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甘蔗品种的蔗茎产量及蔗糖分表现的区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甘蔗品种(系)在1999-2000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中2年新植和1年宿根的蔗茎产量及甘蔗糖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参试的甘蔗品种(系)的蔗茎产量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性;(2)参试的甘蔗品种(系)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蔗糖化变化的相对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以甘蔗高糖品种福农95-1702和低糖品种ROC-5为材料,分析SPS I、Ⅱ、Ⅲ、Ⅳ、Ⅴ在高、低糖这两个品种的幼叶、第三功能叶和不同蔗茎的表达,测定甘蔗糖分积累早期、中期和后期的糖分含量。结果显示,在功能叶和茎第二节中,三个阶段SPS家族成员在高糖品种的含量整体趋势高于低糖品种,结合蔗糖积累特点分析表明其可能在蔗糖合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正三叶相反,在幼叶中,三个阶段SPS家族成员在高糖品种的表达量整体趋势低于低糖品种,表明其可能与嫩叶的生长等其他生理性状相关,在成熟茎中,随着蔗糖积累时间的增加,高糖品种中的优势表达基因减少,而低糖品种中的优势表达基因增加,这可能与低糖品种中、后期大量积累蔗糖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甘蔗品种FN28为材料,首次克隆甘蔗ShSUT4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约为4.8 kb,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并包括完整的开放阅读框。该基因5'侧翼序列长度约为1.8 kb。采用PLACE、PlantCARE在线启动子预测工具分析表明,该序列含有启动子的特定结构,如TATA-box、CAAT-box等,还含有一些顺式作用元件如光响应元件、MYB结合位点、ABRE响应元件等,表明甘蔗ShSUT4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光照、MYB和ABRE等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甘蔗新品种(系)种性与光合特性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6年间,对种植在广西甘蔗研究所内的14个甘蔗品种(系)进行了光合特性与品种(系)种性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测定期间,各品种(系)间的净光合速率(Pn)有差异。平均净光舍速率(Pn)与甘蔗平均月伸长速度、单茎重、平均蔗糖分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与有效茎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甘蔗伸长期的9月初的净光合速率(Pn)与甘蔗平均月伸长速度有显著正相关,工艺成熟期的11月底的净光合速率(Pn)与后期蔗糖分也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在 2005年芗城蔗区举行的福建省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参试的 5个甘蔗品种在农艺性状方面表现为出苗率高,分蘖力、植株高度一般,中茎.对蔗茎产量和蔗糖份进行综合分析,表现最好的甘蔗品种是闽糖 96-1409、 LCP85-384,这二个品种蔗茎产量高、蔗糖分好;其次为闽糖 93-730,该品种蔗茎产量较高、蔗糖分较好;福农 98-1103蔗茎产量高,但蔗糖分较低;CP88-1762 蔗茎产量较低,但蔗糖分比较好.  相似文献   

6.
在 2005年长泰蔗区进行的福建省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参试的 5个甘蔗品种在农艺性状方面表现为出苗率高,分蘖力、植株高度一般,中茎.对蔗茎产量和蔗糖分进行综合分析,表现最好的甘蔗品种是闽糖 96- 1409、闽糖 93- 730,这二个品种蔗茎产量高、蔗糖分好;福农 98- 1103蔗茎产量高,但蔗糖分较低, LCP85- 384和 CP88- 1762蔗茎产量较低,但蔗糖分比较好.  相似文献   

7.
对福建蔗区示范和推广的5个甘蔗品种(系)在榨季期间产酒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品种(系)产酒精量随成熟期不同而变化,到成熟高峰期产酒精量达到最高值,这一变化趋势与甘蔗蔗糖份累积的变化曲线相似。参试的5个甘蔗品种(系)中,闽糖86-05产的酒精量最高,达111.60升/吨。  相似文献   

