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 0 1年 5月 ,黄埔检验给疫局在检疫一批法国进口榉木板材时 ,截获到两种天牛成虫 ,鉴定并经专家复核为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xchusrusticusLinnaeus和黄纹曲虎天牛Cyrtoclytuscapra(Germar)。青杨脊虎天牛分布于伊朗、土耳其、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和欧洲。主要危害杨属、柳属、桦属、栎属、山毛榉属、椴属和榆属等林木。黄纹曲虎天牛分布于西伯利亚、库页岛、朝鲜、日本、欧洲。两种天牛在我国北方几省也有发生。黄埔口岸截获黄纹曲虎天牛和青杨脊虎天牛@黄桂嫦$黄埔出入境检验检疫…  相似文献   

2.
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sticus Linnaeus)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青杨脊虎天牛极易随木质包装、木制品等调运进行传播,具有较大的入侵风险.本文通过MaxEnt模型对青杨脊虎天牛在我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为:青杨脊虎天牛在我国的适生区面积占比达到62.94%,...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斯美脊虎天牛(Xylotrechas smei(Larporte de Castelnau&Gory,1841))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特征、传播历史和寄主情况.该虫传播广泛,适生能力强,寄主范围广,且多数寄主系价值较高的树木,应加强对该天牛的检验检疫,严防其传入危害.  相似文献   

4.
《植物检疫》2004,18(B06):38-40
  相似文献   

5.
白蜡脊虎天牛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蜡脊虎天牛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及京、津地区,在天牛名录上有其报道,但没有其生物学特性描述,笔者经两年的室内外观察得知.其生物学特性在辽宁西部每年1代,以老熟幼虫及4龄幼虫在寄主内越冬(在室内外15~20℃时各虫态始活动),该虫世代较整齐.对树木危害严重,对移植的枫树危害尤为严重,在1株10余年生的枫树上有100多头幼虫危害,成虫以爬行为主,能做短距离飞翔.  相似文献   

6.
不同品系杨树酚酸类物质对青杨脊虎天牛的驱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7种不同品系杨树韧皮部中6种酚酸的含量,并观察外源施用酚酸对青杨脊虎天牛的驱避作用。结果表明,每种酚酸的含量在不同品系杨树中差异显著水平不同,被测定的6种酚酸含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部分酚酸含量之间相关性达显著水平;6种酚酸对青杨脊虎天牛均有不同程度的驱避作用,其中以咖啡酸、肉桂酸、丁香酸效果更为明显,驱避率在78%以上。  相似文献   

7.
20 0 1年初 ,汕头局植检处从来自马来西亚的原木上截获叉脊虎天牛Xylotrechusbu queti(CastelnauetGory) ,据文献记载该虫目前只在我国个别地方有分布 ,鉴于天牛对林木的危害性极大 ,具有较重要的检疫意义 ,在此对该虫作简单介绍以供参考。叉  相似文献   

