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中部草地沙漠化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1:3.5×10^4假彩色红外航空像片室内判读与野外调查,本区沙漠化草地可分为中度及轻度两种,面积12.823万hm^2,导致草地沙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是超载过牧,樵柴,放牧制度不合理等,草地沙漠化防治可采取生物,管理及工程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王利  陈钢 《草业科学》2002,19(9):15-15
在第九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 ,国家林业局防治沙漠化管理中心副主任罗斌透露 ,中国将通过实施三大工程防治土地荒漠化趋势 ,力争到 2 0 1 0年基本遏制沙漠化的扩展趋势。罗斌在题为《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对策》的演讲中说 ,土地荒漠化是中国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目前荒漠化趋势已在局部地区得到遏制 ,但一些重点荒漠化省区和经济落后地区 ,仍在加速扩展。为此 ,中国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 ,分 3个层次 ,重点实施三大工程防沙、治沙 :一是重点抓好 2 0 0 0年启动的“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四期、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地区土地沙漠化及荒漠化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漠化已成为内蒙古地区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主导因素。人类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造成内蒙古地区农牧交错带的逐渐北移,大面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以风沙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沙漠化过程得以发展。内蒙古地区近50年来的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已达近18.5万km^2,其蔓延的速率呈加快的趋势。据历史资料分析、野外调查和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对典型沙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过程的发展及其防治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共和盆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针对性地提出采取退牧还草、综合防治沙漠化等生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琦 《青海草业》2007,16(4):37-39
通过对共和盆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退牧还草、综合防治沙漠化等生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浑善达克地区草场沙漠化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发展趋势和现状的分析,认为沙地的基质条件、脆弱的生态系统以及连续多年的超载过牧是沙漠化产生的根本原因,防治沙漠化是一项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7.
沙漠化已成为内蒙古地区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主导因素。人类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造成内蒙古地区农牧交错带的逐渐北移,大面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以风沙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沙漠化过程得以发展。内蒙古地区近50年来的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已达近18.5万km2,其蔓延的速率呈加快的趋势。据历史资料分析、野外调查和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对典型沙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过程的发展及其防治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草原沙漠化治理工程治理等级评价指标研究就是对草原沙漠化治理工程治理程度分等定级,为科学治理、评价、合理利用和监测提供标准。以位于干旱半干旱区的内蒙古镶黄旗飞播造林项目为例,结合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以植被覆盖度为主导因素,以风蚀积沙、生物结皮和土壤发育等作为辅助性指标,确定了草原沙漠化治理工程治理程度等级指标。对评价我国草原沙漠化治理工程的成果和监测沙漠化草原动态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兰旗是内蒙古重要的牧业旗之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草地利用不当,草地退化沙化情况严重,据1992年卫片资料,全旗沙漠化面积已达19.4万公顷,占全旗土地面积的19.1%,在潜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人类强度的经济活动是导致沙漠化发展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防治沙漠化的主要措施是草地进行合理利用,补播牧草和种植灌木,以及教育群众保护自然植被。  相似文献   

10.
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养分与植被根冠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对宁夏中北部荒漠草原不同沙漠化阶段草地土壤养分与植被生产力的研究,探讨土壤养分和植被根冠比对草地沙漠化的响应特征,以期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荒漠草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荒漠草原沙漠化程度的增加,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呈现减小的趋势,但是轻度沙漠化阶段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大于潜在沙漠化阶段。植物根冠比随着草地沙漠化程度加剧而减小,而重度沙漠化阶段植物根冠比比中度沙漠化阶段增加了36%;随着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有机碳、全磷、全氮、速效钾和速效氮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在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的积累减弱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草地生产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与环境恢复治理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半个世纪以来,环青海湖地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逐渐强化,尤其是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青海湖萎缩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等自然环境变化均是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无序活动等影响的反应结果.铁卜加和海晏两地牧草产量以96.53 kg/(hm2·a)倾向率降低,刚察亚高山草甸下降幅度最大,为55.16%,充分反映了草地的退化趋势;青海湖面积总体在以7.04 km2/a缩小趋势背景下,以12年短期小幅回升,回升周期为3~8年.面积变化基本反映了该流域内气候变化情况;沙漠化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年增长率逐年增加,90年代中后期达10%以上.分析了目前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主要存在管理体制、建设主体、科技支撑、超载过牧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提出遵循区域自然规律、利用人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调节是恢复退化草地、湖泊及沙漠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草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种,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多种类型,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本文基于甘肃省草原沙漠化治理现状,针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调动人的力量、综合开展沙漠化治理工作、积极推广沙漠化治理新技术等提升草原沙漠化治理成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发展趋势和现状的分析,认为沙地的基质条件、脆弱的生态系统以及连续多年的超载过牧是沙漠化产生的根本原因,防治沙漠化是一项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4.
以Landsat-TM遥感数据为信息源,依据沙化荒漠化土地分类系统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系统,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青海省共和县2001年,2005年以及2011年的TM影像进行了目视解译,分析了该地区近10年来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与2001年相比较,200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71.09km2,年均减少17.77km2,与2005年相比,2011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49.69km2,年均减少7.1km2。与2001年相比,2011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120.78km2,年均减少了10.98km2。这表明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治理与整治,沙漠化趋势在减小,但总体状况还是不容乐观,需要投入更大的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15.
于晓萍 《草业科学》2006,23(1):46-46
让草、灌木的种子等在极度干旱、缺水、缺营养状态下成活以防治沙漠化一直是一个难题。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单位研究的旨在“固沙、保土、保水、防治沙漠化”的一项成果日前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认为,作为干旱地区植物种子成活  相似文献   