8.
以高糖(GT35)和低糖(B8)甘蔗品种苗期不同部位的叶和茎为材料,采用HPLC技术测定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分析2个甘蔗品种叶和茎中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与糖分含量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2个甘蔗品种苗期叶中蔗糖含量与SPS和SS-s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茎中己糖含量与NI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茎中蔗糖含量与SPS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SS-c、SAI和CIN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GT35茎中蔗糖含量显著高于B8,叶中蔗糖含量显著低于B8。GT35茎中SPS和叶中SS-s酶活性均显著高于B8,茎中SS-s和SS-c酶活性低于B8,其中只有幼茎中SS-c酶活性与B8差异不显著。说明苗期叶中高SS-s酶活性,茎中高SPS酶活性,低SS-s和SS-c酶活性,可能是调节高糖甘蔗品种苗期茎中蔗糖积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甘蔗砍收后堆放过程中,耐贮性与品种有直接关系。本研究以 5 个甘蔗品种(系)为供试材料,观测砍收后 7 d 内,其甘蔗蔗糖分、重力纯度、简纯度、还原糖分、纤维分、单茎重等指标变化情况。采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法 进行分析,对测定指标间相关性及 5 个甘蔗品种(系)品质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堆放时间延长,甘蔗蔗糖 分、重力纯度、简纯度均呈下降趋势,甘蔗纤维分、还原糖分和单茎重损失均呈上升趋势,重力纯度和简纯度指标间 极显著正相关,还原糖分与简纯度指标间显著负相关;6 个指标可简化为 2 个因子,其达到所有指标 91.297%的信息量; 利用因子得分对供试甘蔗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 3 个类群。在 5 个品种(系)中,热甘 11-1559 耐贮性最 好,ROC22 和热甘 14-291 次之,热甘 11-122 和热甘 12-60 最差。  相似文献   

10.
选育及推广应用甘蔗良种能带给蔗糖产业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客观高效地筛选和评价甘蔗品种对蔗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对甘蔗的多个目标性状进行经济权重模型的构建,客观评价目标性状的相对重要性,为完善甘蔗育种评价体系和甘蔗良种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依据云南省18家糖厂3个榨季的调查问卷数据和云南省多年从事甘蔗生产的农户及农场管理人员的调研反馈数据,对整个蔗糖产业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核算,计算不同经济性状的经济权重,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构建了甘蔗11个育种目标性状的经济权重模型,包括3个直接目标性状(蔗茎产量、甘蔗蔗糖分、纤维分),8个间接目标性状(茎径、有效茎、株高、蒲心、脱叶性、57号毛群、侧芽、芽突起程度);(2)基于新植产量63 t/hm 2、糖分12.5%、纤维分12.0%和甘蔗1 a新植2 a宿根生产周期总产量170.73 t/hm 2的条件下,每吨糖的总生产成本为4643.99元,蔗农的生产成本占总成本的68.15%,糖厂的生产成本占总成本的31.85%;当每吨甘蔗的收购价格为440元时,蔗农每吨甘蔗的收益为44.38元,当市场糖价突破每吨糖5000元时,糖厂每吨糖的收益超过356.01元;(3)基于目前人工收获生产模式条件下,甘蔗11个目标性状的绝对经济权重值为:蔗茎产量(t/hm 2)37.95元、商业糖分(%)328.44元、纤维分(%)-22.28元、茎径(cm)320元、有效茎(条/m 2)-80元、株高(cm)0元、蒲心(分级)-760元、脱叶性(分级)-320元、57号毛群(分级)-160元、侧芽(分级)-159.82元、芽突起程度(分级)-63.26元;(4)结合性状遗传增益的分析得到11目标性状的相对经济权重值,依次为商业糖分400.99元、蔗茎产量130.51元、茎径36.93元、株高0元、芽突起程度-5.22元、纤维分-8.25元、脱叶性-21.15元、侧芽-24.30元、有效茎-28.61元、毛群-30.72元、蒲心-200.04元。通过对整个蔗糖产业各个环节成本的核算,利用边际效益的方法构建的目标性状经济权重模型可为甘蔗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主要基于投影寻踪分类法(PPC)对引进美国甘蔗种质主要工艺品质性状进行世代演进和种质评价分析。根据育成或改良年代(10~20 a为时间界点)把引进的58份美国甘蔗种质划分4个改良世代,基于大田试验,对甘蔗锤度、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甘蔗纤维分、甘蔗简纯度等5个重要工艺品质性状指标进行方差、投影寻踪分类和聚类分析,以揭示其世代演进特征和筛选工艺品质优异种质资源用于杂交育种。方差分析表明,世代内和世代间各种质资源工艺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变异系数在2%~20%之间,其中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和简纯度3个品质性状还存在世代和月份间的显著交互作用。投影寻踪分类法评价分析表明,不同世代美国甘蔗种质资源投影值差异显著,其中以第1代最低,依次增加,第4代最高;投影方向以甘蔗蔗糖分最高,依次为蔗汁蔗糖分和甘蔗锤度,简纯度和纤维分最低。根据投影值大小的聚类分析表明,58份种质可以划分为4类。筛选了主要工艺品质性状优良的甘蔗种质18份(第Ⅱ类)用于杂交育种,其中来自第4代的材料有6份,占第4代材料总数的46.15%;来自第3代的材料有10份,占总数的37.07%;来自第2代的材料有1份,占总数18.18%;第一代材料未筛选出品质优良种质资源。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美国甘蔗种质资源主要工艺品质改良显著,随着世代演进而显著提升。表现优异外引种质以第4代所占比重最高,依次递减,第一代最少,优异种质多来源于演进次数最多的世代;投影寻踪分类法可作为甘蔗改良效果和种质资源评价研究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高等植物中,蔗糖转化酶广泛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应答等过程,在控制光合产物在不同库组织的分配上起重要作用,是决定作物经济产量的关键酶.本研究以黑皮果蔗'Badila'为实验材料,克隆了一个果蔗蔗茎中碱性转化酶基因ShINV6,并对其序列特征、表达特性及其编码蛋白的酶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发...  相似文献   

