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罗布麻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实验以罗布麻(Apocynum venetttln Linn.)成熟种子为外植体。探寻获得罗布麻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和条件。研究两种主要的生长素(2,4-D和NAA)和两种主要的细胞分裂素(6-BA和KT)对诱导罗布麻愈伤组织及2,4-D对诱导罗布麻胚性愈伤组织和胚性细胞悬浮系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2,4-D对诱导形成胚性愈伤组织非常重要;不同激素配比对实验的结果影响较大,其中激素组合为2,4-D0.5mg/L+6-BA0.05mg/L可产生大量的胚性愈伤组织;MB+2,4-D2.0mg/L是建立罗布麻胚性细胞悬浮系的最适培养基。  相似文献   

2.
以“红核子”、“东壁”、“十二月龙眼”等龙眼品种的胚性悬浮细胞为起始材料分离原生质体,采用液体浅层培养、包埋悬浮培养等方式,进行原生质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藻酸钙包埋悬浮振荡培养(50r/min)是龙眼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的适宜培养方式,在含有多种生长调节剂的改良MS培养基(MP6)上,再生小克隆的形成频率可高达5%;采用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体胚诱导、成熟和萌发的优化方案,原生质体再生小克隆分化子叶形胚状体的频率达100%,萌发植株的频率一般大于45%。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小麦成熟胚在转基因研究中的利用,以陕麦159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小麦愈伤组织诱导体系。研究表明,不同消毒处理、2,4-D浓度和接种方法对胚性愈伤出愈率的影响有极显著差异,不同浸种时间和培养基类型对胚性愈伤组织出愈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采用次氯酸钠初次消毒20min,升汞二次消毒5min,消毒彻底,对种子损害较小;浸种时间18~20h易于成熟胚的剥取,且诱导的愈伤组织质量较好;MS培养基较1/2MS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效果好,MS培养基2,4-D浓度为4mg.L-1时(30g蔗糖+7g琼脂)胚性愈伤组织率最高,愈伤组织质量较好;完整胚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率最高达84.17%,碎胚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率最高达94.17%。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培养及显微观察技术,以金花茶植株茎段、叶片、花药及离体培养的金花茶体细胞胚为试验材料,对松散型愈伤组织的获得及悬浮细胞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以金花茶体细胞胚切块为外植体,在MS+KT 0.5 mg/L+NAA 8.0 mg/L+硝酸银5mg/L+蔗糖30 g/L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后,将其转接到该诱导培养基上连续培养3个月,最后从培养物中挑选状态良好的松散型愈伤组织在分别含有肌醇与硝酸银的2种培养基上交替培养,可以获得金花茶松散型愈伤组织;方差分析表明:蔗糖添加量、肌醇添加量及硝酸银添加量均对金花茶悬浮培养液细胞密度有显著影响且后两者分别与光照条件存在相互作用;将松散型愈伤组织在分别添加100 mg/L肌醇与2.5 mg/L硝酸银的液体增殖培养基上交替培养,可以建立并保持金花茶悬浮细胞系。该研究结果可为金花茶大规模细胞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真菌诱导子与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单宁含量的相关性,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为材料,研究真菌诱导子种类、浓度及处理天数对龙眼愈伤组织细胞中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单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 100 mg/L 拟茎点霉菌诱导子培养 35 d 时,最有利于类黄酮含量的积累,含量高达 8.58 mg/g;拟茎点霉菌诱导子浓度为 50 mg/L 时培养 35 d,最有利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积累,其含量为36.83 μg/g;胶孢镰刀菌诱导子浓度为 50 mg/L 时的培养基中培养 35 d,最有利于单宁含量的积累,其含量为10.50 mg/g。液体悬浮培养条件下,胶孢镰刀菌诱导子浓度为 400 mg/L 的培养基中培养 7 d,最有利于类黄酮含量的积累,其含量为 6.29 mg/g;尖孢镰刀菌诱导子浓度为 200 mg/L 的培养基中培养 7 d,最有利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积累,其含量为 49.21 μg/g;胶孢镰刀菌诱导子浓度为 400 mg/L 的培养基中培养 7 d,最有利于单宁含量的积累,其含量为 13.15 mg/g。本研究为将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工厂化生产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单宁等次生代谢物质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运用石蜡切片染色和显微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FN15和ROC22两个不同基因型甘蔗品种,在心叶诱导愈伤组织和愈伤组织继代过程的不同阶段,对愈伤组织胚性细胞、体细胞胚和芽原体的发生与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愈伤组织来源于切口部位、韧皮部、维管束鞘或外皮层具有活力潜能的薄壁细胞,此种愈伤组织多数为胚性细胞。