原则。东北冷凉春玉米区当地包括黑龙江省大部和吉林省东部。施肥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依据测土配方施肥结果确定氮磷钾肥合理用量;氮肥分次施用,高产田适当增加钾肥的施用比例;依据气候和土壤肥力条件,农机农艺相结合,种肥和基肥配合施用;增施有机肥,提倡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秸秆适量粉碎还田,长期秸秆还田地块适当减少施肥量;重视硫、锌等中微量元素的施用,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蔚县春玉米合理施肥量,采用田间试验法,在蔚县代王城镇大水门头村等选择不同肥力水平的10个点进行春玉米"3414+1"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均影响春玉米产量,高肥力土壤氮肥对产量的影响较钾、磷肥大,中肥力土壤钾肥对产量的影响较氮、磷肥大,低肥力土壤磷肥对产量的影响较氮、钾肥影响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分析,春玉米产量与氮、磷、钾施肥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一元二次回归关系。根据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提出蔚县不同肥力地块春玉米最高产量施肥量和经济最佳产量施肥量的推荐范围。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春玉米生产中的合理施肥量,采用田间试验法,在蔚县选择不同肥力水平的10个点进行春玉米"3414+1"肥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肥力条件下的氮、磷、钾肥施用量与春玉米产量之间均有极显著的一元二次回归关系;春玉米最高产量和经济最佳产量时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因土壤肥力不同而异。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提出了蔚县不同肥力地块春玉米最高产量施肥量及经济最佳产量施肥量推荐范围;肥效利用率钾肥氮肥磷肥,且中高肥力土壤中钾养分对产量的限制较大,因此应适当增施钾肥,稳定氮磷肥,根据土壤养分供应能力进行分类指导、配方施肥。  相似文献   

4.
于琳 《现代化农业》2011,(12):16-19
通过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佳木斯)进行玉米施肥效应试验,探讨施肥量与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增加,当每公顷施纯N180kg、P2O5 75kg、K2O30kg时,玉米达到最高产量11134.9kg/hm2,当施肥量增加到较高水平后,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黑龙江省建设农场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同时随着生产的需要,为使黑龙江省建设农场玉米能达到高产、稳产水平,因此采取不同施肥水平及种植密度的栽培措施,探究玉米种植的最佳密度和施肥量  相似文献   

6.
玉米的高产稳产是种植者永恒的追求,而高质量播种是玉米高产稳产的前提条件。本研究针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独特的生态条件,从春玉米高质量播种出发,通过研究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玉米播种质量差的原因,提出相关技术措施,为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春玉米高质量播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双玉(春、夏两季玉米,下同)、菜立体种植中双玉米超高产对氮、磷、钾的吸收、运转及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双玉米氮、磷、钾累积吸收量、累积吸收速率和累积利用率的时段变化类同,即随生育期的推进呈递增趋势,前二者与施肥量呈正相关,后者与施肥量呈负相关。春玉米对肥料氮、磷、钾的吸收量和利用率均远高于夏玉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土壤不同基质、不同施肥量及不同季节播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为玉米高产优质提供技术依据,2007年春,笔者进行了鲜食玉米不同基质与施肥量对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套作春玉米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合理配比的生产函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苏南地区麦玉米稻三热制中套作春玉米的合理施肥量肥料配比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房丽 《北京农业》2011,(18):80-81
验证不同复混(合)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玉米上的增产效果,摸索其最佳施肥量和施肥方式复合肥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东北气候变暖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陈群  耿婷  侯雯嘉  陈长青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0):1904-1916
