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原蚕生产目前有两种形式:回场制种和就地制种,就地制种比回场制种在原蚕点过程更多、时间更长,整个阶段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蚕种生产的质量、原蚕公斤茧制种量、制种的工作量,影响到场方和蚕农的经济效益及原蚕生产的稳定性。因此,在原蚕生产上,就地制种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安排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我省蚕桑生产的不断发展,蚕种需求量的增加,我场于1980年开始发展农村原蚕区,使我场蚕种生产量从1979年的4.7万张,发展到1992年春一期生产18万张。目前,我场同时存在四种制种形式,即场内养蚕制种、原蚕区回场制种、原蚕区就地集体制种和原蚕区就地联户联产制种。原蚕区就地制种起步较晚,但效果较好,只要加强管理,有利于提高蚕种产质量。一、就地联户联产制种是一个好形式我场原蚕区大丰县新丰镇裕南村,从1985年起实行就地集体制种。目前一期能饲  相似文献   

3.
原蚕区就地制种是解决蚕种生产劳动力紧张一个十分重要方法,为进一步比较就地制种与种场制种两种模式在生产成本、㎏茧制种量和蚕种质量等指标的差异,2016年,笔者选择了规模适中的4户原蚕户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比发现就地制种后期死蛹率、kg茧制种工资下降;良卵率与kg茧制种量提高;杂交彻底率略有下降,进一步证明推广就地制种是蚕种生产一项利大于弊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蚕种质量优劣是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中杂交率是衡量杂交种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是蚕种场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蚕种生产单位以扩展原蚕区繁育蚕种来提高经济效益和解决劳动力的矛盾,给杂交率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场从过去的专业场逐步转向原蚕区饲育就地收茧制种、原蚕区饲育收茧回场部制种和场部自育自制三种生产形式.尽管生产形式多,工作复杂,几年来杂交率不但没有下降,还有所提高.90年省蚕种质量抽样调查平均为99.76%,91年下乡农户跟踪调查为99.84%,92年省蚕种质量抽样调查平均为99.90%,下乡农户跟  相似文献   

5.
<正> 1988年我场第一次在镇安实行小蚕联户共育,大蚕分户饲养,联户就地制种的蚕种生产形式。1988~1992年,这种形式得到了肯定和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我场蚕种生产的主要形式之一。五年来,我场原蚕区共生产蚕种257618.5张,占全场生产量的66%。实践证明,这种生产管理形式投资少,见效快,生产有保证,养蚕户、蚕种场双方满意。我场原蚕区的经营管理包括两部分,一是蚕种场对原蚕点技术员的管理,二是蚕种场技术员对原蚕点养蚕户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为了节约成本、提质增效,绝大多数蚕种场均是采取在原蚕基地饲养原蚕、收购种茧回场制种的形式生产桑蚕一代杂交种。原蚕区种茧生产,桑园这个基础条件不仅直接影响养蚕成绩,而且对后期的种茧质量、制种成绩、蚕种质量都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蚕种场大都以原蚕区饲养原蚕、收茧回场制种的形式进行生产,一般春季饲养种茧,其余季别饲养丝茧,由于养蚕户众多、分散面广、条件不一,加之养蚕一季紧跟一季,难免在饲育期间消毒粗放,残留各种病原,久而久之,造成养蚕环境的严重污染,给彻底消毒增加了难度。笔者就做好原蚕区防微控微工作进行如下探讨。1加强原蚕区管理,加大蚕农帮扶力度原蚕区管理首先要优选养蚕基础条件好、饲养水平高的蚕区,要考虑当地种植习惯,尽量避  相似文献   

8.
杜英武 《四川蚕业》2007,35(3):38-40
重庆市现有蚕种生产单位18家,绝大多数是原蚕区收茧制种。有的生产单位原蚕区桑树基础、养蚕设施设备条件好,蚕农饲养水平高,且技术力量雄厚,有相应的技术人员下乡指导生产,能够生产出量多质优的种茧,保证生产蚕种的质量。而有的生产单位,技术人员少,设施设备条件落后,生产基础条件差,原种发到蚕农手中后,根本没有技术人员下乡指导蚕农,[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正> 原蚕区收茧制种占我场年制种量的80%以上,原蚕区基础如何,直接关系到种茧产、质量,关系到种场的兴衰。加强基地建设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一、分散零星栽植的桑树养蚕较难保证蚕种产、质量。我场制种量80%以上靠原蚕区养蚕收茧制种。1983年四川省原蚕基地建设会议后,我场向有关领导要求建立成片小桑园。当时由于认  相似文献   

10.
《四川蚕业》2017,(3):38-40
<正>西昌市蚕种场地处攀西地区的西昌平原,蚕种场现有自有桑园近500亩,标准化制种蚕房4800m~2,专用小蚕共育室600多m~2,专用冷库100m~2,原蚕基地有4个村共450户养蚕户,年生产桑蚕一代杂交种40多万张,全部原蚕区收茧制种。蚕种是蚕桑生产重要的生产资料,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蚕种生产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蚕种生产一旦出现风险,就会影响蚕  相似文献   