8.
2002年,昆山局检疫人员在对一批来自美国的红橡原木进行检疫时发现树皮下存有大量天牛幼虫,其数量之多、危害之重实属罕见.幼虫经鉴定为宽斑脊虎天牛Xylotrechus colonus (Fabricius).本文对该虫的形态特征、分布、寄主、危害情况,以及脊虎天牛属北美分布种的幼虫检索表进行了收集整理,供检疫鉴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勤忠 《植物检疫》2001,15(3):188-188
青杨天牛SaperdapopulneaL ,别名青杨枝天牛或杨枝天牛 ,是国内林木害虫之一。该虫在我县早有危害的记载 ,当时只在个别乡镇局部发生 ,近年来扩散速度较快 ,受害程度日趋加重 ,构成我区发展林业生产中的主要害虫 ,笔者于 1 999~ 2 0 0 0年做了调查研究 ,结果如下。1 危害与分布经调查 ,该虫在霍城县水定镇、兰干乡、三道河乡、萨尔不拉克乡、惠远乡、霍城县北山公园等区域均有发生 ,主要分布在农田防护林、公路两侧林带、居民宅区房前屋后栽植的杨树上。主要危害青杨和箭杆杨两种树种 ,青杨受害程度重于箭杆杨。成虫食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深圳口岸 1 994~ 2 0 0 0年期间从进口木竹及其制品中截获的天牛科 3属 8种虎天牛 ,包括竹绿虎天牛Chlorophorusannularis、鱼藤附虎天牛Perissuslaetus、胡桃脊虎天牛Xylotrechusincurvatuscontortus、核桃脊虎天牛Xylotrechuscontortus、叉脊虎天牛Xy lotrechusbuqneti、灭字脊虎天牛Xylotrechusquadripes、绿胸脊虎天牛Xylotrechussp .、王字脊虎天牛Xylotrechussp .。并对上述虎天牛成虫形态和分类特征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1.
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是一种严重为害针叶树的钻蛀性害虫,近年来在我国胶东沿海松材线虫病疫区黑松林严重发生。本研究以ZL-3型寄主利它素引诱剂诱芯为基础,配合褐梗天牛聚集-性信息素,在烟台黑松林中进行诱捕效果及其应用试验。结果发现,ZL-3型寄主利它素引诱剂诱芯对褐梗天牛诱捕效果较好,单个诱芯诱捕量高于APF-1型诱芯;林间监测时间从褐梗天牛羽化期一直持续到9月末,在6月初和7月中旬有两个羽化高峰;平均每个诱捕器可诱捕天牛126头,褐梗天牛与松褐天牛的比例为4.28:1;褐梗天牛聚集-性信息素与寄主利它素引诱剂相结合可以显著增加诱捕效果。由于ZL-3型寄主利它素引诱剂诱芯对褐梗天牛和松褐天牛都具有较好的诱捕效果,可以用于褐梗天牛和松褐天牛的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杀防治,而且与褐梗天牛聚集-性信息素相结合诱捕效果更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咖啡灭字虎天牛Xylotrechus quadripes Chevrolat是咖啡树的重要害虫,其以幼虫钻蛀为害木质部的特点造成防治十分困难。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新羽化的咖啡灭字虎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前足感器类型及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虫触角呈线状,共11节,可分为3部分:柄节、梗节和鞭节(9亚节)。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共有5类,分别为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栓锥形感器、B9hm氏鬃毛,其中刺形和锥形感器各有3个亚型,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和分布均有差异。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现象,栓锥形感器为雄虫所特有。前足为步行足,感器共有3类,分别为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毛形感器,其中刺形感器有5个亚型,雌、雄成虫足感器无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从进境外轮食品舱中首次截获的可可豆象(Callosobruchus theobromae Linnaeus),并对其形态学特征、发生分布、寄主范围、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记述,为今后口岸检疫和鉴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十一星瓢虫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十一星瓢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十一星瓢虫成虫捕食量为127头/d,幼虫1~4龄的捕食量分别为11,79,166,181头/d。每头雌虫产卵25~79粒/d,平均为44粒/d。在28±1℃条件下,卵期为2.3d;幼虫发育历期1龄为2.0 d,2龄为0.7 d,3龄为0.9 d,4龄为2.1 d;蛹期为3.5 d,世代发育历期为11.5 d;成虫飞翔能力强,具有明显的群集越夏特性;冬季成虫栖息在树皮缝隙中或枯枝落叶下,在-15℃的气温下,成虫仍能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5.
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L.)是松柏类等林木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山东泰安、威海等地发生严重。本文利用引诱剂诱杀、饵木诱杀和释放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与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等无公害技术对褐梗天牛进行了室内外防治研究。Ⅱ号引诱剂诱捕效果最好,30 d平均诱捕量为69头。饵木诱杀每个样木平均诱捕量为63头。管氏肿腿蜂防治褐梗天牛幼虫的室内效果最高达71.00%,不同蜂虫比之间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对直径为10~15 cm被害木中的天牛幼虫的寄生率最高,为8.43%。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效果较好,室内当花绒寄甲成虫和天牛幼虫量为5:1时的寄生率最高,为80.02%;林间每株树释放20头花绒寄甲成虫的寄生率最高,达58.80%。结果表明,这几种防治技术都对褐梗天牛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在防治中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对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广泛分布的白钩蛱蝶进行野外分布状态调查,将野外采集的白钩蛱蝶卵及幼虫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对比自然界与实验室饲养的幼虫生长差异性,总结出大兴安岭白钩蛱蝶的年生活史,并由此提出防治白钩蛱蝶相关措施,从而为有效防治白钩蛱蝶这种榆树重要害虫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已发表的灭字脊虎天牛Xylotrechus quadripes的触角转录组数据,采用BLAST同源搜索的方法从转录组中一共鉴定到14个CSP基因,所有CSP均具有全长序列、信号肽序列和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灭字脊虎天牛CSP间氨基酸一致性差异较大(12%~73%),平均值为34%;具有C1-X6-C2-X18-C3-X2-C4的半胱氨酸保守模式。进化分析表明,除XquaCSP8和XquaCSP12外,其余XquaCSPs聚类到不同分支。表达谱分析表明,XquaCSP7基因在触角特异表达;XquaCSP4、CSP5、CSP12和CSP14基因在触角高表达;XquaCSP13基因在足特异表达;其余XquaCSPs基因在多个组织中有表达。结合测定结果发现,XquaCSP7与测试的21种寄主气味结合能力均较弱,荧光取代率在4.5%~13.5%之间,其中与苯乙酮的结合能力最强,荧光取代率为13.5%。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灭字脊虎天牛CSP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美国农药生态风险评价技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美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风险评价技术,包括农药对地表水水生生物、对陆生生物以及地下水的风险评价。综述了美国的农药水生生态风险评价及陆生生态风险评价技术,旨在为我国农药生态风险评价技术的完善和农药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Risk assessment of pesticides for aquatic ecosystems is typically based on comparisons of exposure and effect concentrations at a variety of levels (tiers). At the highest tier, effects assessment can involve generating data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ypically in mesocosm experiments. However, interpreting th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effects measured in these studies can be difficult because ecological factors can 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perturbations in the real world. Th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factors is not readily addressed experimentally and so a strategic modelling approach is proposed which may aid in defining acceptability of effects. © 1997 S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