基因型FN15可从心叶直接诱导出体细胞胚,而基因型ROC22则需继代培养后才发生体细胞胚。从愈伤组织表型分析,浅黄色愈伤组织多数为胚性细胞;金黄色和乳白色愈伤组织多数是已分化的各种类型的体胚;褐色愈伤组织,只有极少量细胞具有分裂能力,最终也能分化出小芽;透明状愈伤组织一般无细胞质,也不具分裂能力。因此应选择浅黄色的愈伤组织作为转基因准备受体。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普通小麦抗赤霉细胞工程育种中抗毒素细胞系选择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离体培养条件下禾谷镰刀菌毒素胁迫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茵毒素对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具有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毒害作用,这种毒害作用降低了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胚性愈伤组织质量,显著影响胚性愈伤组织再生频率。同时禾谷镰刀茵毒素胁迫降低了幼胚愈伤组织产量,并随胁迫浓度的升高,愈伤组织产量迅速下降。禾谷镰刀菌毒素对小麦幼胚培养特性的影响,表现出基因型间的差异,对感病基因型的毒害作用远大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8.
提高水稻成熟种胚体细胞培养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结果认为,水稻成熟胚是一种“竞争性”外植体。高浓度的脱落酸(ABA)能有效地抑制胚芽和胚根的生长,而对水稻盾片愈伤组织的生长影响较小,从而促进盾片愈伤组织的同步健壮生长。这些愈伤组织致密,呈乳白色且分化频率高。调节分化培养基的浓度可减少愈伤组织变褐老化,有效地提高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在诱导培养期间,较高的2,4-D浓度(大于1 mg/L)和6-BA会抑制种胚体细胞愈伤组织的诱导,其中籼稻比粳稻敏感。在诱导培养基中附加2,4-D 0.5 mg/L,BA 0.5 mg/L,ABA 5 mg/L,B_1 (5-10 mg/L)对成熟籼稻种胚培养是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9.
从外植体来源、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等方面研究影响巴西蕉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结果表明,以未成熟雄花为外植体,MS培养基+1 mg/L 2,4-D+1 mg/L IAA+1 mg/L NAA较适宜胚性愈伤组织诱导,26℃暗培养条件下,未成熟雄花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为3%~4%。在MS培养基+0.7 mg/L 2,4-D+4 mg/L 6-BA中,以不同品种假茎为外植体的脱分化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可达75%,但只有巴西(青杆)和海南本地米蕉可以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0.1%和0.5%。  相似文献   

10.
玉米再生体系建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立军  赵成昊  葛超 《玉米科学》2008,16(2):077-79
以玉米自交系辽7980、丹9818、340、5026为材料,对影响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培养及分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4-D对于玉米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是必要的,基因型对胚性愈伤诱导的影响显著。在培养基中添加L-脯氨酸对提高胚性愈伤组织有显著作用,但对愈伤组织生长率没有明显影响。适量的BA和AgNO3对植株的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野生阿宽蕉(Musa itinerans Cheesman,AA)、抗枯1号(Kangku 1,AAA)、大蕉(Musa Paradidiaca L.,ABB)3个香蕉品种为试材,研究其胚性悬浮细胞在长期继代培养后的分化能力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结果表明,3个香蕉品种ECS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胚性悬浮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不稳定,染色体数目从6个到116个不等,各ECS均为整倍体和非整倍体组成的混倍体,随继代次数的增加,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细胞比例随之增多,体细胞胚胎分化能力逐渐下降.野生阿宽蕉、抗枯1号和大蕉的ECS继代培养1.5 a后,细胞变异率分别为96.3%、93.0%和94.0%,而体胚分化能力分别为0.96×103、0.55×103、0.65×103个/mL PCV.试验为进一步研究香蕉ECS染色体变异机理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试验分析了基因型、愈伤组织类型、2,4-D 浓度、蔗糖浓度,起始接种量等各因素对相思树悬浮细胞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淡黄色,质地鲜嫩松脆的愈伤组织作为相思树悬浮培养的材料,能较快地建立起悬浮细胞系。黑木相思细胞小,胚性强,分散性好,最容易建立起悬浮细胞系。当蔗糖浓度为 30 g/L,2,4-D 浓度为 0.5 mg/L时,适宜于悬浮细胞的保持。起始接种量对相思悬浮细胞系生长也有很大影响,从保持悬浮细胞系的角度看,每瓶 25 mL 培养基中适宜的接种量为 0.5~1.0 g。台湾相思悬浮细胞培养周期以 7 d 继代 1 次,卷荚相思悬浮细胞培养周期以 8~10 d 为宜。同时,通过对悬浮细胞培养的显微观察可以看出不同基因型的相思树悬浮细胞,其细胞生长状态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建立高质量马铃薯细胞悬浮培养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宁  戴朝曦 《中国马铃薯》2000,14(4):195-197
