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不同浸泡温度、环境温度、基质及块茎大小的处理对油莎豆块茎萌发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不同来源地的油莎豆块茎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结果表明:35℃温水浸种,有效改善了油莎豆块茎的透水性,并显著提高块茎萌发率;环境温度为35~42℃时,有利于油莎豆块茎发芽,20℃以下的低温不利于块茎的萌发;透气性较好的沙壤土适宜油莎豆的种植,而黏质壤土则相反;在选种育苗时,应优选大粒饱满的油莎豆块茎用于催芽育苗;此外引种我国不同地区的油莎豆品种幼苗长势与地理纬度无相关规律.据上述试验结果,并结合我国海南省的环境条件,应尽快在海南进行油莎豆的南繁育种及栽培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油莎豆块茎在种植过程中萌发较慢的问题,以A2、中油莎1号和内蒙古大粒(ND)为材料,通过对3个油莎豆品种的浸种条件、消毒方式以及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筛选,探究油莎豆块茎的最佳消毒方法及最优萌发条件。结果表明:在75%酒精3 min、氯气16 h时消毒效果最好;3个品种均在35℃浸泡3 d时萌发率最高,分别为58.33%、51.67%和43.33%;A2和中油莎1号均在MS+1.0 mg/L 6-BA+0.5 mg/L NAA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分别为70.00%和63.33%;内蒙古大粒在MS+0.5 mg/L 6-BA+0.2 mg/L NAA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为55.00%。6-BA对块茎的萌发有显著作用,但随着浓度升高对块茎的萌发由促进转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特色油料作物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地下块茎可积累大量油脂,且具有适应性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是研究植物抗逆性和地下营养器官富集油脂的优异材料。运输抑制剂响应蛋白1(transport inhibitor response protein 1,TIR1)作为生长素受体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然而,油莎豆CeTIR1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基于油莎豆转录组数据筛选鉴定出4个油莎豆TIR1基因(CeTIR1-1、CeTIR1-2、CeTIR1-3和CeTIR1-4),并采用RT-PCR技术克隆到4个CeTIR1成员的ORFs。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4个CeTIR1蛋白含有典型的F-box蛋白结构域、AMN1超结构域和Transp_inhibit结构域。CeTIR1s序列长度、编码蛋白相对分子量和等电点等理化性质差异较小。4个CeTIR1分别与禾本目莎草科、木犀科及十字花科的植物来源的TIR1s在进化上亲缘关系较近。基因表达分析显示,油莎豆CeTIR1基因在不同组织表达水平差异显著,均在块茎组织中高表达,在根和叶组织中表达量较低。盐胁迫处理下油莎豆幼苗抗...  相似文献   

4.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是一种粮油饲兼用、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其地下块茎富含油脂、淀粉、糖、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地上茎叶可作为畜禽优质饲草。作为一种原产于沙漠地区的多用途作物,油莎豆具有适应性广、生物产量大、高附加值等特性,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我国丰富的沙地等边际土地资源为油莎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油莎豆产业基础已经形成,产业链条基本具备,发展前景广阔。本文概述了油莎豆特性与用途、研究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油莎豆产业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油莎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又称虎坚果,沙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油莎豆具有适应性广、生长期短、生物量大、含油量高等优势特性。油莎豆茎叶可做青贮饲料,块茎可生吃或熟吃,此外,油莎豆还可用来榨油,榨油后的油饼可用来做饲料。因此油莎豆作为一种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新兴农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为了深入了解油莎豆,促进油莎豆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研究,本文综述了油莎豆中油脂、蛋白和多糖等主要营养成分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油莎豆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和保肝等生理功能,并就其市场规模和科学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大粒油莎豆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油莎豆是一种抗逆性强而又高产稳产的作物。块茎含有丰富的脂肪,含油率达20%以上,并含有一定数量的糖及淀粉,是比较理想的食用油植物。油粕还可以制糖、酿酒、制糕点;酒糟、糖渣又是家畜的好铜料。十多年来我省油莎豆种植面积逐年有所扩大,但是由于普通油莎豆块茎小,大面积种植有困难,影响了群众种  相似文献   

7.
油莎豆以其适应性广、产量和含油量高而成为我国的新型油料作物.为解析油莎豆的遗传基础,服务于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采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构建了油莎豆高质量的全长转录组,混合样本的组织来源包括块茎、匍匐茎、根、芽、叶片、叶鞘、花、花茎等.研究基于23.20 Gb高质量的原始数据提取获得环形一致序列319568条,其平均长度...  相似文献   