【目的】探求东北三省近20 年气候变暖对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为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下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东北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三省进行区域研究,利用东北地区近20 年气候观察数据和春玉米长期观测数据,通过相关和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东北三省春玉米生长季的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量)与春玉米生育进程数据和历史产量数据之间的关系。【结果】东北地区1989-2009 年春玉米生长季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以及平均温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每年分别为0.050、0.045和0.044℃,表现为春玉米生育期间白天增温幅度较夜间增温幅度大,降水量变化不显著。近20 年黑龙江省各试验站平均播种日期变化趋势是每年提前0.10 d,而吉林省、辽宁省各试验站每年分别推迟0.18和0.21 d。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辽宁省各试验站春玉米平均成熟日期变化趋势分别每年推迟0.39、0.35和0.55 d,平均生育期天数变化趋势分别每年增加0.49、0.17和0.34 d,成熟日期推迟的幅度大于播种日期的推迟幅度导致三省试验站春玉米生育天数增加。对1991-2006 年东北地区审定品种生育期数据与气候数据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黑龙江省最高温度(Tmax)上升会延长审定品种生育期,而吉林和辽宁省春玉米的审定品种生育期与平均温度(Tavg)、最高温度(Tmax)和最低温度(Tmin)均呈现为正相关。采用T检验法分析春玉米审定品种生育期和试验站春玉米生育期关系表明,黑龙江和辽宁省的审定品种和试验站春玉米生育天数呈一致的增加趋势,且无显著性差异。采用线性偏回归测验法分析品种和气候因子对春玉米生育期影响重要性的结果表明,品种生育期的延长是导致春玉米生育期不断延长的主要原因。三省春玉米近20 年平均产量表现为增加趋势,其趋势由小到大的次序是辽宁省、吉林省以及黑龙江省,越往北其产量增加趋势越大,产量增加越明显。东北各省地级市1989-2009年面板数据分析表明,东北地区平均温度(Tavg)、最高温度(Tmax)和最低温度(Tmin)的变化均会影响春玉米的产量。温度上升,东北部产量增加明显,尤其是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地区,而东北地区西南部减产。【结论】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东北春玉米品种对气候变暖是逐步适应,可以利用其适应潜力,通过春玉米品种改良和调整播期等措施来适应气候变暖,从而提高春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东北三省典型春玉米土壤剖面氮库变化及平衡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了东北三省典型春玉米种植区在0-90 cm土壤剖面土壤氮素的变化及平衡特征,试图了解东北三省典型春玉米种植区传统农民习惯施肥措施下土壤氮素的固持潜力。【方法】于2012年春玉米全生育期定点跟踪了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各17户,总计51户农民习惯处理,测定了0-30、30-60、60-90 cm土层中全氮(TN)、矿质氮(NO3-N、NH4-N)、颗粒有机氮(PON)、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和可溶性有机氮(DON)以及春玉米产量,并计算了春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的氮素平衡。【结果】黑龙江、吉林、辽宁典型春玉米种植区0-90 cm整个土壤剖面TN储量分别为357.9、286.9、218.1 kg·hm-2,且各省土壤TN储量平均值均达显著性水平(P<0.05)。黑龙江、吉林、辽宁0-30 cm表层土壤T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4、1.0、0.7 g·kg-1,且各省TN含量均达显著性水平(P<0.05);在30-60 cm、60-90 cm土层T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9、0.6、0.4 g·kg-1和0.6、0.4、0.3 g·kg-1,黑龙江各土层土壤剖面TN含量平均值显著高于辽宁(P<0.05)。0-30 cm土层中,随着纬度的降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PON、PON/TN、SMBN/TN呈增加趋势,而SMBN含量则呈降低趋势,PON、PON/TN和SMBN含量平均值三省间均达显著水平(P<0.05),黑龙江与辽宁SMBN/TN平均值达显著水平(P<0.05);在30-60 cm土层,黑龙江、吉林和辽宁PON/TN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升高,且三省间PON/TN平均值达显著水平(P<0.05),黑龙江PON显著低于吉林、辽宁两省(P<0.05),黑龙江DON显著高于吉林和辽宁,吉林DON/TN平均值显著低于辽宁(P<0.05);在60-90 cm土层,吉林SMBN、SMBN/TN的平均值显著高于黑龙江、辽宁(P<0.05),黑龙江DON/TN平均值显著低于吉林、辽宁(P<0.05)。各省土壤全氮及各活性氮库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0-30 cm土层,辽宁NO3-N含量平均值显著低于黑龙江、吉林(P<0.05);在30-60 cm、60-90 cm土层吉林NO3-N含量平均值显著高于黑龙江、辽宁(P<0.05)。吉林施肥量最高,因此吉林氮素平衡显著高于黑龙江、辽宁(P<0.05),且吉林表现为氮素盈余,黑龙江和辽宁基本上处于氮素平衡状态。2012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玉米产量平均值分别为11.9、11.3和10.8 t·hm-2,黑龙江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吉林、辽宁(P<0.05)。【结论】东北三省间土壤活性氮库消长规律与土壤全氮并不完全一致,东北三省产量维持在11 t·hm-2左右,吉林省典型春玉米种植区氮素危害环境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3.
