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枇杷果实发育过程中山梨醇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果型和品质差异较大的黄肉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解放钟’和白肉枇杷‘白梨’的果实为试材,测定果实发育过程中山梨醇、果糖、葡萄糖含量及与山梨醇代谢相关酶--山梨醇脱氢酶(Sorbitol dehydrogenase,SDH)和山梨醇氧化酶(Sorbitol oxidase,SOX)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山梨醇代谢与枇杷果实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2个枇杷品种果实中山梨醇含量均随果实发育进程呈下降趋势,且‘白梨’枇杷果实中山梨醇含量高于‘解放钟’。在花后35~80 d,2个枇杷品种幼果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均较低且相对稳定,而花后95~140 d果实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逐渐上升,并在花后125~140 d果实成熟期急剧增加而达到峰值;果实中葡萄糖含量在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花后125~140 d的果实成熟期,‘白梨’果实中果糖含量显著高于‘解放钟’(p0.05)。果实发育过程中SDH和SOX的活性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说明2个枇杷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山梨醇、果糖、葡萄糖含量及SDH和山SOX的活性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但果实山梨醇含量与SDH和SOX的活性在果实膨大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可能是黄肉枇杷与白肉枇杷品质差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研究‘早钟6号’枇杷果实裸藏和聚乙烯薄膜袋藏下果皮的细胞壁代谢。结果表明:裸藏与袋藏的‘早钟6号’枇杷果实采后8℃下贮藏期间,果实失重率不断增大,果皮细胞膜相对渗透率、果胶酯酶(P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逐渐升高;果皮细胞膜相对渗透率与PE、PG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效应(p0.01);但袋藏可极显著(p0.01)地减少果实失重率,延缓果皮的细胞膜相对渗透率、PE和PG活性升高,说明薄膜包装贮藏能抑制果实失水、降低细胞壁降解酶(PE、PG)活性和维持果皮细胞膜的完整性。进一步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不同贮藏性的5个枇杷品种果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枇杷果皮多皮孔,果顶与果蒂部位绒毛少且稀疏,果肉肉质细、具有大的细胞间隙和胞间腔,这些超微结构易引起采后枇杷果实失水和病原微生物侵染,从而导致果实贮藏性和抗病性下降。  相似文献   

3.
龙眼采后果皮细胞壁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主栽龙眼品种“石硖”和“储良”为试材,研究了在3 ̄4℃贮藏条件下龙眼果皮中细胞壁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储良龙眼果皮比石硖的衰老更快、更严重;储良果皮中的果胶甲酯酶(PME)活性比石硖的高,出现上升的时间早;储良果皮中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木聚糖酶(Xyl)、β-半乳糖苷酶(β-Gal)活性也高于石硖的,外切半乳糖醛酸酶(exo-PG)活性开始上升的时间也比石硖的早。  相似文献   

4.
以‘解放钟’和‘白梨’果实为材料,研究基于转录组筛选出的表达量较高且在2个品种中有差异的EjNADP-ME2(Unigene0001461)基因,采用RACE和RT-PCR技术成功克隆EjNADP-ME2的cDNA全长。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EjNADP-ME2与苹果的NADP-ME基因关系最近。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EjNADP-ME2蛋白应该位于细胞质中。用染色体步移法成功克隆了EjNADP-ME2的启动子序列,序列预测该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水杨酸、茉莉酸、脱落酸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此外还有厌氧诱导元件、MYB和MYC参与黄化和干旱诱导的结合位点MBS。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EjNADP-ME2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趋势在2个品种中大致相同,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又降低的趋势,且该基因在低酸品种的表达量稍低于高酸品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低酸品种EjNADP-ME2基因转录水平与苹果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探究EjNADP-ME2基因在苹果酸代谢途径中的功能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不同成熟度‘贵妃’枇杷果实色泽与糖酸含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色差计测量不同成熟度‘贵妃’枇杷果实的色泽,并分析其与果实糖、酸含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枇杷果实色差参数L*、H°值随成熟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a*值则相反,成熟度间的b*、C*值差异不显著。不同成熟度果实的糖酸含量差异显著,其中7成熟至9成熟期间是变化最明显时期。相关分析表明:色差参数L*、a*、H°值均与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和糖酸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认为色差参数L*、a*、H°值可作为枇杷成熟度判定指标,果实完全成熟时‘贵妃’枇杷果皮色差参数L*、a*和H°值分别达到63.00、11.00和74.00,为枇杷果实采收期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西番莲香气物质较丰富的紫果‘台农1号’为试材,选取未成熟(T1)、近成熟(T2)和完全成熟(T3)3个时期果实,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3个果实发育过程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情况,同时检测对应果实中酯类香气物质合成相关的脂氧合酶(LOX)和醇酰基转移酶(AAT)活性,以期了解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主要致香物质变化情况及物质与相关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西番莲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很大的提高,3个时期检测的香气物质总数分别为72种、95种和136种,总峰面积呈倍数增加;未成熟(T1)和近成熟(T2)2个时期萜烯类和酯类物质为主要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在完全成熟(T3)时期主要的挥发性香气为酯类,其峰面积占总峰面积达80.31%;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酯类香气的种类和含量不断的提升,其中己酸乙酯,1-甲基己酯-己酸、丁酸乙酯、辛酸乙酯、1-甲基辛酯-丁酸、己酸己酯、1-甲基己酯-丁酸、丁酸己酯、(Z)-3-己烯基酯-己酸、乙酸己酯、2-甲基-辛酯-丙酸、辛酸己酯、3-羟基乙酯-己酸、(Z)-2-丁酸-乙酯等含量提升或占比较大,这些脂肪酸代谢途径产生的酯类在西番莲果实成熟过程中可能发挥了致香作用。LOX是酯类合成第一步的限速酶,AAT为酯类合成最后的关键酶。对不同发育期果实酯类合成相关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LOX、AAT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尤其是T3时期AAT酶活性显著的提升。由此推断,紫果西番莲果实发育过程中LOX和AAT酶的活性与酯类香气成分形成直接相关,酶活性的提升促进酯类香气的合成。  相似文献   

