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豆属多年生野生种收集、评价及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届Glycine分为Soja和Glycine两个亚属,Soja亚属包括栽培种G.max及其最近缘的一年生野生种G.soja;Glycine亚届由多年生野生种组成。随着大豆育种工作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在育种中的应用价值。过去种质利用仅限于  相似文献   

2.
大豆属Glycine包括有两个亚属:大豆亚属(译者拟译名)Glycine和黄豆亚属Soja。大豆亚属包括有6个“种”,原产于澳大利亚、其中有两个在中国台湾省和南太平洋的若干岛屿上亦有发现。黄豆亚属包括有栽培种大豆G.max和野生大豆G.soja。野生大豆原产中国、苏联、朝鲜和日本。细胞学、形态学以及种子蛋白质的研究指出野生大豆G.soja是栽培种大豆G.max的野生祖先。语言学、地理学和历史上的证据,明确指出中国北部的东半部是大豆的发生和形成的区域,其时间大体上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以后才普及到东南亚国家。于公元十六世纪初期,欧洲由旅行家知道有大豆产品。一直到1712年有关大豆栽培的详细知识才传入欧洲。于1804年初在北美初见。现在美国收集大豆品种资源约有7181份,包括有驯化的栽培品种,外国的饲料作物,植物引种材料,野生大豆,多年生大豆和遗传材料,其中有类型、分离系,细胞学材料以及性状连锁等特殊材料。在这些材料中,植物育种家和农艺学家在改进展济性状的同时,测定了大约有90个特殊的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介绍我国大豆属Glycine植物的一般概况,本文首先简要的回顾了大豆属的分类情况。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我国大豆属植物的考察,了解了大豆属植物的四个种,即烟豆 Glycine tabacina,多毛豆G.tomentella,野生大豆G.soja和栽培大豆G.max。本文对大豆属植物做了描述。 最后,讨论了细茎大豆G.gracilis.和野生大豆G.soja的分类问题。我们赞同王金陵(1958)的意见,即G.gracilis不应看做是Glycine属的一个种,它是半栽培型大豆,属于栽培大豆G.max种。G.soja的植物学分类需进一步进行研究,并予以分类。  相似文献   

4.
大豆子叶细胞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苗以农 《大豆科学》1989,8(2):153-158
本文选用大豆属Skja亚属的栽培大豆(Glycine max)和野生大豆(G.Soja)以及中间型(G. gracilis)为材料,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子叶细胞伸展发育时期的超微结构特征,发现了蛋白体形成方式的差异。栽培大豆(品种Harosoy)子叶细胞蛋白体以中心单点式聚集贮藏蛋白质,而且其合成蛋白质的运输以内质网囊泡为主。野生大豆(Jw93—1,Jw98—2)子叶细胞蛋白体以边缘多点式聚集贮藏蛋白质,其合成蛋白质以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运输至蛋白体内。  相似文献   

5.
中国不同纬度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SSR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不同纬度的野生大豆(G.soja)和栽培大豆(G.max)各22份进行了多样性分析,通过对所合成的40对引物的筛选,12对引物扩增结果表明出良好的多态性,引物BARC-sat39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有特异谱带,表明这个SSR标记是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有关的一个等位基因位点,通过对实验结果量化后数据分析;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75和0.150,表明野生大豆的多态性比栽培大豆较为丰富,在遗传距离0.300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被明显分为二类,与以往大豆属Soja亚属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一致,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分为二个种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10品系、半野生大豆(Glycine gracilis Skv.)11品系、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Merril)46品种(系)和5个杂种后代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方法,研究了大豆体细胞组织再生植株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器官分化和体细胞胚两种不同方式再生完整大豆植株。  相似文献   

7.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近缘野生植物。野生大豆经长期自然选择作用,对某一特定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籽粒中蛋白质及氨基酸中某些成分含量高,结荚多,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经人工改良可以  相似文献   

8.
在7种光周期下,比较了原产澳大利亚Glycine亚属10个种,和原产25°N的G.tomentella和Soja亚属3个种的生殖发育期。1、Glycine亚属对光周期的适应性比Soja亚属广,种间差别大。多数在12—13小时下发育快,而Soja亚属均为8小时发育快。2、Glycine属内,染色体组型GG的在8小时下发育最快,CC型12小时,BB型12—13小时,DD、FF型13小时,AA型13小时发育最快。3、Glycine亚属多数种植株下部形成闭花受精荚(Cleistogamous pod,上部形成正常受精花(Chasmogamous flower,隐花荚形成一般早于正常花,而Soja亚属只有正常花。4、两个亚属地理重叠地区(25°N)的G.tomentella与Soja亚属诸种,均表现8小时光周期下发育最快,而原产21°S的G·tomentella在12小时下发育最快。  相似文献   

