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廖晖 《中国畜牧杂志》2007,43(14):44-46
<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做了重要讲话,指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现实途径,进行新农村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时代特色,符合当代民生民意。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几亿农民致富达小康的民生大计。锡林郭勒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给予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先导,结合牧区实际,使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区前列。本文不仅从政策的高度更从专业的角度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进行了赋有建设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畜牧业是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的重要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极具活力的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的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和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应以党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为契机,通过各种途径加快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发展,重点加强农村建设人力与财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对于全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这一总目标全面展示了在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生产力,还要推进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必须从教育入手。自学考试作为我国目前最大、最灵活的开放教育形式,非常适合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特点和要求,能很好地满足新农村劳动者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可为农村培养大批  相似文献   

7.
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的,阐述了蚕桑资源高效利用通过发展乡村工业、开发文化科普旅游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等模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蚕桑功能食品、桑枝实用菌、蚕丝被、蚕桑动物饲料、蚕沙制品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发展新兴的乡村工业;以开发蚕桑生态文化旅游景点,创办包括蚕丝文化科普教育、养蚕体验与美食品尝的蚕家乐等休闲游乐,带动蚕区农村文化科普旅游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以上模式及项目的实施,逐渐建立起适应我国蚕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蚕桑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畜牧业发展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对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呼唤高效畜牧业、生态畜牧业,必然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步伐。灌云县与时俱进、积极开展了"推进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蚕桑产业已有5 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蚕桑产业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将蚕桑产业与生态旅游农业进行深入的有机、多元融合,开发延伸其潜藏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发展蚕桑生态旅游具有传承与发扬古丝绸文化、挖掘开发桑树的生态价值、倡导回归自然的绿色消费新理念、促进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论述了中国发展蚕业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产业历史与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等有利条件。介绍了山东省的颐寿园,江西省的凤凰沟蚕桑丝绸博物馆等开展蚕业生态旅游的成功范例。针对中国发展蚕业生态旅游存在规模小、游客关注度低,蚕桑文化内涵不足、游客参与度低,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提出了紧跟时代步伐、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资源、丰富产业内涵,借鉴先进经验、建设多元化结构的生态旅游产业园区等发展蚕业生态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所提出的新理念,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相似文献   

11.
蚕文化与当代蚕业经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天的文化源于昨天的经济。昨天的文化成就今天的经济。”这两句话辩证地阐明了文化与经济的密切关系。蚕业经济与蚕文化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蚕文化的内涵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理解。认清蚕文化的价值是振兴当代蚕业经济的基础。构建蚕文化的研究框架。扬弃和发展蚕文化,宣传蚕文化,重塑丝绸新形象,促进蚕业经济的全面昌盛是蚕文化对于蚕业经济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蚕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50年来,我国蚕业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蚕业生产向深度与广度拓展。21世纪是高新技术的世纪,技术创新将成为影响国家实力、行业潜力、企业活力的重要因素。新世纪的中国蚕业要致力于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要立足于技术创新,立足于技术与经济的进一步结合。  相似文献   

13.
家蚕微粒子虫孢子在养蚕环境中的分布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3年对农户养蚕环境中家蚕微粒子虫孢子分布状况与动态的监测,初步摸清了家蚕微粒子虫孢子在农村养蚕环境中的分布状况与动态变化规律。为农村蚕区防控家蚕微粒子虫病,以及蚕种生产企业制订原蚕区蚕种生产防病消毒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推进蚕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蚕业家庭农场是稳定蚕桑产业的有效途径,但推进蚕业适度规模经营尚缺乏技术保障。为此,我们开展了全年适应多批次养蚕的桑叶收获技术探索,通过1年的探索,对全年多批次养蚕的桑叶收获技术得出了初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加快蚕业产业化的步伐已经成为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农科教相结合加速推进了现代蚕业园区建设;加速了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辐射;提高了蚕业科技推广的到位率,加速实现了蚕桑生产的规模效益;能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紧密结合的优势,提高厂蚕区蚕农的整体素质;通过建立蚕桑科技户和养蚕示范大户,促进了高效蚕业的发展和蚕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以农科教相结合为手段。走产,学,研和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是一条初步实现蚕业产业化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江苏和浙江同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蚕桑发展面临相似的困难与问题,但近年来江苏海安、如皋等地通过家庭农场式等蚕桑基地建设新模式与产业化经营开展,取得了蚕茧基地稳定、质量提升、多元发展、效益增长的良好势头,其做法与经验值得浙江学习和借鉴。江苏经验在创新产业化经营、基地建设新路径、“精品蚕业”差异化发展、新型种养体系科技支撑等方面对浙江蚕业发展都有启示。  相似文献   

17.
农业结构调整与传统蚕丝业的振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桑西移”是我国蚕丝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城市工业化已经使东部蚕区急剧萎缩和衰老,而人为措施使西部蚕区出现徒长和缺钙症。只有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东部地区的蚕业产业化,依托精品基地,挖掘潜力,才能保持东部蚕区的可持续发展。西部蚕区要借鉴东部经验,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方法,高起点建设蚕桑基地,切忌盲目发展,积极开发蚕丝业高新技术,实现东西部蚕区的合理布局和强强联合,共同振兴我国传统的蚕丝产业。  相似文献   

18.
2009亚太国家生物经济会议《亚太生物经济项目册》中有五个蚕业项目,充分显示了我国蚕业在生物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本文引入生物经济的概念,介绍了我国柞蚕生物工程的概况,提出用工业化理念发展蚕业,要用现代信息产业改造传统蚕业,在生物经济领域突破发展柞蚕产业。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蚕业科学基础研究发展趋势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鲁成  向仲怀  黄君霆 《蚕业科学》2000,26(2):105-114
简要分析阐述了我国蚕业科技进步及存在的问题 ;深入分析了蚕学基础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特点与趋势以及我国的优势与特色 ;提出了“十五”期间需优先发展的蚕学基础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黄毅 《蚕学通讯》2011,(3):43-45
蚕业发展必将导致高新科技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保护蚕业知识产权,研究与之相关的诉讼迫在眉睫。分析蚕业知识产权诉讼特点,提出证据失权规则做一定修改,在诉讼中合理运用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和部分请求方式维护科研工作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