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新世纪之春 ,3月 10日。北苑之春茶会于福州凯闽茶艺苑举行。茶会以北苑茶为主题 ,回顾北苑千年茶都发展简况 ,探讨当今北苑茶发展方向。还品尝了荣获金奖的“水仙王”、“乌龙王”。茶会主办单位有 :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建瓯市北苑贡茶协会、福州凯闽茶艺苑。省茶文化研究会林心炯会长谈茶会的收获 :发扬北苑茶成就 ,建茶为贡 ,见于五代闽 ,盛产于唐、宋、元、明 ,是历史辉煌壮丽的一页。古代茶叶技术进步 ,较大体现制茶技术的进步 ,贡茶采制技术又是集中表现。会上 ,省博物馆介绍“宋元建安北苑茶焙遗迹考” ,这七处…  相似文献   

2.
谈论闽茶 ,笔者非闽人 ,深入闽境不多 ,可以说是门外汉。然而出于对闽茶铁观音茶品味的爱好 ,居于二十多年从事茶业教学科技工作的亲身感受 ,故而有兴趣认知闽茶。在这里试从历史的角度 ,从品牌文化的观念 ,谈谈对闽茶铁观音等发展的见解。瞰古看今 ,笔者对闽茶今昔的看法是 :唐有闽茶宋代盛 ,明清创新未扬名 ,今日观音尚显贵 ,品牌文化再创兴。1 唐有闽茶宋代盛福建茶始于何时 ?准确年代有待考证 ,陆羽《茶经·八之出》 (公元 780年 )已有记载 :“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 (福州生闽方山。山荫县也 )”。由此可见 ,福建唐时已有茶叶…  相似文献   

3.
林建志 《茶报》2004,(2):43-44
唐陆羽《茶经》之出:“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也”说明“方山露芽”茶在闽县方山。那方山在哪里?现全国多书载方山(五虎山附近),也有书指方山是在闽候县尚干的五虎山,如:《三山志》《闽书》《闽都别记》等志书载在闽县清廉里。《三山志》是宋淳熙九年(1182年)成书,因福州曾一度  相似文献   

4.
潘健 《中国茶叶》2014,(3):38-41
正一闽边江口是奴家,君若闲时来吃茶。土墙木扇青瓦屋,门前一田茉莉花。这是一首广为流传于近代福州地区的诗句。诗中的"闽江"、"茶"、"茉莉花"道出了其间的密切联系:出产于农家的香醇茶叶,是用种植在闽江口附近的茉莉花窨制的!这种行销于中国广大地区的香花茶,源自东南一隅的福州地区。清咸丰(1851~1862)年间,随着第一批香醇的福建茉莉花茶的出产,对茉莉香花的需求量也随之提高,相较于传统稻作收  相似文献   

5.
方山露芽是唐时福州名茶。李肇《唐国史补》云:“福州大山有露芽。”《三山志》云:“唐宪宗元和间(公元806~820年)沼方山院僧怀晖德麟殿说法,赐之茶,怀晖奏日: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陆羽《茶经》(公元760年前后)亦注有:“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也。”说明唐时方山茶称为“方山露芽”已出名久矣。至于“方山露芽”出于何地,产于何时,有必要加以考证。查《三山志)记:方山“山在南重江之外,九鼻东向,正北远望端方,直下数千尺,故名。”《闽都别记》云:“五虎山,在清廉里,一名方山,远望端方如几,故名,中…  相似文献   

6.
<正>陆羽《茶经·八之出》在叙述岭南茶区时说"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还特别注明"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闽方山究竟在福州的什么地方?《茶经》中没有说明。并且也没有交代方山所产的是什么茶?研究表明,福州于唐朝有两种茶作为贡茶,即"腊面茶"与"方山露芽"。方山露芽又称"方山之芽"。  相似文献   