7.
8.
贮藏温度对采后枇杷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钟6号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cv.Zaozhong No.6)果实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果实类胡萝卜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贮藏温度对枇杷果实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果实贮藏1~12 d期间,25℃贮藏条件下枇杷果肉叶黄素、β-隐黄质、β-胡萝卜素含量始终高于4℃和8℃贮藏,且在8℃和25℃贮藏条件下果肉中这3种色素含量呈相似的升-降变化规律,但3种色素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4℃贮藏条件下果肉叶黄素、β-隐黄质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而不利于积累,总体上4℃贮藏的果肉叶黄素、β-隐黄质、β-胡萝卜素含量低于25℃和8℃贮藏。可见,贮藏温度越低越不利于果肉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不同温度贮藏后期果肉类胡萝卜素积累减少,贮藏温度过低或贮藏时间过长均不利于果肉类胡萝卜素的积累。综合评价不同温度贮藏枇杷果实的商品价值,8℃环境条件下较适宜枇杷果实的长期贮藏。  相似文献   

9.
龙眼果肉自溶与部分氧化还原酶同工酶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硖’龙眼果肉为材料,在(4±0.5)℃条件下贮藏,并将贮藏后期不同状态果肉分为自溶与未自溶2部分,对其中的乙醇脱氢酶(ADH)、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细胞色素氧化酶(COD)、苹果酸脱氢酶(MDH)、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物歧化酶(SOD)8个酶进行同工酶电泳检测,以果肉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为参照,对龙眼果肉自溶与同工酶变化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石硖龙眼低温贮藏过程中,整果果肉除POD外其余7个酶同工酶酶谱变化不大;但贮藏后期自溶果肉与未自溶果肉酶谱差异显著,其中未自溶果肉与刚采收果肉(第0天)酶谱差异不大。说明即使在同一果实中,自溶与未自溶果肉生理状况明显不同,龙眼采后果肉的生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自溶果肉部分,未自溶的果肉基本维持与刚采收时相近的生理状态。自溶与未自溶果肉中,APX、CAT、MDH、COD、PPD和POD酶谱条带数目、种类以及表达量间差异显著,这几种酶可能与龙眼果肉的自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龙眼果实发育过程果肉黄酮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熟龙眼品种‘立冬本’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黄酮含量存在差异,其积累消长动态呈"双S型"变化曲线。龙眼果实成熟后,果肉黄酮含量呈下降趋势,但随着挂树期延长,果肉黄酮含量又回升。龙眼果肉同时还含17种蛋白氨基酸和非蛋白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果实发育过程果肉黄酮含量与总蛋白氨基酸含量呈负相关,与GABA含量呈正相关,与丝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甘氨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生产中如以植物功能性活性成分高黄酮含量为目标,研究确立了‘立冬本’龙眼成熟前期的9月22日为最佳采收时间。  相似文献   

11.
解放钟和早钟6号枇杷果实的贮藏性与采后生理变化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较研究解放钟与早钟6号枇杷果实在20℃贮藏条件下果实的贮藏性及采后生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解放钟枇杷果实比早钟6号枇杷果实较耐贮藏,耐贮藏的解放钟枇杷果实贮藏期间果实失水率较低,保水能力较强.贮藏期间,枇杷果实的总酸含量快速下降,但解放钟枇杷果实能保持较高的总酸含量,而且极显著高于早钟6号枇杷果实;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在贮藏前期(0~5 d)略有上升而后缓慢下降;超氧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而且有酶活力峰出现,与解放钟枇杷果实相比,早钟6号枇杷果实SOD和CAT活性变化幅度大、酶活力峰提早出现,代谢不稳定;早钟6号枇杷果实H2O2和MDA含量均比解放钟枇杷果实高,表明早钟6号枇杷果实活性氧代谢加强,从而加快果实衰老,缩短果实保鲜期.  相似文献   