8.
起源于非洲和地中海沿岸的油莎豆以适应性广、产油量高而成为我国的新型油料作物。为促进该物种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对油莎豆及代表性单子叶植物的EPSPS基因进行系统鉴定。结果表明:与大多数植物类似,油莎豆仅含有1个EPSPS基因,其包含7个内含子,命名为CeEPSPS;RT-PCR分离到的CeEPSPS编码区序列为1584 bp,预测编码514个氨基酸,其N端的前70个残基为叶绿体信号肽,77~508位残基为高度保守的EPSP合酶结构域(PF00275);与EPSP合酶结构域相比,信号肽在不同植物中变异较大;CeEPSPS成熟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47.32 kDa,等电点为5.49,总平均疏水指数为0.069,脂肪族指数为93.76,不稳定系数为31.73,与其他物种相近,均属于稳定的疏水型酸性蛋白;进化分析支持油莎豆划归为禾本目莎草科。序列比对和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56份油莎豆种质不存在已报道的草甘膦抗性变异。qRT-PCR分析结果显示,CeEPSPS主要在成熟叶片和块茎中表达,其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芽、幼嫩叶片、衰老叶片和芽茎。此外,本研究还构建了CeEPSPS的植物过...  相似文献   

9.
以碘显色法测定了油莎豆块茎淀粉含量,以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利用石灰水浸泡法同时从油莎豆中提取出了淀粉和蛋白质,研究料液比、浸泡液pH值、浸泡时间、上清液pH值等因素对大粒油莎豆淀粉、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大粒油莎豆中淀粉含量为31.8%,蛋白质含量为2.9%...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先湿法脱皮再干燥的方式可以简化油莎豆榨油前工序,提高榨油效率。为探究最适合的干燥工艺,本文以湿法脱皮油莎豆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薄层热风干燥特性,对比分析不同干燥工艺下脱皮油莎豆品质及所制取油脂的品质变化规律,以期为油莎豆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持。本实验分别将油莎豆在自然干燥以及热风温度为50℃、60℃、70℃,风速0.8 m/s条件下进行干燥,再测定油莎豆的色泽、硬度、复水性以及脱皮油莎豆所制取油脂的品质。实验结果显示,样品干燥后亮度值、泛红度降低,硬度升高;热风50℃样品复水性最好,自然干燥次之,热风70℃下样品复水性最差;热风干燥条件下,随着风温的升高,所制得的油莎豆油的酸价及过氧化值均呈增加趋势,但是远低于国家标准中对食用植物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态区域玉米种子收获期与种子活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单588亲本为试验材料,在3个不同生态区域杂交制种,研究不同生态区气象因子及收获期对玉米种子活力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与收获期的同一杂交组合的种子活力指标差异明显,不同收获期种子的子粒含水量下降趋势为海南甘肃辽宁,脱水速率平均为海南甘肃辽宁,灌浆速率平均为海南甘肃辽宁。制种区域的活动积温与活力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积温与活力指标呈显著正相关;降雨量与标准发芽率和冷发芽值呈显著负相关,与人工加速老化值相关性不显著;日照时数与标准发芽率和人工加速老化值均达到显著正相关,与冷发芽值相关不显著。辽单588种子在辽宁地区适宜收获期为授粉后53 d,甘肃地区为授粉后56 d,海南地区为授粉后47 d。  相似文献   

12.
Adequate soil water is needed for satisfactory yield and quality of potato tubers. With sprinkler irrigation systems it is common practice to apply more water than the crop uses in order to maintain high soil water levels. A study was initiated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of Russet Burbank potatoes to a wide range of daily sprinkler irrigation rates when grown on two soilsa loam and a sand—differing in water holding capacity. The results from the two soils were very different. On the loam soil, yields general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ed applications of water, up to the equivalent of 40 to 50% estimated Et. Irrigation treatment effect on percent No. 1 tubers was inconclusive. In 1978, percent No. 1 tubers increased with water applied up to about 70% estimated Et. In 1980, irrigation rates between the equivalent of about 20 and 80% estimated Et had little effect on tuber grade. Yields and percent No. 1 tubers were depressed at irrigation rates greater than about 80% estimated Et. On the sand, yields and percent No. 1 tubers increased with increased irrigation rates up to about 100% and 80% estimated Et, respectively. Tuber specific gravity was not affected to an important degree by irrigation treatment on either soi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good crop of potatoes can be grown on a loam soil at daily irrigation rates considerably less than estimated Et rates, while such reductions will decrease yields and grade on a sandy soil.  相似文献   