7.
福建发展茶业的九大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是红茶与特种茶——乌龙茶、茉莉花茶、自茶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早在东晋(公元376年)南安市丰州古镇的莲花峰就有“莲花荼襟太元丙子”摩崖石刻,是福建茶事最早的文字记载。这比睦羽《茶经》(公元780年)问世要早404年,距今已有1632年的历史。从唐代开始,福建就是贡茶的产地——福州长乐郡(福建福州),福州的方山露芽、“蜡面茶”,“福州柏岩极佳”。宋代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与世。  相似文献   

8.
今年八月在广西横县第二届全国茉莉花茶交易会期间 ,福建省福州茶厂的中莉牌“茉莉闽毫”参加了2 0 0 1年全国优质茉莉花茶质量评比 ,荣获金奖。福建省福州茶厂创建于 194 9年 9月 ,国内贸易部 1999年 12月认证该单位为“中华老字号” ,并颁发了证书和铜牌 ,是福建省花茶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茉莉闽毫是福建省福州茶厂的主导产品 ,是闽窨优质茉莉花茶的珍品 ,其创制于 1973年 ,曾于 1979年 ,1986年先后评为部优产品 ;1982年、1986年、1991年连续三次评为“全国名茶” ,1991年 4月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评为“文化名茶” ,一直保誉至今…  相似文献   

9.
有女如茶     
如果说诗人如水,女人就是诗人杯中的茶,浅淡甘露、蓊郁茂发;如果说男人如山,女人就是山下盘绕的茶,沿山而立,顺溪而生.大地造就万物,日月孕育精华,一片叶,春秋事,一杯茶,万种情. 《诗经·郑风》载“出其东门,有女如茶”.苏东坡诗云:“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茶,如女人;女人,如茶.春生茶,重水,茶韵回甘;秋生茶,重香,茶韵浓长.都说,女人如茶.嗅一律芬芳自娱,听一首轻音慢思,沏一杯清茶静品.安然的午后,朦胧的清晨,一席茶语,一缕清音,共品“如茶女人”.  相似文献   

10.
邓敏 《福建茶叶》2006,(1):26-26
“蒙顶甘露”产于四川省蒙山,山顶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五峰,终年烟雨蒙蒙。因此而得起其名。“甘露”茶是在总结蒙山“玉叶长春”(宋政和二年创制)和“万春银叶”(宋宣和二年创制)的基础上创制的。最早记载于明朝嘉庆二十年《四川总志》、《雅安府志》记有:上清峰产甘露。解放后,“蒙顶甘露”被评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其紧卷多毫、色泽嫩绿、汤碧明亮、香气馥郁、芬芳鲜嫩、滋味浓郁回甘、叶底嫩芽秀丽匀整的品质特点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蒙顶甘露长期以来都是采用传统的手工加工工艺,精心制作,…  相似文献   

11.
《福建茶叶》2007,(B02):31-32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两岸同胞亲如兄弟;两岸茶文化薪火相传,优势互补,为世界茶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进一步推进两岸茶文化的交流、合作,我会发起成立“福建省茶叶学会闽台茶叶合作研究分会”,得到台湾茶界和在闽台湾茗商的认同,也得到了中央和福建省有关部门的重视。福建省民间组织管理局于2006年8月18日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省茶叶学会闽台茶叶合作研究分会”。经研究,定于2007年7月上旬(具体时间另通知)在福州召开“闽台茶叶合作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同时开展闽台系列茶事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了二十六年,听茶、说茶。品茶相对比一般人会多些,对茶叶的生产、加工、出口也略知一二。然而,对茶有一份眷恋与思考,倒是近几年主管商标工作、参与品牌开发后产生的。 我国茶叶出口的知名商标不少,有北京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的“中茶”牌,“新芽”牌,“向阳花” 牌:有浙江的“骆驼” 牌,“狮峰”牌:上海的“天坛牌”:福建的“瑞龙”牌,“蝴蝶” 牌;湖南的“猴王” 牌;还有广东的“金帆牌”,“宝鼎牌”,等等。这些商标,名字动听,图案好看,对其寻根探踪,不少都连着一条根──中国是茶的故乡。小小商…  相似文献   