以马铃薯四倍体栽培品种甘农薯2号、布尔班克(Russet Burbank)的块茎和茎段两种外植体为材料,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细胞悬浮培养物的建立及其继代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选取良好的愈伤组织经1~3次继代培养后进行细胞悬浮培养,培养物每5d继代一次,继代时新旧培养基体积按3:1配置,能获得较高质量的培养物。在悬浮培养及继代培养过程中,用高浓度蔗糖溶液或蒸馏水调节该培养液的渗透压,以及采用与愈伤组织固体培养基成分相同的细胞悬浮培养基和悬浮继代培养基,可有效地控制悬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破碎现象,有助于建立高质量的细胞悬浮培养物。  相似文献   

14.
电镜观察农杆菌介导香蕉基因转化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含质粒pBI426的根癌农杆菌EHA105和LBA4404转化香蕉品种威廉斯的叶片、横切薄片及香蕉细胞悬浮系,通过电镜观察农杆菌的附着情况,对香蕉转化早期影响农杆菌与香蕉受体材料相互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农杆菌菌株对香蕉的遗传转化有影响。EHA105易被乙酰丁香酮诱导,附着在香蕉组织上的量比农杆菌LBA4404的附着量大;乙酰丁香酮是香蕉遗传转化中必不可少的;乙酰丁香酮显著促进了农杆菌的附着量;香蕉横切薄片具有很强吸附农杆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香蕉是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本文综合相关文献资料,从香蕉的起源与分布和现代生物技术在香蕉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应用等剖析香蕉种质资源研究和应用的现状。对香蕉起源与分布的认识是香蕉种质资源研究的基础,目前多数学者都承认香蕉起源东南亚,对演化路线却存在许多争议,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机会;分子标记技术成为香蕉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工具,可以很方便地进行香蕉分类、亲缘关系及演化做较为精确的研究,甚至辅助育种的应用;组织培养、细胞悬浮体系和原生质体培养技术的不断成熟,促进香蕉种质创新的发展,使香蕉突变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假定G蛋白偶联受体基因fogpr1的功能,构建了fogpr1基因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fogpr1基因敲除突变体在菌丝生长、产孢量和菌落形态等方面没有明显变化,对巴西蕉的致病性也没有降低。此外,酵母双杂交实验结果表明,Fogpr1可以与G蛋白Fga1、Fga2和Fgb1互作。这些结果表明Fogpr1可能是一个G蛋白偶联受体,但不参与调控尖孢镰刀菌的发育和致病性。  相似文献   

17.
香蕉内生炭疽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香蕉内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的分类地位和致病性测定,确认香蕉内生炭疽菌为芭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对香蕉果实具有致病性,病菌可从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果皮致病,引起不同程度的果实腐烂。试验结果表明,香蕉内生炭疽菌是香蕉炭疽病的潜伏侵染菌源。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香蕉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我国与CAC、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的香蕉农药残留标准的比较分析,找出我国香蕉(Musa spp.)农药残留标准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际及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提出提高我国香蕉农药残留标准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乙烯利对香蕉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乙烯利喷洒香蕉幼苗叶片1 d后,于6℃低温胁迫1 d,研究乙烯利对香蕉幼苗抗寒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乙烯利预处理可以保护低温胁迫后香蕉叶片细胞结构的完整性,降低低温胁迫后叶片的萎蔫程度和相对电导率,提高低温胁迫后叶片的光合速率.表明乙烯利可以提高香蕉幼苗抗寒性,其中浓度为200mg/L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从健康的香蕉根组织内分离获得一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菌株BEB99,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鉴定该菌为劳尔氏菌(Ralstonia sp.)。铁载体检测结果发现,该菌株属于极高产铁载体菌株。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62.52%,并对香蕉植株具有显著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