13.
对蔗汁纯度、蔗汁转光度以及还原糖分随蔗汁蔗糖分增长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供试的湛江地区7个主要甘蔗品种各项品质指标表现为:在甘蔗成熟过程中,不同品种甘蔗随糖分积累的同时,纯度(包括简纯度和重力纯度)均不断增加,简纯度和重力纯度在交互变化,两者存在一个交点,交点后的纯度曲线趋于平稳。还原糖总量逐渐减少,但在成熟过程中,出现小的波动,转光度变化趋势与蔗汁蔗糖分最为一致。通过回归分析,对7个甘蔗品种蔗汁的6个主要品质指标,包括甘蔗蔗汁糖分(Suc)、还原糖分(Rs)、重力纯度(GP)、转光度(pol)、简纯度(AP)和锤度(Bx)进行数据分析。回归分析表明:甘蔗蔗汁糖分与其它5个品质指标呈线性关系。简单回归模型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最优方程为:Suc=-4.47724939 0.03952629895AP 0.6598210692pol 0.3513029685Bx,方差分析表明多元回归模型达极显著水平(p<0.01),决定系数为0.997424。  相似文献   

14.
29个国外甘蔗种质3年宿根性的产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2月新植29个国外种质,连续3年的宿根观察,于2007年11月下旬、2008年1月下旬进行糖分化验,计算出平均糖分和蔗茎产量,根据检糖和产量结果从中评价出14个表现优异的甘蔗种质。其中,宿根性强、高产、高糖种质2个,占总数的6.90%;宿根性强、高产种质6个,占总数20.69%;高糖种质6个,占总数的20.69%,可进一步提供生产和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5.
甘蔗收获后因不能及时入榨,堆积储存过程中甘蔗劣变造成蔗糖含量下降,给糖厂带来损失。为了探究甘蔗机收后储存过程中糖分损失的核心影响因素,通过DM540-CPS系统高速粉碎茎段,置于20℃和37℃中储存,连续检测茎段的理化指标变化。采用多元分析法研究储存时长、环境温度和甘蔗品种3个因素对甘蔗储存过程中蔗糖含量、pH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确定在甘蔗储存过程中劣变的核心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储存前12 h内蔗糖损失率高达30.87%,pH由5.5降至4.0左右,真菌数量显著增加。3个环境因素中,储存时长是影响劣变程度的最核心因素,较高的环境温度能加快劣变发生,甘蔗品种影响蔗糖含量但不影响劣变程度。因此,糖厂应尽可能将采收安排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天气中,并于12 h内完成压榨。  相似文献   