13.
唐·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文中提到“醍醐”和“甘露”两词,“甘露”容易理解,而“醍醐”现代人可能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4.
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为闽茶特立《叶嘉传》,称天下茶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散文家苏辙(1039—1112)在《和子瞻煎茶》诗中,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宋代闽茶品质之高和茶业繁荣盛况,由此可见一斑。《宋会要·食货志》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福建路只建宁府、南剑州、邵武军和汀州四地  相似文献   

15.
武夷茶诗是武夷茶文化的一个方面,为数甚多,此只就少见引用的,选录阅人十家之作十三首,聊添茶兴。魏杰《武夷杂咏》(四首选一首)杰字拙夫,自号鹤山樵者、桃岩居上,清陶县人。诗见《逸园诗钞》卷四:武夷深处是仙家,九曲溪山遍种茶;最是一年春好景,情歌日日来新芽。叶在衍.《武夷茶市》在衍室名“花南砚北之斋”,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闽县人。诗见《唐风集》页十拔尽新芽谷雨天,许多异种说岩前;泰西也有卢金榜,岁岁争输百万钱。伊秉经《清夫寄至新茶》秉缤字组似,号墨卿、默庵,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土,宁化县人。诗…  相似文献   

16.
王家斌 《茶叶》2001,27(2):12-13
绍兴县是我国重点产茶县。绍兴茶业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其种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古越人称为“大茗”。唐代,陆羽《茶经》就有“浙东以越州上”的文字记载。宋代,会稽山日铸(日注)茶已“名扬天下”,与城内卧龙山的“瑞龙茶”相提并论。北宋欧阳修《归田录》:“草茶盛于两浙(浙东、浙西),两浙之品,日铸第一。”日铸在绍兴县平水镇镜内,有日铸岭,是日铸茶的原产区。 陆游,爱国诗人,山阴人(今绍兴县)。在他的诗集中有一百多首诗提到“茶事”,例如《安国院*试日铸茶》诗中:  相似文献   

17.
鼓山半岩茶     
昔日偶览《闽小记》,有福州鼓山产茶记载,云:“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然所记不详不知何出。近见刘湘如先生《鼓山的茶与诗》,引《鼓山志》云:“鼓山灵源洞之后,居民数十家种茶为业,地名茶园,产不甚多,而味清  相似文献   

18.
5月20日上午,由河南信阳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信阳红风暴”福建宣传活动周在福州启动。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会长张家坤、河南信阳市委书记王铁等相关领导,以及豫闽两省的骨干茶企到场参加。活动现场,两地茶企还开展了品茶、展示展销、茶艺表演、合作签约等一系列茶事活动。  相似文献   

19.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3,35(4):50-51
1赴闽任职为民办事余干臣(约1850~1920)名昌恺,安徽黟县人。从小读书,后为官吏。赴闽任职,是福州府的一个小官——九品的府税课司大使,官虽小但他懂得为民办事。1874年的时候他已经在任上干了7年。但在五口通商后的福州,这府税课司大使却是个重要的岗位。彼时福州堪称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口岸,余干臣至少做了两件与茶有关的好事大事。  相似文献   

20.
文献表明,福州在唐朝有两种茶作为贡茶,即“腊面茶”与“方山露芽”。方山露芽又称“方山之芽”。唐·李肇《唐国史补》“:福州有方山之露芽。”方山在何处?早时有人认为“方山就是今之鼓山”,但《八闽通志》载“:(茶)福州诸县皆有之,闽之方山、鼓山、侯官之水西、怀安之凤岗山尤盛。”可见鼓山、方山有别,方山不是今之鼓山。近来又有人认为“,失传了千年的贡茶‘方山露芽’的故乡,就在福州长乐航城镇泮野村”。可是《长乐县地名志》并无记载“方山”这一自然实体或村名,亦即长乐无“方山”这一地名;并且,泮野村系位于福州的东南,与古籍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