12.
裂果发生与果皮细胞壁修饰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皮发育状态和力学性能直接影响裂果的发生,而其力学性能与果皮细胞壁修饰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果皮细胞壁中的多糖、蛋白质、酚类物质、矿质元素以及有关细胞壁松弛基因等方面概述了果皮细胞壁组分代谢与生化修饰和裂果的关系,并展望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枇杷新品种‘东湖早’的ISSR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鉴定枇杷新品种‘东湖早’。从95条引物中筛选出能稳定扩增的11条引物对‘东湖早’及选定作为对照的22个枇杷品种总DNA进行PCR扩增。构建基于ISSR数据的UPGMA树状图,结果共获得141个位点,有88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百分率为62.41%。‘东湖早’与对照种相似系数处于0.560~0.838之间,与‘太城4号’相似系数最大为0.838。  相似文献   

14.
6个枇杷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枇杷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综合评价不同枇杷品种的抗寒能力,本研究以6个枇杷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温胁迫对枇杷幼果种胚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各枇杷品种幼果种胚相对电导率REC呈现“小-大-小”的“S”型曲线变化,结合Logistic方程得出不同枇杷品种种胚的半致死温度介于-4.759 ~ -2.73 ℃之间,其中,WT(白肉芽变)幼果种胚的半致死温度最低,大五星幼果种胚的半致死温度最高;6个枇杷品种的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随低温胁迫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倒“V”型变化趋势,但增幅和达到峰值的时间点不同;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均在-5 ℃时达到最大值;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出6个枇杷品种材料的抗寒能力表现为WT(白肉芽变)>冠玉>宁海白>龙泉5号>早钟6号>大五星。综上所述,WT(白肉芽变)对低温的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寒能力强;半致死温度LT50结合隶属函数法的综合评价能准确鉴定枇杷品种的抗寒性。本研究为枇杷抗寒种质的筛选及寻找提高抗寒性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早钟6号枇杷试管苗为材料,将其分别保存在MS+5 mg/L PP333培养基上和MS培养基(对照)上,采用超薄切片透射电镜对保存的试管苗成熟叶片叶肉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5 mg/L的PP333,保存6个月时,明显推迟了叶绿体的变形、移动、叶绿体和线粒体的镶嵌及叶绿体的解体;保存9个月时,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完整,少数出现解体,淀粉粒明显增大、增多,线粒体和细胞核结构正常。  相似文献   

16.
以T4代的转基因番茄为材料,研究细胞壁蔗糖转化酶(CWIN)活性上调对番茄果实和种子发育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CWIN活性上调增加了单果鲜重,但单果种子数量、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下降,表明CWIN在促进番茄果实生长发育的同时,抑制了种子的生长发育。进一步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表明,造成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有2个:(1)CWIN活性上调导致果实中储存的淀粉含量下降,同时己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显著上升,表明转基因果实利用过剩光合产物所积累的淀粉的能力增强,从而可以利用的糖分增加,但这些糖分主要被用于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果实己糖的积累,而不是用于种子生长发育。(2)CWIN活性上调还导致果实中的叶绿素含量下降,推测这可能会导致果实的光合作用下降,从而造成种子生长发育得不到充足的糖分供应,因而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总之,CWIN活性上调可抑制种子发育和促进果实发育,这将为进一步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质构仪(TA.XT plus)对完整石榴籽粒进行穿刺试验,研究不同探头(P/2和P/2N)反映石榴籽粒质地品质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品种、不同氮肥用量下石榴籽粒质构品质指标。石榴籽粒质构特性分析测试参数为:采用P/2柱状探头(直径2 mm),测前速度为1 mm/s,贯入速度2 mm/s,测后速度10 mm/s,最小感知力50 g,穿刺深度为石榴籽变形95%。通过运行Macro程序,在所得力/时间曲线及输出数据中,得到果膜强度、果肉硬度、果籽硬度以及口感层次感(陡升值)等质构特性的精确数据。不同石榴品种间质地品质差异显著;不同量施肥处理影响石榴质构特性,各处理间籽粒硬度差异不显著,施用氮肥(600 g/株)可显著增加果膜和果肉的硬度。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亚精胺处理对采后番木瓜果实质地变化及成熟衰老的影响,以‘日升’番木瓜为试材,采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 TPA)法,对亚精胺处理后番木瓜果实贮藏期间呼吸速率和色泽的变化、果实各项质地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亚精胺处理可有效延缓番木瓜果实的软化。其中5 mmol/L的亚精胺处理效果最佳,其次是1 mmol/L亚精胺处理。果实的硬度、咀嚼性、胶着性、黏聚性、回复性较之蒸馏水处理组均有所提高,并显著降低果实的呼吸速率,延缓果实色泽的转变。而10 mmol/L的亚精胺处理加速了果实的软化及成熟衰老。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硬度、咀嚼性、胶着性、黏聚性、回复性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弹性与其他质构参数间呈现较差的相关性(P<0.519)。综上所述,TPA测试可用于评价采后番木瓜果实质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