16.
甘蔗砍收后堆放过程中,耐贮性与品种有直接关系。本研究以 5 个甘蔗品种(系)为供试材料,观测砍收后7d 内,其甘蔗蔗糖分、重力纯度、简纯度、还原糖分、纤维分、单茎重等指标变化情况。采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对测定指标间相关性及 5 个甘蔗品种(系)品质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堆放时间延长,甘蔗蔗糖分、重力纯度、简纯度均呈下降趋势,甘蔗纤维分、还原糖分和单茎重损失均呈上升趋势,重力纯度和简纯度指标间极显著正相关,还原糖分与简纯度指标间显著负相关;6 个指标可简化为 2 个因子,其达到所有指标 91.297%的信息量;利用因子得分对供试甘蔗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 3 个类群。在 5 个品种(系)中,热甘 11-1559 耐贮性最好,ROC22 和热甘 14-291 次之,热甘 11-122 和热甘 12-60 最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引进甘蔗种质资源24个杂交后代的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科学评价引种甘蔗种质资源在广西本地的农艺性状表现,探究各农艺性状间的协同制约关系,为甘蔗种质资源的精准评价和杂交育种材料的科学选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6.79%~29.44%,24个甘蔗种质在分蘖和蔗糖产量上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2)主成分分析将这10个农艺性状凝聚成4个主成分,分别为产量因子、有效茎因子、糖分因子和出苗因子,贡献率分别是35.2%、16.5%、15.3%、12.1%,累计贡献率达到79.1%;(3)通径分析中各性状对糖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蔗茎产量(0.927)>蔗糖分(0.399)>单茎重(0.039)。表明:甘蔗品种(系)GUC23-1、GUC15-2、GUC23、GUC34、GUC25在广西的丰产性最优,在甘蔗引种和选育中,考虑将蔗茎产量、蔗糖分、单茎重作为主要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18.
《Field Crops Research》1996,48(1):27-36
Information on the processes controlling the accumulation of sucrose over time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f yield variation and consequently the scope for yield improvement in sugarcane. As commercial yield is commonly expressed on a fresh weight basis, and dry weight measures of sucrose accumulation aid b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there is a need to study yield accumulation on both a fresh and dry weight basis.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pattern of sucrose accumulation in the stalk in relation to crop biomas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ucrose in the stalk on a fresh and dry weight basis of two contrasting cultivars (Q117 and Q138) of sugarcane during the same season in tropical Australia, with irrigation and under plant and ratoon crop conditions. Over the 15 month season, 11 crop samplings were conducted. The key findings were that (1) greater than 95% of the aboveground sucrose accumulation is in the stalk; (2) a logistic relationship described the time trend in stalk sucrose accumulation, with maximum sucrose yield occurring 100 days before final harvest; (3) stalk biomass rather than stalk sucrose concentration was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stalk sucrose accumulation; (4) maximum stalk sucrose concentration was stable across cultivars and crop classes at a value of 0.48 g g−1 stalk dry weight; (5) commercial yield expressed as the fresh millable stalk yield plateaued up to 230 days before final harvest and well before the attainment of maximum stalk biomass and sucrose yield due to increases in dry matter content during growth; (6) maximum stalk sucrose concentration on a fresh weight basis was obtained at a later crop age and was more variable across crops than maximum stalk sucrose concentration on a dry weight basis. The study highlighted the major influence that stalk dry matter content ha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rose yield and commercial yield, and that b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crop response to climatic and management factors is difficult based on commonly available fresh weight measures of productivity. Optimising economic return from commercial sugarcane production require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n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ynamics of stalk dry matter con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