16.
长江源区土地沙漠化防治对策与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源区的土地沙漠化是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曲麻莱和治多两县境内的通天河阶地及楚玛尔河滩地 ,在玉树、称多县和塘古拉山乡也有分布。在青藏公路的五道粱至二道沟以东的河滩地区 ,有大片流动沙丘分布。在沱沱河口以东有连片的流动沙丘分布 ,其余地区为不连片的零星流动沙丘和沙漠化土地分布 ,长江源区共有沙漠化土地面积 1 9475 .32k 。土地沙漠化的迅速扩展 ,不仅影响本区生态环境 ,同时直接影响着整个流域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根据本区高海拔寒冷的严酷自然条件 ,依科技为先导 ,建立科技示范工程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 ,恢复植被与防治沙漠化土地相结合 ,即采取封育保护或建立生态保护区 ,在条件适宜的地区结合补播、治沙造林 ,运用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技术措施 ,建立新的生态系统 ,改善生态环境 ,恢复和重建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建立草地农业系统,治理民勤荒漠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民勤县是我国乃至全球沙漠化及其防治的“模式标本”。历史上,民勤土地沙漠化与大规模垦荒种植所构建的农业系统呈现一一映射关系,是畜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斗争与融合的产物。民勤现行农业系统主要有3个问题:一是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奇缺、地下水位迅速下降、补给困难、水质变坏;二是种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种植结构单一、作物种植盲目追随市场、经济作物更替频繁;三是科技支撑水平低,节水技术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农业高新技术的使用效果适得其反,荒漠区农业与绿洲农业缺少系统耦合,防治沙漠化的农业措施缺乏系统性。民勤县沙漠化防治的出路在于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应该遵守农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原则、生产原则和经济原则,构建适应性的作物-家畜综合农业生产系统。  相似文献   

18.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慧颖 《草业学报》2007,16(3):114-119
综合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研究的主要成果,认为该区沙源丰富,是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沙漠化土地面积正在快速增长,沙漠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逐步加剧;沙化的生成与发展是气候暖干化、干旱极端气候事件和人类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对策主要是人工增雨增加沙化区降水量、发展生态畜牧业、开发与保护草原并举、建立沙地定位监测、多学科各部门联合防沙治沙和以重点工程项目带动治沙事业。  相似文献   

19.
阎欣  刘任涛  安慧 《草业学报》2018,27(11):15-25
以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草地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变异规律,分析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碳库指数变化,探讨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对土壤碳库的表征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呈下降趋势,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呈线性下降。易氧化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均在荒漠草地达到最大值,在半固定沙地达到最小值。利用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计算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增加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利用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计算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呈线性下降趋势。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均显著正相关,但溶解性有机碳的相关系数略高于易氧化有机碳。通过比较活度敏感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敏感指数发现,荒漠草地逆向演替至固定沙地过程中,易氧化有机碳的各项敏感指数均高于溶解性有机碳。固定沙地演替至流动沙地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碳的各项敏感指数均高于易氧化有机碳,表明易氧化有机碳能够较好地表征荒漠草地沙漠化前期土壤碳库变化,而荒漠草地沙漠化中期和后期利用溶解性有机碳表征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以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草地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变异规律,分析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碳库指数变化,探讨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对土壤碳库的表征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呈下降趋势,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呈线性下降。易氧化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均在荒漠草地达到最大值,在半固定沙地达到最小值。利用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计算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增加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利用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计算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呈线性下降趋势。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均显著正相关,但溶解性有机碳的相关系数略高于易氧化有机碳。通过比较活度敏感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敏感指数发现,荒漠草地逆向演替至固定沙地过程中,易氧化有机碳的各项敏感指数均高于溶解性有机碳。固定沙地演替至流动沙地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碳的各项敏感指数均高于易氧化有机碳,表明易氧化有机碳能够较好地表征荒漠草地沙漠化前期土壤碳库变化,而荒漠草地沙漠化中期和后期利用溶解性有机碳表征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