对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加工能力及产品品种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加工已近饱和,但存在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等弊端,并对黑龙江省今后发展玉米工业加工提出了制度、政策、创新研究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早熟地区玉米种植中存在越区种植、春旱及玉米生育后期低温冷凉等不利因素,通过分析北方玉米早熟区产业现状、气候因素和农民选种等方面因素,提出了一套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胡亚南  刘颖杰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5):3105-3114
【目的】研究东北地区春玉米适种区域及其生育期、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基于气候模式RegCM4输出的未来RCP4.5新气候情景逐日资料,采用经验频率法预测80%保证率下2011—2050年中国东北地区早、中、晚熟型春玉米种植区域时空变化,同时结合作物模型DSSAT4.5对黑龙江省晚熟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变化特征及该省因气候变化而新增的晚熟品种可能种植区内晚熟玉米的适种性进行模拟评估。【结果】RCP4.5情景下,2011—2050年东北三省≥10℃的积温呈增加趋势,早、中、晚熟型玉米品种种植界限均有不同程度的北扩或东移,可能种植范围扩大。黑龙江省2011—2050年间晚熟玉米新增可能种植区域内适宜种植晚熟品种;气候变化对原有种植区内晚熟品种生殖生长期的影响程度大于对营养生长期的影响,全生育期天数平均缩短2—11 d;产量变化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不考虑CO2肥效作用和考虑CO2肥效作用两种方案下的产量变化范围均介于±20%以内,但考虑CO2肥效作用时的产量较高。【结论】因气候条件变化而新增的春玉米种植区域的适种性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来评估。未来40a玉米全生育期天数变化主要源于生殖生长期缩短,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带来的肥效作用可抵消一部分因温度升高产生的对玉米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寻黑龙江省早熟地区玉米最适深松时期及深度,探讨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2009~2010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进行了玉米不同深松时间及深度耕作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处理的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改善,深松处理产量好于常规耕作,秋季深松春季、夏季深松常规耕作,秋季深松40cm处理产量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春玉米生育期内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东北地区春玉米生育期内不同生育阶段气候资源的变化规律,基于东北地区40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点的物候期观测记录及相应的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对比分析了1981-1999年、2000-2016年春玉米营养生长期、并进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平均温度、生长度日、降水量、高温度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1981-2016年,东北地区春玉米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的平均温度、生长度日和高温度日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相同的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的趋势,降雨量呈现自西北向东南增加的趋势。②相比1981-1999年,2000-2016年春玉米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的平均温度和生长度日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局部趋势不明显。降雨量在各生育期变化不明显,吉林省和辽宁省在并进期略有下降,黑龙江省在生殖生长期的降雨量减少。在营养生长期高温度日在空间上有增加趋势,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温风险频率有较大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黑龙江省春小麦的种植面积,回顾了黑龙江省小麦生产的历史状况和各个阶段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前黑龙江省所属"镰刀弯"非玉米种植适宜区、林业系统所属退耕还林区在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分析了恢复春小麦生产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国家"十三五"期间农业政策,建议黑龙江省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恢复和发展春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历程表明,玉米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发展。从玉米生产目标、增长方式、经营形式、产品供给状况、耕地质量、环境污染及气候条件变化7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社会环境发展变化、自然环境状况以及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和技术进步;分析了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春玉米产量潜力及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春玉米不同水平产量潜力及各级产量潜力之间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区域制约春玉米生产的限制因素。【方法】以黑龙江省春玉米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当地气候资料、作物生育期、栽培管理措施和土壤资料,使用区域尺度验证后的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PSIM),分析研究区域春玉米1981-2010年不同水平产量潜力,明确春玉米产量潜力及各级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区域内春玉米产量潜力与玉米生长季内日照时数分布趋势一致,西部高于东部,产量潜力年际变化趋势有增有减;春玉米雨养产量分布特征与生长季降水量分布特征相似,表现为中部高于东西部的趋势,降水量愈少的地区,雨养产量低且稳产性愈差;最近30年研究区域82%的站点雨养产量呈下降趋势,雨养产量的不稳定性远高于产量潜力的不稳定性,气候土壤生产力区域特征为西部齐齐哈尔和绥化地区最低。近30年因降水变化造成的产量差呈增加趋势,表明生长季干旱发生风险加大。【结论】降水是制约黑龙江省西部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可通过灌溉提高产量;中部伊春地区、通河地区和牡丹江地区,水分不是限制春玉米产量的因素,提高产量的途径是改良土壤条件及优化栽培管理措施;在雨养条件下,东部的三江平原通过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可提高产量16%-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