13.
2015—2019年,笔者在对海南地区的辣椒病害进行调查时,发现一种和常见病害症状不同的新叶斑病。田间采集病样后,经病原菌分离、显微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证明该病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ijin]侵染引起,这是该种病原菌在中国危害辣椒的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粉、30 ℃、pH 7.0、连续光照或光暗交替、麦芽糖和酵母提取物为病原菌最适培养条件,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和致死温度分别为22~33 ℃和60 ℃(10 min)。12种杀菌剂的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45%咪鲜胺EW抑菌效果最好,浓度为1.0 mg/L时抑菌率达97.8%。16%乙霉威·10%嘧霉胺WP、25%三唑酮WP、65%代森锌WP和80%代森锰锌WP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而70%甲基硫菌灵WP、80%多菌灵WP几乎无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站1966—2019年的日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海南岛18个市(县)芒果单产的气象产量与其各生育期气温、降水、日照、相对湿度等做相关分析,选取花期平均气温、果实发育期平均气温、年≥10 ℃积温作为区划指标,同时考虑坡度因素的影响,采用集优法基于GIS开展了海南岛芒果种植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海南岛芒果种植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昌江、东方、乐东、三亚、陵水、万宁、琼海等西部南部和东部市(县)的沿海乡(镇),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大部、白沙南部、昌江南部、乐东东北部、三亚北部、陵水北部等市(县)地形陡峭的山地,其余为次适宜区。区划结果可为海南岛芒果种植布局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花生地膜覆盖增产机制着手,结合全国各地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对各地2—3年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经济效益分析,以经济效益之高低衡量各地是否适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从而得出:东北花生区、黄土高原花生区、云贵高原花生区及秦巴山地的中海拔地带为花生覆膜适宜区;黄河流域花生区春花生为临界适宜到适宜、夏花生适宜覆膜区;长江流域花生区为春花生适宜,夏花生不适宜区,东南沿海花生区是春花生临界适宜、夏秋花生不适宜区;海南岛及其他热带区冬花生适宜,其他花生不适宜覆膜;其他地区花生不适宜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是甘肃省高海拔冷凉山区发生普遍而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据调查,田间植株平均发病率为10~15%左右。重病区薯块平均带菌率28.4~43.65%。经鉴定,病原菌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ihn)。该菌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是:最低为4℃,最适为23℃,最高为32~33℃,34℃时停止生长。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3~28℃。病菌能侵染马铃薯、豌豆、小麦等主要作物。并以贮藏期病薯上的菌核或残留在土壤中的菌核越冬。带菌种薯是第二年初侵染来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药剂防治试验表明,播前采用0.5%的福尔马林液或采用0.1%福美双或0.1%多菌灵浸种,都有明显的防病效果。采用抗病品种也能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7.
辣椒环斑病毒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环斑病毒(Chilli ringspot virus, ChiRSV)是2007年在辣椒上发现的病毒新种,是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的确定种。笔者于2009年首次在海南黄灯笼辣椒上检测发现ChiRSV。根据ChiRSV保守区域设计和筛选PCR特异引物,优化退火温度,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建立了ChiRSV的RT-PCR检测方法。通过灵敏度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最低可检出12.5 pg病毒RNA,灵敏度高。通过对来自海南田间的疑似辣椒病样的RT-PCR检测,证实了该方法有良好的反应特异性,亦表明ChiRSV可能已在海南扩散。  相似文献   

18.
UV-C处理对甘薯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桥头产区的“高系14”甘薯为材料,分别进行10、20、30 min的UV-C照射处理,统计甘薯贮藏60 d内的腐烂率、失重率和发芽率,并同时记录5种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探讨UV-C处理对甘薯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UV-C处理显著降低了甘薯贮藏期间的腐烂率,但同时促进了发芽,而对失重率无显著影响。生理指标方面,30 min的UV-C照射提高了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减少可溶性固形物的损耗,并促进了POD、SOD和CAT的总体酶活性。综合来说,UV-C处理若要应用于甘薯贮藏保鲜,还需辅助使用其他的抑芽手段。  相似文献   

19.
稻田土壤多年生杂草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江苏省仪征市连年稻麦两熟轮作稻田土壤多年生杂草种子库中杂草种类、繁殖方式、分布及萌发等特性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眼子菜、矮慈姑、野荸荠、水莎草、扁秆藨草等5种多年生杂草种子和块(球)茎主要分布在0~15 cm耕作层内,并以营养繁殖为主。种子萌发主要在土壤表层,块(球)茎萌发在0~15 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饱和至薄水层最有利于萌发。同时阐述了种子和块(球)茎的寿命,以及免耕和水旱轮作对稻田多年生杂草种子库的影响,并提出了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和气温增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本研究旨在揭示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其种子活力是否受这两个重要环境因子的影响。利用稻田FACE(Free Air CO_2Enrichment)系统,以常规水稻武运粳23为供试材料,设置对照(Ambient,环境空气)、CO_2浓度增高(比Ambient高200μmol/mol)、温度增高(比Ambient高2℃)和CO_2浓度与温度同时增高四个处理,成熟期收获种子进行实验室标准发芽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独CO_2浓度增加使成熟种子浸种24h浸出液电导率平均增加16.5%,但使种子露白率、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下降7.8%、10.0%、17.4%和8.9%。相似地,单独温度增高或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增高处理对上述参数影响的方向一致,但影响的幅度变小,多未达显著水平。与环境生长温度相比,高温环境下全生育期CO_2浓度升高使成熟种子浸种24h浸出液电导率、露白率、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影响变小,表现在CO_2浓度与温度处理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互作用。种子发芽后芽和根系性状对高CO_2浓度或高温均无显著响应。以上结果说明,大气CO_2浓度增高200μmol/mol环境条件下,常规粳稻武运粳23成熟种子露白率、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等指标均明显下降,但在同时适度增温的生长环境下这种负面影响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