11.
孙美仙 《蚕桑通报》2004,35(3):44-45
20世纪80年代末,海宁蚕种场开始扩大原蚕生产规模,开辟原蚕区饲养基地,形成了专业场走向农村联户饲养,收茧制种以场带队的生产模式.为了发挥各农户优势,90年代又转为小蚕联户,大蚕分户饲养就地制种的生产形式.目前,该场已发展成为春、秋两期饲养10000 g蚁量,年生产18万张以上的一代杂交蚕种的原蚕生产制种场.现有职工48名,具有技术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8名,生产用房5000多m2,原蚕区分布在3个村300余户农户中,桑地面积约46.7 hm2.持续多年的饲养原种及培桑管理,使整个原蚕区基础逐年扎实,生产的蚕种质量逐年提高,为海宁市蚕桑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2.
1.1养好原蚕。生产优质种茧是提高蚕种产量和质量的基础。蚕种场、站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原蚕饲育,按照蓖麻蚕的饲育技术要求养好原蚕。目前我区采用南一、白黄杂交一代原种蚕混区自交制种和蚕种场、站在农村建立原蚕区,养原蚕、收种茧回站制种的繁育形式。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年来我省蚕桑生产迅速发展,蚕种需求量逐年上升,由八十年代末年发种量700万张增到现在900余万张。四川人多地少,蚕区大部分是方山丘陵,要拿出大量土地栽桑建蚕种场是困难的,原蚕区收茧制种是一条蚕种生产的重要途径。全省110余个蚕种场,仅有47个蚕种场有自有桑园1万余亩,其中一半左右集中在省属场,除满足原原种、原种生产用桑外,余桑生产的普种远远不能满足蚕桑生产的需要,全省85%的蚕种生产量靠原蚕区收茧制种。原蚕区是四川蚕种生产的  相似文献   

14.
<正>就目前桑蚕一代杂交种的生产形式而言,90%以上的蚕种场都是采用在原蚕区繁育原蚕,收购种茧回场制造蚕种的形式。因此,如何抓好原蚕区的生产管理,提高种茧质量和公斤茧制种量便成为了种场的工作重心。在此结合我场的经验谈几点体会,供同行参考。1种场在原蚕区生产面临的问题1.1养蚕劳动力紧缺,技术措施贯彻落实困难  相似文献   

15.
随着蚕种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蚕种生产形式主要以原蚕区为主。近年来公斤茧制种量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后期死蛹是重要原因之一,尤其黄死蛹在陕南较为普遍。因此,加强对原蚕区黄死蛹发生原因、规律和防治技术的探讨,对提高蚕种质量、提高公斤茧制种量有很大现实意义。1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以原蚕区种茧生产为依托,生产繁育一代杂交种是现有蚕种场普通种生产的主要途径。凉山州蚕种场年生产普通种40多万张,全部来自于农村原蚕区收茧制种。从目前蚕种的生产状况看,原蚕区的种茧生产水平,完全决定了蚕种生产的质量高低和经营效益。当前,在农村蚕桑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蚕种生产经营者必须考虑面对蚕茧市场的变化,从  相似文献   

17.
武胜县蚕种场为了提高制种成效,对原蚕区桑树改“冬修枝为夏伐条”的剪伐措施,不仅达到了提高春、秋两季桑叶产质量和制种量的目的:还有利调整蚕种生产布局,扩大秋蚕制种量;原蚕区春、夏、秋均不养丝茧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防微效果好;而且春秋季都养种茧,原蚕区蚕农增产增收。该场所走之路是巩固原蚕区提高蚕种产质量的重要技术路线,建议各蚕种场由点到面积极推广。·编者·  相似文献   

18.
正原蚕区是蚕种生产的第一车间。我省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基本采用原蚕区收茧制种方式,其特点是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加强原蚕区管理,控制桑园病虫害,降低虫口叶密度,规范桑叶消毒,搞好小蚕共育,强化常规消毒,才能提高蚕种质量,生产出优质高产的合格蚕种。现将多年从事原蚕区收茧制种工作的体会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1稳定原蚕基地原蚕区、原蚕户和蚕种场之间自古以来都是"鱼和水"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把  相似文献   

19.
<正>蚕种生产由专业场转向原蚕区的初期阶段,原蚕区饲养的种茧运回到专业场内进行削茧、鉴蛹和制种。在种茧削茧鉴蛹过程中,常发现数量不少的蛹体后2~3个体节半套缩于前体节内从而使整个蛹体变短小以至死去,造成公斤茧制种量大幅降低,蚕种企业种茧丰产却不丰收。为弄清楚其发生的原因,笔者收集了江西井冈蚕种科技有限公司在2005~2008年间万年和修水两个原蚕基地饲养的蚕品种、原蚕上蔟、蔟中管理、采茧与种茧保护、种茧收购  相似文献   

20.
李树林 《四川蚕业》2010,38(2):18-20
原蚕区收茧制种已成为蚕种生产的主要形式,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历史机遇,狠抓原蚕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控制微粒子病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