9.
栽培大豆(G.max)对生态环境反应极为敏感,同时适应性也很强,这一方面已有许多报道。为探索野生大豆(G.Soja)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分析。从分析结果看出,野生大豆主要性状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与栽培大豆有着许多极为相似的规律,可为研究大豆起源、进化、分类和正确利用野生大豆的种质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周玉平  尹田夫 《大豆科学》1992,11(3):247-252
为探索热冲击(Heat Shock,简称HS下同)对soja亚属野生大豆(G.Soja)、半野生大豆(G.gracilis)、栽培大豆(G.max)三个不同进化类型大豆萌芽种子下胚轴酯酶同工酶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了6个不连续的骤变温度HS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45℃(2h)、40℃(1h)→45℃(2h)、40℃(2h)→26℃(2h)→45℃(2h)三种HS处理条件下,酶谱C区主谱带半野生大豆第5带、栽培大豆第6带均消失;野生大豆的酶谱C区的主谱带第6带幅明显变窄,色度明显减弱;三种大豆酶谱C区其它谱带有不同条数的消失;三种大豆酶谱C区在其主谱带上方均出现一条新谱带。2)三种大豆酶谱A区和B区谱带对所有HS反应均不敏感。3)在26℃(对照)、35℃(2h),40℃(2h)三种HS处理条件下,酶谱C区野生大豆主谱带第6带的色度从低温HS处理到高温HS处理逐渐减弱,而半野生大豆主谱带第5带则相反,栽培大豆C区主谱带第6带的变化没有明确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中俄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质资源的扩增、改良和创新是解决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主要途径.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俄罗斯和黑龙江省的82份野生大豆和东北四省区的39份栽培大豆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种质资源利用和创新提供分子依据.在所合成的45对SSR引物中,12对引物扩增结果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多态性位点共检测到5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2~7个,平均4.17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59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734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被明显的分开,与以往大豆属Soja亚属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一致,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分为两个种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依据.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2595和0.1895,表明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比栽培大豆丰富.因此,可以利用俄罗斯和东北地区的野生大豆特有等位变异来扩大东北栽培大豆遗传多样性,进而拓宽东北大豆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野生大豆(G.Soja)资源的研究结果展示了野生大豆多花多荚、高蛋白含量、某些抗性等优异性状基因的导入,有可能为栽培大豆高产育种、优质育种、抗性育种带来新突破。  相似文献   

13.
从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15个菌系中筛选出7个对大豆致瘤效果较好的菌系。找出了大豆结瘤较好的条件。对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半野生大豆(G.gracilis)和栽培大豆(G.max)的1553个基因型做了引瘤实验,从中筛选出94个结瘤基因型。从瘤组织中诱导出脱菌的愈伤组织。生化鉴定证明,上述瘤来源的愈伤组织中有一部分含有胭脂碱。它们分属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成功地实现了基因转移。  相似文献   

14.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细胞系建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Glgcine Soja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野生大豆,具有抗病、抗旱、抗涝及高蛋白等一系列优良性状,是大豆育种的重要原始材料,引起国内外大豆育种工作者的重视。分子遗传、细胞遗传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改造生物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在栽培大豆(G.max)细胞系方面已进行了不少研究并取得一些进展。为了对C.soja野生大豆在分子及细胞水平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对  相似文献   

15.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解析野生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特异性,应用RT-PCR方法从即墨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中扩增出胰蛋白酶抑制剂两种编码基因Kunitz型(KTI,654 bp)及Bowman-Birk型(BBI,357 bp)的基因全长序列,并对两个基因序列做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别登录到Gen Bank Accession No.AB112031.1和Accession No.AB081833.1并进行同源性鉴定,证明这两个基因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家族中的成员。结果表明:即墨野生大豆的KTI基因与野生大豆(Glycine soja,No.AB308134.1)、大豆(Glycine max,No.EF541136.1)的KTI基因序列同源性都为99%,具有6个保守基序;BBI基因与野生大豆(Glycine soja,No.AB081834.1)、大豆(Glycine max,NM_001250058.3)BBI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99%,具有5个保守基序,通过二级、三级结构分析发现与栽培大豆有着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黑龙江省高皂甙种质资源,采用酶标仪比色法分别检测了黑龙江省15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55份栽培大豆(Glycine.max)的皂甙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皂甙含量有明显遗传差异,变幅为1156.97~3977.84 μg·g-1.栽培大豆的皂甙含量高于野生大豆,筛选出高皂甙含量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1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3份.  相似文献   

17.
大豆属(Glycine)亚属间和种间种子氨基酸组成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大豆属14个种的种子蛋白氨基酸的组成。结果表明:①不同亚属的各种均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天门冬氨酸次之,其它氨基酸含量的位次也基本一致。②大豆属中亚属间种子蛋白的氨基酸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Soja亚属各种氨基酸含量最高,Glycine亚属均低,而Wighlii最低。③亚属内种间、以及种内地理来源不同、或染色体基数不同,氨基酸含量也有差异。④Glycine亚属中latrobeana种的种子蛋白的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种。讨论了Glycine属、亚属间氨基酸含量与进化的可能联系,以及Wighlii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Peronospora manshurica(Naum.) Syd.ex G(?)um.是我国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栽培区发生较普遍的病害,特别是在高湿生态区域危害较重。近年来随着大豆栽培方式的改变和种植面积的扩大,逐渐引起生产、研究等各方面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G.max)的近缘野生植物,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抗逆性较强等特点,是开展大豆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同时,考察野生大豆的自然分布,类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对研究大豆的起源、进化和分类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野生大豆资源的搜集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美国、日本等都在大力搜集野  相似文献   

20.
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根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金剑  刘晓冰  王光华 《大豆科学》2002,21(3):223-227
从野生大豆Glycine soja与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根系的区别,根系生长与产量关系。不同特性大豆根系性状的比较,根系生理生化特性,根系遗传及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对大豆根系的影响6个方面比较详细地概括了大豆根系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